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四、丝绸之路贯东西
Posted 楼兰
篇首语:什么是知识?它不是别的,是记录下来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四、丝绸之路贯东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四、丝绸之路贯东西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 > ――[唐]张籍《凉州词》 >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利用蚕丝织成布料,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民,已经会制造丝线、丝带和绢。到了商代,野蚕开始在室内畜养,人们已经能织出华美暗光绸。后来,又陆续发明了罗纱和织锦以及绫、纨、绉、绮、绸等各类丝织品。从秦到汉初,蚕丝业进入了兴盛时期。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此时的工艺水平超过了前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美丽的丝绸不仅赢得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引起了中亚、西亚和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当时,一些安息和印度的商人从中国贩运丝绸,销售给希腊、罗马等国。他们再从那些国家贩运当地所产的物品,到中国销售。到了约公元一二世纪,随着丝绸生产的发展,西域商路的畅通,中国丝织品越来越多地运往希腊、罗马等西方国家,而这些贩运丝绸的商路,就逐渐变成国际间频繁往来的大道,即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欧、亚大陆成为一个大的整体,相互间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 > 楼兰国之谜 > > 谈起丝绸之路,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个神秘的地方,这就是被称之为“沙漠中的庞贝”的神秘古城――西域古国楼兰。 > > 楼兰古城遗址在今若羌县罗布泊西岸,土地已经完全荒漠化。这里曾出产玉石、胡杨、红柳、芦苇、芨芨草、骡马和骆驼等。罗布泊在蒙古语中称“罗布诺尔”,意思是“汇入多水之湖”,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内流区域最大的咸水迁移湖,现在已经干涸。 > > 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在当时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中心。西汉时,从楼兰向西北行进,可以到达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行通屯垦要地吐鲁番,西南通且末、于阗(今和田),出葱岭而达大月氏。 > > 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对楼兰曾有过记载,说此国有城郭,临近盐泽。这也是历史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古城。西汉时期,楼兰有一万四千多人,尽管不算大,但由于地处交通枢纽,此地商旅云集,繁荣热闹,修有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教寺院和宝塔。 > > 当时,匈奴族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侵入天山南北,楼兰因为国小力弱无法抵挡,一度被匈奴控制。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为匈奴提供情报,使得匈奴人在这里攻杀汉朝的使者,劫掠过往的商人。 汉武帝曾经令将军赵破奴、王恢率兵数万攻打,大败匈奴军队于吐鲁番,攻破楼兰,最后俘虏了楼兰国王,强迫其投降归附汉朝。但是,楼兰国王又中了匈奴的反间计,屡次拦杀汉朝官吏。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派遣傅子介带领几名勇士前往楼兰,设计杀死了楼兰王尝归,立尝归的弟弟为楼兰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将都城南迁。此后,汉朝政府并没有放松对鄯善的控制和管理,他们在这里设立都尉,布置军队,同时,还开挖井渠,屯田种植粮食,把中原内地先进的生产经验带到这里,使得这里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步向前发展。 > > 大约在东晋之时,由于中原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无暇顾及西域,楼兰逐渐与中原失去了联系。到了 唐代,中原地区强盛, 唐朝与吐蕃又多次在楼兰兵戎相见。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楼兰仍是边陲重镇。然而,不知在什么年代,这个曾经繁荣一时的城镇却突然神秘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楼兰古城究竟在何方? > > 1900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带领一支探险队越过帕米尔高原闯入新疆地区进行探险。他们在沙漠中艰难行进。行进途中,探险处丢失了唯一的一把铁锹,遂派向导维吾尔族人爱克迪原路返回寻找。爱克迪遭遇了沙漠狂风,意外地发现沙子下面有一座古城堡。爱克迪在这里捡到了许多雕刻品、木简等物。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斯文赫定。次年,斯文赫定抵达这座神秘的古城堡,对之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发掘出了不少的文物,经研究后认定,这座古城堡就是消失了几个世纪的古楼兰城。楼兰古城再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得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探险寻宝。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廷顿、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达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遗址”,掠走了一批批重要的文物,同时,也使得这座古城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 早在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考察罗布泊时,就发现中国地图上标注的罗布泊的位置并不正确,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这说明,罗布泊是一个移动的湖泊,它向南移动了许多。当年的普尔热瓦尔斯基曾经在罗布泊洗过澡,当时的罗布泊湖水清涟,野鸟成群,可如今却成了一个荒漠盐泽。为什么罗布泊会移动?为什么罗布泊会干涸?为什么楼兰古国会一下子消失?我国新疆考古科学工作者经过努力探索,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 > > 楼兰古城的确切位置在东经八十九度五十五分二十二秒,北纬四十度二十九分五十五秒。它占地面积为十万八千多平方米。