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身自下士――尉缭初绘统一天下宏伟蓝图

Posted 国君

篇首语: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一节 身自下士――尉缭初绘统一天下宏伟蓝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一节 身自下士――尉缭初绘统一天下宏伟蓝图

2、大元帝国建国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刘秉忠

第一节 身自下士――尉缭初绘统一天下宏伟蓝图

  与秦王政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 吕不韦终于死了! > >   随着吕不韦的死,压在秦王政心口上的那块政治巨石也终于被搬掉了,亲秉朝纲 的秦王政如雄踞高山之巅的乳虎,仰天长啸,引起阵阵山呼谷应,一瞬间,各国有识之士,有才之将,纷纷声气相求,来到了秦国,他们各自以权谋奇计,得到秦王 政的信任,活跃在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在为秦国统一天下征战的刀光剑影中,留下了他们多彩多姿的人生传奇。 > >   秦王政亲政的时候,凭借秦国 的军事实力,要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成问题,但是,如果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那么情况就很难预料了。所谓“横(连横)成,则秦帝;从(合 纵)成,则楚王”。因此,摆在秦王政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虽然挑拨离间东方六 国,是秦国的传统做法,而且 李斯、弱顿、姚贾等人正在周游六国,以重金贿买六国权臣,拆散六国之盟,但是采用什么方法更为有利,则仍然是一个很棘手的问 题。毕竟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胜败的概率都很高,但如果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失败之日,不仅是他秦王政的末日,也是秦国的 末日。 > >   除此之外,当时秦国还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虽然战将如云,猛将成群,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拼杀的战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秦王政一时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 >   世上的事情真的是鬼神难以预料!就在秦王政一筹莫展之际,秦国的老对手,魏国的国君给秦王政送来了一个旷世奇才——尉缭! > >   为什么说尉缭是魏国的国君送给秦王政的呢? > >    因为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早年曾经非常用功地研究过 商鞅的学说,对于改革变法之道十分精通。西入秦国之时,他曾经和魏王讨论过用兵取胜之 道。尉缭认为,用兵之道在于“号令明,法制审”、“兵以静胜,国以专胜”,用兵的目的在于“诛暴乱,禁不义”。但是,魏王不以为然,认为尉缭之说是老生常 谈,难以为用。尉缭于是就周游列国,寻求施展才能之地。但是,尉缭所到之国,都对他的用兵之道不以为然,认为他不过是危言耸听、以求富贵的游士。尉缭失望 之余,转身西向,踏进了秦国的土地。 > >   公元前237年,尉缭来到了秦国。尉缭此时入秦,正是秦王政亲秉朝纲之际,秦王政雄心勃勃,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但苦无统帅千军万马之帅才,所以,对于魏王送来的这个尉缭,礼遇有加,奉之为座上宾。 > >    据说尉缭刚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 夫差、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 过损失30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尉缭的这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他不仅言 听计从,而且屈尊相待。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 >   不过,尉缭经过与秦王 政短时间的接触,就很敏锐地发现秦王政是一个“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在困境中可以谦卑待人,得志于天下以后就会轻易吞食人”的枭雄,他由此推断出“假使秦 王得志于天下,那么天下之人都会变成他的奴婢,决不可与他相处过久”。基于这样的认识,尉缭便萌生离去之心,并且悄悄地离开秦国。 > >   不 过,尉缭刚刚离开,就被秦王政发现了。秦王政要统一天下,正苦于没有统帅级的人才,像尉缭这样的军事家岂能让他离开?于是,秦王政立即派人将尉缭追了回 来。为了把尉缭留住为秦所用,同时也为了让尉缭死心塌地地为秦国效命,秦王政一下子就把尉缭提升到国尉的高位之上,让他掌管全国的军队,主持全面军事,所 以被称为“尉缭”。 > >   如此一来,尉缭就踏上了为秦国效命的战车,只好死心蹋地地为秦王出谋划策,为秦的统一贡献才智。尉缭的到来,使秦国文臣武将一应俱全,秦王政又是一位年轻气壮、极富进取心的国君,这样剩下的问题就是尽快灭亡六国,统一中国了。 > >   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关于尉缭的事迹,史书记载得非常少。早在 司马迁时代,人们对尉缭的了解就很少,所以在《史记》中 韩非、李斯都有传,而尉缭仅附在《 秦始皇本纪》中,所载无几。为什么这样一个对秦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在史书上却没有留下较多的事迹呢? > >    我认为,尉缭之所以寂寂无名,是因为尉缭的军事思想虽然和秦王政的军事思想不谋而合,但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未必与秦王政的战略方针相吻合,秦王政很少, 甚至不用尉缭亲临战阵,是以使竖子成名,英雄气短。具体说来,尉缭对秦统一的巨大贡献体现在秦对东方六国的战争中所使用的战略方针上。这个时期,秦军所采 用的战略方针与尉缭的军事思想十分吻合。 > >   尉缭的军事思想表现在他的军事著作《尉缭子》之中。《尉缭子》一书,对今人来说不如《孙子兵 法》名气大,但是在古代,它是与《孙子兵法》齐名的一部著名兵书。 宋代时,它与《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唐李问对》一起被 列为《武经七书》,成为朝廷颁发的七部军事教科书之一。 > >   在《尉缭子》中,尉缭提出必须经过大规模的战争来实现国家的统一,而为了保证 战争的胜利,必须加强治军的手段,制定颁发严格的军纪军规,使所有军官士兵都知晓,一旦触犯将处以重刑。具体来说,对于统领千人以上的将校,有进战失利、 防守投降、擅离阵地、弃军逃跑罪行的,便宣布为“国贼”,不仅要夺官抄家、斩首示众,而且还要掘其祖墓,把亲属充为官奴;对于统领百人以上的军吏,若有上 述罪行的,宣布为“军贼”,也要夺官抄家、斩首示众,亲属充为官奴。在以严刑惩处罪行的同时,还要用重赏有功之人,做到赏罚分明,即“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 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这些措施与秦王 嬴政一贯推崇的法家思想显然是不谋而合的。

