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Posted 建筑

篇首语: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秦汉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2、保安族都有哪些古迹 保安族建筑

秦汉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东汉的覆灭,这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代建筑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这一时期的建筑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代表这种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 >   秦汉时期建造了大规模的都城与大尺度、大体量的宫殿。如秦咸阳城,以渭水贯都,象征河汉,以宫殿象征紫宫,以城市内其他建筑象征星罗棋布的星空。咸阳城中心还建立了祭祀性的极庙。咸阳阿房宫前殿的台座,规模可以容纳万人,其前有一条宽阔的大道,直抵其前的终南山,并将远山之巅,作为这座大殿的门阙,气势非常宏伟。 > >   汉代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其宫殿如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未央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等,均豪华壮丽、门阙巍峨,前无古人。汉长安城,据后人推测,其平面上南像南斗,北像北斗,城市的轮廓呈不规则形,城内大部分都被帝王的宫殿建筑所覆盖。西汉来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了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宫殿前设置标志性的高大门阙,将宽阔的驰道与城市、宫殿联系在一起。宫殿内仍然有高台建筑。宫殿的布局形式,还不像后世宫殿那样的层层门殿,有些宫殿呈四出门的格局,很像这一时期文献中提到的明堂建筑的布局形式。 > >   秦汉时代的陵墓规模巨大。相传 秦始皇陵内,描绘了天空星象,并用水银象征河川大海。陵周围的兵马俑军阵,表现出极其宏大的气势。 > >   汉代陵墓呈方尖台的形式,有如将埃及的金字塔上端削平的做法。各代王陵沿关中平原一字排开,气势如虹;陵前有石刻的雕像。汉代陵墓的地上部分依旧为夯土台封土,地下部分则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西汉帝王墓室以木构“黄肠题凑”为主,东汉墓室结构则以砖石为主,称为“黄肠石”。 > >   西汉的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部是雕刻画像。 > >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 萧何、曹参、 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 卫青、 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离帝陵越近,封土也较高大。 > >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 > >   秦汉两代,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由于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 >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还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狩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成就了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峰。“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并一直延续到 清代。 > >   秦汉时代一个伟大的建设工程是万里长城。秦代第一次将战国时各诸侯国的长城,连接为一条较为完整的防御结构体系。 > >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的楼阁建筑开始兴起。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东汉中后期的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出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 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以此为基础。 > >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抬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本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木构建筑的斗拱形式,除流行“一斗二升”外,还可以看到“一斗三升”的新形式。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式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搭,衬托中央主要部分,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 >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秦咸阳宫殿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砖在汉代建筑更是使用广泛。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隆顶和双曲扁壳。 > >   在建筑装饰方面,早在战国时代,秦国的建筑装饰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奔鹿纹、凤鸟纹、豹纹、双獾纹的秦国圆瓦当,其艺术水平比燕、齐等国的半瓦当明显高出一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瓦当图案更加丰富多样,除流行云纹和葵瓣花纹外,还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及鹿鸟昆虫纹圆瓦当,构图更加饱满,形式愈加华丽。此外,秦代开始出现吉祥文字瓦当,如“唯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十二字篆文瓦当。 > >   到两汉时期,更流行卷云纹瓦当和吉祥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出现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瓦当,形象矫健活泼,瓦当中央的半球形图案越来越显著。汉人尤擅长将表意的汉字,变成庄重典雅的装饰艺术品,如栎阳、周至等县出土的“汉并天下”、“长乐未央”文字瓦当,长安汉城遗址还发现“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为内容的十二字瓦脊。 > >   总之,秦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的青年时期。建筑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含义。 > >   始皇陵 > >   公元前246年,十三岁的秦始皇登基后不久,就任命丞相 李斯设计了陵墓。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三十九年,工程之浩大,为历史罕见。 > >   秦始皇陵位于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始皇陵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 > >   秦始皇陵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做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每边约350米,有如埃及金字塔,呈三层方锥体台级状,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 >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埋在墓里殉葬。 > >   秦始皇陵园里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共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象征了秦始皇东征六国的军队和出行的仪仗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的雄壮景象。这些兵马俑的制作一般是先按不同的部位分别用陶模翻出胎型,然后进行粘合,再仔细雕塑外部,涂上鲜艳的色彩。俑的造型因出身、地位、经历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特征和表情,它们的装束服饰也迥然各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典范。 > >   秦亡之后, 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传说后来有一个牧羊人寻羊,进入墓室,因为持火照明,引起了地宫失火,延烧三个月都没有熄灭。 唐代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长安也曾经发掘秦始皇陵。五代时军阀温韬又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秦始皇陵园地面上的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巨大的坟丘。 > >   汉高祖长陵 > >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身负重伤十二次,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 >   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咸阳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长陵居高临下,威武壮观,显示了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的尊严。 > >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即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只是规模略小而已。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 >   刘邦的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由夯土迭筑而成。陵前立有清 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刘邦安寝的地宫。由于汉代有帝后不同陵的制度,所以在长陵东面二百多米的地方,还有覆斗形的吕后合葬陵。 > >   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五万多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从在长陵陵邑内发现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华景象。 > >   陵园东部是陪葬墓群所在。 唐朝诗人刘彦谦《长陵诗》说:“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在长陵。 > >   西汉灭亡之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 魏明帝诏:“高祖陵四方各百步,不得耕牧樵采”。宋太祖乾德规定:“给守陵五户,长史春秋奉祀。”这使高祖长陵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原上,给了我们更多缅怀和凭吊的机会。 > >   光武帝原陵 > >   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原陵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可谓是风水宝地。 > >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阚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只有柏树扰存,其中二十八棵高耸入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 >   秦都咸阳 > >    秦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地位极为重要的朝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除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的边疆地区尚未开发外,其版图基本上沿用至今;它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基本上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和使用;它奠定了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它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废井田,辟驰道,统一度量衡。秦朝在历史上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对后世却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   如此宏伟壮丽的朝代,其都城必然也是充满无限魅力的。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据考古发现,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有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墁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车马、动物、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 > >   西汉长安 > >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距西安城西北约五公里的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三百五十年,实际使用年代近八百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 > >   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元鼎二年修柏梁台。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二十余丈;其北开凿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于楼,高五十余丈。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 王莽篡位后拆除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等十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光武帝刘秀灭莽后建立东汉,把高庙和西汉十一陵,并修长安宫室。 > >   由于长安城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所以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形成一条轴线。大臣的甲第区在北厥外;大街东西还分布着九个市场;未央宫东厥外是武库和长乐宫。北侧靠近渭水地势较低处,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 >   汉长安城共有比较大的宫殿三座。位于城东南的是长乐宫,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六分之一,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十四座宫殿台阁。位于城西南的是未央宫,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七分之一,宫内共有四十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十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 > >   长安城每面都有三座门,其中东面靠北的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所以这一带居民稠密。向北经横桥去渭北的横门,正对未央宫正门,又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所以街市特别热闹。 > >   汉长安的另一特点是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了七座城市——陵邑,所谓“七星伴月”,这些陵邑都是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   长安城的街道有“八街”“九陌”,通向城门的八条主干道即是“八街”,这些街都分成了股道,用排水沟分开,中间为皇帝专用的御道——驰道,其他人即使是太子也不能使用。街两旁植树,街道排水沟通至城门,以涵洞排泄雨水。 > >   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史册。 > >   明堂辟雍 > >   “明堂辟雍”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圆形像辟(辟即璧,为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 >   明堂辟雍建于西汉元始四年(公元前150年左右),按照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明堂方位正南北,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的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明堂遗址。 > >   明堂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四面每面也各有一堂,即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上层台顶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呈井字形构图,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 > >   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符合它包纳天地的身份。 > >   长城 > >   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 >   早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就开始沿边界修筑烽火台。敌人来时,在台上举烟,通报敌情。 春秋战国时,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袭,于公元前213年发起了修筑长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赵、魏的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整个工程共征用民工三十万人,连续花了十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今岷县),沿着黄河到内蒙古临河,北达阴山,南到山西雁门关,东抵辽东,全长达三千多公里的长城。 > >   汉代除重修秦长城外,又修筑了内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长城,以及凉州西段长城。凉州西段长城北起内蒙古屠延海(今额济纳旗境内),沿额济河,经甘肃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门关进入新疆。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覆盖古丝绸之路一半路程,全长近一万公里,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整座长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构成了一个严整的防御体系。 > >   汉以后的北魏、北齐、隋、金等朝代都对长城进行过部分修建。到了 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经过二十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城。