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的内驱力与第一帝国
Posted 荀子
篇首语: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的内驱力与第一帝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秦朝统一的内驱力与第一帝国
秦朝统一的内驱力与第一帝国
以今天的眼光看,秦始皇固然有残酷无情的一面,也有超前的眼光与惊人的想象力。他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出现在距离纸张发明尚有300多年的时代,正如美国汉学家顾立雅赞叹,在基督诞生之前,中华帝国就显示了与20世纪超级国家的相似之处。
季风与黄河造就的契机
为何中国的首次统一大业需要由一个身处文明核心区域之外的政权来完成?我们就需要把目光投向孕育这古老文明的土地本身的特征:中国地区属东亚季风区,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从菲律宾太平洋吹来的热带季风必须与西北之高压冷空气会合,才能冷凝为雨。如果两种气流不幸错过,则为旱灾,而在某地会合频繁,则会产生涝灾。古人缺乏这种气候常识,只好以粗浅的经验总结灾难规律,《史记·货殖列传》上就有“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的说法。不仅如此,降雨量如果按地形分布,则有一条13英寸等雨线横亘中国大陆,这大致就是日后秦长城的构筑路线,宣布此乃农业与畜牧生产方式的天然界限。灾年一到,北方游牧民族就会定期南下掠食,早在战国时代,赵、燕、魏等国已经分别修筑长城加以抵御,客观上暴露出这种国防事务亟须统一指挥管理的必要性。
除了季风性的降雨天气,横亘中国、定期泛滥的黄河也是促进中国统一的另一内驱力。《孟子》中提到“理水”就有11次之多。而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与生产。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的“葵丘之盟”,即提出“无曲防,无遏籴”的号召,意为各国不许兴修妨碍彼此灌溉运输的水利设施,在荒年不能阻止粮食流通。汉书中魏国人李悝即指出灾害频繁之下小农生产的脆弱性:一家五口,授田100亩,每亩出粟一石半,全年产量即是150石,假使税率为10%,再减去全年口粮90石,一家每年余粮不过45石,折钱1350文,但是每年春秋乡间祭祀要花费300文,再加上每人衣裳开销300文,已经出现450文之巨大赤字,尚且不算丧葬婚娶等其他用钱之处。何况天灾频繁,米价极不稳定,所谓“夫籴,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意即米贵时石值铜币九十钱,贱时低至石二十钱,相差四倍半。在这种严酷情况下,必须以强大的中枢统一规划调度,才能使小农达到丰年有余粮,荒年不致辗转于沟壑的最低生存标准。所以诸侯掌握领土与人口越多,应付灾年才能长袖善舞,也让吞并战争有了内在的原动力。《吕氏春秋·爱士》记载说,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听从百里奚之言,借粮于晋。然而次年秦国大旱,晋惠公不救,于是秦晋两国战于韩原,惠公被俘。所以综观春秋以降,客观上也需要一个坐镇上游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取代羸弱的周天子,才能充分动员资源,兴修水利,稳定粮食价格,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在旱灾年份的定期入侵,从而保证稳定。虽然直到战国初期,秦仍然被六国看做化外之民。然而崔瑞德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指出,包括秦在内,中国历史上一再出现以西陲为基地的政权最终实现统一的现象,就是因为相对于中原,这片土地具备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四方被散关、函谷关、武关与临晋关保卫,西北有黄河之险,南有秦岭与巴山之固。易守难攻,三面都是较之中原各国落后黯弱的少数民族部落,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被称为“九州膏腴”。这一切都可以使秦人无后顾之忧,专心东进。
法家与军国主义——从“战胜”到“制胜”
历史决定了秦人的命运,而他们也几乎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扩张。顾颉刚在《秦与西戎》中说,由于长期与戎狄为邻,导致“秦人剽悍,《诗·秦风》多田猎战伐之事”。《汉书·地理下》也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的说法。在制度层面上,秦国的专制君权早就具备了优于山东六国的政治控制和社会动员力,宗法、封建制淡薄,国君子弟和贵族,都无寸土之封,野蛮的人殉长期留存。例如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就以177人殉葬,其中包括三位著名勇士虎、奄息、仲行,由此留下了《诗·秦风·黄鸟》中“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诗句。秦与三晋比邻,民风习俗相近,当战国初期各国兴起变法之风时,秦人也立刻从中获益。商鞅曾受李悝《法经》六篇,秦的田制、阡陌制度,也源自赵、魏、韩。在秦国借以富强的众多客卿中,出自三晋或与三晋之学有渊源者众多,韩非是韩国贵族,尉缭来自魏国,商鞅之师尸佼,也是晋人。商鞅建立的军功爵制,最终被定型为20等,有爵者可以享受多种特权,免除徭役、减刑抵罪、豢养门客、穿着华服。虽然三晋、齐、燕、楚等国也存在各种爵制,但在严密程度与军功紧密结合程度上,都不如秦制,正如商鞅所说:“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的法家政治思想与具备浓烈军国主义色彩的秦国的结合,就显得顺理成章。《荀子·强国篇》,也说秦地百姓朴实剽悍又驯顺畏官,士大夫官吏终日忙于公事,无暇谋私,实在是寻求富强,致力“法治”者的天赐。在荀子看来,“法”作为一种纯粹,量化,直接服务于富国强兵目的政治规范,就应当从“礼”这个杂糅了民俗、道德、仪典、政制、宗教的混合物中脱胎而出。而法家的“非道德主义”则主张国家的“霸道”与秩序,强权,管理机器精密的运转,本身就是其存在的目的。集儒法两家宗师身份于一身,高足囊括韩非、李斯的荀子,应当被看做是秦国坚定走上法家政治道路的始作俑者。他的著述丰富且细致:《富国》、《君道》等篇旨在治道政略,论吏治选官有《臣道》、《致士》,关于兵制军略,则有《议兵》。所以刘歆在《七略》里同时将荀子列为儒家与兵家,荀子主张以“礼”为治之始,而“法”为治之端,统治阶级由掌握礼乐、仁义的士大夫和从事技术职能的官吏组成。算是汉代以降,中国历代王朝“儒表法里”统治意识形态的先驱人物,所以两千年后,谭嗣同才会发出“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的感叹。
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崛起在西方,残酷的兼并战争就在所难免。《战国策·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在军事技术相对平衡的冷兵器时代,动员力与数量在长期争霸中占据决定性作用。闻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上千件兵器除少数铁箭镞外,大部分全系青铜铸造,而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燕国已经在大量使用铁兵器,然而秦国的敌人们并没有获取相应的战争优势,《荀子·议兵》中说:“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根据马非百《秦集史》中“首功表”所列,从秦献公二十一年至秦王政十三年(前341——前234)这107年里,秦除了同若干残存的小诸侯国和西戎、巴、蜀、少数民族作战以外,同六国共作战65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的仅5次,败北的仅4次。秦军共斩首敌军约167.8万人。对于文献记载的战国晚期秦军斩首敌军之数,许多西方学者,比如《剑桥中国秦汉史》的编著者崔瑞德,都以为有夸大之词。但秦人在战争中的残酷无情和崇尚首功,则是毫无疑问的,《商君书》言秦“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秦律·封诊式》中甚至记载过士兵之间为争夺敌人首级而私斗,或以阵亡战友之首级上呈企图冒功领赏的案件。
尽管在作战中残酷无比,秦军却是一支组织等级高度严密的武装力量。为这支庞大军队的武功提供支援的,就是秦在商鞅变法后100多年中逐渐发展出的缜密细致的官僚行政机构。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墓葬中发现的大量秦简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的情况管中窥豹。
睡虎地云梦秦简中所见秦律,已经有30多种,然而这些显然还不是秦律的全部。从内容上看,其缜密苛刻,覆盖面之全,很难想象这是2200年前制订的。坟墓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喜”的官员,出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秦始皇出生前两个年头。他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及鄢狱吏等与司法有关的职务,是庞大的秦帝国官僚机器上的一个无名且勤勉的零件,正如日本学者米刃山明所说,“战国时期政权的官僚法制化和社会军事化密切相关,军事技术官僚取代世袭贵族成为社会等级的主干”。“喜”,大约活了45年左右,曾经参加过三次秦国讨伐六国的战争,和千千万万忠于职守的同僚一样,他毕生都在完成这个企图把生产、社会运转与管理的各个细部都纳入法律量化管理范围的任务。
