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各民族的融合
Posted 单于
篇首语: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各民族的融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以汉民族为主的华夏各民族的融合
这其中似乎有一个悖论,民族的融合是以征战为前提的,没有征战,谈不上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只有走到一起,面对面地交织着爱恨情仇,最后才有相互了解、相互吸引、相互吸收,然后才有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 > 秦法,汉儒——从秦代的重法家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加上 汉武帝的外法内儒、外方内圆的独特个性和个人魅力,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正是这种机缘巧 合,使汉代自汉武帝以后,经过几百年历史岁月的磨合,就基本奠定了华夏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导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 > > 这其中似乎有一个悖论,民族的融合是以征战为前提的,没有征战,谈不上不同的民族走到一起。只有走到一起,面对面地交织着爱恨情仇,最后才有相互了解、相互吸引、相互吸收,然后才有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 > > 秦始皇对付北方匈奴的办法是堵,通过修筑万里长城把他们堵在长城以北的荒漠沙丘。而汉武帝也加固长城,但他不是为了堵,而是为了更好地征伐匈奴,长城成 了他每一次发动征战的出发点。在这位年轻的汉家皇帝的身上,似乎混合着法家的暴虐与 儒家的仁慈,至少可以这么说,在对待周边侵犯汉室江山的匈奴、闽越等少 数民族上,汉武帝表现出更多的是法家的寡情——武力镇压。 > > 但在对内的国家管理上,他又表现出儒家的仁爱和宽容。他的前半生法家成分多 一点,他最恩宠的叔父淮南王刘安,为了阻止他对闽越用兵,写了《谏伐闽越书》,明确指出:“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之也。”就 是说对闽越的少数民族,不能拿大汉的国法要求他们。他劝这位大侄子皇帝“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总 之,这叔父王愿与闽越人周旋,消除十万之师的征战,让皇帝能以德怀远。但武帝当时还是听不进淮南王的谏言,硬是以武力征伐,迫使闽越东瓯人内迁长江下游淮 南一带。他累年数次派遣车骑将军 卫青、骠骑将军 霍去病、飞将军 李广,对匈奴进行无情打击,驱赶匈奴至一两千里外的北漠。有一次卫青从西路出击,俘获了匈奴 浑邪王的儿子。朝廷以浑邪王子做人质,通过外交手段施加压力,最后浑邪王杀了不肯投降的休屠王,率领匈奴部众投降大汉。 > > 汉武帝是由多 少有些法家思想(对外的方面),在董仲舒等儒家影响下转变成儒家思想的第一个皇帝。“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 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欤? 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汉武帝下旨办太学,在郡县办学推行儒学教育和选 拔儒生到各级任官,这是他完全转变成儒家的一个标志。 > > 正因为他在治理国家上采用了儒家的仁政德治,对归降的匈奴人,内迁的闽越人,服从朝廷的南越人、朝鲜人和西南少数民族,能够比较宽容地兼收并蓄,不分彼此,这就为华夏各民族的大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 > > 自秦代以来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君王——单于们,也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悖论:他们屡屡凭借快马精骑,南掠中原华夏族兄弟的财货人口,而与朝廷息战议和的条 件,不是割让多少土地,占领多少地域,往往反倒是向大汉的皇帝近乎乞求地说:“皇帝 老子,把你的公主女儿嫁给我吧!”我们可以想见这些有点显得滑稽的单于 们的心态,他们是怀着一种景仰,钦慕大汉文化、大汉精神与物质文明而挥戈南侵。对于匈奴的普通牧民百姓来说,他们希望得到中原的财富,过上与汉人一样“汉 上繁华”的生活。而对于单于君王们来说,他们除了普通百姓的需求,最想得到的是让皇帝老子的公主做“压寨夫人”。“汉皇重色思倾国,玉宇多年求不得”,凡 是做了天下统治者的当权派似乎不管是皇帝,还是单于,都对美女娇妻感兴趣。 > > 从汉高祖 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北方的匈奴单于发动侵略战争,就向朝廷提出过这种情色要求。当时的大臣娄敬,曾向汉高祖刘邦提出和亲以息北方战事的建议,但吕后只有一个女儿,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计划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 > >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的欲望未满足,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 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知吕后究竟是何等天仙美女,连一个皇帝 丈夫都驾崩了的中年女人,居然对冒冒失失的冒顿单于还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好一个匪夷所思。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当时汉政权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吕 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 > 此后,西汉历代皇帝对付匈奴和西域各国要打和亲牌,大都以宗室郡主冒充 公主下嫁番王,以平息战事,求得暂时的安宁。到了汉武帝的重孙刘的元帝时代,出了一个代代相传、妇孺皆知的 王昭君千里和番的故事。自古“和亲”的美女粉 黛不少,为什么独独王昭君的事迹如此动人,吸引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眼球呢?