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亢图穷匕首见 秦王绕殿呼且逃
Posted 舞阳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督亢图穷匕首见 秦王绕殿呼且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督亢图穷匕首见 秦王绕殿呼且逃
公元前227年的一天,咸阳宫中格外喜庆。秦王 嬴政换上了正装,喜气洋洋,用最隆重的九宾礼(由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迎接即将到来的两位使 者(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这两一位使者带来了秦王嬴政梦寐以求的觐见大礼。但是,喜庆十足的场面最后竟然大煞风景,瞬间定格为中国历史上一 出著名的悲剧。那么,是哪一国的使者来访让秦王如此高兴呢?他们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觐见大礼?为什么这场喜庆大典最终演变成一出悲剧呢?又是谁导演了这出 悲剧? > 督亢图穷匕首见 秦王绕殿呼且逃 > > 原来,这一天在秦国宫殿中即将举行燕国的受降仪式,燕国派来了两位使者。 这两位使者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先用重金疏通了秦王嬴政宠信的中庶子(国君的侍从)蒙嘉,由蒙嘉向秦王嬴政报告:燕王被大王的威风吓得心惊胆战,“愿举国为 内臣”。闻风丧胆的燕王,不敢亲自来秦,特派使者送来了一颗人头与一卷地图。使者出发时,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拜送仪式。 > > 这颗 人头可不是一般的人头,他是秦王最痛恨的叛将樊於(wū,乌)期的人头。这卷地图也不是普通的地图,它是秦王目前最想得到的燕国的督亢(gāng,刚,今 河北固安涿—州一带)地图。这大大出乎秦王意料之外,他焉能不兴奋?这不,这天他穿上正装,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两位特使。 > > 樊於期原是 秦国大将,因为攻赵兵败,惧怕秦王嬴政的军法严惩,逃到了燕国,投奔于燕国太子丹门下。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与樊於期私交甚好,因此收留了他。秦王嬴政获 悉此讯,怒不可遏,杀了樊於期的全家,仍未能解心头之恨,恨不得立马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樊於期成为秦王嬴政的死敌。 > > 督亢属于燕国的 领土,土地肥沃,是燕国最富庶的地区。秦王嬴政对督亢之地垂涎已久,怎奈,秦国始终未能拿到督亢地图。在冷兵器时代,地图对作战来说,意义极大。此时的秦 军已经灭了韩国、赵国,陈兵易水,兵临燕国。但是,因为燕国地处偏远,秦国对燕国的地理形势所知甚少。因此,督亢地图对秦王嬴政来说,干系甚大。而且这次 是燕国特使来秦廷拱手奉送督亢地图,对燕国来说即意味着向秦国投降。如果真是这样,这就意味着秦王嬴政在统一中国的大路上又向前迈出了至关重要且几乎是不 费。吹灰之力的一步,秦王嬴政能不心花怒放吗? > > 一切准备就绪,仪式开始。 > > 两位燕国使者来到秦宫之中。正使荆轲手 捧盛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副使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跟随着九位迎宾赞礼的导引,走进了威严富丽的秦宫。到了秦廷台阶之下,燕国副使秦舞阳突然面如土色,浑 身哆嗦,秦国的大臣们好生纳闷,不知道这位燕使是犯病了,还是出现了意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 之)。原来,这个十三岁就在燕国杀过人、别人都不敢和他对视的燕国副使秦舞阳,在燕国耀武扬威,然而身置异地,见秦廷上上下下武士成林,戒备森严,内心积 聚的勇气顷刻间土崩瓦解,突然感到了极度的恐惧。 > > 荆轲回头看了看吓得战栗不止的秦舞阳,笑着对秦王嬴政说:北方偏远的蛮夷之地的粗 人,从来没有亲身感受大王的威风,没有经历过这样威严壮观的场面,所以怯场了。