从这些用兔毛笔蘸松油墨撰写的记录中,我们得知秦法详尽规定了每个士兵、农民、官吏的职责:仓库漏水导致粮食霉烂,损失在百石以下,主管官员“仓啬夫”就要受到申斥,百石到千石之内,就要缴纳一副甲胄作为罚款。每年年底,所养耕牛能够肥壮的农业管理官员“田啬夫”将得到酒一壶,干肉十条,并免除下属养牛人30天徭役。每个制造兵器的工匠和监督者,都必须把名字和职务镌刻在自己的作品上,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则要受到逐级追究。
甚至连大秦军团中每个士兵的伙食标准也被仔细量化: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而二级爵位的上造就只有粗米一斗、菜羹一盘、盐二十二分之二升,至于普通士兵,则只能勉强果腹。很显然,秦国的“战之胜”是依靠它相对于六国的“制之胜”来实现的。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齐国首都临淄,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统一大业。
“二世而亡”的帝国试验
虽然始皇本人在统一后下达的诏书中谦虚地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然而当日他肯定已经意识到,秦制将为统一后国君自由意志的行使提供了更大的“制度性空间”。规模浩大的公共工程在秦政府的组织下接连展开,除了在首都咸阳修建的庞大宫殿和陵墓,北方宏伟的长城和深入南方的灵渠之外,不少于30万的罪犯与工匠开始修筑连接政治中心咸阳与关东政治中心洛阳的“驰道”。这条“中国最早意义上的高速公路”不仅是秦始皇数次出巡的必经之路,也是各地粮食贡赋与人力资源源源不断输入这个未来1000年内政治中心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在公元前212年,修建了一条从咸阳至九原,途经甘泉、榆林的直道,与长城一样,它成为秦帝国抵抗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利器,一旦战事发生,来自内地的大军和给养就可以顺着这条最大坡度不超过10度的国防干线火速增援。不过就在直道仅仅修建完工一年后,它就充当了一场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政变舞台——在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后,赵高与李斯命令载着始皇尸体的巡游车队沿直道由河北井陉北上,前往九原,先矫诏赐死毫不知情、驻守上郡的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然后再通过直道迅速返回咸阳拥立胡亥。100年后,直道终于在保卫大汉王朝的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它的作用——汉武帝时期,几乎每次对匈奴用兵,都是通过直道进行,从而成就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的赫赫声名。始皇又改黄河名为“德水”,更称秦为“水德之始”,按照五德终始说,水德的特点是“阴……主刑杀,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按照这种抽象的超自然规律,各种器物必须以六为基数,“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表面上这种依赖神秘力量的作风与秦国法家政治的务实缜密性截然相反,实际上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这抽象道德礼仪制度的背后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考虑——秦始皇在统一后常常巡游各处,立碣石颂秦德,自称“决通川防”,也就是将旧有六国互相竞争截流的水利工程拆除。尽管如此,这种超时代的政治统一,必定有管理技术不及之处,所以不得不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抽象理念作为弥补,从而使中枢权威合理化,进而加强上层对于下层之控制力。
然而,颠覆秦始皇伟大帝国的因素正潜伏在它本身存在的合理性中。法家苦心孤诣制定的制度中,唯独缺少了官僚机构对于君权的制衡,因此对统治中枢的决策毫无折冲缓和。秦统一后,人口大约2000万,被征发造宫室坟墓150万人,驻守五岭50万人,蒙恬所率防匈奴之兵30万人,修筑长城大约50万人,总数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如此大规模急促地动用人力资源,造成了社会矛盾的骤然激化,然而秦帝国百年来统治的惯性,只能一味地用严刑峻法加以压制,造成了“赭衣半道,群盗满山”的局面。不仅如此,秦国官吏政治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对传统“礼治”的压抑,使得它遭遇来自关东六国遗民强烈的抵制。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几乎与秦孝公任用商鞅、使得秦走上法家政治之路的同时,齐威王却宣布臣子中能当面揭露自己过错的,给以上赏,上书劝谏者受中赏。而在公共场所发表政见,能最终被国君听闻者受下赏,齐国的城市居民“国人”可以与国君签订盟约,干预国政。足见秦与六国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陈胜吴广起义后,鲁国的儒生纷纷携带礼器前往投奔,孔子的九世孙孔甲更担任了陈胜政权的博士。秦国这种经过长期精密建构的法家文吏政治,尽管有很高的行政效率,然而它的单一狭窄性无法应付统一后关东六国复杂的社会文化形态并做出自我调解,这正是为何它既能“鲸吞六合”,而又“二世而亡”的关键。如果脱除抽象的道德评价,那么始皇草创的王朝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激进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态试验。在秦帝国的废墟上,刘邦建立的汉王朝还需经过209年的试验与调整,才承袭了秦朝所遗下宽阔而又均匀的基层,而且以灵活的手腕避免前代的过于极端。终于构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进而成为中国整个帝制时期的楷模。
初中历史全面辅导
1.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辅导到位
一、辅导好五个环节1.“启发”是第一步。
要辅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内驱力和自觉性。教师应主动地面向全体学生的中下层,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和课型的不同,具体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例如,在讲美国内战时,美国独立后,存在着两种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历届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弄错,为了让学生掌握,我把它们比作一个母亲生有两个孩子,是龙凤胎,产下一男一女,这男孩和女孩都是该母亲的孩子。
这个“母亲”比作资本主义经济,“男孩”比作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这个“女孩”比作“南方的奴康制种植园经济”。这样学生感到很有趣味性,对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混淆。
2.“阅读”是第二步。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教学要求,在黑板上写出历史知识网络提纲,让学生看书,找出纲要内容,并在课本上划上记号。
3.“讲议”。教师提出设计好的带有启发性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同时结合议论情况就重要的史实及较为复杂费解的重要问题进行补充和讲解。
4.训练。教师出几道精典题让学生组织答案,最后教师讲评,以达到精讲精解。
5.小结。教师可以集体辅导总结,可以是教师辅导下各小组总结或学生个体自我总结。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学生内容和学习过程。
能知是非得失,并将新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清晰地固定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真切地体会到“学有所获”,认识到“将有所用”。二、辅导好的三个关键1.重难点解析。
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独立解决的知识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注重知识难点的传授,巧妙的解决问题。2.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迅速形成能力。故学习方法的辅导应是历史辅导的核心和着力点所在。
