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八、受命于天寿永昌

Posted 周礼

篇首语: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羨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八、受命于天寿永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八、受命于天寿永昌

2、《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宦官名士大对决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八、受命于天寿永昌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 >  ――[唐] 白居易《放言》 > >   汉武帝之后,强盛的西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宣帝时还出现短时“中兴”,还能够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当中。但是,到了元帝、成帝之时,就逐渐暴露出种种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严重威胁到西汉的统治,使西汉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统治集团内部外戚王氏家族乘机逐渐掌握了刘氏政权,凭借着在当时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充当了一次主角,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不太长的印迹。 > >  丑小鸭出世 > >  王莽,字巨君,新莽王朝的建立者。他出生于前45年,于前8年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做了皇帝,公元23年兵败为商人杜吴杀死,在位仅十五年,终年六十八岁。王莽是如何做的皇帝,他的成长历程又是如何?这还要从汉武帝时期谈起。 > >  汉武帝之时,王莽的曾祖父王贺曾担任绣衣御史一职,也就是中央政府特派的执法官,由于执法不力而被罢去了官职。王贺的儿子,也就是王莽的祖父王禁曾任廷尉史一职,官阶也不算高,但王禁是一个酒色之徒,娶有好几房妻妾,共生有四女八男。次女名政君,长子凤,次子曼。王曼也就是王莽的父亲。 > >   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王政君年满十八岁。这年,王禁把她送进宫中,做了一个“家人子”,也就是宫中没有任何名分的普通宫女。在王政君入宫的这年年底,皇太子的爱妃去世。皇太子大病一场,汉宣帝为了使皇太子忘掉从前,决定从“家人子”中找一人来侍候太子。皇太子有意无意地选上了王政君,不久,王政君就有了身孕。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怀胎十月的王政君生下一男,宣帝给他起名叫骜,即千里马之意。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 > >  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宣帝去世,皇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同时,立刘骜为皇太子,封王政君为婕妤,其地位仅次于皇后。同时,加封王禁为阳平侯。仅过了三天,又立王政君为皇后,王禁的弟弟王弘为长乐卫尉。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王禁去世。其长子王凤继承侯位,并被任命为卫尉、侍中等职,成为在皇帝身边的内朝官。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死,皇太子刘骜即位,即汉成帝。成帝即位,王皇后成了王太后。此后,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握朝中政权,其余六个弟弟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等相继都被封侯。王凤执政十一年之后去世,推荐他的堂弟王音继任执政。八年后王音去世,由王商来继任,王商去世后又由王根继任。总之,王氏一门担任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就有二十三人,其中有九人封侯,经常簇拥在皇帝身边。由此可见,王氏家族势力在此时是何等的庞大。 > >  但是有一点,在王太后家族中唯一没有被封侯的就是王莽的父亲,因为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死。据史料记载,王莽本人长得有点儿丑陋。这样王莽就像一个丑小鸭一样与众不同,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苦贫寒的生活。与王莽相比,他的那些堂兄弟们个个都是公子哥儿,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骄奢淫逸。强烈的对比使得王莽开始抱怨上苍的不公,同样的家族,同样的血统,同样的人,为什么就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他们为什么就生活得那么潇洒,那么快乐,而我和母亲的生活为什么就这么艰难,这么清贫?这一切都在王莽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开始极度地渴望获得权力。 > >  王莽为了改变自己低下的地位,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同时,他也学会了耍两面派的伎俩,也正是以这种毅力和这种手段,他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王莽从小就致力于经学的学习,学习刻苦认真。据史料记载,他曾经跟随沛郡的陈参学习《周礼》,跟随陈钦学习《左氏春秋》,身穿儒服,俨然是一个儒者。他在行为上不同于那些无法无天的纨!子弟,对待亲属和师友又十分懂礼守法,尤其是对他那些当权的伯叔们更是曲意奉承。他的大伯父王凤生了病,王莽留在伯父身边侍候,汤药送来,王莽都是自己尝过之后才给伯父喝,竟然一连几个月都衣不解带地守在伯父身边,一刻也不离去,因此博得了较好的社会声望。这一切都使得叔伯们改变了从前那种对他不闻不问的状况,变得关心起他来。 > >  大将军王凤被侄儿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在临死之前所办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王莽托付给太后和成帝。随后在他的叔父王谭和王商以及当时的名臣戴崇和金涉等人的一致推荐下,永始元年(前16),成帝下诏追封王莽的父亲王曼为新都哀侯,王莽就得以承袭父爵而当上了新都侯,并被任命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了皇帝的亲近侍从。到了此时,当年的丑小鸭一下子变成了白天鹅。 > >  按理说王莽一下子当上了这样大的官,得到的已经不少了,但他仍不满足,因为他的心愿还远没有达成。为了能够进一步升迁,他愈发表现得礼贤下士,清正廉洁。他把平时所得的俸禄分赠给各位宾客,而自己却粗衣淡食,陋车驽马,保持原来的本色。由此,使得一大批或者真的相信了他这一套、或者有意识地在奉承他的人齐声称赞。这样,没过多久,王莽又被封为大司马。这年,中原大片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社会一片混乱,民众离乡背井,到处流浪。王莽意识到这又是一次表现自己的绝佳时机,于是,便主动向太后建议:上至皇室,下至文武大臣,都应为国家分担忧愁,节衣缩食,以赈济天下黎民百姓。随后,王莽带头戒杀除荤,连日茹素,并捐钱百万,田三十顷,交与大司农,以助受灾百姓。在王莽的带动下,满朝公卿都纷纷献田出财。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后,奔走相告,无不感激王莽功德,都称其为再生父母,是天下第一大好人。 > >  王莽当上高官之后,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而是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据史料记载,他生活极为艰苦,经常把所得钱财都馈赠给他人。据说有一次他的母亲生了病,一些大臣夫人们前去探望问候,王莽夫人走出来迎接她们,穿着非常简单,竟被贵妇人们误认为是仆妇,当她们知道了这就是执政夫人时,无不大吃一惊。 > >  绥和二年(前7),成帝去世。由于成帝无子,皇位由他的侄儿定陶王继承,是为哀帝。哀帝即位后,他的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掌握了政权,王莽失势,不得不称病去职。两年后又被迫离开长安回到封国新都(今河南新野东),在那里一住就是三年。但王莽的权势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去而消失。在他免官闲居期间,有成百的官吏为他上书鸣不平,要求皇帝把执政重新召回。哀帝元寿元年(前1),国内发生日食,来京城应试的儒生都称颂王莽功德,使得哀帝不得不重新召回王莽。回到长安的王莽并没有恢复官职,但这也为他将来角逐皇位创造了一个大好时机。第二年,哀帝去世,傅太后、丁太后也相继去世。年已七十的王太后当天就赶到未央宫接管了皇帝的玉玺,并立即传王莽进宫主持政事,同时罢免了哀帝的宠臣大司马董贤,命王莽重新出任大司马执政,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继位,是为平帝。王太后临朝称制主持政事,实际上大权则由王莽掌握。 > >  王莽以三朝元老的身份主持政事,成为群臣之首,又被加封为太傅、安汉公。由于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因此除封爵以外的一切政事均由王莽和孔光等来处理,实际上王莽取得了与皇帝一样的权力。在这期间,王莽也和从前一样,并没有急于求进,而是仍旧推行一些收揽人心的措施。如增加官吏俸禄,二千石以上官吏退休后,终身发给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妇女判刑后,可以每月交三百钱代替服刑;减免贫民和灾区中产之家以下的租税;撤销皇家猎场新设安民县;在全国各级地方行政单位普遍设立学官,扩大博士名额,为太学建校舍,征求天下精通 儒家经典,以及懂天文、兵法、医药等各种知识的专门人才。这一些措施更为王莽赢得了好的声望。 > >  元始三年(3),平帝已经年满十二岁,王莽上奏太皇太后说:哀帝之时朝政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成帝无嗣。为了避免 重蹈覆辙,今宜早为平帝选后,早生太子。太皇太后觉得有道理,便下诏让朝臣去办理。朝臣于是令居住在长安城内的世袭诸侯们把各自家中的女儿报上名来,参加竞选。这样一来,长安城内王氏家族中的女孩,多列在入选名单当中。当王莽看到名单之后,发现有那么多的王氏家族的女孩,十分担心自己的女儿选不中。原来,王莽有自己的想法,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便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这样,自己就能够大权独揽,进一步夺取汉政权。王莽看到这种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于是又想出了一个以退为进的好办法。他假惺惺地上奏说自己的女儿不够格,不宜参选,要求退出。太后随即下诏:王氏是皇帝的外戚,可以不参选。王莽这下心慌了,自己哪里是不想选,而是想被选中啊!只是此时的太后把侄子王莽的心思理解错了,还真的以为侄子 大公无私呢,结果王莽弄巧成拙。 > >  令王莽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事情出现了转机。王莽手下的一班文武大臣,对王莽的心思早就一清二楚。他们认为这正是讨好王莽的大好时机,此时不做,更待何时?于是,他们便联名上书太皇太后说:太皇太后的诏令的确令臣下感动,但安汉公功德无量,天下敬重,立安汉公的女儿为后,名正言顺,诚合民意。否则,舍此他选,岂不让天下人失望吗?王莽听到此事后,仍是假惺惺地推辞:诸君惜莽,在下十分感谢,无奈莽无德无能,何敢望此,还是依照太皇太后的旨意去办吧!王莽越是推辞,手下人越是恳切地请求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忽然心领神会,知道这是王莽在逢场作戏。到得此时,太皇太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侄儿真的野心不小啊!不过还是依了他吧,毕竟是自家人。于是,太皇太后便顺水推舟说:既然众爱卿都有这个意愿,你也就不必再推辞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就由本后替你作主了。一年后,太皇太后派遣大司徒马宫等把王莽的女儿迎入未央宫。就这样,王莽十四岁的女儿当上了皇后,王莽自己也如愿做了国丈。 > >  大清洗运动 > >  王莽心中十分清楚,自己的权力和姑母王政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王莽想方设法紧紧维系住这一关系,以保持和扩充自己的权力。他不断用歌功颂德的办法来取悦于姑母,以博得她的欢心。王莽率领群臣给太皇太后上疏,称颂她节俭爱民。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又较容易办到的方法。同样,王莽手下人也学会了王莽这一手段,时时应用,博得王莽的欢心,如大司徒司直陈崇曾经托人写过一篇称颂王莽功德的文章,把王莽比得超过古代任何一位圣贤。因此,王莽便任命陈崇等八人为“风俗使者”,到全国各地搜集各种符瑞。与此同时,王莽又令太保王舜上奏太皇太后,要求以古代伊尹、周公的封典加赏王莽。随后,连续几天,又有官吏百姓数千人上书朝廷,异口同声要求加封王莽。于是,太皇太后下诏封王莽为“宰衡”,位居上公,明令天下吏民不得与王莽同名。同时,又赐予他“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印章一枚。王莽得到这一切后,拿出钱财千万作为太皇太后的生活补贴。姑母的长寿对自己有利,这个道理王莽懂得。 > >  王莽从姑母那里得到了一些,又从女婿皇帝那里得到了一些,这样,王莽的地位和权势就可想而知了。元始五年(5)正月,“祭明堂”大典中,由王莽担任主祭,而诸侯王、列侯、宗室子一千多人助祭。因此有的学者指出:汉朝祭祀大典,不是刘家人主祭,而是由外姓人当主角的,刘家后代当配角,这还是第一次。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此后不久,一些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和列侯上书,要求平帝按照《周礼》古制,给王莽加“九锡”。这样,王莽的待遇基本上接近于皇帝的标准,与皇帝的区别只是一个称谓而已了。 > >  平帝的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大,这对王莽而言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平帝年龄的增长日益威胁着王莽的权力和地位。王莽深知,平帝即位仍然会出现外戚势力。为了避免汉哀帝即位之时丁、傅两家外戚专权,王氏家族倒霉的事情重演,他果断地做出决定。他上奏太皇太后说:哀帝被立为皇帝时,背信弃义,不按规定断绝与直系亲属的联系,结果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对政权不利。现在平帝即位,为了防止出现哀帝之时的事情再次发生,一定要深明一统之义,以为后世之法。太皇太后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王莽酌情处理。王莽拿到尚方宝剑之后,就派手下左将军少傅甄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玺绶前往中山国,拜汉平帝的母亲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又赐平帝的两个舅舅卫宝、卫玄为关内侯,赐平帝的三个妹妹“君”的称号。 > >  王莽的长子王宇反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他私自和卫宝通信联络,让他转请卫后上书朝廷,把自己调入京城。王莽不答应,王宇又和他的老师吴章,还有大舅哥吕宽共同商量对策。吴章提出王莽信奉鬼神,不如借鬼神来吓唬一下他。因而编造谎言说,朝廷要把政权全部交卫氏掌管。王宇又指使吕宽于夜里把鲜血泼洒到王莽家的大门上。但吕宽刚要转身逃走时,被王莽府第的守卫抓住了,严刑之下,供出了主谋王宇。王莽盛怒之下,把王宇投到大牢,一不做,二不休,将王宇用毒药毒死。王宇已经怀孕的妻子也没能逃过这场灾难,在生产之后,也被一刀结果了性命。其后,王莽下令将卫氏的家族僚属全部杀光,对卫皇后和吴章处以腰斩,同时,把平日的死对头也都借机杀死。 > >  王莽这次大清洗的主要对象是皇亲国戚、地方豪强和官僚队伍中的一些反对派。汉元帝的妹妹、王政君的小姑子敬武长公主,过去曾站在傅太后一边反对王氏家族,王莽当了安汉公后又曾得罪于她。于是,王莽私下派人查清她的罪名,上报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下诏赐其服毒自尽。此后红阳侯王立、平阿侯王仁、梁王刘立等先后被王莽除掉。 > >  在清洗官僚队伍这一方面王莽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理由亦十分简单,就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谁如果阻碍了王莽的所作所为,谁就会成为其打击和清除的对象,不论于国有利与否,都逃脱不了厄运。这次清洗的对象有何武、鲍宣、王安、辛通、辛遵、辛茂、辛伯等一些当时的著名人物。 > >  何武一介儒生,凭自己的能力和才智,一直升上三公的位置,应该说他对西汉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为人仁厚,好进士”,在士大夫中间有较好的声誉。何武在汉哀帝时与董贤交好,有意疏远王氏家族。王莽落难时曾求他帮忙,但遭到拒绝。因此,王莽对他怀恨在心。王莽复出后,何武还是不支持王莽,结果被罢免回家。可能何武已经意识到大祸来临,当囚车来到他府第之时,他自绝身亡。 > >  鲍宣为当时名儒,从小小的下层小吏,一直做到司隶校尉一职。为人耿直,敢于直言,深得下层官僚和百姓们的欢迎和爱戴。由此也就得罪了一大批投机钻营的恶人,尤其是像王莽这类权高位重,别有所谋的野心家。此前,鲍宣已因得罪孔光而被流放到上党地区(在今山西南部)。当时朝廷在追拿“罪犯”辛兴,鲍宣女婿与辛兴关系甚好,便帮助辛兴躲避追捕,在路过鲍宣家时,二人曾在鲍宣家中吃过一顿饭,但鲍宣并不知情。王莽以“包庇罪”将鲍宣逮捕入狱,最后,鲍宣死于狱中。 > >  辛通、辛遵、辛茂兄弟三人皆为将才,为当时名将辛庆忌的儿子。辛通时任护羌校尉,辛遵为函谷都尉,辛茂为水衡都尉,都很有发展前途。但是,他们无意中得罪了王莽的左膀右臂,即甄丰与甄邯,他们认为辛氏兄弟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平时,辛氏三兄弟根本就瞧不起甄丰和甄邯。真是冤家路窄,这次大清洗的总负责人是甄丰。值此天赐良机,甄丰迫不及待地派手下一干人到处寻求辛氏三兄弟的罪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罗列了一大串罪名,将辛氏兄弟逐一杀害,连时任南阳太守的辛伯也被牵扯进去,一并处死。总之,辛氏家族几乎被灭族。由此可见王莽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的不择手段。 > >  这次大清洗也把金氏家族给牵涉进去了。一次王莽请礼学大师少府宗伯凤在宫内举行讲座,题目是“为人后之义”。宗伯凤按照宗法制度来论证:不管是谁,只要是过继给别人,成为了这个人的继承人,你就得斩断与自己直系血亲的亲缘关系。显然,此地无银三百两,宗伯凤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王莽专权制造一种合法的外衣。当时,王莽宠臣之一的京兆尹金钦和他的族昆弟宅侯金当也在座。金钦为汉武帝时名臣金日□之后,金钦的族兄金涉是王莽进入政坛的恩人,金当的母亲是王莽的姨母,可见他们与王莽之间的关系绝非一般。在讨论过程中,金钦和金当对宗伯凤的说法提出异议,由此,遭到了甄邯的强烈反对。事后,王莽把此事禀报给太皇太后,然后召集大臣开会,声讨金氏。最后,金钦被迫自尽身亡。 > >  至于对地方豪强的大清洗,王莽更是心狠手不软。此时的豪强地主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大多采取田庄式经营方式。田庄内有农、林、牧、渔各业,及某些手工业生产,同时还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具有极强的独立性。豪强们凭借手中的财富,有时敢同中央政府对抗。地方豪强的飞扬跋扈已经是王莽的一块心病。因此,王莽对他们给予坚决打击。如颍川太守严诩,在地方上放任部下为非作歹,使得颍川地方坏人横行霸道,好人不敢言语。王莽后来把他上调中央,听候处理。然后派遣何并出任颍川郡守,何并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强硬人物,王莽之所以派他来,就是看中了他的这一点。当时颍川郡首恶锤威,是当时尚书令锤元的弟弟。