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恩威并施――齐王建不战而降

Posted 齐国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八节 恩威并施――齐王建不战而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八节 恩威并施――齐王建不战而降

2、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第八节 恩威并施――齐王建不战而降

  松耶柏耶? >   住建共者客耶? >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   这是齐国灭亡之后,齐国遗民创作 的一首讽刺齐王建昏庸误国的民歌,大意是,这是松树呢还是柏树?住在共这个地方的建是齐国的君王呢,还是秦国的客人呢?说实在话,这首民歌的讽刺意味还是 比较温和委婉的,多少还给齐王建留了一些面子。如果把齐国灭亡的前因后果回顾一下,我们就会发现齐国的灭亡的确让人郁闷。 > >   远在春秋时 期,齐国就是首霸之国。齐国是吕尚( 姜子牙)的封国,君主姜姓。齐国自太公 姜尚至 齐桓公时共历15世,以齐桓公之时为最盛。齐桓公(小白)在其兄齐襄公被 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他任用 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天下诸侯 莫不以齐国马首是瞻。齐国这时最能显示自己在诸侯间影响力的,是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与楚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北)会盟。此外,就是安定 周朝王室内乱,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在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晋文之事”成为各诸侯国国君梦寐以求的王霸之业。不过,这位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 公在位期间,却在无意间犯了一个致姜齐于死地的错误,使齐国改姓,命运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 >   原来,陈国的国君陈厉公(陈佗)被蔡国 人杀死后,他的侄子陈林自立为侯,袭承了陈国君位,史称陈庄公。陈庄公在位七年,死后由陈杵臼继任国君,是为陈宣公。陈宣公的宠妃生了一个儿子,起名为 款,这个款子以母贵,深得陈宣公宠爱,宣公为了把款立为国君,竟然杀死了自己亲生的太子御寇,厉公之子陈完与御寇关系很好,陈完害怕祸及于己,被迫出逃到 齐国。不知什么原因,陈完逃到齐国以后,齐桓公竟然任命陈完为工正,掌管齐国的百工及手工业生产,并且给陈完改姓为田。按说陈完一族应该感恩齐君的优待, 忠于姜齐之君,可是数代之后,田氏发展成为齐国的大族,上上下下把姜齐之君根本不放在眼里。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田氏家族动用了大量的计谋权术,诸 如: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处虚守静,慎守待时;当机立断,火中取栗;随机应变,悬权而动;阳奉阴违,上下其手;无中生有,蒙混欺骗;挑拨离间,浑水摸鱼; 遍置耳目,探敌用间;欲擒故纵,以退为进;行阴德,广结善缘,收拾人心;调虎离山,断敌归路;拉一个打一个,逐个击破;通过对外战争,剪除政敌,等等,一 步步吞食姜齐政治权力,把持了姜齐政权要枢。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常子)杀害了齐简公和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 赏”争取民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子废掉齐康公。前386年,田和子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通过各种关系,被周安王册命为齐 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后,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代齐后,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 >   田齐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曾经盛极一 时。齐威王上台之后 励精图治,拜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又任用著名兵法家 孙膑为军师。齐威王革新政治,任人唯贤,纳谏如流,果断地清理官场积弊,使得齐国的 政治面貌焕然一新,充满活力。这一时期,齐国兵力强盛,先后起兵西击赵、卫,迫使赵国归还以前侵占的国土和长城。田忌、孙膑又先后以“ 围魏救赵”、“增兵 减灶”之计,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破魏国军队。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迅速攻占燕国都城,杀燕王哙和燕相子之。