如①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读目录——了解全书的总体结构;读导言——理清教材线索,把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读地图——加强直观形象性,树立空间观念;读习题——温故知新,巩固所学;读年表——查大事,树立时间观念。让学生自己会阅读、体会、领悟、教师施教之功应放于贵在引导,重在转化。
②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的方法,如编歌诀、图示、网络、谐音、简缩等记忆法。如雅各宾派革命措施,可用简缩记忆:一摧封、二镇反、三限价、四军管。
③讲解做题技巧。例如解历史问答题,首先要弄清问答题的四种构题成分:a.求答的内容;b.求答内容的属体;c.解答方式;d.限制条件。
其次要掌握答题的一般技巧和行文思路,也就是要对解答试题所需要的历史知识,全面思考,认真筛选;对能力要求较高,难以解答的问答题。要因题设法,化难为易;在审准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要因题定式,速编提纲。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回答试题。三、辅导好四类学生心理学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分类有一种“四分法”:(1)敏捷而踏实型;(2)敏捷而不踏实型;(3)踏实而不敏捷型;(4)不踏实又不敏捷型。
历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我觉得,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分类来搞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历史学习辅导。
1.优秀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辅导他们时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一般要求的学习任务,以赢得更多时间用于拓展性和深化性的学习。
2.中等学生。他们思维敏捷,能力较强,但往往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欠端正,学得比较虚浮,因而本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常有缺漏。
对该类学生的辅导,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不能浅尝辄止,须提醒或暗示他们不要因有所知而沾沾自喜,要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成为踏实的优秀学生。3.下等学生。
他们虽然不太聪明,领悟能力较差,但他们拥有踏实的态度,认真的品质和严谨的习惯。教师对这类学生的辅导一定要主动热情,多子鼓励。
要求他们在保证“学会”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头脑变得更敏捷,更灵活一些。4.双差生。
这类学生智力偏低,思维较浅,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踏实。教师要主动、真诚、耐心,尽力去发现他们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勇气,尽可能科学地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上日有所获,并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对以上这四类学生的辅导到了位,才能使好的更好,不够好的也变好了,都进入自觉和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从而实现了全体学生历史素质的最优发展。
2.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火的使用的作用: 取暖.,照明,驱赶野兽,,吃上熟食减少疾病增强体质。
北京人 山顶洞人约70万年前-----20万年前生活.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 约18000年前.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具备人的基本体质特征,保留一些猿类的特点。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
和现代人基本一样能打制石器(称为 旧石器) 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把兽皮用骨针制作衣服 有衣服,装饰品,产生了爱美的要求过着群居生活 过着群居生活,已进入了氏族公社原始农耕文化遗存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约7000年前 生活在今天浙江余姚河姆渡。属于长江流域。
我国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6000多年前 生活在今天陕西西安半坡。
属于黄河流域。我国北方留下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①使用骨,木,石质工具。(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新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
③饲养水牛,猪和狗等。④利用简陋的小船采集,打鱼,渔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⑤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 ①最早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用石铲,石刀从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②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经营原始的畜牧业。
③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④能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取水的尖底瓶独具特色,彩陶美观实用。
⑤住在半地穴房子里。远古的传说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
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
尝百草发现治病的药物。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
发明了铜器和车船。③黄炎联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④尧,舜,禹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这一制度称为“禅让”。⑤大禹治水过程中,亲自参加,“三过家门而不如” 夏朝和商朝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②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位子,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的建立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③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发动推翻夏朝的战争。大战与鸣条。
成汤建立了商朝。④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
⑤商朝的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商朝经济比夏朝有很大发展的表现:А 农业生产规模一相当大,种植的农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В 畜牧业发达,饲养六畜,祭祀用几百甚至上千头家畜。 ℃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等手工业很发达。
D商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货币西周的兴亡1: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大战与牧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前期都城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2:分封制: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一些 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国。这就是分封制。
