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造笔

Posted 毛笔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蒙恬造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蒙恬造笔

2、蒙恬的造笔传说是什么?他的造筝传说指的什么?

蒙恬造笔

蒙恬造笔

  毛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它与墨、纸、砚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千余年来,流传秦将蒙恬发明毛笔之说。

  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在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也有人认为,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蒙恬虽然没有创制毛笔,但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作了改进。如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杆呈浅褐色,上面刻有隶书“白马作”三字,笔头的芯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层覆以较软的黄褐色的毛。其形制与秦笔一样,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杆外扎丝髹漆以加固。此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的毛笔的典型实例。

蒙恬的造笔传说是什么?他的造筝传说指的什么?

提到蒙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威武的将军的模样,但是传说毛笔就是这位舞刀弄枪的将军发明的,还有乐器筝,也是蒙恬发明的,这是真的吗?

相传在公元前223年,秦国的大将军蒙恬在外领兵作战,但是定期向秦始皇写战争的情况也是他的工作之一。可是,当时人们是写字用的是竹签,真的很不方便,刚蘸了墨汁,还没写几下呢,就又要重新蘸了,这令蒙恬感觉十分的恼火。想他一个武将,本来就不喜文人的东西,要他定期写作文已经够难为他的了,现在这“笔”还这么难写,不是折磨是什么?

有一天外出,蒙恬看到一只兔子尾巴在地上拖着,它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一串血迹,顿时灵光大现。他剪下一些兔子尾巴上的毛,插到竹管里,留了一小节在外面。蒙恬就用这支自己做的“兔毛笔”来写字,可是这兔毛太油了,光滑得很,一点也不吸墨水,字根本就写不上去。反反复复了几次,试验都失败了,于是随手一扔,这支“兔毛笔”就给扔到了门前的石坑里了。几天后,蒙恬经过门边,发现这支笔上的兔毛竟然变白了。他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不死心的又试了一次,这一次兔毛竟然很吸墨,字一下子就写上去了,用起来也很顺手,中国的毛笔就是这么来的。

而那支石坑里的兔毛笔之所以变白和能吸墨完全是因为坑中的水含有石灰质,兔毛的油脂和水产生化学反应,被洗掉了,所以变得柔顺。

相传蒙恬曾经在善琏村用羊毫制笔,被当地人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是善琏西堡人,精通制笔,被大家称为“笔娘娘”。蒙恬和夫人就将制笔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的村民,当地学习了制笔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村西建了一座蒙公祠,将村边的河流命名为蒙溪,蒙溪于是就成了善琏的一个别称。

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会举行盛大的敬神庙会,来纪念他们的笔祖。

历史上有关于蒙恬造笔的说法。《太平御览》引《博物志》:蒙恬造笔。崔豹的《古今注》中: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可是事实上,早在蒙恬造笔之前,这种毛笔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蒙恬的确对毛笔做了很大的改进。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据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湖北云梦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杆毛笔,用竹制笔管,在笔管前端凿孔,将笔头插在孔中,另做一支与笔管等长的竹管做笔套,将毛笔置于笔套之中,再用胶粘牢。为取笔方便,笔套中间镂有8.5厘米长的长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绘有红色线条。可见,这支秦笔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而且与现代的笔及其制法颇为相似,较之战国时期的楚国笔已大有进步。

因此,蒙恬虽然不能获得毛笔的专利权,但他制的笔精于前人,对毛笔的改革是有贡献的。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

关于蒙恬造筝的传说,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中就提到:仅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于是后人就说: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但是对于蒙恬造筝这种说法,还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