希望大王宽容他,让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此次出使的任务(北蕃蛮夷之鄙人,未 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 听了荆轲的解释,嬴政看了看镇定自若的荆轲,又看了看浑身哆嗦不止的秦舞阳,若有所思地说:荆车引你拿着秦舞阳手中的督亢地图上殿吧。 > >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接过督亢地图,步履沉稳地走上了秦廷,在与秦王零距离接触时缓缓展开了督亢地图。这幅地图是一副卷轴,需要一点一点地展开。当完全展开地图之时,藏在卷轴中心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 > > 正在兴致勃勃地看地图的秦王见到匕首大吃一惊,但是,此时的荆轲左手已经紧紧地抓住了秦王右边的袖子,右手也一下子握住了剧毒的匕首,向着秦王的胸膛直刺过去。 > > 荆轲手持的徐夫人匕首是当时最知名的“品牌”匕首,是太子丹花重金买到的,这把匕首在锻造时被放在剧毒的药水中多次淬火!因此,毒性已渗入匕首,只要用它划破秦王嬴政的皮肤,即可见血封喉,置其于死地。 > > 慌乱之中的秦王嬴政本能地拼命挣脱。结果用力过猛,被荆轲左手紧紧攥住的衣袖竟然从肩部撕扯开来。袖子撕开之时,也就是秦王挣脱之际。挣脱了荆轲的秦王 立即拔腿就跑。荆轲一看秦王袖子断了,人跑了,马上追上前去。一场刺客与秦王之间的百米竞赛竟然在偌大的秦廷之上开演了。 > > 惶恐之中的 秦王一边绕着大殿的柱子转圈儿,以躲避荆轲;一边想拔出腰间的长剑,以对付荆轲。但是,剑身太长,秦主从腰间抽剑的空间短于剑身,因此,秦王怎么也拔不出 剑来。据唐人注释,秦王的佩剑,长约七尺。秦代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故七尺长剑当为今天的1.62米,所以,慌乱中的秦王怎么也拔不出剑来。 > > 这种危急的场面 秦朝的大臣从来没有遇见过,慌乱之中均不知所措。按照秦法,大臣上殿不得携带任何兵器,台阶下的武士没有命令也不能持兵器上殿,这就造成秦主在前拼命逃跑、荆轲在后死追不舍的紧张场面。 > > 大臣们只能徒手阻拦荆轲,这对手持剧毒匕首的荆轲并没有什么威胁。在这 千钧一发之际,身背药囊上朝的御医夏无且,突然解下身上的药囊,冲着荆轲用力砸了 过去。荆轲远远看见一件东西向它飞了过来,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为避开这一不明之物放缓了脚步(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 轲也),这给了秦王数秒钟的喘息之机。 > > 愣在一旁的大臣这时也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齐声大呼:“王负剑!王负剑!”这种众人齐呼的场 景,真像百米跑道两边的拉拉队一样,整齐有力。所谓“王负剑”,就是让秦王把长剑推到背后去。这样、剑柄向下,剑锋向上,秦王就可以从下部朝上向前抽剑, 便会有足够的空间让秦王顺利地拔出长剑。 > > 一旦秦王拔出长剑,手持短小匕首的荆轲就完全处于劣势了一。因此,荆轲尚未接近秦王,秦王的 长剑就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一下子瘫倒在地。受伤的荆轲孤注一掷,奋力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没有击中,只击中了他旁边的柱子。又怒又惊的秦王上前连刺荆 轲八剑。荆轲此时知道大势已去,倚着柱子,放声大笑;用最能侮辱人的方式,叉开双腿(由于古代中国衣服的形制,又开双腿,即意味着“走光”,对对方是最大 的侮辱),大骂秦王(柯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倨以骂):“今天之所以让你小子保全小命,完全是因为我想劫持个活人,逼你立个契约,以回报太子。”(事 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 秦王左右的人此时也一拥而上,杀死了已经身受重伤的荆轲。春秋战国 解密荆轲为何抓住秦王不刺
“士”的操守:解密荆轲为何抓住秦王不刺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 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个都呆然木鸡。这时荆轲刺秦王是极易得手,但荆轲没有刺,只抓着秦始皇不放。
秦始皇终于挣脱,大臣们也终于清醒过来,荆轲被杀。
在马上可以杀死秦王的时候,荆轲却没有刺秦王,为什么?