封国的统治者叫国君(一般称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封国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同时,必须承担拥戴周王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等义务,否则将受惩罚。3: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个封国,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
姓姬的封国有53个。4:西周末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进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春秋争霸的原因: A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B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而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当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4:齐桓公首霸条件:①:任用政治家官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国力强盛。
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③: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5:齐桓公在葵丘以霸主的身份会盟,当上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6:齐桓公后,晋楚争霸。
晋楚军队在城濮进行决战,晋军战胜,晋文公称霸,后来,楚国强大起来,楚庄王北进中原,在铋打败晋军。楚庄王称霸。
7:春秋末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吴王阖闾任用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为将军。
进攻楚国,五战五胜,吴王阖闾称霸。 经过长期努力。
越王勾践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的最后的一个霸主。8: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战国七雄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②:兵器得到。
3.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一)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会制造工具并知道用火2.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过着群 居生活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的氏族4.(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5)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1)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2)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翻地耕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制作陶器 (5)饲养家禽 (6)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1)以粟种植为主的半田农业 (2)制作石器,骨箭头 (3)住半地穴式房子,定居生活(4)饲养猪狗 (5)纺织、制彩陶 (6)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山东大汶口(1)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农耕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具发达(3)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4)陶器有黑、白陶,质量好三、华夏之祖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黄帝部落结合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人文初祖”:(1)黄帝的贡献: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 基础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3.尧、舜、禹的“禅让制”: (1)“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尧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后,采取 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2)禅让制的实质: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3)原始社会解体: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早期奴隶 ↓ 主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四、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的兴衰:(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社会开始了(2)禹死后,启即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夏朝的标志,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桀是最后的国王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2)经几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3)公元前1046年,,纣是最后一个国王,周朝武王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朝结束(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3.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随从天子作战。
(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2)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3)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五、灿烂的青铜文化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3.奴隶的悲惨生活:(1)没有人生自由,被随意买卖转让(2)人牲(3)人殉六、春秋战国的纷争1.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封建社会(2)春秋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前提:王室衰微(3)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实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威望:尊王攘夷、战争(4)公元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争霸影响:①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消灭了,出现了疆域较大的国家2.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目的:兼并和统一(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七、大革命的时代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农具演变过程:石器→骨头→青铜→铁(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具发展历史上的一 次。
4.初中历史复习
复习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时间少等困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复习变得具有针对性,并突出重点,明确方向。下面,我就对初三历史复习如何运用复习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解读中考说明,明确考点。
