修筑万里长城
Posted 城墙
篇首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修筑万里长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修筑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许多人以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设施,随后逐渐在边境上修筑城墙,把这些城堡等设施联接起来,形成一套有机整体,以抵御外敌的侵扰。楚国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最早开始这项工作,为防韩、魏而筑起“方城”,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如齐国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区筑起齐长城;魏国为防秦国,沿洛水河城筑起魏长城;赵国为防齐、魏之敌,在漳水一带筑成赵长城。这些都被称为战国长城。除此之外,有的诸侯国,燕、赵、魏国,为抵御北面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南下侵扰,在北方修筑长城。随着六国的相继覆灭,这些长城也失去了它们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发挥着防止匈奴侵扰的重要作用。 秦国最早的一条长城,修建于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堑洛”,沿洛河修筑,以防魏国之敌。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国又筑洛河中游的长城,“筑上郡塞”,这是防御赵国的。秦昭襄王时,又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防匈奴的侵扰。这段长城由东向北,起自临洮,至今陕西安塞县境时分为两支:一支止于秦国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则到达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十二连城附近的黄河岸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在从事国内的各项改革,但北方匈奴贵族集团觊觎中原财富,经常南下侵扰,匈奴贵族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黄河河套地区大片的土地夺了过去,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同时对秦国的首都咸阳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当时在群众中就流传着“亡秦者胡也”的说法,可见问题的严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夺回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回河套以北的阴山一带的大片国土,重新设置九原郡。匈奴贵族的进犯虽然被赶走,但它的实力并未受到彻底的打击,对秦国内地仍有很大的威胁,这就需要时刻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于是秦始皇决定修筑起一条新的长城。 秦王朝从民间征发大批的民工,同时命令大将蒙括率士卒来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以六国时的秦、赵、燕国北部的原为防御匈奴而修筑的旧长城为基础,修葺、增补,同时又建造不少新的城墙,将它们连接起来,使之屹立于秦王朝的北方。这条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广阔的黄河流域,依峻峭的阴山山脉,行经内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长约5000余公里,前后共用9年时间,终于修筑起这抵御外敌的屏障。 2000多年来,总共有20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家修筑长城,而且许多朝代修筑的长城无论从长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规模上都可与秦朝长城匹比甚至超过秦长城。明朝统治者对长城的修筑最为重视。这与当时北方蒙古各部经常纵兵骚扰中原地区有关系。(秦朝历史 www.cha138.com)明朝大规模修长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后,明长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经过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省。它随着山脉的曲折盘旋,绵延6300公里,形成中国北方崇山峻岭上一道气势雄伟的城墙。这一驰名中外的万里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历朝统治者征调千百万人,经过多年艰苦劳动,死亡无数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诗:“嬴政驭四海,北筑万里城。民命半为土,白骨乱纵横。”长城的建筑,绝大多数地段是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长城本身的高度从5米到10米不等。在山势陡峭的地方,墙身就低一些,较平坦的地方墙身就高一些。墙的外部用砖和石砌成,内部用黄土夯实。长城顶部靠外的一面还修造一条女墙(城墙上的小墙),女墙上留有许多小孔,可以瞭望城外。每隔130米,修造一座碉堡,作为监视哨楼。 在险要地方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发出警报: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使浓烟直上云霄;夜里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以传递紧急军情。 长城沿线地势险峻,施工极其困难。但是,劳动人民克服千难万险,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形。在山冈地方,就利用山脊作基础,既控制了险要,又便于施工;在河岸和深谷,则利用原来的陡坎和山崖,从外面看来,非常险峻。把大量的土、石、砖运上山岭,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次修建都动员大量的劳动力。例如,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公里的长城,就征调了180万民伕。 