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

Posted 公孙

篇首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

2、历史人物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拾民族英雄岳飞牙慧

第九节 攘外安内――秦武王平蜀设相

  秦武王名荡,生于秦惠文王十年(前328),是秦惠文王和惠文后的儿子,秦昭王的异母兄。荡出生时,秦惠文王正在全力打通中原之路,秦惠文王在给荡取名时寄予了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厚望。秦惠文王去世后,年轻的太子荡即位,是为武王。 >    秦武王从父王手中接过的虽然是一个强大的秦国,但秦的周边环境仍然不容乐观,韩、魏、齐、楚、越尽管对年轻的秦武王表现出极大的敬意,派出使者前来祝 贺,笼络秦国,但其真实目的都是想从秦武王的外交决策中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就在秦惠文王去世的这一年,秦国派往蜀国的蜀相陈壮杀死了蜀侯,拥兵自重,向 秦国讨封。其次,秦国政界中多种政治势力明争暗斗,关系错综复杂,除了魏籍权臣集团外,还有惠文后派、宣太后派、公室派和非魏客卿派,彼此间的争斗很激 烈,都想趁新王年轻争得更多的政治权力。 > >   秦武王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个极为干练的政治家。即位之后,他首先亲自接见越国使者,与越国签 订了夹击楚国的密约,威慑楚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安定了秦楚边境。此外,秦武王还有意让齐国的使者观看秦、齐两国夹击韩魏的图形,向韩魏示威,断绝了韩 魏趁武王新立之机进攻秦国的想法。同时,秦武王还让其叔父樗里疾交好韩国,他自己亲自与魏襄王在临晋相会,巩固秦魏联盟。通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秦武 王初步实现了安定边境的外交目标。 > >   在稳定周边邻国之后,秦武王开始着手解决秦国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其时,在秦国廷臣中,魏籍大臣占 有主要地位, 张仪、魏章、司马错、公孙衍等魏籍大臣能力出众,功勋卓著,权倾一时,其中张仪和他的好友魏章还把持了秦国的军政大权,成为魏籍大臣中的领袖 人物。此外,还在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武王就对张仪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做法十分厌恶。秦武王即位后,发现张仪极难驾驭,而且极易为张仪所左右,这就使他 感到极度不快。但是,秦武王想除掉张仪却极为不易,因为张仪不但是秦国的大功臣,伐蜀取陕,打开了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在秦国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得到大 批魏籍大臣的拥护,不像 商鞅是个孤家寡人,加之张仪行事谨慎,极少露出破绽,武王找不到除掉他的理由。所以,刚刚即位的武王不得不采用简单的杀戮手段—— 借刀杀人。 > >   秦武王做的第一步是不动声色,削枝弱根,即任用公孙衍代张仪为相邦。公孙衍的资格要比张仪老得多,远在张仪到来之前,公孙 衍就为秦惠文王所重用,后来被张仪取代。公孙衍与张仪在战国的舞台上纵横多年,打了无数次的外交战和军事战,虽然都是魏国人,但是两人结怨很深。