是荆轲发生了恻隐之情吗?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荆轲抓住秦王时的那种心情。当荆轲猛地扯住秦王的衣服时,荆轲心中应是极其复杂的。
第一种感觉是喜悦。经过长年的策划组织和训练,终于抓住秦王了。这个组织指挥秦军把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打得一败涂地的秦王被自己牢牢地抓在手里,看你往哪里逃。秦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
第二种感觉应是奇怪。抓在自己手里的秦王也很普通嘛,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凶神恶煞。看他那张因惊骇而变得有些可笑的脸,特别显得滑稽。过去,人们都把他说成神,抓在手里一看,也就是个人。
第三种感觉应是震惊。秦廷礼仪这么严格,全副武装的卫士都在廷下站着,可就是不敢上来救驾。原来人也是有弱点的呀,一道不听召唤不得带武器上殿的规定竟能把一支军队变成一群废物。
心情虽然复杂,使命感却是主导因素。燕太子丹为了让他自觉自愿地刺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无穷无尽的宴乐,轮流作陪的美女。荆轲在易水之畔和燕太子丹告别时,即已下了死决心,誓不辱没使命,他今天怎么会发恻隐之心呢?
荆轲应是明白,自己还没有资格发恻隐之情。他知道,目前自己所处的优势地位是暂时的,秦朝的官员马上就会清醒过来,那时自己面对的敌人可不是一个秦王了。
荆轲绝对不会产生恻隐之情。
那么,是荆轲害怕了吗?
看来也不是。
确实有人害怕了,但不是荆轲,而是他的副使秦舞阳。此人十几岁杀过人,看来是胆大包天。奇怪的是,秦舞阳杀了人没有事儿,反被燕太子丹找来当荆轲的副使。由此可见燕国法治松弛,政体落后。在秦国,不要说杀人,就是私斗,也要被在脸上刺上字。
秦舞阳是个杀人魔王,但到秦王的殿上却吓得浑身发抖。秦廷大臣对秦舞阳的发抖感到很奇怪,询问荆轲,这是怎么回事?荆轲镇定地回答,他被秦王的威仪吓坏了。秦王和大臣们会心地笑了。
秦舞阳吓得浑身发抖,荆轲镇定如常。荆轲显然没有丝毫害怕的心理。
害怕不害怕,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胆子大小,应更取决于他的觉悟和决心。
荆轲是个“士”。“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一个社会阶层。这种人刚开始进入公众视线时,是一穷二白,没有什么财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两手握空拳,什么都不是。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饱学之士,对天下大势有着独特的、精透的见解。谁如果用上这些人,往往可以做到富国强兵或者获取巨大的利益。这些“士”游说成功,本人也可直上青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秦国的商鞅、范雎、百里奚,魏国的庞涓,齐国的管仲,吴国的伍子胥,赵国的毛遂、苏秦就是这些“士”的优秀代表。
以才谋官的人历史上很多,三国时期诸葛亮、周瑜、庞统、郭嘉等人就都是著名的“士”,由“士”而骤登高位。春秋战国延续的时间很长,前后有差不多五百年,这个时期的诸侯国又特别多,周武王分封了多少诸侯,就有多少诸侯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较活跃的就有齐、楚、晋、秦、燕、郑、卫、宋、曹等诸侯国。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诸侯国多,矛盾就多,谈判不成就打仗,这些“士”也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表演的舞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绝非虚言。诸侯国的君王们、执政大臣们从未感到人才如此重要,纷纷张贴招贤榜。“士”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各显其能,形成了庞大的“士”人阶层,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显著的特点。
