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臣位难安――采纳韩非主张弱赵灭韩

Posted 申不害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三节 臣位难安――采纳韩非主张弱赵灭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三节 臣位难安――采纳韩非主张弱赵灭韩

2、晋朝历史 第三节 诗词歌赋

第三节 臣位难安――采纳韩非主张弱赵灭韩

  前面讲过,秦灭六国之心,自秦昭王时便已昭然若揭。从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之日起,秦国君臣便把统一天下作为既定方针,一切攻战杀伐、外 交计谋、人才去留无不“唯此为大”。范雎向秦昭王献策之时,关东六国虽然日趋衰落,但国力军力仍然有与秦相争相斗之本,那时秦与诸国交战,并非百战百胜, 因此,秦昭王之时,秦国并没有贸然发动全面统一战争。秦昭王死后,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短,无东顾。然而,等到秦王政亲政之后,特别是秦王政平定 乱,逼杀 吕不韦之后,秦国君臣又把统一天下提到了议事日程。公平说来,统一天下后, 秦始皇虽然常常以功德齐三皇、盖五帝、超三代自诩,但在统一战争的总体 战略安排和第一个主攻目标的选择上,秦始皇的确是功莫大焉。 >   当时,在统一战争的总体安排和第一个主攻目标的选择上,秦国内部有两种意 见。一种是以 李斯为代表的灭韩论。李斯认为,韩国的国土地处于秦国腹地附近,严重牵制秦军行动,就像人有腹心疾病一样。如果不先灭韩以解决后顾之忧,那么 一旦“腹心疾”发作,就会使秦国无东顾。第二种是以 韩非为代表的破赵论。韩非认为,韩国已经向秦国称臣纳贡30多年了,和秦国的一个郡县没有两样,而赵 国与秦国结怨很久,而且多次联络诸侯,秣马厉兵,时刻准备和秦国作战,赵国才是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只要打败赵国,楚、魏必然向秦称臣,齐、燕必然和秦交 好。赵国衰败,韩国必亡,待败赵亡韩之后,再逐个击灭各国。秦王政几经权衡,认为韩非的主张尽管有让韩国多存延几年的意图,但是却综合考虑了政治、军事、 外交等因素,不失为正确的战略分析。事实上,战国后期,秦赵分别居于首强和次强位置,两国规模巨大的恶战不断,伤亡动辄十数万乃到数十万,只要打垮赵国, 统一天下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所以,秦王政就采纳了韩非的主张:先从北边重点打击赵国,使赵国无力也无援助韩、魏,以便于秦国启动逐一击灭六国的统一 战争。 > >   于是,从秦王政十一年(前236)起,秦军就把重点打击对象定为赵、魏、韩,而且连续发动了旨在弱赵的战争。在“破赵”战争 中,秦军虽然多次遇到了赵国名将 李牧的有效抵抗,但却大大地消耗和削弱了赵国的实力。六年之后,看到赵国丧失了救援韩魏的能力,秦国立即转移战略目标,全 面发动了扫灭六国的战争,而这一次,已经衰弱不堪的韩国在劫难逃。 > >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军灭韩只有一句话:“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轻飘飘的20几个字,就把韩国埋进了历史之尘。可是,反观韩国灭亡,之因,无论何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 >    韩国原为三晋之一,立国于晋之故地。“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后以封地为姓。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智伯,分其地,地益大,大于诸侯”。公元 前403年,韩景侯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各自 励精图治,内修政治,不断创新,对外积极扩张, 三国常常联合起来,对付周边国 家,一时间三国国势强盛,兵连天下。 > >   就韩国而言,在秦孝公任用 商鞅变法之时,韩昭侯也任用法家人物申不害为相,实行改革。申不害是郑 国京(今河南省新郑)人,主要研究君王驾驭臣下之术。公元前362年,被韩昭侯任用为相。虽然商鞅和申不害同属法家,两人都主张君主集权,实行法治,但商 鞅重“法”,而申不害重“术”。按照申不害的主张,国家一定要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大臣们要忠诚地服务于君主,要时刻听从君主指挥,决不许“一臣 专君,群臣皆蔽”;强调国君必须“设其本”、“治其要”、“操其柄”,防止大臣们“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其政而专其令”,甚至于“杀君而取国”。申不害 在韩国任相十余年,改革成效显著,《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中夸赞说他“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 >   和商鞅在秦变法能够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一样,申不害在韩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最重要的还是有韩昭侯的强力支持。韩昭侯是一位个性鲜明、原则性很强的国君,即便是对待非原则小事,也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韩非子·二柄》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 >    据说有一天,韩昭侯酒后睡着了,碰巧被典冠(负责管理君王帽子的官员)看见,这位典冠担心国君着凉,赶紧找来一件衣服给韩昭侯盖上。韩昭侯暖暖和和地一 觉醒来,感觉很爽,就问:“谁给我加的衣服?”左右回答:“是典冠。”韩昭侯脸色顿时就变了,下令惩处典冠。典冠做好事却受罚,心里委屈得不行,众人也都 不解。韩昭侯并不多作解释,又下令惩处典衣(负责管理君王衣服的官员)。众人还是不解,典衣又没犯错,为何要惩处他? > >   韩昭侯待两人都 领受了处分,这才公布了“所以然”。他说:“惩处典冠,不是因为他为寡人加盖了衣物,而是他犯了越权的错误。不是说寡人不怕冷,而是越权的害处比寡人受寒 的害处要大得多!惩处典衣,是因为他犯了失职的错误,明明属于他职权范围内的事,他却不去做,这叫在其位不谋其政,罪有应得!” > >   小吏 违章,韩昭侯处理起来铁面无私,高官要员违章,韩昭侯照样不讲情面。申不害是韩国的国相,位高权重,正是他以刑名之说推动的改革,使韩国摆脱了以往颓势, 因此成为韩昭侯最为赏识和倚重的功臣。申国相功劳虽大,但也有私心。这天,申不害觐见韩昭侯汇报工作,顺便婉转表达了自己的一番私求,想给自己的堂兄谋个 一官半职。申不害相信凭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韩昭侯一准会给面子。 > >   然而,申不害想错了,他这个诉求被韩昭侯无情地拒绝了。韩昭侯于是和 他促膝谈心,说:“国相你可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我现在是答应你的请求而废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执行你的学说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给我要根据功劳大小 封官晋爵,如今你却另有所求,那我听谁的呢?”申不害经过深刻反省,向韩昭侯做了坦诚的自我批评。 > >   遗憾的是,韩昭侯未能将贤明的好作 风保持始终。他的晚年,求奢侈,讲排场,不顾国情国力,非要劳民伤财搞形象工程——建造一座韩国版的“凯旋门”。忠臣屈宜臼坦言相告说:“如果您一定要修 这么个高门楼,恐怕等不到建成,您就要死了。”韩昭侯不听,一意孤行。结果,屈宜臼的话真应验了,门楼还在大兴土木之中,韩昭侯就一命归西了。