城东、城西残留的城墙,高约四米,宽约八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居民区院落是将芦苇扎成束或把柳条编织起来,抹上黏土而建成的。城内全是木造房屋,胡杨木的柱子、房屋的门与窗仍清晰可辨。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坯建筑,残留下来的墙的厚度有一米多,高度有两米,坐北朝南,似为当时统治者的住所。城东的土丘,原是居民们拜佛的佛塔。 > > 对罗布泊的移动和干涸,考古工作者是这样解释的:除了地壳运动的影响之外,最大的因素就是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中的泥沙大量沉积在罗布泊河口,淤塞了河道,使得两条河不得不改道流向更为低洼的地方,形成了新的湖泊。而旧湖长期得不到水源补给,在炎热的气候中积水逐渐蒸发,成为沙漠。水当时是楼兰古国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北移,使得楼兰古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市民们不得不弃城出走他方,最后留下了一座空城。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古国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 > 由于楼兰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气候异常干燥,不仅各种文物、简牍和丝、棉、麻织等不易腐烂,而且许多尸体也因迅速脱水而成为干尸,虽然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处理,但埋藏在地下一两千年,甚至于更长时间都不会腐烂。楼兰古城实际上就是一座天然的文物储藏所。出土文物有汉五铢钱,贵霜王国的铁币,汉文简牍,纸文书,丝、毛织品残件、漆器、木器、玉器、铜器、金银戒指、耳环、玻璃器皿碎片等。这些出土文物对于研究中西交通、东西文化交流和我国边疆与内地的历史联系都具有重要价值。 > > 考古工作者认为,楼兰古城之所以消失,还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有直接的关系。楼兰古城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以及其他游牧民族小国,经常在楼兰国土上发动战争。战争的破坏、过度的垦种和放牧,使水利设施及良好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到公元3世纪前后,因为流入罗布泊的一些河流改道他方,致使楼兰城郭虽在,但人烟断绝,出现了“国久空旷,城皆荒芜”的景象。 > > 张骞使西域 > > 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广阔的地域。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据史料记载,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在我国的古籍如《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形势和风土物产也有较多的记载。 > >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西域分成三十多个小国,互不统属,它们“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这些小国大的人口有几十万,小的只有几千人。其实,这些国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只是一个个的自然村落而已。这些自然的村落几个联合在一起,达成一种攻防同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国。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以昆仑山为界,可以分为南道诸国和北道诸国。尤其是天山以北地区,水草丰美,人们大多从事游牧业。 > > 到公元前2世纪初期,匈奴冒顿单于征服了西域。他们在这里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根据地,向西汉进攻,所以西域成为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由此,匈奴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威胁。他们不但侵扰内地,而且还威胁着丝绸之路沿线二十多个弱小国家的安全。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之间的大月氏,以及祁连山下的乌孙等,就曾遭到匈奴的突然袭击,大月氏国王被杀。更为残忍的是匈奴人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骨镶上金玉,当成一只酒杯。最后,大月氏不得不西迁数千里,到达阿姆河边的大夏。匈奴随后又征服了楼兰等小国,占据了这一交通要道。他们经常野蛮地袭扰客商和来往人员,严重地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 > 西汉在武帝之时国力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力量来反击匈奴等外部势力的侵扰。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从匈奴人口中得到一个消息,说大月氏国遭受匈奴攻击,被迫西迁,远离故土,因此,大月氏人对匈奴恨之入骨,发誓报仇雪恨,只是苦于势单力薄,一直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汉武帝认为这是一个好时机,决定派遣使者出使大月氏,说服大月氏来共同夹击匈奴。当时,汉中(今陕西城固)人张骞被选中。 > > 张骞原来在宫中担任郎官,为人友善,敢作敢为,是一个十分有计谋的人,时年还不到三十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同时应募的还有一个叫甘父的,原来是匈奴人,在战争中被俘,成为堂邑县一个贵族家中的奴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堂邑父。据说他善于射箭,后来成了张骞的得力助手。一切准备完毕后,张骞便率领一支一百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了。他们经甘肃,渡过黄河进入河西,不料在河西西部的沙漠里遭遇到匈奴大队人马,经过激战后,张骞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不久他被押送到军臣单于所在的匈奴王庭,单于把他赏赐给一个贵族做放牧牛羊的奴隶。 > > 张骞在匈奴滞留下来。这期间,他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并且有了自己的儿女。但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汉人,一个大汉天子的使者。十一年后,他和他的随从终于趁机逃走,向西疾进,一路风餐露宿。不识前进的路线,他们就用日月星辰来判断方向。经过艰苦跋涉,一天,他们到达了一个硕大无比的湖泊,这就是罗布泊,当时的古楼兰国就位于湖边。由于当时楼兰被匈奴占领,张骞等人不敢进入,只得向人问清去大月氏的路线,便又继续沿着塔里木盆地北缘向前艰难行进。他们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最终到达了大月氏。 > > 此时的大月氏已经占有了大夏故地,这里土地肥沃,人口殷盛,人们 安居乐业。