既为士,就要具有士的操守。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社会对士人道德标准的要求,也是“士”要求自己的道德规范。只有能做到这一点的“士”,才受官场的欢迎。只有具备了这个道德标准的“士”,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该承认,当时的“士”中有很多人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奔走,但也确有不少人就是为了做一番事业。张仪得罪了楚怀王,为了取得楚黔中地献与秦国,主动请求再度出使楚国。难道他就不怕楚怀王杀了他?张仪很清楚楚怀王已磨好刀等着他,但他还是去了。什么富贵能比得上生命的宝贵,但是,在“士”看来,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那比性命还宝贵。张仪再度使楚,稍施三寸不烂之舌功,楚怀王便放下了屠刀。一个大国的君王,就这样叫张仪哄得团团转,张仪可算得上是壮志已酬,志得意满。
讲了半天的“士”,就是为了分析荆轲的心态。荆轲不怕死,因为有政治抱负支持着他。他要真刺了秦王,那就是青史留名,永世不朽。
荆轲有了这一胆识,在秦廷上指点江山,旁若无人。秦舞阳没有这一胆识,在秦廷上吓得浑身发抖。
既然荆轲无恻隐之心,又不害怕,为什么抓住了秦王后不刺?原来荆轲另有想法。他在被秦王砍倒以后说,本想抓住你,叫你亲口答应不再攻击燕国,没想到叫你挣脱了。
哦,原来荆轲是想抓住秦王,叫他在利刃威逼之下亲口许诺放弃攻击燕国,这就是荆轲抓住了秦王又不刺杀的原因。
荆轲的这个想法肯定不在燕太子丹制订的计划里面。荆轲擅自改变行动计划,全盘皆输。
荆轲的想法也过于天真。春秋战国史上,也确有人挟持对方国王,逼对方国王答应一些什么,以维护本诸侯国尊严。但时过境迁,这些做法也不适合于秦王了。
春秋战国史上。挟持君王的例子比较多,最著名、最成功的有以下两件事。
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著名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使者到赵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来换和氏璧。以一璧换十五个城,这个买卖合算。但赵惠文王和大臣们心里很清楚,秦国是不会拿出十五城换一璧的,换璧是假,夺璧是真。
但如果不答应秦国的换璧要求,秦国就会借口你不友好而来打你。那时的秦国人见人怕,就好像今天的某超级大国,想打你就来打,没有借口就来打,有了借口更要来打。
那时的赵国就像是今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叫秦国打怕了,不敢得罪秦国,可又不甘心被秦国这么欺负,白白地把和氏璧送去。
这时,有人推荐了他门下的“士”蔺相如。赵惠文王仿佛遇到了大救星,立即派蔺相如携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的任务很简单,不能让秦国给欺负了。
蔺相如到秦国后,秦昭王立即召见。秦昭王见了和氏璧高兴得要命,自己看,传给大臣们看,又把后院的美女都叫来,传给她们看。
大家都在欣赏和氏璧,十五城的事提都不提。
蔺相如一点也不着急,恭敬地对秦王说,这个璧有一点毛病,我给大王指出来。秦昭王什么也没有想,便把璧送到蔺相如手里,等着蔺相如指点和氏璧的毛病。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脸色陡变,一步退到柱子跟前,批评秦王只给美女看和氏璧,一点也不提十五城,显然没有诚意。他要求秦王把要交换的十五城立即交割给赵国。如果你们硬逼我,要从我手中抢走和氏璧,我就把和氏璧砸在柱子上砸碎,然后我碰柱自杀。