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 魏国、韩国进攻楚国,大破楚军于垂沙。公元前298年,齐、魏、韩 三国合纵攻秦,与秦军相持三年之久,终于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部分此前占据的魏国、 韩国土地。齐国接连压服魏、燕、楚、秦,当此之时,威震诸侯,无人敢与之争锋。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为了安然地做好“西帝”,不惜委屈自己,主动尊齐 王为“东帝”。不久,国力强盛的齐国不愿意看到秦国强大,公然违背盟约,迫使秦国取消帝号。这表明,当时的齐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强国。 > >    然而,齐国也正是从此走向衰落的。由盛而衰的起因是齐王无休无止的贪欲。公元前286年,齐王与魏、楚“灭宋而三分其地”。分得宋国的土地之后,齐 王野心膨胀,不但图谋挥兵南下掠取楚国的淮北之地,向西攻略三晋,胁迫邹国、鲁国称臣,而且还欲吞并周王室,以求号令诸侯。面对齐国的狼子野心,秦、 赵、韩、魏、燕五国联合发兵攻齐,以求自保。燕昭王欲报当年齐国伐燕之仇,积极参与组织合纵,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兵伐齐,齐国一败涂地。齐王先后逃奔 到好几个国家,大家都不愿意答理他,后来好不容易才在莒国落住脚,可是时间不长,就被他请来复国的楚军将领淖齿用抽筋的酷刑杀死。幸而田单坚守即墨(今山 东省平度境内),利用燕军中途换将的机会,连施妙计,以火牛阵攻杀燕将骑劫,乘胜追击。各地齐人也因不满燕军的骄横,纷纷起兵,所以齐国就很快收复了以往 的失地。不过,经历了这一场浩劫的田齐虽然得以光复,但却从此一蹶不振。齐国的衰落,为秦国击破三晋,席卷天下,提供了便利。 > >   齐王 被杀之后,莒人共立他的儿子法章为齐王,是为齐襄王。齐襄王的王后是君王后。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建即齐君位,但是,有关齐国的国事却由 他的母亲君王后决断。君王后在政治外交上奉行的是“事秦”政策,也就是唯秦马首是瞻。秦赵两国会战长平之时,赵国请求齐国接济粮草,齐国的谋臣周子极力主 张齐国出手援救赵国。他认为,齐赵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那么时间不长,齐国也就会大祸临头。可是,“事秦谨”的君王后并不 采纳周子的建议,眼睁睁地看着赵军大败。不过,君王后这种鸵鸟式的事秦政策,使得齐国40多年不曾有过兵燹之灾,对齐国的老百姓来讲,未尝不是一件功德无 量的好事。 > >   除了君王后主动奉行的鸵鸟政策外,齐国的外交政策受秦国外交活动的影响很大。秦王政用兵六国之时,最担心的就是齐赵联合, 所以特地派荆苏等人出使齐国,以计谋断绝齐赵之交。君王后去世后,后胜为齐相。秦国间谍以重金贿赂后胜,唆使他派遣众多宾客出使秦国。这些使者到秦国以 后,都被重金收买,成了游说齐王奉行与秦亲善政策的积极分子。正因如此,齐国长期奉行“朝秦”政策,“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从公元前230年秦王 嬴政拉开灭亡六国的序幕以后,长剑直指,所向披靡,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楚、燕,一个个烟消云散。现在,秦国的大军将面对着 最后一个对手——齐国。齐国疆域辽阔,在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仅次于楚国。齐国因为不和秦国接壤,又受惠于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长期休养生息,几十年 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所以,当秦国的大军攻入齐国的时候,齐国还有上千里的土地,数十万的雄兵,但是,秦王嬴政的收官之战几乎不费一兵一卒。被困的鸟兽尚且 作生死的最后挣扎,为什么齐国这样一个国家,在秦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仗都没打,就举国投降了呢? >   秦兵长驱直入 齐王不战而降 > >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掉燕国,率领秦军自北向南攻入齐国。齐王田建看到韩、赵、魏、楚、燕五国全部灭亡,如今秦军又兵临齐国,顿时慌作一团。田建 继位四十四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棘手的问题。要抵抗,几十年未做任何准备;不抵抗,只能束手就擒。正当齐王田建惶惶不可终日之时,秦王嬴政的使者来到 了齐国都城临淄。田建认为,如果秦王嬴政真想灭掉齐国,还会派使者来吗?肯定不会。既然派来了使者,局势肯定有了转机,难道自己几十年事奉秦国真的有结果 了? > >   于是,齐国都城临淄的王宫里举行了一场特别隆重的仪式,齐王田建接见了来自秦国的使者。秦国使者对齐王田建说,只要齐王愿意投 降,秦国就准备拿五百里地,让田建做一个封君。田建听后,大是兴奋。五国相继灭亡,五国国君非死即囚,唯独自己还能捞个封君当当,这个待遇已经相当不错 了。于是,齐王田建立即爽快地答应了秦使的要求,下令举国投降。 > >   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从秦王政十七年嬴政派内史腾攻韩,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到齐王田建举国投降,秦王尽并天下,正好用了十年的时间。 > >   齐王田建一到秦国,秦王嬴政就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辉县)的一片松柏林间,断绝对他的一切食物供应,齐王田建最后竟然活活饿死在林子里(秦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 > >   在齐王田建的投降政策下,齐国军民都放弃了武装,“秦兵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百姓看着秦兵进驻都城,没有人敢抵抗。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地接管了齐国。 > >    在被秦王嬴政灭亡的六国之中,赵国抵抗秦国最为顽强,因为赵国名将辈出:赵奢有大败秦军的阏与之战,廉颇在长平之战中让秦国名将 白起头疼得不得不用反间 计, 李牧在赵国败亡之际仍然能够大败秦军,最后秦国也不得不用反间计除掉他。六国之中,燕国是比较弱的,但是,燕国还派荆轲去刺了一下秦王,不管怎么样, 它还挣扎了一下。齐国则是伸出脖子等着挨人家一刀,不战而降,被灭得最为窝囊。 > >   齐国的灭亡虽然窝囊,但齐国的历史可并不窝囊。齐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齐国是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地处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是个沿海国家,有鱼盐之利,物产丰富。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呢? > >   让我们翻开《史记·齐世家》,从齐国的兴衰历程中,也许能找到历史的一丝脉络。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齐国还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 >    春秋五霸之首的 齐桓公,任用 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国力迅速强盛。“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枉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就 是齐国强盛时期的写照。齐宣王、齐威王时期,齐国曾经是七国中的佼佼者。秦昭襄王为了自称西帝,不得不拉上齐愍王,让齐愍王称东帝。可见,齐国在七雄之中 地位之重、实力之强。但是,战国后期,齐国由于独自消灭了宋国,导致五国伐齐,从而元气大伤,齐国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齐国晚期虽然实力衰落,却也有上千 里的广袤土地,数十万的雄兵武备,但在秦国进攻之时,齐国却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    唇亡齿寒国策误 谨慎事秦终被灭 > >   齐国灭亡,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国策失误,二是政治腐败。 > >   齐国的国策失误并非仅仅在后期,其中期的国策就曾有过重大失误。 > >    齐愍王初年,齐国的国力还相当强大。但是,此时的齐愍王对灭宋早已按捺不住。宋国濒临齐国,都城在唯阳(今河南商丘),如果攻占了宋国,齐国的领土将会 大大增加。此时的宋国国君康王偃,暴虐无道,人称“桀宋”。“桀”是暴虐之君的溢号,可见当时宋国百姓对宋康王极端不满。 > >   秦国使者苏代为了削弱秦国的主要对手齐国,竭力怂恿齐愍王灭宋。齐愍王听从了苏代的蛊惑,对灭宋更是充满了渴望。于是,齐国寻找时机,趁五国攻秦之际,独灭宋国。 > >    齐国灭宋引发了诸侯各国的不满。这时,苏代又来到齐国的世仇燕国,对燕昭王说,齐愍王南攻楚国五年,耗尽了齐国的储备;西与秦战三年,民力用尽,军队疲 敝。苏代的目的无非是想激发燕昭王伐齐的欲望,实际上不用秦国离间燕昭王,此时的燕昭王也要报齐亡燕国之仇了,更何况再有苏代的游说。苏代的游说立刻起到 了催化剂的作用(齐之伐宋也,苏代实启之。秦之救宋也,苏代复止之。盖苏为燕反间,骄其君,劳其民,而速其亡也……其说燕曰: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 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疲弊;又以余兵攻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 > >   齐愍王只考虑 灭宋之后的既得利益,只考虑灭宋之后的疆域扩展,却没有充分考虑灭宋之后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战国中后期,天下统一大势渐趋明晰。各国都不愿意看到某一国 家特别强大,以至发展成为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诸侯国,合纵连横的策略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合纵连横主要是针对秦国,因为秦国对六国的威胁最大。但是, 合纵连横并非仅仅针对秦国。