晋朝历史 第三节 诗词歌赋

  太康诗人主要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史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说。其中陆机、左思成就最高,潘岳次之。> >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是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父亲陆抗是东吴的大司马,他20岁时,晋武帝灭吴,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并做 《辩亡论》2篇,论述吴国何以衰亡及他祖父的功业。直到太康末年,才与其弟陆云一起去洛阳,造访时任太常的张华,张华与其一见如故,说伐吴之役获得了两位 俊才。后被太傅杨骏辟为祭酒,他却说:“我祖父名播四海,宁不知邪!”“八王之乱”时期,陆机任成都王司马颖的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后因兵败,被司马颖所 杀。> >   陆机的诗歌讲究词藻和对偶,模仿多于创新,《长歌行》、《猛虎行》和12首《拟古诗》都流于此弊较好的作品有《赴洛道中作》、《门有车马客行》等。有人评价他的诗作“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益都县)人。他出身于小吏家庭,其貌不扬,口讷,不好交游。待妹妹左芬被司马炎选为皇妃后,移居京师。他自以为所见不 博,求作秘书郎。他与秘书监贾谧交好,曾被请讲授《汉书》。贾谧被杀后,他退隐不仕,专心于典籍。后病死冀州。晋武帝选其妹为妃,是因其妹好学善文,名亚 于左思,武帝闻而纳之。> >   左思的诗作今仅存14首,其中8首《咏史》较为有名。像《咏史》之二中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等意象, 是以比的手法去暗喻怀才不遇的人和无才得志的人,控诉了当时的门阀制度,对南朝的范云、初唐的王勃、中唐的白居易都有所影响。王夫之在《古诗选评》中评价 左思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谁太冲者焉归?”这一评价大体上说还是公允的。> >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 牟(今河南省荥阳县)人。祖父潘瑾为安平太守,父亲潘芘为琅邪内史。潘岳少年时代以敏慧见长,乡邑号之为“奇童”。泰始中年,晋武帝躬耕于藉田,潘岳做赋 对此大加赞美。晋武帝亲事农桑,当然有值得肯定之处。但潘岳做此赋竭尽过誉以至吹捧之辞,足见其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辈。对此史有所载:“岳性轻躁,趋 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   贾谧是贾充的外孙,因其母未婚先孕,为遮羞,贾充遂将贾谧作为贾门之嗣。贾谧在其母贾后弄权时,势力熏天,骄横无忌,穷奢极欲。潘岳与陆机、陆云等附会贾谧,是贾谧的24友中的名列前茅者。> >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潘岳才名冠世,也被人疾恨。当山涛、主济、裴楷等都被晋武帝亲近而做大官时,他才是个县令,因此心中也常郁郁不得志。不过在职 守上,潘岳还是勤于政的。他任怀令时,曾上奏议案,颇在理,为朝廷采纳。他因勤于政而升任廷尉,可是最终也只做到给事黄门侍郎。晋惠帝时,他被人诬陷谋反 罪被杀,夷三族。> >   潘岳在诗歌创作上以《悼亡诗》见传。像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就写得相当感人。其中写道:“望庐思其人,人室想所历。帏屏 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诗句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写来,犹如情思愈重;加之所捕捉的意象都是极普通却又极具典型性,使人读来自然不 失深切,对亡妻沉重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评价“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仅就其辞藻华丽而言,自然有所溢美,但其诗作有些的确可称上乘。> >   在太康诗人的创作中,还有诸如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张华的《情诗》;张协的《杂诗》;郭璞的《游仙诗》;刘琨的《重赠卢谌》、《扶风歌》等受人称道,为传世之作。> >   太康文学,除了诗歌外还有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这就是赋,而且赋的成就比诗歌大。> >   前面曾提及潘岳为晋武帝躬耕农日而做赋,其实那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赋,只是颂辞之类的东西,谈不上是什么文学创作,所以文学史上鲜有提及。> >    赋的创作,以左思的《三都赋》(《蜀都》、《吴都》、《魏都》)成就最高。左思创作《三都赋》,构思10年,门庭、花园以至厕所里都摆有笔纸,遇得一 句,立刻写下。赋写成之后,张载、刘逵为其作注、序,张华则称赞其“使读之者尽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当初陆机至洛阳后 也曾想写些赋,听说左思在作,他拍着手掌取笑说等左思赋成,用它来盖酒瓮。可是左思写出,他一看叹服,认为己所不及,遂停笔不写。> >   《三都赋》不仅承袭了汉赋文辞华丽,铺排壮观的特征,而且独具自身写实的特点,去掉了汉赋极饰夸张的做法,可以从中得知三国时代的经济、社会状况,故而独成一家。> >   除了左思的《三都赋》外,陆机还做有《文赋》。该作实质足以赋的形式阐述作文为章的方法,颇多精当见解,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著述。> >   潘岳有《闲居》、《秋兴》二赋,写出了清悠闲适的格调。又有《射雉》、《笙》二赋,状物抒情,细致精巧,文辞俊美,属风流洒脱之作。> >    书法艺术在西晋亦有重要发展。晋武帝极为重视书法艺术,专门立书博士,设弟子员,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昭两人为标准。范文澜先生评述说:“东汉末后刘德 升首创行书体,钟、胡得刘德升传授,都擅长行书。钟繇真书(楷书)尤独攘盛名。行书真书在各书体中是最合实用的书体,书博士规定以钟、胡为法,符合书体进 步的趋势。”> >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人。少时靠族父供给费用,得以专学。不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汉献帝时李 催、郭汜作乱,他因进言保护了曹操,晋官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自此,他成为魏国的朝廷重臣,曾在曹氏统治集团中先后任相国、廷尉、太 傅,他亦为魏国的建立及强大立下汗马功劳。魏文帝曾称他为后世再难有继的一代伟人。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他去世,曹身着素服,亲临凭吊。> >    他的书法吸取了曹喜的篆隶、刘德升的行书、蔡邕的八分等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书和真书(楷书)。唐人张怀瑾在 《书断》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相关参考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举出老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举出老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1、老子的思想主张: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2、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3、韩非子