秦昭王这回吃了个哑巴亏。他怕和氏璧被砸碎,立即叫人拿来地图,指着十五城说,就把这十五城给你们赵国吧,现在你把和氏璧给我。
十五城,都在纸上呢,骗谁。蔺相如严肃地说,赵王为了送和氏璧给秦国,斋戒五日,现在也请大王斋戒五日,五日后献璧。
五日后,秦王要和氏璧。蔺相如回答说,秦给赵的这十五城都由秦兵守着,无法交换;和氏璧我已派人送回赵国;如果秦国果真把十五城划割给赵国,由赵国接管了,和氏璧自然会送给秦国。
秦昭王从来没有这么叫人耍过,本想杀了蔺相如,大臣们劝秦王,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不如放他回去。
秦昭王也自觉理亏,十五城都还在秦国管辖之下,赵国没有得到一寸土地,怎能叫蔺相如献出和氏璧,也就放蔺相如回去了。
秦昭王以后并没有拿出十五城给赵国,赵国自然没有给秦王和氏璧。
蔺相如在这次交涉中,利用秦王喜爱和氏璧的有利条件,以死威胁,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传为美谈。
另一件“士”单身挟持帝王的事是毛遂自荐。毛遂是赵国平原君幕下的一个“士”。平原君爱“士”,幕下有士三千人,不可谓少。
长平一役,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全部降卒四十多万人,随后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全城军民,据城坚守,秦军一时攻不下来。但没有生力军的救援,邯郸早晚要陷落。
在这生死关头,平原君来往于魏国和楚国之间,向两国求援。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十万魏军增援邯郸,但暗中却指示晋鄙看形势行事。晋鄙明白魏王的意思,开到半路上按兵不动。
平原君无奈,带了二十个“士”前往楚国求援。严格地说起来,平原君没有带二十个“士”,应为带了十九个半,那个“半”就是毛遂。此人不善言词,身材矮小,虽带着剑,却是个残疾人,平原君也不太重视,作为三等士对待,算是最低的。
平原君去楚国时,本要带二十个“士”,数来数去,够格的只有十九个,还差一个。毛遂站出来自我推荐,我算一个。平原君心里发笑,你有什么才能?有才能的人就像装进布袋的锥子,锥尖马上刺破口袋露出来了。毛遂辩解说,我这把锥子还没有从布袋中露出来,是因为你从来没有把我装进布袋,现在就请你把我装进布袋吧。
平原君暗暗称奇,此人不简单,便把他装进了“布袋”,带他一起去楚国。
此时的楚国国王是考烈王。他不愿意出兵,平原君在廷上和他说了整整一天仍无结果。下面的那些“士”都很着急,只有毛遂歪歪倒倒地在台阶前走来走去。
突然,毛遂乘卫士不注意,一步蹦上台阶,卫士想拉没有拉住。毛遂飞快地登上高高在上的楚王殿堂,按剑厉声喝问,为什么说了这么长时间还定不下来?楚王吓了一跳,喝令他下去。毛遂拔出剑来怒斥楚王,你喊什么喊,你不就凭着你们这里都是你的人吗?可是,那些人都不在跟前,现在就是咱们俩在这儿,我一挥剑,你的脑袋就得掉,你凶什么凶。
考烈王明白了,这是楚国,周围都是自己的人,但这会儿他们都帮不上忙。考烈王软下来了,请毛遂讲。毛遂直数楚怀王被秦国骗得团团转,最后在秦国被关死的惨痛往事,指出这会儿正是报仇的时候,你这么怕死,不怕楚国的先祖咒你吗?考烈王被说动,立即答应出兵。毛遂让赵楚在朝堂上的人一起盟誓。
春申君带着楚国大军驰援邯郸,信陵君也夺取了魏国晋鄙大军驰援邯郸。秦军见几支生力军到了,引兵退走。
这两个范例确实发人深省,估计荆轲也深入地研究过了。但他对燕太子丹没有讲,他要到秦廷上去实施他的计划,事先讲了,反而不好。
荆轲可能以为蔺相如能做到的,毛遂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但他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战斗方式是不能简单模仿的。为什么?情势变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王对他无可奈何,是因为秦王喜欢和氏璧,投鼠忌器,为了杀蔺相如,把和氏璧砸了,这可是折本的买卖,秦昭王不能做。