锤元知道这次派何并去,他弟弟会凶多吉少,便向何并为他弟弟求情,希望何并到颍川后能放他弟弟一马,但何并严辞拒绝了他。何并到达颍川后,开始进行大清洗,锤威等一干人闻风而逃,想到外地避避风头,然后回来 东山再起,可是,此次不同于以前,何并马上派人到各地去追捕逃犯。最后,包括锤威在内的一大批人都被逮捕归案。颍川地方混乱的局面得以好转。王莽对地方豪强强有力的大清洗,维护了地方社会治安,自然也给地方百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是王莽在为自己进一步取得最高权力所采取的一个步骤,目的还是在为自己的将来扫清道路。也就是说,清洗的本质并非是为当地百姓着想,而是要为自己谋私利。 > >  王莽在扫清皇权势力外围后,就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除掉平帝。元始五年(5)冬天,汉平帝得病,王莽不分昼夜地服侍平帝,并模仿周公作策的办法来为平帝请命。他虔诚备至地对大地发誓说,只要陛下龙体安康,他不惜肝脑涂地。但到了十二月二十八日平帝生日这一天,王莽开始了他伟大的计划,他以进椒酒祝寿为名,于酒中放置毒药,献给了平帝。没过多久,年轻的皇帝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自然有些明白人了解其中的内情,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也不敢言语什么,只有不了了之。只是这样一来,也就苦了王莽自己的女儿,她这年只有十八岁,且没有生子,所以不能立为皇太后。据说王莽后来曾劝她改嫁,可她坚持不肯,王莽无奈,也只好随她去了。在王莽篡汉之后,称她为“黄皇室主”,室主之意就是未嫁在家室中的处女。 > >  假戏亦真做 > >  平帝去世,也给王莽进一步篡夺实权创造了机会,为此,他加快了篡汉的进程。他以“兄弟不得相为后”的名义,排斥宣帝曾孙中年龄比较大的五个王和四十八个侯继承帝位。然后立宣帝玄孙中年纪最小,只有两岁的广戚侯刘子婴为帝。事情明摆着,这是王莽篡汉的最佳时机。王莽手下一干人最能明白主子王莽的心思,于是,他们开始行动了。 > >  从此以后,各地要求王莽“应天承命”的符兆便不断出现。一个叫谢嚣的官僚上奏说,在他所管辖的武功县(今陕西眉县东),人们挖井时得到一块白色的石头,上面写有红颜色的“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几个字。王莽借此机会指使人向太皇太后报告,太皇太后心知肚明,她不高兴地说:这是胡说八道,不可施行!太保王舜便在一旁劝道:事已至此,阻止也已经来不及了,安汉公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摄政以重其权,镇服天下而已。太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以子婴年幼为名,下诏由王莽居摄践祚。由于这一事情发端于武功县,于是,就把武功县封为安汉公的采地,称之为“汉光邑”,以示纪念。 > >  元始六年(6)年正月,王莽俨然以皇帝的身份祭祀天帝,行迎春礼于东郊,行大射礼于明堂。同时,改这一年为居摄元年,王莽称为“假皇帝”,天下臣民称其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颁布朝政大事用皇帝诏书形式称“制”。三月乙丑,立宣帝玄孙刘子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至此,刘氏子孙已经无法维护汉家江山,而只能由别人来操纵统治大权了。 > >  王莽的行径,自然引起一大批刘氏宗室和一些官僚们的不满和反抗。居摄元年四月,一些人起而反抗,想推翻王莽统治以挽回刘汉天下。首先发难的是安众侯刘崇,他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次年九月,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太守翟义在地方武装会操时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宣称王莽毒杀平帝,图谋篡位。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首都附近也有人起兵响应。这下王莽有些坐立不安了,他抱着小皇帝子婴四处祷告,祈求平安,还模仿《尚书・大诰》篇发表宣言,申明自己只是暂摄政,并没有想篡夺帝位的想法,等小皇帝长大成人后即会还政于皇帝。 > >  王莽一边派官员四处宣讲,一边暗地里调动重兵前往镇压。三年(8)春,才把这次反抗给平定下来。王莽对翟义实施磔尸,还命人掘开其祖父的坟墓,烧毁棺柩。他觉得这还不能解心头之恨,又灭翟氏三族,把几百具尸体置于一个大坑内,与荆棘、毒物等一起掩埋。不仅如此,王莽还对响应起兵的二十三个县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并把所杀之人的尸体分别陈尸于濮阳(今河南濮阳南)、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圉(今河南杞县南)、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今陕西周至东)等五地通衢大道旁,尸体埋于万人坑,上面书写“反虏逆贼鲸鲵”。 > >  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王莽篡夺帝位的步伐。居摄三年(8),王莽的母亲寿终正寝,作为孝子的王莽本应该好好地发送一番,可是,王莽此时想篡权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就连对自己的老母亲去世之事,也不再那么上心了,只是草草地料理一下就完事了。此时,广饶侯刘京报告说齐郡发现了一口新井;车骑将军千人扈云说巴郡发现了石牛;太保属官臧鸿报告说扶风发现了一块奇石。这一切,都被王莽称之为是上天要他来做皇帝的符兆。王莽把这些祥瑞上奏给他的姑母太皇太后,请求太皇太后同意自己今后把“摄”字去掉,并改居摄三年为始初元年。太皇太后无奈,只得同意。 > >  恰好这年冬天,有一个叫哀章的人,又制造了一起“应天承命”的鬼把戏。哀章是广汉郡梓潼县(今四川梓潼)人。他在京城长安读书,无才无德,却十分喜欢交结奉承有权有势的人。事情就是这样巧,王莽想做皇帝,还必须找一个应天承命的借口才行,这件事就被哀章给办了。哀章请人制造了两个精制铜匣,又写好了两封书简放在其中。在一天夜里,他穿着一身黄色衣服,抱着个铜匣来到 刘邦的神庙,铜匣中装着写好的两卷图书,一卷标题为“天帝行玺金柜图”,一卷标题为“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内容是说刘邦传位给王莽为真天子,太皇太后应当照天命行事。其中,还有王莽的八位大臣和王兴、王盛以及哀章本人的姓名和官爵,这十一人就是上天赐予王莽的辅佐大臣。哀章来到祭祀刘邦的宗庙,把两个铜匣交给守庙的官吏。守庙的官吏不敢怠慢,立即报告王莽。王莽得知详情后,大喜过望。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匆匆来到高庙,拜领了这称为金柜的铜匣。王莽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高兴极了,赶忙回到府第,庄严地戴上早已准备好了的王冠,随后来到长乐宫,谒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见自己的侄儿头戴金冠,吓了一大跳,不知道这个侄儿又要搞什么鬼名堂。王莽呈上奏疏,说明自己的来意,太皇太后茫然了。她没有意识到王莽这么快就要取代汉朝了。自己尽管出身于王氏,但已经是刘家的人。这使得老太皇太后左右为难。 > >  王莽急匆匆地来到长乐宫,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想做皇帝,想拿到日夜思念的象征着最高权力的汉朝传国玉玺。这块玉玺还是当年 秦始皇初定天下时,用蓝田玉精心雕刻而成的,上面是丞相 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它是君权神授的象征,又是无价的国宝。汉高祖元年(前206)十月,沛公驻军于霸上,秦王子婴降汉,恭恭敬敬地把这块玉玺献给了汉高祖刘邦。经过世代相传,到此时已经二百三十多年了。当时,由于子婴年幼,没有立为皇帝,这枚玉玺便藏在长乐宫,由太皇太后收藏保管。 > >  当太皇太后真的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后,再也忍无可忍,破口大骂道:你们王氏家族都是靠刘家才富贵起来的,大恩大德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就想趁人家孩子年幼无知,夺取刘氏天下,真是一点儿恩义都不讲,简直是猪狗都不如的东西。普天之下,哪有你们这样的人?既然你准备这样做,要改正朔,变服色,那就应该重新刻一个啊,为何一定要用这个亡国的不祥之玺呢?我是汉家的老寡妇,早晚要死,就让我同这块玉玺葬在一起吧!太皇太后越说越伤心,泪流满面,一旁的王舜(王莽之堂兄弟)不得不劝太皇太后说:我无话可说,只是我知道,王莽拿不到玉玺是绝不会罢休的,您早晚是要给他的。太皇太后最了解自己的这个侄儿,如果不交出玉玺,王莽真的会翻脸不认人,他什么事都会做出来的。她反复思量,最后还是取出了密藏的传国玉玺,气愤地摔在地上,说:拿去吧,我也老了,即将死去了。你们弟兄就等着灭族吧! > >  王莽拿到玉玺后,立即下令在未央宫渐台之上大摆宴席庆贺。王莽要做皇帝了,姑母的身份也要改变,经过一番商议后,改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老太皇太后也无可奈何,只好如此。 > >  始建国元年(9)春正月,王莽正式去掉汉朝的称号,改正朔,易服色。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之朔。那天百官云集,鼓乐齐鸣,一派热闹景象。王莽身穿华衮,头戴旒冕,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接受百官的朝贺,好不开心。孺子婴则被封为定安侯,封万户。同时,王莽还下了一道命令,令哺乳的乳妈只准给孺子婴喂奶,而不准教其说话,让孺子婴将来成为一个白痴。后来,王莽竟又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孺子婴,让自己的亲孙女陪伴着一个白痴度过了一生。 > >  此后,王莽便依照金匣中所书名单一一进行任命。如任安阳侯王舜为太师,封安新公;任就德侯平宴为太傅,封就新公;任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封嘉新公;哀章因功任为国将,封美新公。这四公称为四辅,位比上公。其他诸人各有等差,分别得到不同的封赏。尤为可笑的是,金匣上面的王兴、王盛二人,实际是哀章为了讨好王莽胡乱编造的两个姓名。但王莽认为必须依照符命去办,于是派员到下面寻找,结果真的找到了,一个是被解职了的城门小吏,一个是卖饼的小贩。最后,二人一夜之间都成了将军。 > >  王莽为了体现其改朝换代,还把汉朝宫室名称也都给改了,长乐宫改为常乐室,未央宫改为寿成室,前殿改为王路堂。同时,王莽还把孝文庙废掉,另为太后建了新庙。唯独把孝元庙原来的殿堂改做成文母用膳的饭堂,建成之后,取名长寿宫,并摆上酒,请姑母老太皇太后来饮酒。太皇太后来到后,看到原来的庙堂被改得面目全非,惊讶得哭泣起来,一边哭一边说:这乃是汉家的宗庙,是供奉神灵的,为何要把它毁坏呢?假如鬼神没有灵验,又何必修庙?假如鬼神真的灵验,我乃是他们的妻妾,怎么可以玷污皇帝的庙堂,来摆放吃的东西呢?二人不欢而散。 > >  托古改制度 > >  居摄三年(8),王莽“即真天子位”,建立新朝而取代了延续二百多年的西汉刘氏政权。新朝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王朝,前后历时不过十数载,但其对经学史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古文经学便是借助王莽的力量才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而王莽也曾依附古文经学、特别是《周礼》,作为他“托古改制”的根据。换句话来说,王莽的托古改制正是在古文经学理论指导下的一次政治实践,尽管它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其影响却至为深刻。 > >  王莽在建立新朝之后,面临的却是深重的社会危机。为了稳定政局,集中权力,王莽登基后,即下令改制。他依照《周礼》设计了一整套对社会进行“复古”改造的蓝图。述其大要,一是针对土地兼并引起诸多问题而提出“王田”政策。一是针对私蓄大量奴婢而提出禁止买卖奴婢的法令。此外,还有五均六管、货币改革等工商财政经济政策,以及制礼作乐的措施。 > >  王莽之所以选择古文经学作为他代汉改制的理论依据,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及弟子员。由于博士们传授的经书都是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所以被称为“今文经”。当时的“公羊”、“梁”之学便属于这一派,曾经盛极一时。到了成帝、哀帝之际,刘韵受命校订中秘藏书,发现了一部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刘韵认为它的作者左丘明是 孔子同时代的人,且他们的好恶也彼此相同,与《公羊传》、《梁传》依靠传闻解释经义相比较,《左氏传》更加符合《春秋》的宗旨。因此,刘歆奏请朝廷将《春秋左氏传》,还有当时发现的《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四种书列于学官,但遭到博士们的反对,刘歆便写信指责他们,结果受到一阵猛烈攻击。鉴于今文经学派势力庞大,刘歆只好离京到外地当郡守去了。 > >  平帝即位后,王莽执掌大权。在王莽“居摄践祚”时,刘歆等人曾以古文经学为依据,为其居摄大造舆论,刘歆等人认为:居摄就是统立天功,发扬光大帝王之业,成就法度,安抚海内天下百姓。从前,殷商在成汤去世之后,因太子早早夭折,便先后立太子弟外丙与中壬为帝,二帝去世后,又立太子之子太甲为帝,太甲帝昏乱暴虐,伊尹便把他放逐在桐宫,而由伊尹自己居摄国政,才使得殷商天下不至于丧失。周武王去世之后,周道尚未成形,而成王年少无知,于是,周公毅然挑起了“摄行政当国”的重担,才使得殷商具有如此的教化,西周也才有刑错之功。如今孺子继位,年幼未能知晓大体,不能共上下,所以皇天上帝降临祥瑞,现丹石之符,太皇太后明晓上天之意旨,于是,“诏安汉公居摄践祚,将以成圣汉之业”,其伟大功绩可以与唐虞三代相媲美了。很显然,刘歆等搬出伊尹、周公,宣扬“摄代”,把王莽居摄说得如此冠冕堂皇,实是为其篡汉作舆论准备。 > >  对于刘歆的一片苦心,王莽当然也有所报答。在王莽的支持下,古文经学再度兴起。王莽将刘歆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刘歆先后任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又封红休侯,掌儒林史卜之官。王莽还把“典文章”的大权交与刘歆,封其为“国师嘉信公”,作为掌握大权的“四辅”之一,替王莽出谋划策。而刘歆要表彰的《春秋左氏传》、《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四种古文经,也都列于学官。此外,王莽还扩充太学,扩建太学生房舍。增立《乐经》于学官,将五经增为六经。每经的博士增至五人,其弟子各三百六十人,进一步扩大博士及其弟子的人数。并在郡县建立学校,设置经师,招收生徒。 > >  王莽还大力网罗天下异能之士,大凡通晓《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小学、医药、方技的人,“皆诣公车”,由地方官备车马遣送京师,前后竟达数千人之多。王莽所征募的这些“异能”之士,自然都是古文经学的信奉者。他们在京城讨论经传,撰写释经的文字,“正乖缪,壹异说”,将今文经视为异端而加以剿杀,以求达到统一学术思想的目的。 > >  这样,王莽通过表彰经古文经学,为新莽代汉、托古改制制造舆论。在经学外衣的遮掩之下,思想学术愈益变为政治说教,成为维护这个政权的合法工具。 > >  王莽利用《周礼》进行的复古改制,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两大领域。政治上,他根据《周礼》的精神,实行了大分封。此前,王莽曾于居摄三年(8)上奏说:古代开明之制,是因为国家贤人多。周代的爵位有五等,封邑有四等,皆明文规定。殷商爵位有三等,但有其说,而无明文规定。如今制礼作乐,我请求各位将帅当受爵位和封邑者,爵位五等,封邑四等。始建国四年(12),王莽又至明堂,授予各路诸侯茅土,同时下诏书说:“诸公一国,有众万户,土方百里。”这些措施,毫无疑问导源于《周礼》。这可以从《周礼》一书的有关篇章中得到证实。如《地官・大司徒》说:“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如《夏官・职方氏》说:“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这样看来,王莽确曾仿效《周礼》对大臣进行了分封,其范围相当广大,人数最多时曾达数千人;起码在名义上,王莽不仅给予受封者以政治权益,而且还给予其经济上的各种权益。 > >  在经济上,王莽所实施的土地政策和奴婢政策,也跟《周礼》的有关内容息息相关。王莽在论证了唐虞盛世、秦汉无道后曾说:如今将天下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奴婢称作“私属”,皆不得买卖。每个家庭不按照规定而田地超过一井的,要把多出的田地分给九族、邻里或者乡党。因此,没有田地者,应当按规定给予。如谁胆敢违背井田制度,造谣惑众犯法,一定要严加惩治,把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并且对土地、奴婢数目做了具体规定。所有这些都表明,王莽确曾力图仿效《周礼》,恢复井田制,并把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不许买卖。证之《周礼》即可见王莽利用古文经的痕迹。如《周礼・地官・小司徒》说:“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严格规定了土地和奴婢的数量。由此可见,王莽在改革中企图援引《周礼》的有关条文作为他解决土地和奴婢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依据。 > >  但是,王莽利用古文经学改制的举措彻底失败了。不管王莽如何努力,其逆时代潮流进行的复古改革,无论怎样都是不合时宜的。改革的失败,不仅仅是王莽个人的悲剧,而且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从西汉中期以后直至王莽新朝灭亡,封建统治阶级挽救社会危机的全部活动表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封建统治者尽管在政治和经济上居于社会支配地位,但他们解决和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能力却很有限。董仲舒、师丹等提出的“限田”、“限奴”的建议始终没能付诸实施,而王莽在推行“王田”、“私属”政策三年后又宣布将其废止。这说明以土地集中和奴婢激增为核心的社会矛盾是封建统治者本身所无法解决的。总而言之,古文经学虽为王莽代汉立下汗马功劳,但却无力拯救当时社会的各种顽症。 > >  天怒人亦怨 > >  对于王莽改制的功过,至今仍是议论纷纷,众说不一。但不管怎样,王莽改制是彻底失败了。 > >  王莽即位后,针对当时最主要的社会弊病,也就是土地兼并和奴婢买卖问题,提出了他的改革方案。恢复井田制,土地国有,不许买卖;奴婢私有,亦不得买卖,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但这个方案的推行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据说由于违反井田制而买卖田地、奴婢犯罪的,从诸侯、官吏以至庶民,多得数不清。也就是说这些政策并没有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究其原因亦很简单,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而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刘汉贵族更是如此。南阳大地主刘□自从王莽篡汉后,就常常愤愤不平,心怀恢复社稷之念,以至于倾家荡产来交结天下英豪,伺机起兵反抗王莽。由此,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 >  至于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这一制度本身有弊病。因为违反了经济规律,此举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王莽从公元7年到14年,共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但每一次改革,都使得“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最终使得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再如王莽所推行的“五均、赊贷、六”制,尽管其中的一些内容实质上是有利于大多数下层百姓的,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由于吏治的腐败,一些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洛阳薛子仲、张长叔等执掌大权。据史料记载,此二人都是家资千万的富商。 > >  他们利用职权,交结郡县,营私舞弊,使得“府藏不实,百姓愈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 >  王莽在改制的同时,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战争。王莽执政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德,特派五威将王奇等向边疆少数民族颁发新室印绶,收回汉印绶,把原来汉朝所封的王尽改为侯,结果引起周边各族的反抗。在东方,高句丽人反对王莽,王莽派严尤征服了高句丽,并把高句丽改为“下句丽”,但高句丽并没有停止战斗;在西方,西域各国纷纷反抗,断绝和王莽的来往;在西南,句町起兵反抗,王莽于天凤元年(14)派冯茂等西征巴蜀,前后三年,始终没有征服句町。而其中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是对匈奴的战争。 > >  匈奴从宣帝之时,就和西汉保持着友好往来。王莽辅政后,命令匈奴囊知牙斯单于改名为“知”,以表示景慕他辅政时的“太平圣制”。在他称帝后,派专使收回单于的“玺”,重新颁发“新匈奴单于章”。随后王莽又派人到边境招降呼韩邪单于诸子,封为单于。始建国三年(11),王莽一边下令把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一边又发动北方各郡及乌桓、鲜卑十二部军队,由十二将率领,分十路进攻匈奴,遭到匈奴的强烈反抗,结果损失惨重。天凤五年(18),王莽再次发兵攻击匈奴,这次军队的成员不仅仅是丁壮,还有一些死囚和百姓家中服务的家奴。王莽还下令全国吏民都要捐资产的三十分之一以备军用。 > >  这一系列的战争不仅加重了国内人民的负担,而且严重地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 >  总而言之,王莽执政以后,空有一腔良好的愿望,但不论是他推行的改革,还是发动的一系列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都没有给王莽政权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倒使得官吏与地方权贵勾结在一起,操纵物价,牟取暴利,更加肆无忌惮地盘剥百姓,给下层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激烈的反抗,反莽起义风起云涌。 > >  公元22年,以绿林、赤眉为主体的农民起义军铺天盖地杀向洛阳、长安,王莽急调大军抵抗,结果是莽军节节败退。公元23年六月,起义军在昆阳与号称百万的“虎牙王威军”决战,最后莽军大败。王莽君臣听到消息,惊惶失措。同年十月一日,起义军一举攻破长安。王莽闻之,急率群臣逃入渐台。义军攻入皇宫,不见王莽,到处搜查,后从一宫女口中得到消息,说王莽已经逃往渐台,起义军遂攻打渐台。莽军坚守不住,义军攻上渐台。王莽身边的近臣如王邑、王巡、赵博、苗□、唐尊等皆战死。王莽自己藏入内室,至下午,商人杜吴发现王莽,将其杀死。校尉东海郡人公宾上前砍下王莽头颅,交给义军将领王宪,王宪将王莽头颅送到更始帝刘玄那里,刘玄下令将王莽头颅挂在宛市(今河南南阳)的城门上示众。百姓见之,纷纷上前以石块、砖瓦投击,有人还不解恨,竟上去将其舌头割下吃掉了。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宦官名士大对决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  ――《抱朴子・外篇》 > >  东汉后期,继位的皇帝常常年幼无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上更加黑暗,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 >  跋扈大将军 > >  东汉的皇帝除了开国之初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外,几乎都是在幼年之时即位,因而使得东汉政府当每一代皇帝即位之初,总是由皇太后临朝称制。这些年轻的皇太后,要掌握封建国家的专制权力,仅仅凭自身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依靠其他人才行。而她们所依靠的只能是两种人:一种是她们的父兄,即外戚;另外一种就是她们身边的奴才,即宦官。皇帝长大之后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与掌握权力的外戚、宦官之间便会发生利害冲突,甚至于相互残杀,从而使得统治中心十分不稳定。 > >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了巩固皇权,对于外戚防范甚严。但是到了他的孙子章帝死时,章帝的儿子和帝年仅十岁,无法掌管政权。于是,由他的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一个女人,怎么有能力来治理国家呢?为了维持局面,她不得不寻求帮手,而最使她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于是,她便委任自己的兄弟窦宪等掌握国家大权,由此,开始了东汉外戚专权的局面。 > >  窦太后是大司空窦融的曾孙女。建初二年(77)被选入宫,入宫后,汉章帝特别喜欢她,第二年便立她为皇后。 > >  窦太后被立为皇后之后,更是受到章帝的宠爱,可是,她进宫数年都未生皇子,当时就连普通百姓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皇子,将来她自己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母因子贵”的道理她十分清楚。因此窦太后的心理就变得有些扭曲,对生了儿子的妃子与贵人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宋贵人生了皇太子刘庆,梁贵人生了和帝刘肇,窦皇后先是在章帝面前说坏话,挑拨皇帝与她们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得章帝疏远她们,然后又用计害死了两位贵人,并且自己收养了和帝。 > >  章帝去世之后,和帝继立。当时,和帝只有十岁,窦皇后被尊为窦太后,临朝称制,执掌朝政。窦太后想,别说和帝不是自己亲生的,就是自己亲生的,也不如自己手握大权好。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使得自己长久地掌握大权,就必须找到一个十分可靠的人,谁又最可靠呢?那就是自己的娘家人。于是,她先后把一大批亲戚委以重任,如哥哥窦宪,弟弟窦笃、窦景、窦瑰等都担任了要职。朝中文武大臣,地方刺史、郡守、县令等都有她的亲朋故旧,“刺使守令,多出其门”。当时,窦氏满门皆贵,其子弟亲戚飞黄腾达,所受赏赐使东汉政府几乎“仓帑为虚”。 > >  窦氏家族掌握大权后,不是想着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而是为非作歹,祸害百姓,把整个朝政搞得一塌糊涂,甚至于杀人越货的事也敢做。其“奴客缇骑……侵凌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掠妇女。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胆敢冒死进谏者,不是获罪,就是遭致杀头。如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上书控告他们,先后被他们活活逼死。一时朝中大员噤若寒蝉。 > >  据史料记载,在窦氏四兄弟中,最跋扈者要数窦景,他不仅自己为非作歹,还放纵奴仆们作恶,这些奴仆于青天白日下就敢欺侮妇女,拦路抢劫,洛阳城内的商贩们一见到窦景的卫队来了,便赶忙收摊关门,否则就会遭殃。窦宪本人还仰仗自己出击匈奴有功,和几个弟弟大兴土木,各自修建起豪华住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有一天,窦氏兄弟几人突然意识到和帝是一个多余的人,他的存在不仅会给许多事情带来麻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威胁到窦氏家族的存亡。如果这样,倒不如趁现在早早除掉这个心腹之患。一不做,二不休,当下找来自己的心腹一起密谋策划杀害和帝的事情。 > >  但是,此时再谋划已经有些晚了。此时的和帝尽管年龄尚小,但人却聪明透顶,很有心计,窦宪等人的阴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让他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对策,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进而他又想到能依靠谁来帮助自己呢?尽管司徒丁鸿、司空任隗等还可以信赖,只是这事非同小可,万一露出一点马脚,就会全盘皆输。思来想去,他认为内侍郑众是位可以依靠的人。郑众在和帝身边已久,和帝也了解他,而且郑众本人也是一个为人谨慎机敏、很有心计的人,办事也比较稳重。于是,和帝便单独和郑众商谈此事。郑众闻言,果断地劝和帝要先下手为强,否则会后患无穷,并为之设计好了具体的方案。 > >  窦宪率兵出击匈奴班师回朝,和帝先派使臣到城外迎接,犒劳三军,给他们很高的待遇,就如同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待窦宪他们进了城,和帝便下令关闭城门,派重兵驻守南宫和北宫,一举收捕了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掉。窦宪此时还什么事情也不知道,他在庆功宴上喝得大醉,踉踉跄跄地被侍卫扶回家中睡觉去了。等到和帝派人去收回他的大将军印绶时,他还在迷迷糊糊地做着美梦呢! > >  和帝感念窦太后的养育之恩,并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只是命令他们离开京师,返回各自的封地,同时派出得力的官员随同,监督他们的一言一行。等到了封地,马上下令逼迫他们自杀。只有窦瑰因平时表现尚好,也没有参与策划谋反,被免死罪。其他窦氏亲朋故友,凡是依仗其关系做官的,一律被罢免回家,由此,外戚窦氏势力已经成为过去。宦官郑众在这次对抗外戚势力时功勋卓著,和帝为其加官晋爵,从此,宦官逐步掌握了国家权力,东汉政权开始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 >  和帝年仅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和帝的皇后邓氏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邓太后为了能够长期把持政权,废掉和帝的长子,立才出生一百多天的儿子殇帝即位。邓太后的兄弟邓骘随之掌握朝中大权。但数月后殇帝去世,邓太后与邓骘商议迎立和帝的侄儿为帝,即安帝。安帝年仅十三岁,大权仍由邓氏掌握。