他们对汉朝使者的到来感激不尽,也十分怀念祁连山下的故土,但他们却认为这里离汉太远,夹击匈奴之计难以实现,所以不愿东归。张骞与同伴在这里待了一年多,始终没有结果,不得不东返。不料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人俘获,在那里做了一年的奴隶。恰在这时,匈奴内部发生变故,老单于病故,太子和他的弟弟因争夺王位发生内战,张骞和他的妻子、甘父乘机逃回长安。出使时所率领的一百人,回来时,只留下了张骞和甘父二人,共历时十三年。这次出使尽管没有达到目的,可是张骞沿途了解到了西域各国的山水、人物、风俗、物产,为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 > 回到汉朝后,张骞还想寻找到一条通西域而不受匈奴阻拦的道路。他向汉武帝报告说,他曾在市场上看到一种产于四川的实心竹杖细麻布,商人告诉他说,这些东西是从身毒(今印度)买来的,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是个低洼湿热、乘大象出行的国家。因而张骞认为中国的西南部也应该有一条可以到达大夏的通道。为了开辟南路,张骞又一次奉使从西南去大夏,他们到达了宜宾、昆明一带,探路十余次,费时一年多,终因路上受阻而未能成功。 > >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派兵进军漠北地区,迫使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阿尔泰山以南各小国的人力、物力和汉朝对抗。汉武帝想彻底割去匈奴的右臂,于是,再次派遣张骞率领三百多人的使臣队伍,出使乌孙,企图说服乌孙回到故地居延附近,达到实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这次出使,张骞被任命为中郎将,携带金币丝帛巨万,牛羊万头。张骞到达乌孙后,正遇上其国内乱,乌孙无意东归,所以乌孙王没有马上做出决定。在这段时间内,张骞就分遣副使,到周边的各个小国,如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去访问。后来,这些小国都派出使者同汉的副使一起来到长安。 > > 从此以后,汉与西域各国开始正式往来,通西域成为了一种风气,汉朝更是派出使者到安息(今伊朗)、龟兹、犁(古罗马国)、身毒、奄蔡(今里海东北)、条支(今波斯湾西北)等国。“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出使者和随员之多,经常相望于道,多者数百人,少者亦有百人以上,他们都像张骞一样,带着国书和丝织品等物,远则八九年回来,近则数年回归。同时,往来于其间的“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从此,天山南北成为了中西交通的桥梁,西域各地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据说,乌孙还曾与汉相互通婚。 > > 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历时三十余年。他是一位毕生献身于中外友好交往的人。他对外国和各少数民族态度谦逊,每到一地,都会遍访民情风俗、山川物产,学习一切对汉族有用的东西。许多国家和兄弟民族的人们都喜欢并十分尊敬他,亲切地称他为“博望侯”。而“博望侯”后来则成了出使西域使者的代名词,受到各国和一些少数民族人们的信任和爱戴。张骞在大夏时,安息国王曾想邀他去安息,因张骞回国而未去成。后来,张骞的副使到达安息,国王派将军带兵二万去边界迎接。据说,后来汉设置酒泉郡和移民屯田、开发河西都是接受了张骞的建议。张骞的确是中原通西域的第一人。 > > 去病击匈奴 > > 继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又在陇西(今甘肃临洮)、代郡(河北涞源北)一带集结大军,给了入侵的匈奴军队以数次沉重的打击。其中,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 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使得匈奴奴隶主贵族大败远遁。 > > 匈奴贵族虽然惨败,仍然凭借着河西(今河西走廊)要地控制西域,并在元狩二年春天,派骑兵万余人攻入上谷(今河北怀来)进行骚扰。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统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也称胭脂山或燕支山,在今甘肃山丹东南)千余里,深入当时的匈奴王休屠领地,斩杀折兰王、卢侯王、执浑邪王子、相国、都尉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汉武帝下诏加封霍去病两千户。 > > 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领数万骑出陇西、北地(郡名,今甘肃庆阳西北)两千余里,过居延海,攻祁连山,得胡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汉武帝遂加封霍去病五千四百户,其余人员都论功行赏,各有差别等。 > > 河西之战引起了匈奴内部分裂和浑邪王降汉。这年秋天,匈奴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被汉杀虏数万人,浑邪王、休屠王十分害怕,密谋投降汉朝,派出使者与汉朝商谈降汉事宜。汉武帝得到消息后,担心匈奴诈降,并乘机偷袭汉朝边境地带,便只派霍去病率兵前去迎降。结果真的出了差错,休屠王半路反悔,还好,被浑邪王杀死。浑邪王把其部下全部归为己有。霍去病率军渡河与浑邪王相望,浑邪王裨将看到汉朝军队后有些害怕,便想反悔,而且匈奴军中许多人都不想投降汉朝,有的甚至于逃跑。霍去病急中生智,飞马前去拜见浑邪王,并杀死了八千想逃亡的士兵。浑邪王率部投降的有四万多人,号称十万。到达长安后,武帝下令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人数多达数十万。封浑邪王为漯阴侯,食万户。其下属也都得到不同的封赏。下旨增封霍去病千七百户。此后,又徙浑邪王降众至塞外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让他们按匈奴旧俗生活,称之为“五属国”。 > > 河西之战,两次千里奔袭,斩杀匈奴三万八千余人,浑邪王归汉时又斩杀不愿归附者八千余人,总计杀敌四万六千余人。再加上归降的四万余众,这样,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右部势力被完全摧毁,经营西域的通道被打开了。西汉政府先后在河西一带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从此之后,“金城、河西并南山(即祁连山)至盐泽(即罗布泊),空无匈奴”。匈奴遭受了惨重失败,丢掉了大片优良牧场和祁连山、焉支山。 > > 由于汉朝军队的多次打击,匈奴单于王庭向北迁徙。元狩四年(前119), 卫青、霍去病带领十万骑,“私负”从军者十四万骑,步兵及转运者数十万人,分两路穷追匈奴。当时兵分两路,霍去病率领东路大军,从代郡出发,出塞二千余里,与匈奴左部屠耆王接战获胜,到达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临瀚海(今贝加尔湖)而还。这次战役过后,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再无力大举南下,“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指匈奴)”,西汉军队占领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西汉王朝在上郡、朔方、西河以及河西诸地设置田官,用六十万人屯田戍守,逐渐开发了这一地域,同时,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 > 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除了对西域一些小国还有一定的控制力外,基本上已经无力再向东发展。