必须详细研究和解读中考说明,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明确了考试标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目的明确。
二、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时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是要在一定的知识框架下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了整体把握。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进行复习。
三、链接中考,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在组织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一步研究中考说明,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命题必须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做选择题时要速度和准确率,但不能够盲目求快;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问答题,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整洁。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在设计复习题目和复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
4、加强训练,夯实基础。复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中考说明,结合历史复习目标,以所用教材为主,熟悉课本、全面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相信,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实际,科学有效的制定好复习应试策略,对提高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粗略看法;其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没有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还不适应等种种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5.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
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6)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 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 ↓ 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 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
6.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辅导到位
一、辅导好五个环节
1.“启发”是第一步。要辅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内驱力和自觉性。教师应主动地面向全体学生的中下层,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和课型的不同,具体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例如,在讲美国内战时,美国独立后,存在着两种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历届学生在考试中容易弄错,为了让学生掌握,我把它们比作一个母亲生有两个孩子,是龙凤胎,产下一男一女,这男孩和女孩都是该母亲的孩子。这个“母亲”比作资本主义经济,“男孩”比作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这个“女孩”比作“南方的奴康制种植园经济”。这样学生感到很有趣味性,对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混淆。
2.“阅读”是第二步。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教学要求,在黑板上写出历史知识网络提纲,让学生看书,找出纲要内容,并在课本上划上记号。
3.“讲议”。教师提出设计好的带有启发性的重要问题,引导学生议论,同时结合议论情况就重要的史实及较为复杂费解的重要问题进行补充和讲解。
4.训练。教师出几道精典题让学生组织答案,最后教师讲评,以达到精讲精解。
5.小结。教师可以集体辅导总结,可以是教师辅导下各小组总结或学生个体自我总结。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学生内容和学习过程。能知是非得失,并将新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清晰地固定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真切地体会到“学有所获”,认识到“将有所用”。
二、辅导好的三个关键
1.重难点解析。指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难以独立解决的知识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注重知识难点的传授,巧妙的解决问题。
2.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掌握知识,迅速形成能力。故学习方法的辅导应是历史辅导的核心和着力点所在。
如①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读目录——了解全书的总体结构;读导言——理清教材线索,把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读正文——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读地图——加强直观形象性,树立空间观念;读习题——温故知新,巩固所学;读年表——查大事,树立时间观念。让学生自己会阅读、体会、领悟、教师施教之功应放于贵在引导,重在转化。
②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的方法,如编歌诀、图示、网络、谐音、简缩等记忆法。如雅各宾派革命措施,可用简缩记忆:一摧封、二镇反、三限价、四军管。
③讲解做题技巧。例如解历史问答题,首先要弄清问答题的四种构题成分:a.求答的内容;b.求答内容的属体;c.解答方式;d.限制条件。
其次要掌握答题的一般技巧和行文思路,也就是要对解答试题所需要的历史知识,全面思考,认真筛选;对能力要求较高,难以解答的问答题。要因题设法,化难为易;在审准题目要求的基础上,要因题定式,速编提纲。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准确地完整地回答试题。
三、辅导好四类学生
心理学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分类有一种“四分法”:(1)敏捷而踏实型;(2)敏捷而不踏实型;(3)踏实而不敏捷型;(4)不踏实又不敏捷型。
历史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培优辅差。我觉得,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分类来搞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历史学习辅导。
1.优秀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辅导他们时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一般要求的学习任务,以赢得更多时间用于拓展性和深化性的学习。
2.中等学生。他们思维敏捷,能力较强,但往往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欠端正,学得比较虚浮,因而本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常有缺漏。对该类学生的辅导,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不能浅尝辄止,须提醒或暗示他们不要因有所知而沾沾自喜,要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成为踏实的优秀学生。