毛遂逼考烈王出兵,有一个政治基础,秦国整楚国整得太惨了。一个大诸侯国的国王就叫张仪骗到咸阳关死,叫人气不气。毛遂是了解这一点的。楚国人没有这个痛处,是不会出兵的。即使被逼得暂时盟了誓,订了合同,事后也一定会撕毁合同,我就不出兵,你敢把我怎么样。
看来荆轲没有把这两起个案研究透彻。他在燕国时也没有时间从容思考。接连不断的宴会,无穷无尽的美女,燕太子丹的连连催促,使得荆轲静不下心来仔细思考,结果是功败垂成。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荆轲到秦廷上以后,应该怎样做才能抓住秦王。正确的做法是,荆轲抓住秦王后,应采取“封喉”的武术动作,这样,秦王才会失去抵抗能力,才有可能逼其就范。而荆轲呢,只是抓住秦王的一条胳膊,没有控制住秦王,这显然是缺乏认真思考的结果。
好,就算荆轲控制住了秦王,逼得秦王答应不再攻击燕国,那又能怎么样。秦王答应了你的条件,你总该放开秦王吧,你总不能一直挟持着他吧。
秦王被放开了,他会怎么样?他真的会下令不再攻击燕国了吗?非也。秦国是一个不守信的诸侯国。秦国要打齐国,派张仪劝说和齐国有合纵条约的楚国与齐断交。张仪告诉楚怀王,你只要和齐国断交,秦国给你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信以为真,果真和齐国断交。他派人去秦国找张仪要这六百里的地方,张仪故作吃惊地说,当时我答应给你六里大的一块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给你六百里。
楚怀王上当了,但为时已晚。显然,张仪的活动是得到了秦王的同意和纵容的。
秦国不守信,哪个诸侯国又守信?楚国和齐国不是订有军事合作条约吗?可为了六百里的地方,楚国马上与齐国断交,哪里有一点守信的样子。
荆轲放开了秦王,接下去的事马上就是秦王下令逮捕荆轲,接着会派大军进攻燕国。
奇怪,毛遂不是逼着楚考烈王盟誓,楚国马上派春申君率楚军驰援邯郸呢?你怎么能肯定秦王盟誓后马上会翻脸派大军进攻燕国。
答案很简单,此一时彼一时也。毛遂说考烈王时,考烈王本身就是犹豫不决,他想替楚怀王报仇,又怕战败,经毛遂说中痛处,毅然下令出兵。荆轲刺秦王时,战国时期已近尾声,秦国大军横扫天下如卷席,燕国被灭是早晚的事,秦王为什么要停止进攻燕国?现在,还有什么事情能阻止秦国消灭燕国?
荆轲的想法显然不合实际。
就连刺秦王这件事,也是燕太子丹和荆轲的莽撞之举。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企图以刺杀秦王阻止秦国攻击燕国,这可能吗?
好,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荆轲果真刺杀了秦王,那么,下面会发生什么事?
首先是荆轲被捕,处死。如果荆轲被处死,而秦国果真停止了对燕国的进攻的话,荆轲的死也是值得的。问题是,秦国果真会因为秦王( 即后来的秦始皇 )被刺杀而停止兼并战争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封建专制社会,一个国王的死亡,确实会对该国的兴衰产生巨大的影响。周朝本来好好的,来了个周幽王胡闹,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结果弄得国破人亡。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何等威风。管仲一死,齐桓公亲近小人,反为小人所害。齐桓公一死,齐国内乱爆发,国势迅速衰弱,一个君王的作为和死亡确实会给国家带来兴旺或衰败。
但这条规律并不适用于荆轲刺秦王时的秦国了。
首先,秦国经过二十多代国王的努力,已是一个“超级大国”,制度、军备、经济、法律都很有一套。经过多年的征战,天下大一统的局势已大体形成。秦国,已经爬到了兼并战争的山顶,下面的事情是冲下去就得了。无数辆庞大的战车朝一个破村庄冲下来,头车翻了,车毁人亡,其它无数的战车仍是隆隆地朝破村庄冲去,还有什么东西能挡住他们。秦王死了,秦国可还在。君王死了,大臣都还在。胜利在望,秦国会停下进攻的脚步吗?