由此,百余年来北部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西汉王朝由于连年用兵,国力也消耗巨大。从元封、太初以后至武帝末年(前110-前74),西汉王朝尽管同匈奴之间还发生过不少战事,但是,这些战事的规模和影响远远不如此前,并没有影响到国家大体。 > > 西汉王朝战胜匈奴之后,北方边地出现了新的局面。边郡和内地之间邮亭驿站相望于道,联系大大加强。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种植五谷。中原一带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技术,通过屯田的兵民,在边郡传播开来。匈奴人向西远徙之后,部落贵族发生分裂,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 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呼韩邪单于归汉,引众南归,安居于阴山附近。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以宫女 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恢复了和亲,结束了百余年来汉族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 > > 班超通西域 > > 自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终西汉之世,丝绸之路沿线基本上是安定的。在这一时期内,商人、使者往来于其间,相望于道,东西交通畅达一百四十多年之久。到了 王莽时期,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居住在漠北一带的匈奴,又开始骚扰丝绸之路沿线各小国,迫使这一商路又中断了六十多年。 > > 到了东汉初年,在光武帝刘秀忙于进行国内统一战争之时,匈奴的势力又有所发展。此时的西域地区出现了五十多个小国,其中北道诸国仍然受制于匈奴。当匈奴势力入侵之时,一些小国为了免受匈奴控制,纷纷求助于东汉王朝。如居住于塔里木盆地西端的莎车,在匈奴入侵之时,极力保护当时设置于此地的原西域都护吏士及其眷属达一千多人,并联合附近诸小国阻击匈奴的侵犯。建武十四年(38),莎车王和鄯善王都遣使到长安,请求东汉政府派出都护对西域地区加强保护,只是当时光武帝苦于没有足够的力量,只好拒绝。此后,匈奴遭遇连年蝗灾,国力迅速衰弱,莎车则逐渐骄横,攻掠附近各小国。在这种情况之下,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个小国,联合起来于建武二十一年遣王子入侍,再次请求东汉政府派出都护,但是,光武帝仍然因中原初定,无力经营西域,没有答应而送还侍子。莎车王见东汉朝廷不加理睬,于是攻破鄯善,又杀了龟兹王,并且警告东汉朝廷说,如果再不派出都护,各国都将臣服于匈奴,而光武帝仍是没有答应。其后,车师等诸国先后投降了北匈奴,不久,北匈奴又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 > > 明帝时,东汉实力有所壮大,开始发动进击匈奴的战争。永平十六年(73),明帝派遣窦固等出酒泉塞,大败北匈奴,占领伊吾卢城。此后,东汉政府在伊吾卢城设立了宜禾都尉,进行屯田并派兵戍守。同时,还赶走了北匈奴在车师前、后王国一带的势力,着手恢复与西域各国间的政治关系。为了恢复和加强同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班超奉命出使西域。 > > 班超是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父亲班彪、兄长班固都是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超年轻之时曾随哥哥班固在洛阳学习,是一个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的人。他对平常琐细庸碌的生活十分不满,一次,愤然把笔投掷于地,叹息道:大丈夫最少也得像张骞那样到远方立功争取封侯,为国做出一番大的事业。后来,汉明帝应西域各国之请,令窦固为奉车都尉,屯兵武威。这时班超 投笔从戎加入到窦固军中,被任命为假司马,并奉命出使西域。 > > 此时,北匈奴势力在北道受到一定挫折,而南道诸国仍为北匈奴所役使。班超这次出使的任务就是打通南道。第一站就是罗布泊东南的鄯善国,同行的只有三十六名人员,势单力薄。班超初到鄯善,鄯善国王非常热情地款待他们,后来因为北匈奴使者到来,鄯善国王不再像先前那样礼敬他们。班超意识到这是由于鄯善国王处于两国使者之间,左右为难,得罪了任何一方都不好,因此,有些无所适从。如果就这样僵持下去,会对自己十分不利。在了解到匈奴使者大致的情况后,班超对众手下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乘黑夜偷袭匈奴使者,趁他们尚不知就里之时,把他们全部消灭,鄯善才会归顺。随后,他亲率三十六名勇士,向匈奴使者驻地猛扑过去。匈奴使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还没有反应过来,已全部被杀死。鄯善国王为之震惊,心悦诚服地脱离了北匈奴的统治归顺东汉王朝。汉明帝听说后,十分赏识班超,晋升他为军司马,这是仅次于大将军的官职。 > > 不久,班超又奉命出使于阗。于阗国较鄯善国要大一些,所以,北匈奴派有专使来监护,控制十分严密。班超到达于阗,国王慑于北匈奴的压力而不敢表现亲密,同时,还有一个巫师散布谣言说,谁胆敢同汉友好,天神就会发怒。他还蛊惑群众,想杀掉班超的马。班超知道这是北匈奴势力在作怪,就一口答应,让巫师自己来取马。巫师一到,班超就将其杀死。班超乘机向于阗国王讲解道理,于阗国王听后,马上下令杀死北匈奴监护使和汉通好。从此,断绝了六十多年的新疆南路又重新沟通。 > > 次年春天,班超挥师北上,前往西域西端的疏勒。当时疏勒、龟兹等小国仍受制于北匈奴。班超率兵到达后,废掉了北匈奴所立的龟兹人疏勒王,按照疏勒人民的愿望,改立疏勒故王子。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北道诸国逐一被肃清,使他们摆脱了北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残暴统治。由于班超与北匈奴势力的斗争符合西域人民的利益,所以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取得了胜利。 > > 永平十八年(75),汉明帝去世,北匈奴乘机反扑。在匈奴贵族的支持下,焉耆等国攻杀西域都护,并联合龟兹、姑墨等进攻疏勒。班超孤立无援,处境十分恶劣,东汉政府命令班超回师。疏勒人民不愿班超离去,于阗诸国也坚决挽留。班超于返汉中途返回疏勒,克服各种困难,团结于阗、疏勒等国,并与乌孙通好,重新稳定了南道形势。永元二年(90),大月氏贵霜王朝势力强盛,想向外扩张,于是派兵七万越过葱岭进攻疏勒,企图控制南道。当时驻防疏勒的东汉军队人数不多,疏勒国王听到消息后大为恐慌,不知所措。班超分析当时的形势说,大月氏国的兵士虽多,但是长途跋涉,千里偷袭,后勤供应不足,疲劳之师,何足挂齿?只要把粮食草料藏好,坚壁待守,他们就会饥寒交迫,自然来降,不过数十日即可解决。此后,果如班超所言,大月氏军队由于粮草供应不上,不得不向龟兹求救。班超率诸国兵数百人,在路上设下埋伏,结果全歼来犯之敌,使节也被杀死。班超率兵击退了大月氏的入侵,声威大震,使得大月氏国举国震惊,于是国王再次请求与汉和好,释兵而还。班超遂乘机经营北道。 > > 建初元年(76),北道的龟兹、姑墨、温宿皆归附东汉,班超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它乾城,亲自坐镇北道。