任何一个诸侯国一旦威胁到他国,都有可能会成为各国共同的敌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齐愍王恰恰触犯了这条大忌,齐国灭宋又引 发了各国之间力量的不平衡,由此导致新一轮的对抗。 > >   齐愍王趁五国伐秦之机灭宋,恰恰给燕国带来了联合伐齐雪耻的借口。所以,从齐愍王 灭宋开始,齐国就成为各国诸侯讨伐的对象。秦国想借机打击齐国,燕国也想借机报仇,三晋(韩、赵、魏)对齐愍王独吞宋国也心怀不满。总之,齐愍王灭宋使齐 国成为众矢之的。齐愍王利用齐威王、齐宣王的强大国力,肆意用兵,招致五国伐齐,兵败身亡,使齐国一落千丈,再也恢复不了五国伐齐前的国力。齐国的最后灭 亡已基本成为定局。 > >   国策是一国的根本大计,与国家的兴亡关系甚大。齐愍王妄自尊大,擅用武力,导致齐国被灭五年。齐愍王之后,齐襄王 有心恢复盛况,却无力回天。君王后、齐王建接受齐愍王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事秦”而不顾天下。齐愍王是滥用武力,齐襄王、齐王建则是坚决不用武力,连 保家卫国的武备也不充足,导致齐国大而虚弱,成了一个空架子。 > >   齐国后期奉行的国策叫“事秦谨,与诸侯信”。“事秦谨”,就是恭恭敬敬 地对待秦国,不和秦国打仗。制定和执行这个国策的人叫君王后。君王后是一个女人,她曾经执掌齐国国政十几年,比吕后专政还要早得多。但是后人很少提起她, 实际上这个女人还是很值得一提的,君王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 >   我们在“秦灭燕国”中讲到,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手 伐齐。在五国伐齐之战中,齐愍王被杀。齐愍王死后,他的儿子法章为了活命,流落民间,改名换姓,在一位莒姓大夫(莒地封君)家中当佣人。这位莒大夫有一位 千金小姐,颇具慧眼,她一眼就看出这个佣人气度不凡,绝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出于爱心,小姐经常偷偷地拿好东西给落难的公子吃,拿好衣服让公子穿。真是落 地的凤凰不如鸡。公子落难,竟然有小姐出手相救,公子自然非常感激小姐。这位小姐不但在生活上照顾他,而且还以身相许。公子和莒大夫小姐的关系自然日益密 切。中国古代小说中大量的落难公子与千金小姐的因缘,看来也不全是文人一厢情愿的凭空捏造。 > >   齐愍王被杀之后,整个齐国只有莒和即墨两 地还被齐国军民坚守着。逃亡的齐国大臣和莒人都在到处寻找齐愍王的公子,想立其为齐王。公子法章也获悉此事,但是,出于担心,他一直不敢承认。不过,他一 直在关注着事情的进展。后来,法章知道齐国大臣是真心在找他,不是加害于他,这时,他才站出来,说明自己就是已故齐愍王的儿子(久之,乃敢自言我愍王子 也)。齐国的大臣经过考察,确认他就是齐愍王的合法继承人。于是,大家共同拥立他做了齐王,他就是齐襄王。 > >   公子法章当了齐襄王,莒大 夫的千金自然是一步登天,内心甭提多高兴了。齐襄王于是立她为王后,这就是齐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王后。这位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田建。虽然这位莒小姐已贵 为王后,但是,她的父亲却非常恼怒,他说,不经过媒人而自由恋爱,不是我的孩子应该做的,玷污了我家的门风,于是,终生不见自己的女儿(太史殷曰:女不取 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污吾世,终身不睹君王后)。不管父亲的态度如何,君王后还是齐襄王的王后。她对父亲的拒不相认深表理解,而且不因为父亲不见自己就失 了做女儿应有的礼数,仍然非常孝敬父母,所以,天下的人都夸君王后是个孝女。 > >   齐襄王在莒待了五年,大将田单在即墨(今山东平度)大破 燕军,将燕军全部从齐国的土地上驱逐出境。田单复国成功之后,立即派人迎接在莒继位五年的齐襄王进入国都临淄。可是,齐襄王不是一位长寿之君,仅仅在位十 九年就一命呜呼了。齐襄王去世后,君王后的儿子田建名正言顺地继位,成为齐国最后一位国君。 > >   《战国策·齐策六》记录了这么一则故事: 秦昭襄王曾经派使者给君王后送了一副“压连环”,并对君王后说,听说齐国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不知道能否解开这个“玉连环”。“玉连环”到底是什么,文献 记载不详,但它应当是一种益智玩具,解开“玉连环”应当用智慧和耐心。但是,君王后看了看“玉连环”,立即令人拿来一把铁锤,一锤下去,“玉连环”被砸得 粉碎。君王后看着砸碎的“玉连环”,笑着对秦使说,解开了(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秦昭襄王送“玉连环”,目的大概是要羞辱君王后, 但是,君王后却以锤解题。可见,君王后是一个有智慧有魄力的女主。 > >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后病逝。临终之前,她对其子齐王建 说,大臣中有一人可以重用。齐王建赶快说,请母后把话写下来。君王后说,好。等齐王建准备好了笔和简牍,君王后说,我忘了(君王后病且卒,诫建曰:群臣之 可用者某。建曰:请书之。君王后曰:善。取笔牍受言,君王后曰:老妇已亡矣)。这位执掌齐国国政长达十五年的女主临终之前为什么欲言又止,史书无载。 > >    其实,君王后这么一位聪明的女主肯定不会忘掉哪个大臣可堪大任,她之所以最终决定不说出这位大臣的姓名,无非是不想让齐王建重用这位大臣。这是为什么? 因为君王后有私心。什么私心呢?