秦王死了,新的秦王很快会站起来。这个君王很有可能是秦王( 秦始皇 )的长子扶苏。扶苏是个青年公子,此人修养很好,非常尊敬秦王,也很有政治见地,并代秦王( 后来的秦始皇 )办理一些政策大事。他和蒙恬这些秦国大将的关系很好,基础雄厚。
秦始皇死后,扶苏被赵高矫诏杀死,这是赵高利用了扶苏在蒙恬处监军,不在中枢,信息不灵通的不利条件。荆轲刺秦时,扶苏可是在咸阳。这时的扶苏有多大呢?据笔者考证,他至少有十多岁了。古人早熟,十几岁登基,亲理国家大事的君王有得是。郑庄公就是一例。他十七岁当郑国国王,即很好地处理了弟弟段的叛乱,扶苏十几岁继任秦国国王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扶苏是个糊涂蛋、懒蛋,秦国可能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偏偏扶苏不是这样。
史书上没有为扶苏立传,我们只能根据有关秦始皇的记载中了解到扶苏的有关情况。
首先,扶苏很崇拜父亲秦始皇。父亲让他到蒙恬这里监军,他就跑到这里来监军。蒙恬的三十万大军是专门用来对付匈奴的,驻地远离繁华城市,条件艰苦,但扶苏还是来了。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蒙恬不干,谁知这是真诏书,还是假诏书。但扶苏还是照矫旨办了,自己了断了自己。
这个非常尊崇父亲秦始皇的扶苏,如果他继任国王,不用别人说,他就会发出命令,把那些燕国什么的王都给我美美地收拾了。荆轲刺杀秦王,换来的是更大的灾难。
扶苏和秦军的关系很深。蒙恬、蒙骜都是秦军的主要统帅,扶苏下令推行兼并战争,不会遇到什么困难。
扶苏此人还很有政治头脑。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胜利冲昏了头脑,严刑苛法,苦役重征一齐上。扶苏数次规劝秦始皇停止这种做法,秦始皇不悦,把他打发到蒙恬那里。如果荆轲果真刺死了秦王,那么上台的将会是一个严厉推行兼并战争,统一后又会让黔首喘一口气的君王。这样一来,人们还会同情荆轲吗?史家还不是把荆轲骂个狗血喷头。荆轲,你这个家伙,想挡住历史车轮的前进,不得好死。
荆轲,你过于天真。
相关参考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用匕首刺去。这时的秦王(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荆轲会来刺他,大脑没有反应过来,只是本能地挣扎。殿堂里站满了大臣,但他们都被这意外事件惊得目瞪口呆,一个...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更不要看低自己!因为我们每个平凡人,都可能在无意之中,改写着大历史!1、荆轲刺秦,而他救了秦王荆轲图穷匕首见,刺杀秦王嬴政,当时毫无防备的秦国君臣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呆了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导读: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每读至此,我都不禁在想:如果秦舞阳能够上来帮助荆轲会怎么样呢?如果陪同荆轲前来的不是秦舞阳而是荆轲最知己的那位朋友又会怎么样呢?如果荆轲的剑术再精到一些呢?如果荆轲投掷匕首的技艺像小李飞刀一样呢?
太多了呀。荆轲刺秦王:燕国太子丹让荆轲去刺杀秦国国君,献上地图以后,图穷而匕首现,最终却没能刺杀成功,荆轲被杀,但这种英雄形象却深深刻在了我们脑海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成为千古绝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