这位王昭君,本是出生在偏远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是在至今还相传 有“野人”出没的神农架山下。那里江流湍急,日夜咆哮,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大诗人 屈原。屈诗人与王 美人是小同乡。 > > 王昭君出生时,大汉帝国经过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正是一个繁华的盛世时期,百姓丰衣足食,过上了小康生活。但 山高谷深的秭归,仍是个贫困地区。王昭君的父母亲,带着两子一女,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父亲 还得出外为长江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文化传统,没有忘记他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 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 知书识礼,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 >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长得如花似玉,赛似传说中的瑶姬,仿如 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中。再说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自然无法一一见面。拍马屁的大臣便要宫廷画师毛延寿为每位美女各画一幅肖像,呈奉 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粉丝”捧场的,莫不运用各种门道贿赂画师,大开后门。唯独王昭君家境贫寒,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 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毛画家不但把她画得相貌十分平庸,而且在面颊上点了一颗大黑痣,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丑女 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 >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比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 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诗词歌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每当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 消逝,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又是秋虫哀鸣的深秋,冷雨敲窗,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一家五口欢乐团聚的时光,信手拿过琵琶,边弹 边哼,唱不尽乡愁。她如此这般竟磨炼成了一位行吟诗人,自弹自唱的歌手。相传她写有《五更哀怨曲》《怨词》。她在哀怨中消磨着岁月,直到汉元帝竟宁元年, 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才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 > >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这年匈奴发生内乱,分裂为两支:那支单 于统治着北匈奴,呼韩邪单于统治南匈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汉朝西域都护使甘延寿,出兵击败北匈奴,并将那支单于诛杀。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 忙上书请求来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呼韩邪带着大批皮毛、骏马等物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执礼甚恭。元帝极为高兴,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 “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元帝乐得以此羁系呼韩邪,兴之所至,决定在未把公主出嫁之前,先让他见见满宫佳丽,唬一唬他。于是下 旨,让那些后宫未曾临幸的美女前来侑酒。聪明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是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机会,一个个浓妆艳抹,希望借此获得皇帝的青睐。宫女们一队队鱼贯而 入,果然是花枝招展,娇娆婀娜,彩袖在桌上来去,香气在席间飘散。匈奴单于哪里见过如此多彩多姿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浑然忘我。突然他看到了出墙红杏, 犹如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是那么突出,他震惊于她的美艳。呼韩邪立即向元帝提出:“愿为天朝之婿,不一定硬要公主,就在这些美女中选一名可以。”元帝心 想:原本要物色一位宗室郡主,如今要在待诏宫女中挑选,岂不是省却了许多麻烦。于是漫不经意地回道:“你看中了哪一个,那个人就归你。” > > 呼韩邪高兴透了,喊道:“就是她!”元帝顺着他的手看去,但见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盈盈为礼。元帝眼前的这位待诏宫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露出一丝儿幽怨。太美了,但皇帝金口玉牙,不能反悔。 > > 筵席结束了,呼韩邪意兴飞扬地回到驿馆。