整个重修过程前后达一百多年,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其中,山西以东的长城采用内部夯土,外面用砖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长城全用夯土筑成。 > >   整座长城在地势险峻的要地又建有很多关城,著名的有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其中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气势雄伟,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相传,在修建这座雄关时,不但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而且连用料的计算也非常精确。在关城建成之后,仅剩了一块砖,这块砖被后人放在重关的小楼上,作为纪念。 > >   长城有时有内外多重,甚至多达二十余重,将所有城墙相加,有14600余里。若将两千年间历代所筑长城加起来,估计总长可以达到十万里,足可围绕地球一圈而有余。长城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防范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袭,保证中原的安宁,使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 >   绵延万余里的长城穿越在崇山峻岭、急流、溪谷等险峻的地段之上,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为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那雄伟的关城,坚不可摧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 >   今天,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存在了,它的美却长存了下来,长城的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以雄伟、刚强、宏大、粗犷为特征,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并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 >   长城的重要关塞 > >   万里长城共有二百来个关塞,其中较为著名的莫过于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玉门关等等。 > >   八达领位于延庆县,是明代长城保存得较完整的一段,其关城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东窄西宽,呈梯形,有东西二门,东名居庸外镇,西名北门锁钥,都是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南北两面各开一豁口,接连关城城墙,台上四周有砖砌垛口。这一段的城墙,依山势修筑,墙身高大坚固,下部为条石台基,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顶部地面铺墁方砖,嵌缝密实。内侧为字墙,外侧为垛墙,垛墙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势陡峭处,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墙转角或险要处,则筑有堡垒式城台、敌台或墙台。城墙高低宽窄不一,平均高7米余,有些地段高达14米,墙基平均宽6.5米,顶宽5米余,可容五马并驰或十人并进。 > >   居庸关位于昌平县。居庸关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把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徙居于此。汉代沿称, 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此后各代仍称居庸关口。砌旁群山耸立,翠嶂重叠,中有长达二公里的溪行,俗称关沟。这里地势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 >   金山岭在河北滦平县巴克什营花楼沟一带,因修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峰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长城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相传是抗倭名将 戚继光和谭纶修建的,长约三十公里,依山势蜿蜒曲折,高低隐现,气势磅礴。由于这里地势低缓,易攻难守,城墙修筑得十分厚实坚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关要塞星罗棋布,楼台密集,共有158座之多。这些楼台形式各有不同,楼墩有方形、扁形、圆形等,楼顶有船篷、穹隆、四角和八角钻天等形状,此外还有不多孔眼的望台,以及长城沿线少见的库房楼等。 > >   山海关坐落于河北秦皇岛东北,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 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山海关。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4公里,高14米,厚7米。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内悬“天下第一关”匾额,西门名迎恩,南门名望洋,北门名威远,各门上都筑城楼,城中心建钟鼓楼,城外有护城河。 > >   嘉峪关位于甘肃戈壁滩上嘉峪关镇西南隅,坐落在祁连山脉文殊山与合黎山脉黑山间的峡谷地带嘉峪塬上,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但是早在汉隋两代已建有墩台,由于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自古以来称为“天下雄关”,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嘉峪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城墙等部分组成“城内有城”,它作为内地与西域、中原与大漠之间纷争与融合的见证,悲壮而辉煌。 > >   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市北境。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令居(今甘肃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 > >   阿房宫 > >   秦始皇在他即位的第三十五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于是要再造一个宫殿。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说:“阿房”。“阿房”并非实际地名,意思是“近旁”、“旁边”。听了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阿房宫。 >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然而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撼和对阿房宫的无尽幻想。 > >   尽管美轮美奂的阿房宫消失在历史的硝烟中,但我们仍可以以管窥豹。现存的阿房宫遗址位于西安三桥镇南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遗址内有阿房宫前殿、“上天台”、北阙门等夯土台或基址19处。其中前殿遗址的夯土台东西长1320米,南北宽420米,高7—9米,台上发现石础,陶水管道,并散布大量板瓦、筒瓦、瓦当,可谓中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这也反映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大抵因势而筑,即随着自然形势来筑造,规模宏伟壮丽,极力标榜帝王的尊严和极权。 > >   上林苑 > >   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有的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行宫。著名的宫苑,汉有上林苑、建章宫,南北朝有华林苑、龙腾苑,隋有西苑,唐有兴庆宫、大明宫和九成宫,北宋有艮岳,明有西苑,清有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 > >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开始大造宫苑。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苑中有宛,苑中有宫,苑中有观,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三百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其规模之大,可以从《汉旧仪》所载看出:“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另《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上林苑一方面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苑中又有宫与观(供登高远望的建筑)等园林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 > >   上林苑中共有三十六苑,如宜春苑、御宿苑、思贤苑、博望苑等,各个不同的苑又有不同的用途。如思贤苑是专为招宾客的,实际上是搜罗人才的地方。御宿苑则是汉武帝的禁苑,是他在上林苑中的离宫别馆:“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上林苑中还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橘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还有承光宫、储元宫、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三爵观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特点,后来我国历代皇家园林都师承了汉代苑的活动内容。 > >   上林苑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景区,如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大一池、郎池等池沼水景。