大元帝国建国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刘秉忠

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将战火燃遍了亚欧大陆。他的孙子忽必烈创建的大元王朝,则是中国历代王朝中领土最大的王朝。明代学者宋濂之在其《元史·志第十·地理一》中,对元王朝的疆域有一个论述。

宋濂之说:中国历史上自改封建制为郡县制以来,占有天下者,以汉、隋、唐、宋诸朝为盛,但以占有的领土大小来论,这些王朝都比不上元朝。

汉朝受限于北方的狄,隋朝不能让东夷臣服,唐王朝经常担心西边戎的侵扰,宋朝受困于北方的边患。但元朝就不一样,他们起于北方大漠,吞并了西域,平了西夏,灭了女真,让高丽臣服,平定南诏,再占有江南,于是天下归一。它的领土北边超过了阴山,西边直达沙漠,东边占尽辽左,南方一直到达海边。

也就是说,元王朝的疆域北至阴山以北,东北直到今天的库页岛,西边越过了中亚,南方则包括了台湾诸岛。而帮助建立了这个庞大的帝国,既为这个帝国取国号为“元”,又为这个帝国设计了一整套法制、典章、礼仪等制度,同时还为元帝国设计建立了京城大都——即今天北京的一代名臣,却是一个汉族杰出的知识分子,他就是出家后又奉命还俗的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1216年出生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一个官宦人家。其祖上是瑞州(在今葫芦岛市)人氏,在辽为官。曾祖父仕金,当过邢州节度副使,并在邢州安家。他的父亲刘润也是个当官的,当过都统和钜鹿、内丘两县提领。刘秉忠小时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很聪明。

他8岁入学,“日诵数百页”,这样大的阅读量,可能是现在大多数同龄孩子都无法承受的。17岁时,当了个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令史这个官很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科员吧,而且是从事文字工作的科员。现在有一种说法:“当农民怕挖煤炭,当干部怕做文案。”