第三节 平准噶尔,进军新疆

  从圣祖初年始,经世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西北地区准噶尔部不断发生动乱,祸及西藏和北部蒙古。各部族、各派政治势力拥兵自立,相互争夺、兼并,进而引发同清朝的大规模战争,构成了当时最严重的“边患”。前

第三节 招降失败,出兵台湾

  康熙帝即位同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二月至十二月,郑成功命其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等地,他亲自指挥大军进攻台湾,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是为中国在历史上立下不朽的功勋的人。但由于郑氏政

第三节 开科取士,加强统治

  清入关后,凭借其强大的武力确立起对整个中国的统治,同时实行剃发、圈地、逃人、迁海等民族高压政策,导致清初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康熙继位之后,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也被清军消灭了,清王朝开始出现一统天

第三节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到了清圣祖康熙当政的中期,天下太平,国力强盛,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及时了解地方情况,康熙帝特别命令他的亲信官员用密折方式奏报情况。开始出现了清代特有的奏折制度。它是由皇帝特别指定的官员,将上

第三节 六下江南,盛世初现

  为了在顺治身后留下的一片狼藉中建立起一个足矣令世人所臣服的王朝,康熙帝采取了前文提到过的各种手段与措施,甚至亲自六下江南,开启清代帝王巡游江南的序幕。>>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导致了朱明王朝的

第三节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举行即位大典之时,他即焚香告天:“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他的这种念头,部分原因是受儒

举出老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老子的思想主张: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2、墨子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3、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

第三节 狱神皋陶――传说时代秦人的英雄始祖

  上文说过,在秦人远祖的神话传说中,秦人的始祖母女吞食了玄鸟的卵而生下了秦人的始祖大业。>  那么,这个大业是谁呢?>>  根据《史记·秦本纪正义》和《诗·秦风疏》里的说法,大业就是秦人和赵人都奉祀

第三节 东门之叹――仓中鼠李斯弃尸咸阳

  上蔡东门狡兔肥,>  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  直待咸阳血染衣。>>  这是唐人胡曾的一首《上蔡》诗,大意是说像李斯这样智商一流的人居然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一直等到大难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