同时,命令西域长史徐干屯疏勒,与北道遥相呼应。永元六年(94)的秋天,班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七万多人,讨伐攻杀前都护、一直心怀二意的焉耆、危须、尉犁,俘其王侯贵族。“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这年班超六十三岁。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和汉通好,各国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此以后,西域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通往西亚各国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阻。第二年,汉和帝下诏书赞扬班超的功绩,同时,封班超为定远侯。 > > 班超四十一岁出使西域,在西域历时近三十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内,班超与西域各族人民患难与共,从没有离开过。此时的班超已经是一个头发花白、眼花耳聋、手拄拐杖、行动迟缓的七十岁老翁了。当年随行的人皆已故去,迟暮之年的他也越来越想念中原故土,他在《求代还疏》中殷切地表达了这种愿望。他的妹妹班昭也替他委婉陈辞,终于感动了汉和帝。班超于永元十四年(102)回到东汉都城洛阳,不久便与世长辞。 > > 班超返回以后,北匈奴又侵入西域,向西域诸国限期责取欠租。同时,还进而骚扰河西地区,造成了很大破坏。延光二年(123),东汉政府以班超的儿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出屯柳中,抵御北匈奴的侵扰,重新经营西域。班勇至西域后,在鄯善、龟兹等国的支持下,一举击败北匈奴,收复车师前王国。此后,又连续击败北匈奴单于及呼延王所部,平定车师等六国,取得重大胜利。只是,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不堪,竟然以行军迟缓、贻误军机为名,把班勇召回下狱。 > > 班勇后,东汉政府不再设置西域都护,而以西域长史代行都护之职。桓帝时,长史常驻于阗。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一直维持到灵帝末年。当时刺史日益权重,这两个官职便成为凉州刺史的属官,西域也就成为凉州的辖区了。建安年间,凉州大乱,西域与中原暂时断绝联系。 > > 班超在西域的活动,为增进汉族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一、昭君自有千秋在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 > ――[清]彦德《咏 王昭君》 > > 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郊外大黑河以南,有一座高三十多米的沙土堆。据说它是距今两千多年的一座古墓,墓主就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友好的使者王昭君。在墓的前面建有亭子,旁边有碑碣,上面记录着这位友好使者的动人故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团结和亲睦贡献了力量,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 宫中多怨女 > > 王昭君名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时人也称她为明君或明妃。相传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才貌出众。竟宁元年(前33),年方十七岁的她被选入宫,时在元帝刘当政时期(前48-前33)。 > >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妻妾众多,所谓有“七十二妃”,或“粉黛三千”,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据《礼记》记载,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我国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数量也相当惊人。秦统一六国后,改天子为皇帝,以后“六宫”数额,均一脉相承。汉代亦是如此,当时被汉元帝选入宫中的女子很多,汉元帝本人是按画工所画的像来选择的。“宫中多怨女”,在封建社会里,多少青年女子被关进宫内,终生不得自由。尤其是那些失宠了的女子,只好在宫中禁室里等死,遭际更为悲惨。所以,深居后宫的宫女们,想尽种种办法以得到皇上的幸召。而汉元帝依照画像来取舍,所以,宫内女子们不惜以重金、财物贿赂宫中的画工,以此来换取被皇上宠幸的机遇。 > > 宫中一个叫毛延寿的画工,有高超的技艺,能把中人之姿画得十分姣好。因此,宫女们都暗中给他钱帛财物以求其以笔修饰。王昭君初入宫廷,并不懂得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同时,她也自恃貌美,天真地以为皇上不会不宠幸召见,所以,在毛延寿为她画像时,她竟一个钱也没给。 > > 据说毛延寿在给王昭君画像画到眼睛时,对王昭君说,这画人的功夫全在这点睛之处,真是一点千金呀!王昭君明白毛延寿借机索贿之意,但她非但不买他的账,反而讥讽了他几句便离去了。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睛之笔画到了脸上,就这样,王昭君便被遗弃在宫中,虚度年华。 > > 出宫西行去 > > 就在王昭君于宫中孤单生活之时,汉朝和匈奴族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改变了王昭君今后的命运,也使得王昭君成为了民族友好的使者与和平的象征。 > > 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原来, 汉武帝时期,随着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匈奴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无力再大举南下。同时,匈奴族人民和其他被奴役的各族人民反抗匈奴贵族的斗争也日益强烈,许多被奴役的少数民族也趁机脱离了匈奴贵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匈奴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内讧,出现了五单于争立事件,随之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甘露三年(前51),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北匈奴被迫西迁,后被汉西域都护甘延寿等所杀。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下,重新统一了匈奴。 > > 就在这一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 汉宣帝。汉宣帝十分重视这次朝见,用最隆重的礼仪接见了呼韩邪单于,并赏给他一套非常华丽的衣服,一口上等的宝剑,一把精致的佩刀,一辆用珠玉装饰的车子和十五匹拉车的马,还有大量黄金钱币和绸缎丝绵。呼韩邪单于回归之时,宣帝还派一万六千名骑兵护卫护送。两年之后,呼韩邪单于第二次来长安朝见宣帝,宣帝还是用最隆重的礼节招待了他。 > > 为了感谢汉朝的军事支援,呼韩邪单于在前33年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元帝,呼韩邪单于真诚地向元帝提出,他愿意实行和亲,当汉家的女婿。 > > 和亲并非是此时才出现的,在汉初高祖之时就已经出现了。汉朝刚刚建立之初,力量相对薄弱,无力对抗强悍的游牧民族,时常遭受他们的骚扰。汉高祖 刘邦为了稳定与匈奴的关系,采取了和亲政策,即以宗室的女儿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在当时,采取这一政策虽然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带来了相对和平的局面,有利于汉、匈两族间的友好往来和发展。到了汉武帝之时,汉朝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向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以至于断绝和亲达八十年之久。所以当呼韩邪单于提出和亲后,汉元帝当即答应下来。 > > 把谁许配给呼韩邪单于呢?元帝决定在宫女中进行挑选,并下了一道命令,谁愿意嫁到匈奴去,就把她当做亲生女儿看待。按照常理,即使是皇帝将其当做亲生女儿对待,那也不会有人愿意去,因为匈奴远离长安,气候恶劣,生活在中原的人到了大漠深处的草原上,生活之不适应就可想而知了,且和亲之事,万无反悔之可能。因此,谁也不愿主动提出去匈奴。只有王昭君听说匈奴前来求亲,主动提出要求离宫去匈奴。元帝只知她缺少姿色,便答应了她的请求。 > > 到了呼韩邪单于临别那天,汉元帝亲自送行。当汉元帝见到王昭君时,才发现她是宫中最漂亮的女子,而且举止文雅,应对自如,和画像上的模样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真想把她留下来,但又怕失信于人,只好忍痛割爱,把她嫁了出去。据传说,在王昭君出嫁之后,汉元帝迁怒于画工毛延寿,将其处死。 > > 王昭君离别长安去匈奴之日,元帝又特设盛宴为他们送行。文武百官一直送到十里长亭。一路上,王昭君手抱琵琶,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心情十分复杂,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她一面向前行走,一面低声唱起了自己所谱的曲子,来诉说心中的苦衷。此曲就是著名的《昭君怨》,又称为《明妃曲》。 > > 王昭君到了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是对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呼,相当于汉朝的皇后。“宁胡”,意思是为匈奴带来了安宁。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相处得非常融洽,夫妻恩爱。后来生儿育女,尽到了贤妻良母的责任。可是好景不长,没几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其子继位。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嫁给他为妻。 > > 王昭君出嫁匈奴,把汉族先进的文化介绍给了匈奴,帮助匈奴族百姓发展了生产,也改革了游牧民族一些落后的生活习俗。据说经过王昭君的努力,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发展了农业生产,基本上解决了百姓的吃粮问题,不再到汉族居住地抢夺粮食和其他物品,也不再需要依靠汉朝的救济。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牲畜的饲料也有了可靠的保障,畜牧业变得发达起来。 > > 可以说,昭君出塞,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羊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 > 汉匈恩与怨 > > 和亲是西汉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长期以来,对此政策的实施也是褒贬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能实事求是地来分析和评价。 > >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奴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他们依靠畜牧、狩猎和劫掠为生,对开发我国北部地区作出了重大贡献。匈奴人民跟中原人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 > >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匈奴贵族时常带兵南下掠夺人口和牲畜,为了防止匈奴人的进入,秦、赵、燕 三国先后修筑长城,派兵驻守。秦统一以后,秦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夺回河套地区,在那里修城设县,并把内地百姓迁去实边。 秦始皇后来把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西扩展,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 > 在秦汉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匈奴势力空前强大,随即建立了一个奴隶制军事政权。匈奴冒顿单于乘楚汉战争之机,南征北战,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令和坚昆,南灭楼烦和白羊等,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区域,拥有骑兵三十多万,势力强盛一时,并常常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境地区。 > > 在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韩王信无力抵挡,只得投降,次年,匈奴军队攻陷晋阳(今山西太原)。第二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二万前往迎战,结果,刘邦自己和先头部队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后来采用 陈平的计谋,向单于阏氏进献贿赂,才勉强得以脱身。这就是著名的“平城之围”。平城之战的失败,说明当时西汉政府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来与匈奴交战。 > > 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不足奇,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由于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残破到不能再残破的地步。“齐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即当时的西汉百姓没有任何的积蓄,皇帝 老子竟然连拉车的马也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而那些王公大臣们有的只好乘牛车了。可见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子。总之,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经济亟待发展,政权尚未巩固,无力与强大的匈奴贵族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之下,汉高祖只好采纳娄敬“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的金钱、丝绸、粮食、酒和布帛等,还互通“关市”,交换产品,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以此来换得和平与稳定。 > > 从那时起,直到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初年的七十年间,汉朝一直奉行和亲政策,先后跟匈奴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结为姻亲。和亲和互市在客观上加强了汉与匈奴族人民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匈奴奴隶主贵族对汉朝的攻掠也曾一度缓和。 > > 但是,和亲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刚刚建立政权的西汉政府,无论是在军事力量,还是在经济实力等各方面都不是匈奴的对手;而另一方面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本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他们本来是以对外掠夺为目的的。处于这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事实上也是这样,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贵族的南侵和掠夺。每当秋高马肥之时,他们仍旧不断进袭西汉边郡地区。匈奴骑兵甚至两次深入到长安附近,使得西汉都城一度战云密布,情况十分严重。文帝、景帝之时,尽管也多多少少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做了一些防御准备工作,但仍是无济于事。经济实力不强,导致军事力量薄弱,汉朝军队在两军交战中常常处于下风,被动挨打。由此也使得西北边郡各地经常遭受匈奴骑兵的蹂躏,百姓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 > > 到了汉武帝之时,经过六七十年的努力奋斗,生产发展,政治一统,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军事上也有了充分的准备,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 > > 元光二年(前133),汉武帝决定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从此,和亲中断,战争频仍,到元狩四年(前119),先后与匈奴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经过这些战役,汉朝不仅收复了河套失地,占领了河西走廊,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还打败了匈奴军队主力。匈奴力量被大大削弱,无力再大举南下,匈奴王庭不得不迁到大漠以北,从此之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暴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北部边境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此后,西汉王朝在新辟地区设立亭障,修筑城堡,屯田垦边,加强防御。 > > 战争给匈奴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口和牲畜大量减少,匈奴势力大减。在这期间,匈奴族又遭受了几场大的自然灾害,如宣帝地节二年(前68)的大饥荒,人口和牲畜死亡达十之六七,社会经济濒于破产。紧接着,匈奴贵族内部又起纷争,几个单于之间互相争夺统治权,使得匈奴族百姓死亡无数,牲畜损失达百分之八九十。再后来又形成了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之间南北对立的局面。宣帝五凤四年(前54),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 > > 呼韩邪单于才华出众,受到匈奴各阶层的尊敬与爱戴。宣帝甘露元年(前53),匈奴左伊訾王建议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以便在汉朝的援助下,重振匈奴。呼韩邪单于采纳了这一建议,便率众南移,准备同汉朝结好。第二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要求朝见汉宣帝。汉宣帝表示欢迎,决定以贵宾之礼相待,派车骑都尉韩昌远道迎接,沿途派两千骑兵充当仪仗与护卫。汉与匈奴的关系得以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而王昭君出塞就是这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象征。 > > 汉匈两亲睦 > > 王昭君离开长安,辞别故土,渡过滔滔黄河,翻过莽莽群山,来到了大草原上。她把自己带去的贵重礼品全部分赠给匈奴同胞,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欢迎、爱戴和信任。 > > 在塞外,王昭君克服种种困难,逐渐习惯了那里的环境。据史料记载,王昭君在那天寒地冻、风沙蔽日的气候当中,整日过着住毡制帐篷、穿皮裘、食牛羊肉、饮乳浆的游牧生活。她经常教给当地的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后来长大后成为了匈奴右日逐王。 > > 成帝建始二年(前31),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被立为复株累若单于,依照匈奴旧俗,王昭君应当“从胡俗”下嫁复株累若单于。这与汉族当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相悖的。所以王昭君上书成帝,要求归汉。成帝没有答应她的请求,而是下令她从胡俗。王昭君体会到成帝的用意,于是打消了归汉的念头,做了复株累若单于的阏氏。可以看出,王昭君还是十分珍惜汉匈之间关系的,并为两族间的友好作出了自己应做的一切。王昭君人在匈奴,但心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据说她常常派人送信回去,并不时地让单于派遣使者向汉朝皇帝馈赠匈奴的土特产品。 > > 自王昭君出塞到匈奴,匈奴和汉朝之间就一直和睦相处,此后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昭君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间和平友好的种子。王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都能秉承她生前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汉匈两族的友好。匈奴单于多次朝汉,并派侍子入朝。在汉平帝时,太后临朝,汉政府曾邀请须卜居次云访问长安并朝见太后,太后赐给她很多珍贵的物品。 王莽执政后,对匈奴采取了错误的政策,使得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发展到始建国三年(11),匈奴单于发兵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动员三十万大军准备进行反击,战争一触即发。此时,王昭君的女儿、女婿挺身而出,设法弥合。始建国五年,乌珠留单于去世,在须卜居次云和须卜当的积极努力下,立乌珠留的弟弟咸为乌累若单于,并劝其与汉和亲。王莽天凤元年(14),须卜居次云派人到西河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歙。