昆明池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所凿,在长安西南,周长40里,列观环之,又造楼船高十余丈,上插旗帜,十分壮观。据《三辅故事》记载:“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鱼,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风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据《史记·平准书》和《关中记》,修昆明池是用来训练水军。在池的东西两岸立牵牛、织女的石像。 > >   建章宫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宫城。建章宫北太液池是组景很好的园林景区,池中有蓬莱、瀛洲、方丈,像海中神山。《两京杂记》记载:“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杉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彩盖,故取为名。”又有彩蛾池,“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鹊台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影娥池,亦曰眺蟾台。”这都说明太液池水景区的水面划分与空间处理,以及水面的意境都很有奇趣。 > >   上林苑中的植物相当丰富,特别是远近群臣各献奇树异果,单是朝臣所献就有二千多种。 > >   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包罗多种生活内容,是秦汉时期宫苑建筑的典型。在当时的园林布局中,栽树移花、凿池引泉不仅已普遍运用,而且也开始注重石构的艺术,进行叠石造山,这也是通常的造园手法,自然山水,人工为之。苑内除动植物景色外,还充分注意了以动为主的水景处理,学习了自然山水的形式,以期达到坐观静赏、动中有静的景观目的。这种人为的园林山水造景的出现,为以后的山水园林艺术设计与发展开创了先例。 > >   建章宫 > >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造了建章宫。《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武帝为了往来方便,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筑有飞阁辇道。 > >   就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25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25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50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 >   建章宫北为太液池。《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 >   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太液池畔有大量植物和禽鸟:“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 > >   太液池三神山浮于大海般的悠悠烟水之上,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岸边满布水生植物,平沙上禽鸟成群,生意盎然,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 > >   汉阙 > >   我国现存的汉阙都为墓阚,在现存三十座汉代石阙中较为完整的一座是位于四川雅安市城东汉碑村的高颐阙。它是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及其弟高实的双墓阙的一部分。东西两阙相距13.6米,东阙现仅存阙身,西阙即高颐阙保存完好。高颐阙由红色硬质长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为有子阙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结构建筑,其中上下檐之间相距十分紧密。阙顶部为瓦当状,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飞、口含组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丝带)的雄鹰。阙身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额坊,柱上置有两层斗拱,支撑着檐壁。檐壁上刻着人物车马、飞禽走兽。 > >   高颐阙经历一千七百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地震危害仍巍然屹立,其造型雄伟,轮廓曲折变化,古朴浑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现了汉代建筑的端庄秀美。 > >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 >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被佛门弟子公认为“祖庭”和“释源”,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已历一千九百余年的岁月。 > >   据记载: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一位身高六丈,背项发光的神异金人从空中飞行而来。明帝不知此梦是吉是凶,第二天便询问众臣。一位叫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梦见的金人是天竺圣人。于是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阳出发,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过天山、越葱岭,辗转来到今阿富汗一带的古大月氏国。在那里,他们巧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遂同二位高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由白马驮载而来,遂名白马寺。 > >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 > >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 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 >   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高3.50米,宽1.15米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世祖 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沙门文才和尚撰写的。文才和尚即我国元代著名华严大师,曾被忽必烈敕命为白马寺住持,号“释源宗主”。碑额为篆书,碑文楷书,记述了白马寺的创建和历史沿革,碑文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堪称书法艺术优秀之作。 > >   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 > >   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 > >   另一种民间传说是: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称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 > >   天王殿后是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佛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三佛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个胁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说,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 > >   “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 > >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宝殿”。它长22.8米,宽14.2米,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殿内贴金滩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执持法器的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 > >   大雄宝殿后为一般寺院所罕见的接引殿,殿长14米,进深10.7米,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膏菩萨,右边握牟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 >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1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 >   寺院外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十三层方形密檐式砖塔,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曰“齐云塔”。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此塔 宋代遭毁,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修,距今有八百年历史。齐云塔是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 > >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士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 >   寺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丘冢,安息着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