准备择吉日迎娶汉宫美人,元帝却心中怏怏地回到后宫,找出待诏宫女图册,翻到王昭君的画像仔细一看,只见画像与 本人有天壤之别,特别是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刹那间,他把煮熟的鸭子飞了失去王美人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师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旨有司彻底追 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寿的纳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般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 > > 对这件事,后人自有评说: > >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 >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 > 毛延寿虽然胡作非为,而汉元帝也太过糊涂。 王安石说:“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无论如何,元帝心中对王昭君的歉疚、悔恨、怜惜与不忍割舍的 情绪一齐涌上心头,他要设法加以弥补。他在未央宫中召见王昭君,目睹一个冠绝古今的绝代美女即将落入他人怀抱,心中那份窝囊劲就甭提了。毕竟是大汉皇帝, 他有皇帝的特权,即使是一个下嫁番邦“和亲”的天使,他也要行使“初夜权”。他和王昭君在未央宫缠缠绵绵厮磨了三天三夜,临行之日,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 中更见英爽之气,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深情地看一眼长安,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 > > 匈奴人马和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 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粗野匈奴单于,无不 为之嗟叹。昭君出了长安北门,一路晓行夜宿,渐行渐远,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一路上弹奏着琵琶,抚慰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回望长安已经了 无踪影,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了那首流传后世的《怨词》。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 > > 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在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昼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向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 弟,惟陛下少怜之!” > > 元帝看了王昭君的书信,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御赐宅第田土,妥善安置。而呼韩邪得到汉廷 绝色美人后,在行辕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元帝御览了郎 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谢绝了他的这番好意。就在王昭君和亲离开京城后三个月,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情绪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竟在荷花初放的那个夏 天崩逝。 > > 王昭君病愈继续上路,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接。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 边青草。一座座帐篷,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意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 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封为右逐日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才24岁。一个美艳的少妇,三年的异地生活,逐渐习惯了喝羊奶,住毡 帐,骑马射猎,也学会了胡语。呼韩邪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 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匈奴贵族。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11年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35岁,正是绚烂 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羁绊。她以“太后”的身份参与匈奴的政治活动,对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沟通与协调作用! > > 王 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回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即元帝的皇后。这个太皇太后有个著名 的侄子 王莽,虚情假意,谦卑下士,博取虚名,到平帝元始五年,玩了一套所谓尧舜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所谓“新”王朝。匈奴单于认为“不是 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烽火迭起,祸乱无穷。 > >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汉将窦宪追击, 一路往西逃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这支匈奴人占领哥特人的地盘,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 等国。