在八达岭上发现的一块明朝石碑,上面记载1582年修长城的情况:几千名士兵和民伕,总共才修了70多丈长的地段。可以想见,当时的工程是多么艰巨。在那万山重叠的山谷中和茫茫无际的荒原上,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顶风冒雨,经受着烈日和严寒,日夜不停地劳动着,建造出举世闻名的宏伟工程。如果把修筑长城的砖石用来改筑成高2米半、宽1米的城墙,可绕地球1周还有余。如果改铺成宽5米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就可以绕地球三四周。如果把历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在10万公里以上。秦代长城现在还保存着几段遗迹。如在山西大同西北5公里地方,有段长城土色皆紫,人们称为“紫塞”,据说就是秦朝修筑的。在甘肃岷县城西10公里,开城县、环县一带都有秦朝长城遗迹。长城在风雪严寒的侵蚀下,受到了损坏。现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都有长城的遗迹。人们在北京八达岭看到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对阻挡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的生产起过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万里长城的修筑虽然给当时的劳动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和最雄伟的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一项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特大型工程,其工程之浩大、气势之雄伟,在世界军事工程史上可谓首屈一指。一提到长城,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提到秦始皇的功与过,人们也总要论及长城。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修筑的最重大的军事工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为消除北部边境上的祸患,同时也是为了开拓帝国的疆土,想要攻伐匈奴。匈奴族是我国古代居住在今蒙古高原地区的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民族,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匈奴族在头领单于的领导下,开始强大起来。他们常常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原地区作为其侵略的对象。由于当时的中原地区正处在紧张的兼并战争中,各国均无暇顾及反击匈奴人,以致匈奴的势力越发强大,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匈奴人甚至还占领了黄河的河套地区,这一地区被秦国人称为“河南地”,这等于在秦国的背后插了一把刀,对秦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就将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作为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战略并加以实施。但是,他并没有在统一国家后立即对匈奴动手,直到前215年,“从天而降”的那块刻着“********”字样的石碑,促成秦始皇最终下定攻伐匈奴的决心。
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统率秦军向西北追击匈奴,在今陕西省东北角依傍黄河向东直达阴山,在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设置34个县,重新设置九原郡。接着,秦始皇又令蒙恬渡过黄河攻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修筑亭障以驱逐胡人,令有罪之人来这里谪戍,以充实新设置的诸县人口。
前211年,秦始皇又下令从内地迁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这是其中一说,故地所在历来说法不一)屯垦。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其意义远远超出了防止匈奴入侵的初衷,它大大有利于秦帝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边境地区的民族融合,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交流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蒙恬率大军攻击匈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最终使匈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但是,这次胜利的取得也使秦王朝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而守卫攻占的领土和巩固边防,又给秦王朝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像对匈奴作战中的后勤粮草供给,不能不是秦军的一个沉重负担,作战中的“死者不可胜数”也是在所难免。“发丁男以守河北”以及从内地迁徙3万户居民充实边境,对加强和巩固北部边防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一切毕竟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从长远的观点全面地思考这一问题,并意识到必须寻求一项从根本上为巩固北部边防提供保障的措施。于是,秦始皇决定修筑一条横亘于匈奴南进中原道路上的人工军事屏障。至此,在秦、赵、燕北部边地长城的基础上重修长城的方案,被秦始皇确定并付诸实施了。主持并负责实施这一浩大工程的,理所当然的是大将军蒙恬和他所统帅的数十万军民。