王歙是王昭君的侄儿,也就是须卜居次云的姑表兄弟。王莽于是下令王歙、王飒(即王歙的弟弟,封展德侯)出使匈奴,会见须卜居次云,祝贺乌累单于新立,并送去众多礼品。次年,王歙再次出使匈奴。天凤五年(18),单于再次派王昭君的长女及其女婿、外孙等出使长安。新朝皇帝王莽把自己的庶女陆逯公主嫁给了王昭君的外孙须卜奢为妻。不过,尽管王昭君女儿、女婿做了不少努力,使得汉与匈奴的关系出现了一丝光明。但终因“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 > > 汉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和睦亲善及友好往来,与王昭君出塞是分不开的。在呼韩邪单于归汉以后的五六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出现了一个“边城晏闭,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面。此间,战争烽火熄灭,长城内外,牛肥马壮,炊烟冉冉,不时传来阵阵欢歌笑语。匈奴百姓用自己的马、牛、羊和骆驼,换取汉族人民的农副产品、铁制工具及手工业制品,互通有无,频繁交往,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 > 自有千秋在 > >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一个遗嘱,希望在自己死后能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后仍能遥望自己的家乡。她去世之后,她的子女在那里选择了一块向阳并且水草丰茂的山坡地,修建了坟墓。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青冢”。之所以称之为“青冢”,是因为每到秋凉之时,塞外草木皆已枯黄,但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没有枯黄之色,远远望去黛色溟蒙,故有“青冢”之称。 > > 墓前立有一通石碑,上面镌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3年10月参观昭君墓时所题。园内有介绍王昭君身世和经历的文物陈列室,并陈列着 清代以来许多有关王昭君墓的碑刻。 > > 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出现了十几座昭君墓,各地都在为争夺真正的王昭君葬地而力争。怎么会出现这一奇特现象呢?这也不奇怪。这是因为王昭君出塞,下嫁匈奴单于,在匈奴生活了几十年,为当地匈奴族百姓带来了生活和生产的安定和繁荣。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王昭君成了女神,人们对其生前身后事多有渲染之处。 > > 后来,还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牧民们说,早先这里常年兵荒马乱,是王昭君至此平息了胡汉之间的干戈,带来了民族间的和睦。也有人说,埋葬昭君的地方,原来是一片穷山恶水,当昭君随呼韩邪单于到来后,用一曲琵琶止息了漫天飞舞的大雪,用一把金剪刀裁出了满山遍野的牛羊和骏马,用一捧种子种出了塞外的一片青葱,无限春色。完成了这一切后,她伴随着雷鸣,披着霞光,返回天界。这座被后人称为昭君墓的小山,是她临返天界时留下的标识,也是赐给草原百姓的幸福吉祥。据传说如果谁家丢失了羊羔,只要到那青青的小山上去找,就一定会找到,并且比以前长得更大、更肥。如果谁家无子,媳妇只要到青冢上和衣睡上一夜,梦到身边的青草中开出许多芬芳的花朵,当年就会怀孕生子。 > > 总之,在秦汉时期,尽管匈奴贵族和汉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是,汉族与匈奴族之间却保持着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双方在边境地带互通关市,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匈奴的马匹、牲畜大量运往内地,先进的养马技术也传到中原。汉族人民的凿井技术、筑城技术等也传到匈奴地区。这不仅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内地百姓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匈奴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匈奴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有了城郭等。从匈奴族的文化遗存中发现的房屋、砖瓦以及各种丝织品,说明了匈奴人在与汉族人民接触后,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而王昭君出塞可谓是汉和匈奴人民交流史上最灿烂的一朵奇葩。相关参考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唐]白居易《放言》>> 汉武帝之后,强盛的西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宣帝时还出现短时“中兴”,还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清]彦德《咏王昭君》>> 在内蒙古自
分明三鸟下储胥,一觉钧天梦不如。争那白头方士到,茂陵红叶已萧疏。>> ――[唐]崔涂《读汉武内传》>> 汉初儒学兴>> 前202年二月,刘邦于定陶(今山东曹县北)附近的汜水之南即皇帝位,是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唐]杜牧《阿房宫赋》>> 堂皇阿房宫>> 唐代诗人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
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九点清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云封峭壁松多古,藓积残碑字未迷。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 ――[清]雍正《岱顶》>> 泰山封禅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中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汉]刘邦《大风歌》>> 前207年十月,刘邦率大军攻破咸阳,俘获秦王子婴,秦王朝灭亡。刘邦推翻秦王朝,只是一个最后结果,而实际
穷变巧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 ――[东汉]蔡邕《述行赋》>> 东汉中后期以后,随着地主豪强势力的壮大,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使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沦为农
汉庭文章萃君门,良史犹称司马尊。七十卷书终始备,三千年事是非存。李陵设若无先见,王允何由有后言。古庙风霜香火冷,白云衰草满平原。>> ――[后金]完颜《司马太史庙诗》>>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唐]贯休《杞梁妻》>
文/张宏杰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虽然都号称帝国,也有不少相似性,但是内核完全不同,「”皇帝”的成色很不一样。实际上,把罗马帝国的老大翻译成「”皇帝”很有问题,可能翻译成「”元首”比较妥当,「”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