邓氏吸取窦氏覆灭的教训,比较恭谨守法,并且还能同宦官郑众、 蔡伦等共同处事。但他们之间毕竟还是有某些利益摩擦,尤其是权力之争是无法调和的,并不能长久共处。待到邓太后一去世,安帝的乳母王圣、宦官李闰等便诬告邓氏兄弟,结果邓氏一门遭到贬黜,邓骘等兄弟子侄七人被迫自杀。安帝亲政后,阎皇后的兄弟阎显等及帝舅耿宝,并为卿校,典掌禁兵;宦官李闰、江京、樊丰等共掌机要。形成了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朝政的局面。 > >  安帝统治时期,政治更是不如以前,外戚宦官相互勾结,“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甚至于随意假做诏书,胡作非为。安帝父母的陵墓在清河国,安帝时常派遣宦官去祭扫,他们便擅作威福,“使者所过,威权翕赫,震动郡县”。各地的官吏更是惶怖不可终日,他们“或邪谄自媚,发民修道,缮理亭传,多设储,征役无度。老弱相随,动有万计”。宦官的尊荣横暴,地方官吏的无耻谄媚与无度催征,使得老百姓深受其害。 > >  数年之后安帝死去,此前太子因阎皇后进谗言而被废为济阴王。阎皇后与其兄阎显商议迎立幼小的北乡侯为少帝。但不久少帝又得病去世。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共谋,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阎显及其死党,拥立济阴王为顺帝。孙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人。安帝之时孙程为中黄门,任事长乐宫,服侍邓太后。安帝死后,孙程失去靠山,当北乡侯病重之时,他认为时机来到,便与人密谋反对阎氏,拥立济阴王。此后,待北乡侯一死,他们在京畿一带发生地震时乘机起事,杀死了江京等人,拥立济阴王为帝。孙程等十九人因拥立有功同日封侯。孙程封浮阳侯,拜骑都尉,食邑万户。到了此时,宦官的声望及势力已经很高了,他们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竟然还可以收养儿子让其承袭爵位。孙程病重临终之时,上书请求顺帝把封国传给兄弟孙美。结果,顺帝不仅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时还封孙程养子孙寿为浮阳侯,继承爵位。这时的皇帝在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中,已经完全成了傀儡。 > >  顺帝阳嘉四年(135),梁皇后的父亲梁商以大将军执掌朝政。永和六年(141),梁商去世,顺帝又任命梁商的儿子梁冀为大将军继续执掌朝政,外戚势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梁冀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历任执金吾、河南尹等职,一贯横行不法。而他执掌朝政时,朝政的黑暗就可想而知了。 > >  三年之后,顺帝死去,其子即位,是为冲帝。冲帝时年仅两岁,于是,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掌握大权。一年后冲帝又去世,梁太后与梁冀共谋迎立质帝。质帝年仅八岁,自然大权仍由梁氏掌握。梁冀的专横跋扈引起了质帝的反感,在一次朝会时他对梁冀说了一句“此跋扈将军也”,这下引起了梁冀的不满。梁冀担心质帝长大后对梁氏家族不利,又恨又怕,便指使左右,在质帝的食物中下毒,毒死了质帝。在宦官曹腾等人的支持下,梁冀和太后商议,拥立尚未成年而又昏庸无能的桓帝即位。桓帝即位后,便娶了梁冀的另一个妹妹为皇后,这样,梁氏的威权在朝中更是显赫。 > >  梁冀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持政事,而皇太后、皇后两个妹妹围绕在皇帝身边,一个主外,两个主内,内外结合,整个东汉政权就牢牢地掌握在梁氏手中了。皇帝别说参与大事,就连行动也不那么自由。梁冀利用手中的权利,不仅在洛阳建有豪宅院落,而且在其他地方也修建了许多别苑。他在河南西郊有一个兔苑,有一个西域商人不知梁冀兔苑的一些禁忌,误杀了一只兔子,结果连累数十人丢掉了性命。朝廷中的大小事,都要由梁冀做主,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到他家中谢恩,然后才能到尚书台办理手续。地方官每年进呈贡品,要先把上等品送给梁冀,随后才把次一等的献给皇帝。史料记载,梁冀失势后,自公卿大臣以至故吏宾客,因牵连而死、免者,多达好几百人,一时“朝廷为空”。没收的梁冀家产,拍卖后值钱三十多亿,相当于当时东汉王朝半年的租赋收入。 > >  五侯十常侍 > >  和平元年(150),梁太后病重,名义上把政权归还给桓帝,但实际权力仍然由梁冀掌握。其后不久太后去世,局势仍无变化。直到延熹二年(159),梁皇后也死去了,桓帝在宫中才稍稍自由一些,才得以在上厕所的时候悄悄与宦官唐衡密谋,寻求能够反抗梁冀的人。 > >  桓帝是由梁冀一手扶植起来的皇帝,本应对梁冀感恩不尽。据说当时在质帝去世后,朝廷上议论由谁来继承皇位,以李固为首的一班大臣力主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梁太后和梁冀兄妹则主张立刘志为帝。最后,终于立蠡吾侯刘志为帝,即桓帝。刘志依凭梁氏兄妹之力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对太后、国舅自然是百依百顺。所以,桓帝上台后,立即封梁冀弟为颍阳侯,封梁冀小弟梁蒙为西平侯,封梁冀子梁胤为襄邑侯,封梁冀的妻子孙寿为襄城君,享受公主的待遇。但是,即使这样,梁冀仍不满足,仍是步步紧逼,要桓帝给他更多更大的权力和特权。在待遇上,他要求有别于诸侯,不以礼节为限,并且像 邓禹那样封四县;每次上朝,他要求位置要居于三公之左。还有在车马、衣服和甲第等其他方面他也要求必须与众不同,要和霍光一样。后来,梁冀还自行规定,朝廷上的一切军政大事,都必须经过他的批准,而后才能办理。 > >  梁冀在政治上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使桓帝感到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自己的地位摇摇欲坠,因此,心中十分不满,进而有了要除掉梁冀的想法。不过,桓帝知道,现在这种情况,想除掉梁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宫廷内外,处处都是梁冀的爪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梁冀的掌控之下,千万不能轻易妄动,大意不得。尽管他自己有一两个心腹之人,但也没有什么密谋的场所。此时的桓帝行事颇为谨慎,表面上仍对梁氏一族恩宠有加。 > >  延熹二年(159),梁皇后由于一直没有生育而被皇帝渐渐疏远,忧郁成疾,于这年七月去世。桓帝便想乘机一举除掉梁冀这一心头大患。八月的一天,桓帝上厕所,竟然茅塞顿开:这不就是一个密谋的好地方吗?梁氏的爪牙决不会到这儿来的。于是,他便利用去厕所之机与宦官唐衡进行商议。桓帝要唐衡为他物色人选,最后选定了单超、左、徐璜、具瑗四位身边的宦官。第二天,桓帝命唐衡把单超等四人召集到厕所中进行密谋。桓帝对他们说,大将军梁冀专权跋扈,胁迫内外,公卿以下百官都得依照他的旨意办事。对于这件事,朕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今欲诛之,不知诸位常侍们意下如何?单超等皆同意皇帝的决定,愿意听从皇帝的调遣。最后,他们商定了具体的办法。单超担心皇帝心慈手软,到时候下不了狠心,便心生一计,自己挽起袖子,把胳膊伸到桓帝面前让皇帝明誓。桓帝见状,随即在单超的胳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表示自己决心已定,不再反悔。 > >  此后,单超等人开始行动,他们频繁地出入皇帝周围,引起了梁冀等人的怀疑。为了防备不测,八月的一天夜里,梁冀派中黄门张恽以侍候皇帝为名,入宫观察情况。按照法律,后宫本为禁地,没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也不得进入。而梁冀自恃大权在握,尽管没有皇帝的旨意,仍然悍然行事。但是,梁冀这次却失算了。张恽一入内,便被具瑗以“擅入宫内,欲图不轨”的罪名给立即拿下。然后,具瑗报告桓帝。桓帝立即召集众人商议,说:看来梁冀已经察觉此事,宜早不宜晚,应立即行动。趁梁冀刚有所怀疑,准备不足,不如以其私派手下擅自入宫的罪名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众人皆同意桓帝的决定。随后,桓帝来到前殿,命令尚书尹勋持节召集丞、郎以下官员带兵守卫内宫,令具瑗率领左、右御马厩的兵士和虎贲、羽林等处的兵士共千余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围梁冀的府第。使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回梁冀的大将军印绶,并立即下令罢免了梁冀的官职,当场宣布改封梁冀为比景都乡侯,实际上是把他流放到外地而已。当梁冀明白过来,一切都无法挽回了。他自知凶多吉少,不得不与妻子孙寿服毒自杀了事。桓帝随即下令将梁氏满门抄斩,平时依附于梁氏的朝廷内外官员一下子被贬逐了三百人之多,使得朝堂一空,国家机器差一点儿就瘫痪了。 > >  宦官单超、左、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因讨灭梁氏之功,同日封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等三公,封新丰侯,食邑二万户。徐璜等四人也都封侯,各食邑万户,世称“五侯”。还有一些宦官也因立有大功而封侯,如侯览、赵忠等人。从此,朝政被宦官掌握,政治更加混乱不堪。据史料记载,他们的宗族亲属被派到地方上担任刺史、太守,贪赃枉法,榨取民财,完全等同于强盗。如侯览的哥哥侯参出任益州刺史,对辖区内一些有钱人家采取诬陷的手段,抓来杀掉,然后将其全部家产据为己有,前后累计获亿万数钱。后来他被押送至京城受审,于半道上畏罪自杀。京兆尹检查他的随行车马,居然还有三百多车,装的全是金银锦绣珍玩,多得几乎数不清。 > >  单超早死,四侯专横,民间称他们是“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如果顺从他们,可以青云直上,光宠三族;违背他们,则会遭致“参夷五宗”之祸。这样一来,民间愤怒地咒骂道:一将军死,五将军出。使得“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朝政一片昏暗,整个东汉王朝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 >  桓帝延熹八年(165),另立贵人窦氏为皇后。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无子。窦皇后与其父窦武商议,迎立十二岁的解渎亭侯,是为灵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武任大将军执掌朝政。