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在如今匈牙利、塞尔维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非凡的汉女王昭君的血脉啊,这是母亲的血脉。 > >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即今内蒙古包头西南50里的黄河岸边。入秋以后塞外百草枯 黄,唯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王昭君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维系大汉与匈奴的和平近半个世纪,为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沟通融合作 出了重要贡献,故事传奇而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如 李白、 杜甫、王安石等等为王昭君写的诗词、歌赋,就有503首之 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评书等等。《昭君出塞》的戏剧,至今盛演不衰。 >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 ——杜甫 > > 昭君墓的“青冢”上镌刻有“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的铭文。卫、霍是指西汉赫赫有名的大将卫青、霍去病,这也就是说,王昭君 的和亲顶得上卫青、霍去病统帅的数十万大军,不仅使大汉与匈奴免除了战火硝烟之苦,而且缔造了中原与漠北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融合。 这种用柔弱的美女去消融民族与民族之间、大国与番国之间战争的外交,或者说手段的“和亲”,是汉王朝的一大发明创造,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大中国特色。 > > 这种极富大汉特色或者说中国特色的“和亲”延续了千多年,特别是到了 唐代, 唐太宗 李世民让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不仅消除了大唐与吐蕃经年不息的 战火,还把大唐文明带进到了吐蕃(西藏),为华夏民族的大融合立下了不朽之功。文成公主像王昭君一样,成为千古传颂的影响历史前进的非凡人物。我们从这两 位柔弱女子的身上,似乎能够找到一把解读中国民族大统一、大融合的金钥匙。南北朝历史 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大融合
黄河流域或者说黄河南北两岸的中原,是汉族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大战乱的推动,一方面,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落后地区流亡,在那里扩展了汉文化的面积,也给落后族以汉文化的影响;另方面,落后族得到汉文化的帮助,凭借武力,向中心地区迁移,接受更多的汉文化影响,到后来,陆续融化在汉族里。隋唐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实际是十六国以来北方和西北方许多落后族与汉族融化而成的汉族。元胡三省有亡国之痛,注《资治通鉴》寄感慨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
汉族人大量流亡,落后族大量内迁,是从西晋末年正式开始的,到隋文帝灭周才告结束。这中间相隔将近三百年,形式上是接连不断的战乱,实质上是文化程度不同的许多落后族在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底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个历史底永恒规律支配下,在中心地区进行融化运动。这种融化运动必然要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过程,十六国和北朝,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居住在长城内外的落后族,政治上一向受汉族统治阶级的压迫,他们有必要进行反抗,生活上他们要求得到较高的物质享受,文化上他们乐于吸收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因此,他们和汉族有敌对的一面,又有融化的一面,当他们在政治上得势的时候,为了统治汉族,必须促进本族的文化,当他们失势的时候,更需要提高文化,才能在中心地区生存下去。归根说来,各族发展的总趋势,不能不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
各族分两段大融化,前一段是十六国时期,更重要的是后一段的北朝时期。自秦汉至北朝,许多边塞旧族,几乎全为后来新出现的各族所代替,旧族基本上都成了汉族人。
一、十六国时期
并州匈奴五部,共有三万户,入塞匈奴人口当有数十万。刘渊据离石起事时,二十天就聚众五万,足见匈奴人数并不少。刘氏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匈奴成为统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杂夷自然要前来归附。刘渊都平阳,掳掠民户充实国都,例如刘曜在长安战败,驱男女八万余口归平阳,又刘曜攻破晋军,掳获晋司徒傅家属及二万余户归平阳。刘聪强盛时,平阳及附近地区,有汉民四十三万户,匈奴族为主体的六夷二十万落(户)。刘曜都长安,前后迁上氐羌二十余万口及陇西民户万余户到长安,又迁秦州大姓杨姜等族二千余户到长安。刘氏政权崩溃后,匈奴人失势,他们和大量汉人杂居,也就逐渐合并在汉族里。
羯人石勒立后赵国,都襄国。计石勒前后掳获民户在三万户以上,氐羌约二十万落,不用户或落计数的人口约有四万人。石虎都邺,前后掳获各族人有数十万户,人口多至数百万。石勒石虎号羯人为国人。冉闵灭后赵,杀邺附近国人二十余万人。羯本是小族,竟聚集至二十万人以上。亡国后,未被杀死的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鲜卑慕容部建立前燕国。慕容都棘城,收容汉士族和流民数万家,人数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慕容破扶余国,掳获万余户,攻鲜卑宇文部,掳获数万户。这些被掳户都迁居棘城。慕容迁都龙城,攻高句丽,掳掠男女五万余口,攻宇文部,掳获五万余落,又袭击后赵幽、冀二州,掳获三万余家。这些被掳人户分置龙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隽入都蓟,徒鲜卑胡羯三千余户到蓟。慕容隽杀冉闵,迁都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旧部众,自然要大量迁入中原。三七○年,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四万余户到长安。经过十七年,西燕慕容恒率鲜卑男女四十余万口离长安。这个数十万人的鲜卑慕容部,最后还是并入汉族。