前214年,在北伐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的大将军蒙恬应秦始皇诏令负责修筑长城,一时间,军民奋战,轰轰烈烈,从齐国临淄开始,绵延万里,到燕国的辽东为止,一场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伟大运动开始了。新的长城在各国旧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扩建而成。这条长城贯通东西,屹立在秦朝北部边疆,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体系,长城由关隘、边城、城墙、城台、烽火台等构成。关隘、边城居高临险,扼守要冲,一般设在江河渡口之滨、险峰峻岭之侧或交通要道旁,凭山壑之险,构成边防线上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对来犯之敌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战态势。城墙依山傍水,阻隔交通,可以有效地防止匈奴彪悍骑兵的长驱直入和大规模运动。城墙上在每隔大约500米的距离设有城台、敌楼可供屯兵、据守。其外沿修筑有用于作战的垛口。当敌人攻到墙身之下,利用高大的墙身所形成的死角掩护自己的时候,守军就可利用墙台射杀敌人。墙台之外还有战台,它是供守军住宿和警戒的军事设施。战台一般都修筑在高处,顶部是一个平坦的空间,便于t望。同时秦长城的修筑也继承了古老的消息传替方式,在城墙之外,每隔若干距离,便设置一烽火台。若遇紧急军情,白昼燃烟,夜间举火,依次传递,能在很短时间内将消息传遍防线。并在长城沿线设有重兵驻守,还有大量移民实边,军民可以利用长城的各种军事设施及时抵御匈奴的侵扰。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的设计和构造,都已经达到了古代军事建筑工程水平的巅峰。
然而,如此浩大工程,却仅用数年即告完成。这不仅有赖于设计者、建筑者的聪明才智,还必须集中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长城工程多建于偏僻险要之地,在工具简陋、交通不便、劳动条件恶劣的条件下,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民众负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的。
就这样,数十万将士兵卒、楚乡童男、齐鲁壮汉、三秦囚徒用血肉之躯,背扛肩担,绵延万里,将一块块巨石垒起在高山之巅、峭壁之上、峻岭之间,汗水伴着血水一路流洒。有多少曾经健壮结实的身躯最终变得形若槁骸,又有多少风华正茂的青春被埋葬在这一块块厚重的砖石之内。可以说,长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血泪,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的悲歌。秦人曾留下一首《长城歌》,歌中唱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吊亡夫的故事虽为民间传说,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的哀怨与愤怒。
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在修筑长城上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难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如此靡费资财、滥用民力,对于大局甫定、亟须休养生息的大秦王朝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伤害,这也是秦始皇所梦想的万世相传的大秦帝国在十几年就灰飞烟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万里长城也确实起到了抗击匈奴、巩固边防的军事防御功用。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讲,秦始皇修筑长城在当时是符合客观需要的。当然,修筑长城在秦始皇眼里,不仅仅在于防御,同他巡行天下、封禅泰山、观兵耀武一样,这也是在炫耀他那不可一世的丰功伟业。
始皇
相关参考
揭秘秦始皇因一句谎言而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在沙漠之上,气势磅礴,坚固雄伟,被视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曾有权威人士做过统计,修筑长城所用的砖石,
“长城首筑,万里安边。”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一项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特大型工程,其工程之浩大、气势之雄伟,在世界军事工程史上可谓首屈一指。一提到长城,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提到秦始皇的功与过,人们也总要论
匈奴被驱逐后,如何建设永久性的国防保障,亦即秦始皇巩固边防的谋略,为北击匈奴的后续步骤。修筑长城,移民实边,二者为巩固边防谋略的主要内容,当然还包括修筑直道等配套工程。> 有关秦长城的工程布局,
如果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只因一句荒唐谎言,你信吗?作者张永廷和张馨文在《秦始皇为何要修万里长城》一文里,告诉我们这看似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是真实的,皆因一句“亡秦者胡也”的谎言而修建。“亡秦者胡也”,万里长
导读: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无人不感叹它的浩大与伟岸,但是你否是直到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真实原因?如果说秦始皇修筑长城只因一句荒唐谎言,你信吗?作者张
始皇32年,当燕人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时,秦始皇觉得自己大展身手消除大秦帝国外部隐患的时机来了。在秦始皇看来,如果不立即北击匈奴大秦帝国很可能会亡于日益壮大的胡人之手。于是,他果断委派
万里长城的修建是中国历代王朝修建的结果。所以具体会累死多少工人,历史没有记载。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北齐为修长城一次征发民夫一百八十万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征
许多人以为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开头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这项浩大的工程即已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各诸侯国都于险要据点兴建单个的防御城堡及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设施,随后逐渐在边境上修筑城墙,把这
请问有谁知道秦始皇在修筑长城后有哪些功过论之说吗??正面及负面影响又有哪些呢??许多读者观看长城会这堵高耸的城墙为了挡下游牧骑兵。事实上,现在的长城是明朝所建,显然和秦始皇时代有极大的差距。到底秦始皇
1、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