七百多年前的刘秉忠也不安心于令史这份做文案的工作,整天郁郁寡欢。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将笔一丢,叹道:我家世代为官,我怎么就没出息到来当个刀笔吏呢?大丈夫不能立身于世,不如干脆去隐居起来寻求自己的志向吧!他说到做到,真跑到武安山隐居起来了。

后来,有个叫虚照的大和尚派了个徒弟去把他叫来,让他出家当了和尚。刘秉忠原名刘侃,当和尚后取法名子聪。虚照大和尚因他识文断字,就叫他在寺中当了个掌书记,还是要做文案工作。当了和尚后,刘秉忠出游云中,就留在云中南堂寺。

元世祖忽必烈未当皇帝时,召海云禅师。这位海云禅师乃佛教临济宗的领袖,声望很高。海云禅师路过云中时,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便邀他一道去见忽必烈。刘秉忠不是那种志大才疏之人,他是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于《易》和北宋人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书》,这是一本运用易理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历史变迁的著作。

至于天文、地理、律历、遁甲等等,无不精通。他虽隐居山中,却留心时事,因此,和忽必烈谈论起天下事来,了如指掌。刘秉忠以自己的博学,获得了忽必烈的敬重和喜爱,海云禅师南还,刘秉忠就留在了忽必烈身边。刘秉忠跟随忽必烈后,忽必烈虽然还未当上皇帝,但刘秉忠给忽必烈多次上书,从各个方面为未来的大元帝国设计了建设蓝图。

首先是典章法度。刘秉忠建议忽必烈效仿周公,他说: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从尧、舜时起就有了,夏禹、商汤、周武三王沿袭,而春秋五霸却予以毁坏。汉兴以来,至于五代,一千三百余年,遵遁这些法度的,有汉文帝、汉景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和唐玄宗。相比之下,这五位君主中,唐玄宗多少有些毛病。治乱之道,主要是靠人。

成吉思汗大帝起于大漠而降服了诸国,不几年工夫取得了天下,他将这个天下传给子孙,就是希望子孙永继。我听说“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考虑天下大事,夜以继日,周能享有天下八百余年,正是周公的功劳。

您是当今君主的弟弟,应当效仿周公行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希望您不要失去。在这里,刘秉忠深刻地指出了可以靠武力取得天下,却不可以靠武力来治理天下的道理,为未来的大元帝国的典章法度建设打下了基础。

次是用人。刘秉忠认为,朝廷上百官之中莫大于宰相,因为宰相要统领百官,教化万民;朝廷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大将,因为他们统帅三军,安抚四域。选择好相和帅,内外相济,这是国家当务之急,应先进行。刘秉忠又建议道:天下太大了,不是一个人能顾及的,事情太多太细了,也不是一个人能分得清的,所以应当选择开国功臣的子孙,让他们担任各级官吏,并让他们督察旧的官吏们遵守法度,做到政绩好的升迁,办事不力的就罢黜。如此,不用再费更大的力气天下也就可以治理了。

刘秉忠还建议薄赋、高薪、养廉、治贪。他说:天下百姓虽过百万户,但连年战乱,差徭太大,军马调拨,使臣烦扰,官吏强取,老百姓承受不住,只好逃窜。因此,当前的赋税应减半,至少应减三分之一。使还在原地的百姓按减少的数额交税,再动员逃散的百姓回来就业。

现在对官员没有一个奖惩原则,以致清廉者不能升迁,贪污者也无法降职。应当按照古代的原则,决定百官的俸禄和仪仗,要让官员们一家不愁吃穿,明白为官者身份的高贵,如此,再贪赃枉法,就可依律惩治。特别是要让百官明白,制定法度那是君主的权力,奉命行事才是百官的职责,而现在官员们滥用职权,连进退生杀都随心所欲,是应立即禁止的。刘秉忠高薪养廉的建议,是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现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就采用这种制度。

刘秉忠还建议重教轻刑。他认为因未对百姓进行教化。现在狱中的囚犯宜予赦免,然后对他们进行法度教化,让他们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是不能做的,这样一来犯法的人自然就会减少。对于死刑犯,一定要上报然后等待复查,以免刑及无辜。