君王后死后,她的弟弟后胜为相,掌握了齐国的实权。君王后之所以最终不说出可以重用的大臣,就是因为她料到死后她的弟弟后 胜会掌握齐国国政,她不愿意毁掉后胜的专权。 > >   君王后慧眼识人,不仅看出落难公子非寻常之人,而且还看出大臣中谁可堪重用;在“玉连 环”事件中又表现出她的果敢机智。但是,君王后私心太重。国家大政只能由既有才能又有忠心的大臣掌管,但是,出于私心,她却把权力移交给了她的弟弟。同 样,在处理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她的局限也暴露无遗。君王后的视野也仅限于此,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中,她不知道齐国应当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 自己。 > >   齐王建三年(前262),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 >   当时,齐、楚两国都要救援赵国。秦国盘算,齐、楚如果是真 心援赵,我们就必须退兵;如果他们不是真心救赵,我们就和赵国作生死决战。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国军粮匮乏,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建坐视不救。有人劝说齐 王建援助赵国,使秦国退兵。这人说,如果我们坐视不管,秦国一旦灭赵得逞,齐、楚两国就危险了。对齐、楚来说,赵国是屏障啊,齐国援赵也是保护自己,因为 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就该齐、楚灭亡了(且赵之于齐楚,杆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救赵是义举,退秦显威名。 这种事不做,还能做什么?但是,齐王建不听。结果赵国大败于长平。 > >   长平之战爆发之时,在齐国执掌大权的是君王后。君王后对秦国采取的 策略是“事秦谨,与诸侯信”。但是,君王后“事秦谨”是真,“与诸侯信”则假。因为君王后历经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代秦国国君,这正是秦国逐渐称雄 天下之时,秦国不断地对六国发动兼并战争。如果君王后“事秦谨”,那么就不可能对其他诸侯“信”。“与诸侯信”必然会激怒秦,怎么再“事秦谨”?因为这二 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在这对矛盾之间,君王后选择的只能是“事秦谨”。长平之战齐国拒绝向赵国提供粮食即是明证。 > >   齐王建毫无治国能 力,齐国的整个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后胜的手中。后胜非常贪婪,秦国对此了如指掌,便对贪婪的后胜重金行贿。秦国行贿不计成本,不仅对后胜大肆行贿,而且对后 胜的门客也大肆行贿。接受了秦国大量金钱的后胜和他的门客们,都劝齐王建不要与秦国开战,不要帮助其他五国(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 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齐王建整天处在这批人的包围之中,毫无建树和主见。 > >   在投 降派的极力怂恿下,齐王建甚至想去朝见秦王。这件事被一位雍门司马知道了,他问齐王建,大家拥立你当齐王,是为了国家社稷呢,还是仅仅为了立王呢?齐王建 听后回答,当然是为了江山社稷。这位官员继续发问,既然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什么大王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去秦国呢?齐主建听了这句话,立即调转车头返回齐国 (齐王将入朝,雍门司马前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邪,为王邪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反)。 > >    齐主建虽然在臣子的劝说下未去秦国朝拜秦王,但是,他的国策并没有变,仍然是明哲保身,事奉秦国。即墨大夫听说齐王建听从了雍门司马的劝告,以为国策发 生了变化,非常兴奋,立即求见齐王建。他对齐王建说,齐地有数千里之广,雄兵数十万之多,韩、赵、魏虽然已经灭亡,但是,不愿亡国的三晋大夫还有数百人聚 集在齐地,如果大王给他们十万军队,他们就可以收复韩、赵、魏 三国的故地。楚国虽然亡国,但是,不愿亡国的楚国大夫聚集在齐地的也有数百人,假如大王给他 们十万军队,他们也可以收复楚地。如果韩、赵、魏、楚各国纷纷复国,齐国的势力立即可以强大起来,我们齐国就可以灭了秦国。 > >   即墨大夫的话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这是一位齐国官员在秦兵压境的情况下不愿亡国的义举。当然,齐王建根本不会听从即墨大夫的这番话。 > >   从君王后开始,齐国一直奉行“事秦谨”的国策。“事秦谨”说白了就是不和秦国对抗。比如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那么,君王后与齐王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国策呢? > >    首先是不愿得罪秦国。与齐国“事秦谨”国策相匹配的是秦国的“远交近攻”。