在宦官势力猖獗的情形下,窦武与官僚陈蕃等密谋,图谋驱逐宦官势力,但窦太后不同意。不久,机密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发动政变,幽太后于南宫,杀死窦武、陈蕃等,独霸朝政。其后二年,曹节去世,而宦官赵忠、张让等十二人都任职中常侍,封侯贵宠,被称为“十常侍”。 > >  当时的宦官之所以如此,与灵帝的不作为有关。灵帝不仅不理朝政,而且整天在后宫寻欢作乐,骄奢淫逸,是一个十分昏庸荒唐的皇帝。最荒唐的就是他开创了中国古代帝王公开卖官捞钱的先例。当时灵帝在西园张榜公开卖官,俸禄二千石官钱二千万文,四百石者四百万文。还规定地方县一级官员,按任职地方贫富不同,根据可以面议价格,付款后方可上任。除了自己的皇帝一职不卖之外,就连三公一类的官职,灵帝也公开叫卖。有这样一个故事:廷尉崔烈,通过灵帝的傅母程夫人,用五百万文买了三个司徒职位。在举行封拜仪式时,灵帝竟然说道:真可惜啊!本来可以赚他一千万的!灵帝的私蓄有很多,多得竟然寄放到张让等宦官家中。 > >  不仅如此,灵帝还是一个非常不羁的皇帝。据说他当上皇帝之后,在后宫穿胡服,住胡篷,睡胡床,跳胡人舞蹈。这些玩够了,又玩起了珍禽异兽。后来对这些东西也没有兴趣了,宦官张让又建议道:臣以为天下最好玩的莫过于让年轻女子裸体追逐。灵帝听后,大声叫好,随即下诏建“裸游馆”。让数百名裸体妙龄女子在其中追逐打闹。玩至兴起,灵帝自己竟然也赤身上阵,加入行列中玩耍。一次,灵帝高兴之余,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真是滑稽至极。宦官们得到这样空前的宠遇,更加肆无忌惮,任意妄为,东汉政治的腐败也达到了极点。 > >  灵帝虽然年龄不大,但由于生活没有节制,终于在中平六年(189)病死,时年三十四岁。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生的刘辩,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刘协。中平六年四月,灵帝病倒,最后一件大事就是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当时,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一些大臣建议灵帝立何皇后所生嫡子刘辩为帝。但是,王美人曾深受灵帝宠爱,后来由于两人争风吃醋,被何皇后毒死了。而灵帝对王美人念念不忘,便与其亲信、上将军校尉、宦官蹇硕密谋,议立只有九岁的刘协为帝。但天有不测风云,还没有来得及草拟诏书,灵帝便去世了。 > >  灵帝死后,蹇硕生怕出现意外,于是,封锁灵帝去世的消息,决定先杀何进再立刘协。蹇硕假借灵帝的名义,下诏召何进进宫。何进接诏后便急忙进宫。当他快进后宫之时,遇到了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宦官向他使眼色,像是暗示什么,他突然明白过来,慌忙退出宫来。何进回到自己府内,才知道灵帝已经驾崩,蹇硕是矫诏要他的命。这下何进大怒,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宣布灵帝死讯,并秉承皇后旨意,立刘辩为帝。由于宦官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众文武大臣的不满,因此对于何进的建议他们并没有异议。于是立刘辩为帝,史称少帝。何太后临朝称制,何进掌握大权。而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随之抚养刘协长大成人的董太后被害死。 > >  刘辩继立,外戚掌握了政权,无疑是对宦官的又一次打击,且对宦官的打击并没有到此为止。何进掌握大权后,马上把蹇硕杀掉。 袁绍对何进说:宦官心心相印,应乘机把他们全部杀掉以除后患。何进同意,只是何太后不允。何进没有办法,只得再次与袁绍密谋。袁绍建议召集各路猛将进京,逼太后诛杀宦官。何进同意,于是下令包括 董卓在内的各路军马进京。 > >  再说何进杀掉蹇硕之后,其他宦官终日坐立不安,生怕自己也会遭到如此下场。当他们看到何进调兵遣将,便意识到自己的末日来到。他们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便诈传太后旨意,宣何进入宫议事。何进此时真的大意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危机之中。结果一进宫门,便被早已埋伏在这里的士兵杀死。 > >  袁绍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立即派兵冲入宫内尽杀宦官。宦官张让、段带着少帝、何太后以及陈留王刘协从小道出城逃走。谁知路上丢失传国玉玺,又遇到尚书卢植,二人自知性命难保,于是投水自杀。卢植护送少帝一干人回宫时,遇到了正带兵进城的董卓,于是董卓护送少帝进城。进城后董卓自恃兵多将广,力量强大,于是统揽了朝中大权。此时,宦官势力已经衰微,但是董卓不放心的是外戚,尽管何进已死,但朝中外戚势力依然强大。要想独揽大权,就必须废掉少帝,另立新帝才行。因此,董卓想到了何皇后害死董太后一事,以为董太后报仇为由,力逼众大臣同意废掉少帝,立刘协为帝。 > >  董卓废少帝立刘协为帝,这实在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常规做法,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袁绍提出反对意见,说:少帝刚刚即位,并没有任何差错,你废长立幼,这违背了常理和天下人的意愿!董卓听罢大怒,拔剑威胁道:如今天下都已经在我手中了,谁敢不听我的话,难道你袁绍想试一试我的剑锋吗?而袁绍也不示弱,拔剑以对。最后,袁绍说了一句“后会有期”,便扭头走了。袁绍走后,董卓又问众人还有什么意见,尚书卢植说:陛下并没有做错什么,你为何非要把他赶下台呢?不等卢植说完,董卓拔剑就向卢植刺去,想一剑把卢植杀死,幸好被身旁的蔡邕给拦住,卢植才幸免一死。至此,再没有任何人敢提出异议。 > >  董卓逼迫何太后下诏废掉少帝,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少帝降为弘农王,何太后被逼出宫,不到几个月便含恨而死。一年后,董卓又派郎中令李儒鸩杀少帝,谥号少帝。从此,东汉王朝开始了军阀以武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混战局面。历史也从此进入了 三国时期。 > >  党锢之祸起 > >  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一方面使得东汉王朝的统治更加黑暗腐朽,进而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东汉王朝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外戚与宦官把持着官吏选拔的大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士人进阶入仕做官的途径。这使得忠义之士满怀愤恨和不满,于是,他们反对外戚宦官专权,要求改革政治,以维系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 > >  当时,反对外戚宦官擅权营垒的主体是朝廷内外的一批正直开明的官僚,另外还有一部分士人,也就是当时在太学就读的太学生以及在各郡县学学习的生徒。外戚和宦官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政权机构,选举不实的情况十分严重。如在顺帝之时,河南尹田歆按照制度应当推举六名“孝廉”。他对外甥王谌说:我已经收到贵戚大臣的许多信件,这些都是无法拒绝的,只能让你物色一名真正的人才贡献给国家。可见,在当时,这种请托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一些无权无势的贤才晋身无门,只好望天长叹。而在当时像王谌这样的官僚又有几多呢?还能为国家为人才着想的清官又有几个呢?所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还有人无奈地写道:“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选出的秀才没有知识,举出的孝廉不愿供养自己的父母,选出的勇猛将士却胆小如鸡。 > >  和帝即位之初,窦太后临朝称制,窦宪兄弟口含天宪,掌握朝中大权,骄奢淫逸,朋比为奸,激起了当时一些正直官僚们的不满和反对。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人采取措施,打击外戚势力,罢免了亲附于外戚的州郡官吏四十多人。和帝去世之后,司空周章因反对邓太后专权,企图发动政变,最后,事泄被迫自杀。到了安帝末年,宦官、外戚之争更使得东汉朝政腐败不堪。太尉杨震等人多次上书,抗议外戚和宦官的扰乱政治,结果,杨震亦被罢官,最后愤而自杀。此后,又出现过李固上策,要求政府摒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重权,禁绝宦官子弟参与政治。还有,当东汉政府派遣杜乔等八人分行州县之时,侍御史张纲拒绝接受命令,把车轮埋置于洛阳都亭,并公开宣布: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弹劾梁冀兄弟。他们的行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 >  桓帝、灵帝时,外戚、宦官进一步把持朝政,凶残暴虐,更加剧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危机,使得当时政治更加黑暗。宦官的专权,使知识分子正常的入仕途径受到严重阻隔,本来是官吏后备军的太学生们感到前途渺茫,报国无门,异常愤懑。为了清除宦官势力,挽救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许多忧国之士怀着救国大志,以极大的热情参政议政。与此同时,一大批在朝的正直官吏也积极行动起来支持太学生们的运动。由此,两股势力便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用各种方式同宦官势力进行斗争。 > >  在这次反对外戚宦官的斗争中,清议是其采用的主要手段。所谓的清议原是民间对某人道德品行的一个评论。东汉政府在选拔官吏之时,政府要依据乡闾清议,察举征辟那些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孝廉之士入仕。因此,可以从清议中看到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善于观察、评论人物的名士便受到众人的尊敬。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乡闾舆论,影响着当时的察举制度,对士大夫们的仕途有着较大的影响。