武王利用 两个人的矛盾,找了个借口让张仪出使魏国,让公孙衍代替张仪出任秦国的相邦,借以削弱张仪的权力,淡化张仪对秦国政治的影响。第二步是明遣暗逐,驱羊入 虎。张仪曾经周游列国,三度为秦相,政治斗争经验十分丰富,他从秦武王用公孙衍代己为相邦的举措里,察觉了秦武王的真实用意,担心有杀身之祸,于是便主动 提出愿意出使魏国,帮助秦国削弱齐国和魏国,同时表示,他愿意劝说秦武王的另一心腹大患魏章与他一起离开秦国。张仪此言此举正中武王下怀,武王十分高兴, 赠送张仪、魏章车马金银,以与魏国结盟的名义,把二人送上了不归路。 > >   张仪和魏章到达魏国之后,遇到了替楚国出使魏国的苏代,苏代嫉妒 张仪,有意在魏襄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打消了魏襄王欲请张仪为相的念头。魏襄王不用张仪为相,而是让太子代之,这使张仪很失落。于是,张仪就又转向齐国, 与齐国的孟尝君交往,想谋得一官半职。不料,张仪此举使秦武王深为忧虑,他担心张仪和孟尝君交好,说动齐魏结盟,威胁秦国安全,于是就派刺客进入魏国杀死 了张仪。魏章由于没有参与秦魏交恶,所以得以保全。公孙衍代张仪魏相不到一年,就被秦武王免掉了。另一魏籍大臣司马错见武王打击魏籍大臣,便低调处世,在 武王朝虽未遭弃用,但也没有大用。秦国强大的魏籍权臣集团就这样被武王荡轻而易举地给解决掉了。 > >   解决了魏籍权臣集团之后,秦武王开始 解决蜀国的变乱。秦武王认为,陈壮本来是秦国的臣子,受秦王之命入蜀为相,但他却杀死蜀侯通想自立为蜀国的新主,陈壮的所作所为已是叛乱,于秦于蜀都是敌 人。恰巧这时,陈壮派人前来讨封号。秦武王与众臣分析,陈壮向武王讨封,就是想在武王初立、蜀国局势尚未稳定之际浑水摸鱼。讨得秦国的封号有什么好处呢? 讨得封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秦国封侯的名义统治蜀国,而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无异于一个独立王国。如果秦王大怒,不给封号,必然会来平叛,到时再以秦国要消 灭蜀人为招牌来号召蜀人抗秦,陈壮还是可以自立。于是,秦武王决定采取拖的办法对来付这种两难局面。秦武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陈壮的请求不置可否,这就 使陈壮大有如坐针毡之感。本来陈壮是想趁武王新立、蜀境未稳而自立,结果被武王这么一拖,原本混乱的蜀国局势就更加混乱了。蜀侯的旧臣本来就对陈壮心怀不 满,又见秦王迟迟不封陈壮,就觉得陈壮已经失势于秦王,于是就开始互相联络,准备把陈壮赶出蜀地,恢复蜀王室的统治。追随陈壮的人见武王迟迟不予答复,又 见蜀人暗中联络,恐有异动,都很紧张,他们担心受到来自秦蜀两方面的攻击,所以惶恐不安。其时,蜀国上下处于互相猜疑之中,人心浮动。武王见火候到了,就 派甘茂入蜀平叛。 > >   甘茂是楚国下蔡(今安徽省凤台)人,早年师从下蔡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樗里子而见秦惠文王,受到赏识,被 秦惠文王委以重任,佐魏章将兵平定汉中,立下军功。甘茂为人机敏,善于随机应变,入蜀之时,一路上密守王命,蜀中各派都不清楚甘茂此行的目的,都惴惴不安 而又心存希望。甘茂等到蜀国各种政治力量齐集成都时,当众宣布秦王命令,指出秦蜀相壮杀死蜀侯通的行为是谋反行为,立蜀侯通的儿子烨(yè)为新的蜀侯。 在当场杀死蜀相壮后,蜀国的大臣们群呼秦王英明,并表示蜀国愿意永远为秦国效命。新蜀侯烨与甘茂一起回咸阳拜谢武王,武王向蜀国派出了新的蜀相,蜀国的局 势稳定了。 > >   秦武王在平定蜀相壮的叛乱后,对于秦国西部的义渠戎和南部丹、犁二国的扰边行为,给予了坚决无情的打击,丹、犁和义渠戎在秦强大的军事攻势下臣服了,秦国在惠文王时开拓的疆域得到了有力的巩固。