范雎入秦之后,秦国开始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齐国和秦国并不搭界,自然成 为秦国“远交”之国。“远交”的好处是不受秦国攻击,但是,“远交”的代价是三晋受到的“近攻”。当三晋在秦国的连年蚕食下苦苦挣扎之时,齐国倒是相安无 事。但是,表面上的安宁实际上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三晋灭亡之后,这个代价立刻就显露出来。秦国的“远交”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让齐国不要援助三 晋,让秦国放手削弱并灭亡三晋,但是,到三晋真正灭亡之日,齐国末日也就来临了。 > >   其次是秦国的金钱战略。齐国“事秦谨”的国策能够执 行数十年之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国的金钱战略。秦国用重金收买权臣后胜和他的门客,这些拿了好处的蛀虫当然主张“事秦谨”。这样,秦国贿赂了齐国权 臣,误导了齐王建。秦国用于贿赂的这点金钱和得到一个偌大的齐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点钱却让后胜及其同党出卖了齐国。 > >    再次是五国伐齐的误导。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赵国是参与国之一,齐国对此耿耿于怀,而且汲取了教训。五国既然可以联手灭齐,齐国凭什么还管三晋之 事?齐王建不懂得,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尽管复国,但是实力已大不如前。此时只有赵国以一国之力在抵抗秦国的东进,如果赵国再惨败于秦,秦国就无人可挡了。 并非没有人看到这一点,有人向齐王建讲明唇亡齿寒的道理,齐王建为什么还不救赵呢?只能说明齐王建和执政的君王后完全不懂大局。长平之战由手赵国指挥失 误,加之军粮严重不足,最终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灭。从此,齐国再也不能安享赵国抗秦所带来的短暂安宁与和平了。 > >   齐王建的“事秦谨”政策非常愚蠢。秦国灭了五国之后,兵临齐境,齐王建还幻想当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由于心存幻想,所以,齐王建到死都不愿抵抗。 > >   耽于安乐 腐败亡国 > >    我们可以看到,齐国中期和晚期的国策,对齐国的生存都是不利的。齐国中期,齐愍王滥用武力,给齐国带来了灾难,导致五国伐齐,齐国从此衰落下去。而齐国 晚期,执政的君王后和齐主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不用武力,奉行“事秦谨”的国策,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国家一个个被秦国消灭,自己直接暴露在强秦的铁蹄 之下,加速了齐国的灭亡。可以说齐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国策失误。那么,齐国灭亡还有其他原因吗?还有一个原因是政治腐败。 > >   齐国和三 晋不同。三晋独立之后,都谋求改革,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魏文侯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是为了图强。三晋改革的原因都非常现实,为了生存。三晋 分封为诸侯之后,都处在激烈的争斗之中,韩、赵、魏三家本身就是晋国六卿之中相互斗争的胜出者,而且,韩、赵、魏三国也都没有齐国广袤的国土、优越的自然 条件,这些因素促使韩、赵、魏兰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获得生存。秦国地处西陲,不受中原诸国重视,只有变法图强,才能东进中原。所以,齐国和秦国也不相同。 生存的艰难使七雄之中的韩、赵、魏、秦相继变法,唯独齐国,历花史悠久,地大物博,生存条件的优越使齐国毫无忧患意识。所议,齐国尽管有名相名将,也有雄 才大略的君王,但是,没有秦国奖励士兵的军功爵制,不能用制度保障立功者的利益。即使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重新复国,仍然不思进取。君王后和齐王建更是把 政治腐败推向极致。后胜专权,受金误国,这样的政治局面怎么可能应对强秦呢? > >   秦王嬴政灭齐是统一战争中的经典战例:不战而屈人之兵。 尚有数十万雄兵的齐王建不战而降,使秦王嬴政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统一天下。齐国军事家 孙武写过一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该书(谋攻篇》有句名 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国以自已的灭亡印证了孙武的这两句名言,真是历史莫大的讽刺。 > >   本书分别讲述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势如破竹。“秦皇扫六”、“诸侯尽西来”、“六王毕,四海一”的局面终于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为什么如此顺利迅捷呢?嬴政又是如何洽理这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的呢?