刘秉忠还端正了国家和百姓的鱼水关系。刘秉忠说:天子以天下为家,以天下百姓为子,国家用度不足时,可向百姓取;百姓用度不足时,也可向国家取,国家和百姓,就像鱼和水。国家设府库,建仓储,是为了百姓;百姓营产业,耕田地,也是为了资助国用。他还建议,以往百姓所欠官府债务,凡赔偿无名的,或不是真实欠下的,或偿还部分已经超过本金的,都应一律赦免。

刘秉忠请求忽必烈储粮就近,减税法,禁用奢侈品,特别是禁用珍珠宝石和金银等制作的奢侈品。刘秉忠说:储粮,以就近的仓库便于运输。目前仓库所加耗损太重,应仔细核实后统一计算,哪怕是细微到斤两寸尺都要做到公平,讲诚信、去欺诈。

珍珠宝贝金银,靠淘沙炼石方能得到,很不容易,用于缠丝缕,装饰皮革家具等,不过是取得一时之华丽,装饰的物品一坏,这些东西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因此,应下令除皇亲贵戚和功臣大官按规矩使用外,一般老百姓不准违犯法规使用。如今地广民稀,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哪里有力量来耕耘经营呢?因此,应派遣农业官吏督导天下百姓务农桑,经营产业,这样国家才会有益。

刘秉忠很重视教育。他说:自古以来学校都未尝废除,如今郡县虽有学校,但都不是官办的,因此应当修建学校,设教授,教育内容以经世文章为主,词赋策论次之,至于学生,则以开国功臣的子孙为主。国家需要官员时,从学生中选择有本事的加以任用。

相关参考

六王毕 四海一

秦灭六国,天下一统>  ■确立皇帝名号>>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各代秦王都礼贤下士、励精图治。由此,秦国渐渐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经济、政治基础。而其他六国彼此倾轧,不能一心抗秦,更加速了秦统一天下的

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今朝实现几何

1899年12月,孙中山编制《支那现势地图》,首次提出修建一条自江宁至汉口、重庆、成都,「”再向西经双流、新津、邛、名山、雅州、荥经、清溪、打箭炉、理塘、巴塘、出西藏”的铁路线,初步勾勒出川藏铁路的蓝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毋庸置疑,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正如同中外历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秦始皇无论是其人格,还是其治国方略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有人说,如果秦始皇能够“逆取而顺守”,薄徭赋

太康之治 第一节 布局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本文作者:锦帆游侠第二章序言:咸熙二年,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的世子司马炎从曹奂

第一节 乾隆登基,宽严相济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82岁,廓尔喀国王拉特纳巴都尔请求停战,愿向清朝臣服。这年,十月初三日,他亲撰《御制十全记》,用满、汉、蒙、藏四种民族文字书写,刻碑建亭,用以宣扬他的武功成就,以垂久

第一节 四臣辅政,计除鳌拜

  自古以来的专制制度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当君权高度集中,统治集团内部协调一致的时候,国家就会稳定,经济就会发展。反之,君权旁落,内部党同伐异,政治就会黑暗,社会就会混乱。>>  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一节 收回权利,设军机处

  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被改为军机处,取代了清朝初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成为清廷最高决策机构,皇权统治进一步加强。>>  清朝初年设置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地位在内阁之上,是中央的最高决

第一节 西学东渐,天文地理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到辉煌,它以超越前代的光芒照亮了18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遍地开花,经济繁荣发展。>>  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历法的修订和颁行,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曾

第一节 逐廓尔喀,订立章程

  在古代众多的帝王中,在其生前传位的皇帝为数甚少。其中除极个别的是有意模仿古人、沽名钓誉之外,绝大多数是被迫的。乾隆皇帝是一个特例,他统治清朝60年,使社会达到极盛;85岁高龄之时,又主动举行了传位

第一节 雍正即位,承前启后

  不论从康乾盛世的历史进程,还是从有清一代全史的角度来考察,雍正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世宗没有其父长寿,更没有像其父享国如此之久,他在位只有13年。尽管时间短促,却不容忽视。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