3.下等学生。他们虽然不太聪明,领悟能力较差,但他们拥有踏实的态度,认真的品质和严谨的习惯。教师对这类学生的辅导一定要主动热情,多子鼓励。要求他们在保证“学会”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头脑变得更敏捷,更灵活一些。
4.双差生。这类学生智力偏低,思维较浅,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踏实。教师要主动、真诚、耐心,尽力去发现他们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勇气,尽可能科学地学习,使他们在学习上日有所获,并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对以上这四类学生的辅导到了位,才能使好的更好,不够好的也变好了,都进入自觉和会学的最佳学习境界,从而实现了全体学生历史素质的最优发展。
7.初中历史基本学习能力有哪些
1.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实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知识现状以及自学能力,选择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指导。
自主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可操作,费时少而收获多,这样学生就勤于自学、乐于自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促进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教师与学生共同一道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之间学习方法的交流,让学生畅谈心得体会和开展帮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形成科学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六、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历史教学评价就是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它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对历史教育教学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历史教学评价机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察,关注影响历史教学的各种因素,既要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量性和质性的评价,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有利于学生全面与终身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激励,对学生自主学习成长过程进行必要的记录,不断地提高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建立科学的自主学习评价机制。
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展新的学习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利于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使历史教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意味着教学变革新时代的到来,将会大大提初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2.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应主要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我调整学习状态、自我发展学习能力,以及通过学习自省内化为内在品质的过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民主平等,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对待学生,对学习困难者要尊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到自己能行,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历史活动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对历史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讨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让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出谋划策;对历史上的秦始皇、武则天、李鸿章、拿破仑、罗斯福等人物进行的评价,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辩论。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历史教学回归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更有利于在新的高度上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措施,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大力宣传、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向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中感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并且加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沟通和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的经验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4.、搞好教学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一堂好的历史课,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表达交际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搞好教学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初中历史重理论,不像初中历史重史实,而且在知识内容上更加宽泛,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标准不一,同时也要看到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素质低下,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正确方法,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就能够对症下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5.、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强调要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
8.初中历史复习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一:侵略与反抗一、五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1、割地: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2、赔款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3、开埠通商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4、攫取中国的特权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三、列强侵华罪行1、两次洗劫北京: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四、人民的反抗1、人民群众的斗争(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⑥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②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9.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历史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副课,各地中考对是否考历史科目无统一标准,考试分值也偏低,这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形势严峻。