历史人物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拾民族英雄岳飞牙慧

    文章来源:搜狐作者部落格>  不知何故,一提起"攘外必先安内",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 。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首倡者并不是 本人。蒋介石不过是继承古代传统,拾前辈牙慧而已。>  最初,"攘外"与"安内"是并举的。这一点,在儒家经典里有所体现,《毛诗·小雅·车攻序》中云:"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覆文武之境土。"由此可以看出,"攘外"、"安内"既是中国儒家的政治理念,又是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传统与执政本能。>  唐宋时期,"安内"先于"攘外"的认识初现。士大夫们针对周边"蛮夷"的侵扰,总结出如下经验教训:"夫外抚内宁,惟圣人不让","然则内先自治,释四夷为外惧,守成之良资也"。"中原多事,外国窥边……中国失政,边夷幸灾"。>  直接提出"攘内必先安外"的,是南宋名将 。南宋初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及游寇惯匪让政府焦头烂额,特别是一个从抗金前线溃败下来的名叫曹成的逃将,流窜到湖广地区沦落为盗匪后,屡次接受政府招安又屡次反叛。为此 向赵构建议说:"内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垒,何以服远?比年群盗竞作,朝廷务广德意,多命招安,故盗也玩威不畏,力强则肆暴,力屈则就招。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众未可遽殄。" 的意思,不但建议政府"攘外必先安内",而且不赞称对起义军和游寇惯匪们实行招安政策。>  后来岳飞平定了曹成,但曹成这类游匪在他眼里仅是蜂蚁之群,平定他们算不得什么功劳。岳飞认为,真正的功劳在于"攘外"。他说:"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顾蜂蚁之群,岂足为功!">  岳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问题是天不遂人愿,南宋的体制与国情下,导致岳飞真正的敌人既不是民间义军与游寇惯匪,更不是少数民族金政府,而是南宋内部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岳飞大志未深,屈死九泉,但他的"攘外必先安内"说则流传了下来,一直流传到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及其封疆大吏们将其发扬广大。>

相关参考

第九节 开疆拓土――始皇帝初奠中华帝国之基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和那些哀哀凄凄的亡国之君相比,扫灭六国的秦

第九节 招降纳叛――秦穆公知耻图强招贤纳士

  公元前675年,宣公即位。宣公在位12年,除了宣公四年,在河阳这个地方和晋国打过一次胜仗,在渭水之南修建了主祭青帝的密之外,再没有建立什么值得可记叙的功勋。公元前664年,宣公去世。宣公共有九个儿

第九节 助纣为虐――秦人远祖蜚廉、恶来以材力事纣

  费昌在商汤灭夏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了商汤的重用,嬴姓部族的社会地位也因此而大大提高,进入了统治阶层;在有夏一代忍声吞气的嬴姓部族此时扬眉吐气,意气风发。这支与商王朝同宗共祖的嬴姓部族,对商

被人忽略的历史——伪满洲国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出兵东北,酿造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时间,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当时,蒋介石忙于消灭共产党的军事力量,推出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内”

狼烟再起,长城内外,为何相杀千年

杨坚一边进行内部改革,一边又把目光投向了周围。此时,隋朝北边是突厥、契丹和高句丽,南边是陈国。按照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的传统,谁都能看得出来,下一步就是灭陈。于是,杨坚迅速组建了一个灭国梦之队:

鸦片战争是满族借机发动的国民排外运动?

鸦片战争,在西方列强这方面是为了获得与中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并与中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而在满族集团看来,其目的在于以实现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策略,实现满族集团对中国的永久统治。中国是满族人使出“吃

四朝元老马歇尔与他的传奇人生

原标题:完美骑士:四朝元老马歇尔与他的传奇人生在影视作品中,骑士被赋予了很多浪漫的幻想。但是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模范骑士同样需要治国安邦-攘外安内。号称完美骑士的威廉-马歇尔就有着类似的人生。他从无地骑

东晋名相谢安,在当时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沉得住气一文中,@谢来欣读者点醒:学学谢安名相,如何做到既安内又攘外的气度与雅量。平桓温的"鸿门宴",不费一兵一卒就挫败了桓温篡权阴谋,淝水之战坐镇京师南京,与人游山玩水下棋,从容应对,淡定自若,取得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中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了何种转变

进入1937年以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了明显转变。由于“西安事变”的影响与促动,蒋介石被迫放弃了他的“剿共”内战,改变了“安内攘外”政策,开始趋向于团结抗日。国民党当局亦逐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

李自成杀死明朝武将最多的一战,1仗干掉8个总兵

明朝末年,整个北方地区烽火连天,战事如潮。西北、中原有李闯王扫荡突击,东北有满洲八旗铁骑攻城略地。明朝面临开国200年来最坏的边防形势,崇祯皇帝竭尽全力,攘外和安内两头奔波,仍然顾此失彼。从当时战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