各族的融化,要经历长期的痛苦的过程,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举一个例可以推知大概。三八四年,苻坚淝水战败,丁零人翟斌反秦,十天内召集丁零兵数千人。慕容凤、王腾及辽西鲜卑段延,听说翟斌起兵,各聚部曲数千人响应翟斌。慕容垂招纳翟斌等部,又招纳故扶余王余蔚及昌黎鲜卑卫驹所率部众,作为恢复燕国的主力,进攻邺城。慕容垂第三子慕容农到列人(河南临漳县境)招兵,乌桓人鲁利、张骧、刘大,屠各人毕聪、卜胜、张延、李白、郭超,东夷人余和、敕勃等人,各率部众数千人归附慕容农。上列诸人中间,除了汉士族王腾一人,其余都是非汉族人。他们生活在乡间,多数已改用汉姓名,一有机会,却能号召本族人数千人起兵。足见他们虽然在汉化,但在本族间仍保持旧关系。
以上是匈奴、羯、鲜卑慕容部的情形,下面说氐羌二族。
氐人苻坚建前秦国,都长安。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同时,他派遣大量氐族人出关镇守关东。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汉族。
羌人姚苌建后秦国,都长安。姚苌掳获安定居民五千户。姚兴杀苻登,掳获阴密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与羌人杂居。姚氏政权崩溃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
四五一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给宋守将臧质信里说,攻城东北面的是丁零与胡,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杀死丁零,可减少我常山、赵郡(丁零聚居地)的叛乱;杀死胡,可减少并州的叛乱;杀死氐羌,可减少关中的叛乱,你杀他们,对我没有坏处。足见在魏太武帝时,这些族还保存着,并且遭受鲜卑人的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境遇,可能比汉族人更恶劣,特别是魏孝文帝迁洛华化以后,汉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这些族势孤力弱,被迫加速他们的融化过程,是可以想见的。到魏末年,十六国时那些旧族名,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了,只留下汉族与鲜卑拓跋部的对立。五三二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高敖曹答,我军战斗不比鲜卑差,我愿单领汉军。王桃汤等三人中,至少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汉人,大抵十六国时旧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毕。
相关参考
俗话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同一个民族华夏族,这也是后来真正的汉族血统。当时华夏族生活的半径非常小,大概以黄河流域中游的地区为主。后来华夏族和其他民族不断交融,在历朝历代
俗话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在远古时期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同一个民族华夏族,这也是后来真正的汉族血统。当时华夏族生活的半径非常小,大概以黄河流域中游的地区为主。后来华夏族和其他民族不断交融,在历朝历代
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与民族融合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中国自公元前21至前16世纪,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第一个国家——夏朝开始,以华夏族为主的周边各个古代民族也逐渐形成。此后,历经各朝各代,中国始
我国历史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我国历史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高潮,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是指华夏—汉民族的形成与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据传说和考古发
不足200人的民族,做梦都想加入中国,终于在2003年如愿以偿
上古时期,黄帝先后打败炎帝及蚩尤,统一了华夏部落,并融合成为华夏族。在之后的几千年间,通过文化交流及战争,很多民族逐渐融合,从而形成了包含56个名族的中华民族,皇帝也被称为“中华人文始祖”。1902年
东夷,历史上也称为东夷民族集团,是周朝以前仅次于中原华夏民族的第二大民族。东夷的本意为东方之人,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当时东方各民族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和长江、淮河流域。东夷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42亿(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
皇太极是大清王朝的开国皇帝,这位上马能安邦、下马能治国的帝王,深谙民间疾苦,对其治下百姓,不分种族,均是爱护有加,终得天下归心,为满清入关、统一华夏,打下坚实的基础。 皇太极认为,百姓才是国之根
陝西挖出波斯人後裔墓,墓碑記載困擾考古隊,專家:外國人真會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古以來各王朝浮浮沉沉,各民族也互相融合。在我國歷史上,最具民族包容性的王朝毫無疑問就是唐朝。事實上,唐朝李氏皇族是
陝西挖出波斯人後裔墓,墓碑記載困擾考古隊,專家:外國人真會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古以來各王朝浮浮沉沉,各民族也互相融合。在我國歷史上,最具民族包容性的王朝毫無疑問就是唐朝。事實上,唐朝李氏皇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