郭泰就是这样一位名士,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和尊敬。还有汝南名士许劭和他的从兄许靖,也十分喜欢在一起品评人物,常常在每月的初一日对乡党人物进行品评,所以人们称之为“月旦评”。一些大官僚和门阀士族为了操纵和垄断入仕,进退人物,大肆提倡清议,对那些长于臧否的名士也十分尊重。应当说,在当时东汉政治极端腐败的状况之下,清议或多或少能起到一些激浊扬清的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关心社会、参与政治的热情,显示了舆论和道义的力量。 > >  当时,一些在京的官吏如李膺、陈蕃、王畅等人也积极支持太学生们的活动,因此,受到太学生们的拥戴。太学生们非常敬重他们的人品和风貌,都齐声赞叹说: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即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即王畅)。李膺,字元礼,著名的名士领袖,居官以不避豪强而著称。他任青州刺史时,所属郡县守令畏惧他的声威,纷纷望风弃官。而在他任度辽将军时,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竟然摄于他的声威,把在张掖等边郡劫掠的男女人口给送了回来。尤其在任司隶校尉时,他更是以执法不避豪强而著称。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在他属下任县令,平素贪残暴虐,无恶不作,甚至残杀孕妇取乐。当他听说李膺官复原职,非常害怕,便逃到京城张让家中藏匿起来。李膺得知消息后,亲率吏卒前往张让家中搜查,抓获了张朔,经审讯后处以死刑。张让又气又恨,跑到桓帝面前告状。桓帝召见李膺,责问事情的经过。李膺回答说:我担心自己办事太迟而犯过失,却没有想到因办事快而获罪。如今我知道自己犯了罪,只是请求陛下再给我一点儿时间,让我把罪魁祸首绳之以法,到那时,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桓帝听后,无话可说,最后,只好对张让说:你的弟弟有罪,司隶又有什么过错?遂宣布李膺无罪。此后,宦官都十分惧怕李膺,他们处处小心谨慎,甚至连假日都不敢走出大门,桓帝也感到奇怪,问这是怎么回事,宦官回答道:害怕李校尉。而另一些人却因为李膺敢于打击宦官而十分崇拜他,尤其是士大夫们,认为如果能得到李膺的接待,就是莫大的荣誉,并称之称为“登龙门”。 > >  当时,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豪强张成,略懂得一些法术,他以此交结宦官,宦官把他推荐给桓帝。由此,张成便得意忘形,胡作非为。他知道朝廷将要颁布大赦令,于是便指使自己的儿子随意杀人。李膺闻知后,非常气愤,不顾大赦令已下,还是依法将张成的儿子处以死刑。宦官侯览等唆使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联络太学生和各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这下桓帝发怒了,于延熹九年(166),下令逮捕党人。李膺、陈实等二百多人被收审。太尉陈蕃力谏,并拒绝受理这一案件,指出如此做与焚书坑儒并无区别。桓帝更加生气,下令罢免了陈蕃。后来,桓帝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释放党人,赦归田里,但又明文规定,终身禁锢党人,将其全部罢免,不许再做官。这就是有名的“党锢事件”。 > >  党锢事件发生后,士大夫闻风而动。他们把那些不畏宦官势力而受禁锢的党人分别加上三君、八及、八俊、八顾等不同的美称。范滂出狱归家,家乡父老迎接他的车辆多至数千。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膺的学生,由于名册上没有列入而未受牵连。景毅却主动请求免官归家。度辽将军皇甫规也没有被当作名士列入党禁,但他自陈与党人的关系,请求连坐,说:我从前举荐过张奂,是我附和党人;当我被判刑服役之时,太学生张凤等曾为我鸣冤,是我受党人附和,我应当受到惩罚。尽管最终皇甫规等人没有受到朝廷的处罚,但却受到人们的赞赏。正因如此,也使得他们与朝廷权贵宦官之间的对立情绪更加高涨,极大地震撼了封建统治者。 > >  被称为八及之一的张俭,当时担任山阳郡(今山东巨野东)东部督邮。宦官侯览,山阳郡防东(今山东金乡西南)人,桓帝初年任中常侍,后来,他参与了杀梁冀的行动,因功被封为高乡侯。从此以后,侯览手握大权,不可一世。据史料记载,侯览侵夺民田达一百多万顷,民宅达三百八十一所,共修建宅第达十六区。每个宅院内均有高楼池苑,珍禽异兽,楼堂亭阁鳞次栉比,俨然皇帝的禁宫。侯览的家人在乡里依仗其权势横行不法,残害百姓,深为当地百姓所痛恨。张俭揭发其罪行,下令惩治,并上书请求朝廷惩治侯览。但是上书被侯览所扣,并没有上达皇帝。从此侯览对张俭十分忌恨。建宁二年(169),侯览指使爪牙、张俭的同乡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危害社稷江山。宦官曹节便示意有关部门把李膺等上次被禁锢的人一同牵连进去,奏请皇帝惩治党人。当时年幼无知的灵帝并不知道何谓党人,宦官曹节便告诉他说党人要夺取国家大权。这下灵帝终于明白了,这还了得,一定要重治他们。于是,灵帝下诏,李膺、范滂等一百多人被捕后死在狱中,妻子儿女徙边,牵连者禁锢五族。张俭出逃避祸塞北,据说他在逃跑途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掩护,还有许多人出资相助。后来,官府追查下来,成百人受牵连而家破人亡;再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诬陷别人,或者一些地方官吏有意扩大化,最后,死亡、流放、罢官禁锢的共达六七百人。党锢之祸一直延续了十余年,株连之广,打击面之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直到中平元年(184),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东汉政府才宣布赦免党人,起用他们去镇压农民起义。 > >  党锢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统治阶级权力再分配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次大的运动在中国古代史上,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发展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相结合的一场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当时那些不畏强暴、忧国忧民、充满理想的党人深为后人景仰,他们的风范为中国知识分子增添了光彩。

相关参考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一、天下奇观兵马俑

  分明三鸟下储胥,一觉钧天梦不如。争那白头方士到,茂陵红叶已萧疏。>>  ――[唐]崔涂《读汉武内传》>>  汉初儒学兴>>  前202年二月,刘邦于定陶(今山东曹县北)附近的汜水之南即皇帝位,是为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宦官名士大对决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外篇》>>  东汉后期,继位的皇帝常常年幼无知,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上更加黑暗,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一、昭君自有千秋在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清]彦德《咏王昭君》>>  在内蒙古自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四、丝绸之路贯东西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我国利用蚕丝织成布料,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早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三、富丽堂皇阿房宫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唐]杜牧《阿房宫赋》>>  堂皇阿房宫>>  唐代诗人杜牧在著名的《阿房宫赋》中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十二、泰山封禅报天功

  芙蓉万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与齐。九点清烟看野马,五更红日候天鸡。云封峭壁松多古,藓积残碑字未迷。冉冉岭头笙鹤下,仙坛曾此降金泥。>>  ――[清]雍正《岱顶》>>  泰山封禅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中国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五、楚河汉界两相争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西汉]刘邦《大风歌》>>  前207年十月,刘邦率大军攻破咸阳,俘获秦王子婴,秦王朝灭亡。刘邦推翻秦王朝,只是一个最后结果,而实际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七、司马忍辱著史记

  汉庭文章萃君门,良史犹称司马尊。七十卷书终始备,三千年事是非存。李陵设若无先见,王允何由有后言。古庙风霜香火冷,白云衰草满平原。>>  ――[后金]完颜《司马太史庙诗》>>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四、孟姜女哭倒长城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唐]贯休《杞梁妻》>

三國曹劉之爭的實質是王道與霸道之爭

核心提示:劉備與曹操之爭,並不是簡單的爭天下,更是王道與霸道之爭。這也是諸葛亮、關羽等傑出人才,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跟隨初期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的原因所在,他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跟著劉備,而是為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