保安族都有哪些古迹 保安族建筑

1、肖家 部分甘河滩人、高赵家村人迁到此居住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村 距今100年前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甘河滩、高赵家村、大墩等村的保安族人迁入定居。

2、崖头 部分甘河滩、梅坡人迁到此居住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崖头坪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 距今80年前,部分甘河滩、梅坡保安族人和撒拉族人迁入定居。

3、大墩水磨遗址 大墩峡口的两座立轮水磨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口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口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分别属大墩村马忠家和韩振纲家。

4、尾咀立轮磨遗址 利用甘河滩泉水修二座水磨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分别属马如麟、马寿山家。

5、肖家立轮磨遗址 利用石家寺泉水修二座水磨。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一座属马忠、一座属阿卜都家。一座磨昼夜磨面4石(3000斤)。

6、刘集河14座平轮磨,其中:4座水磨榨油坊遗址 肖家立轮磨以下14座属高赵家村李家保安族人出资所建。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始至团结桥以下、七公里河岸上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始至团结桥以下、七公里河岸上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

先后分属于马海子日、马巴十、克麻录、亥力录、麦苏吉、尕六哥、白克日、脱脱巴、四十六、马三十、阿卜都、马世明、马三十六、尕喇子等户,一座磨昼夜磨面五石(4000斤)。

7、袁家河水磨遗址 3座水磨。 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 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属斜套村保安族尕奴日、韩福祥,高赵家村三十六。

8、高赵家村拱北 伊斯兰教高赵家村门宦圣地。 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一社。 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一社。 1915年确定地址,1928年建成。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1年重建。 《中国保安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

9、保安族5座清真寺 建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积石山大墩村、甘河滩村、梅坡村、高赵家村、李家村、肖家村、斜套村 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刘集乡、柳沟乡 曾在民国18年被烧毁,民国20年重建,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79年又重建。

相关参考

秦汉时期的女神算,比诸葛亮还牛,留下的4大预言,全都准确应验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不少能掐会算的牛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则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自从他出山辅佐刘备开始,几乎一直处于开挂暴走的状态,不管多大的战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并通过奇门遁甲之术,向天借来

民国时期林长民和徐志摩互写情书是真的吗

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才女,她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也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是我国建筑科学的奠基者。她就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林徽因才情、个性以及禀赋,让她成为了一代才女,而这些,可以在一定

秦汉时期卖官猖獗,价格高昂

在中国古代,卖官鬻爵并不鲜见。追溯起来,首开卖官先河的乃秦始皇嬴政。不过,古代封建王朝连天下都是皇帝的,卖个“官儿”算啥?秦汉时期,买官卖官名气最大的当属曹操的父亲曹嵩。当时已继袭了老爸曹腾“费亭侯”

秦汉时期的雄关要塞,到了唐宋,函谷关为何丧失了作用

说起函谷关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函谷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雄关要塞,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顺便聊一下灵宝肉夹馍,非常不错,因为作者吃过。在秦汉时期,函谷关的作用非常大,直接扼守了关中地区的门户。但

楚河汉界是我国历史秦汉末年著名的什么战争

历史上的楚河汉界,是在古代豫州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邝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天河南荥阳的鸿沟,这场战争就是荥阳之战。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荥阳

“乌纱帽”价几何?揭秘秦汉时期卖官价格

...,古代封建王朝连天下都是皇帝的,卖个“官儿”算啥?秦汉时期,买官卖官名气最大的当属曹操的父亲曹嵩。当时已继袭了老爸曹腾“费亭侯”封号的曹嵩,为了“侯升公”,居然用两吨半黄金买了个太尉当!东晋以后,官员...

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

1.急死我了````谁知道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了```快啊```秦汉绘画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

揭秘古代人的防火历史,古人的防火措施有哪些

国外的古建筑为什么能够大量保存下来,其实就是因为他们采用的是石砖作为建筑材料。而我国古代建筑物都是用木材,尽管古人修建了很多漂亮壮丽的楼宇,但是每逢乱世就会被付之一炬,譬如秦汉之际项羽进入咸阳后,一把

西汉与东汉都属于汉朝,它们的差别,远超秦汉、明清

秦末时期,天下起义接连不断的出现。此时刘邦开始展露身手。到了之后,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出现了。此时的刘邦已经不是当初的“小混混”,而是一位拥有众多谋士和武将的首领。此时的刘邦就有一统天下的决心,最终的楚

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宫廷建筑都用红黄色?

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