如何吸引学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激发情感,让孩子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机,让学生喜欢上这一门课程,感到学来有趣,学来有用,学有所得,学习的动机才会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备一些历史小故事,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历史学习的天地。例如:在上《鸦片战争》一课时,讲述清朝官员用马桶对付英国洋炮的历史故事,初听这个故事,学生会感到好笑,教师在学生发笑之后,提问学生:马桶抵抗得了洋枪洋炮吗?中国官员为什么会犯如此愚蠢的错误?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长期的闭关锁国,盲目尊大,导致官员如此迂腐。
鸦片战争的结果,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这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一步。
二、开展竞赛,让孩子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竞争在对历史知识的复习中,传统的复习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达到记忆的目的。学生在重复的过程中,常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因此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可以准备一些典型练习题,把全班学生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或几个组,进行各组之间的历史知识大比拼。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翻阅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热烈,这种模式既可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对初中学生特别适用。
当然,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是要准备好的。三、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到学习历史是一种体验活动化的教学首先要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然后开展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比如在《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时,总有点全面。学生一般会认为火烧赤壁是战争成与败的关键,而忽略对主观原因的分析。
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安排一次角色扮演活动,挑选三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周瑜、诸葛亮,表演赤壁之战前的一个片断。这个角色扮演活动效果很好。
因为历史角色的台词把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融于人物对话和身体语言之中。学生们也喜欢参与这种类似于穿越的活动,同时也有展示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把曹操的自负、轻敌,也把孙、刘的联合、同舟共济积极应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四、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的满堂贯和一言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
还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时接下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已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
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五、善加肯定,让孩子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抬起头,挺起胸,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
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同学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探究课堂有效性的课题,是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是提升教师素养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途径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贯彻人文关怀,要平视学生,换位思考,要让学生真正在历史学习获得进步,只有把握好这一关键点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参考
如果用一支部队来代表二战德军,你会选择哪一支部队?也许很多二战军迷会将这份「”代表”赋予于党卫军部队,比如「”帝国利刃-党卫军第2帝国师”或者是「”战场死神-党卫军第3骷髅师”又或者是「”北欧恶魔-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东亚地区第一个大帝国。秦朝建立初期的疆域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经过北伐匈奴、收复河内、南征百越等扩张,秦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300万平方公里。秦始皇随后完善了中
《红楼梦》里的第一美女和第一帅哥咋不成一对儿?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解决另一个问题:究竟谁是《红楼梦》里的第一美女和第一帅哥?首先,《红楼梦》大观园里美女如云,沉鱼落雁,国色天香,莺莺燕燕,各有千秋
1.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做到辅导到位一、辅导好五个环节1.“启发”是第一步。要辅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内驱力和自觉性。教师应主动地面向全体学生的中下层,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和课型的不同,具体方式方法应灵活多
建立的大秦帝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他是千古一帝,是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相当具有手腕的铁血君主,他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的局面,预示着一个新的朝代到来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却因何只有短短15年时间就走向了灭亡。综合种种记载,我们大致得出了导致秦朝灭亡
秦朝的灭亡:纵观中国历史,秦朝,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却因何只有短短15年时间就走向了灭亡。这其中又有什么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享国14年)始于嬴政,终于胡亥,共2帝。秦朝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秦朝开国君主秦王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了皇帝一词语。国号秦,王室嬴姓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制国家。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于始皇帝赢政,终于秦二世胡亥,共2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帝国,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地位极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