相关参考

刘禅不战而降,真的是害怕曹魏吗

说起来这刘禅,他是蜀国的二代皇帝。很多人认为他不战而降有些孱弱,这已经成为了刘禅本身自己的一个标签了,那么在成都之战当中,当时刘禅还手握数万大军,为什么他会选择投降呢?首先先来说一说这曹魏和西蜀的实力

齐国为什么不战而降

  从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拉开灭亡六国的序幕以后,长剑直指,所向披靡,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楚、燕,一个个烟消云散。现在,秦国的大军将面对着最后一个对手——齐国。齐国疆域辽阔,在战国七雄中,国土面

扶不起不战而降 刘禅表示这锅我不背

说到蜀汉后主刘禅这个帝王,大家对他印象很深刻“扶不起来的阿斗”都拿他当反面教材呀。并且都认为是他主张不战而降,最后导致蜀汉灭亡,对于刘备来说,这不仅仅是阿斗了,还是一个败家子,但其实在历史上蜀汉的灭亡

吕蒙武力讨伐取荆州,但荆州官员为何不战而降

吕蒙率领两万精兵开向荆州南部,在攻打之前,先派人传书,希望能够主动投降。在刘备治下六年的长沙郡、桂阳郡竟然望风而降,吕蒙完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拿下了两个郡。荆州一共七郡(在刘表手上曾经把南郡在分化出襄

吕蒙武力讨取荆州:刘备在荆州为何却不战而降?

荆州一共七郡(在刘表手上曾经把南郡在分化出襄阳郡和章陵郡,于是也有荆襄九郡之说),孙权几番思量,把目标锁定在荆南的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上。江陵地区有关羽重兵把守,很难夺取;而武陵地区蛮夷势力强劲,刘

司马懿拖延不战而胜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勇若怯的统帅,他就是司马懿。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即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最后一次兵伐中原,他兵出斜谷(在陕西终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亦称褒斜谷),

张作霖兄弟汤玉麟,7天丢热河导致背负一生骂名(不战而逃)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张作霖兄弟汤玉麟,7天丢热河导致背负一生骂名(不战而逃)”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中国历史中对汤玉麟的评价是过大于功,不可否认的是,汤玉麟确实做了一些特别坏,也特别窝囊

张学良东北空军不战而散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921年秋,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10年前,张学良受其父张作霖之命,前往东瀛参观日本空军。当张学良亲眼看到日本空军那先进的技术、精良的装备、高超的训练后,暗自痛下决心一定要建起自己的东北空军。回

蒙哥汗死后,贵族之间内讧,忽必烈为什么不战而胜

蒙哥>孛儿只斤·阿里不哥是成吉思汗之子托雷的第七子,蒙哥汗在位时期。>阿里不哥驻守在国都哈拉和林(今属蒙古国杭爱省境内),与四哥忽必烈素来不和,对他的汉化政策非常反感。>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夏,

王者天下故事剧情复合历史么

将领名字和历史事件是正确的但主角背景设定是错误的角色性别年龄也是错误的对合纵军的认知也是错误的(仅攻秦合纵军就有五次,甚至面对李兑率领的五国攻秦合纵军秦国不战而降割地赔偿,乐毅率领五国合纵军攻齐时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