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迁都设县――六项改革移风易俗

Posted 父子

篇首语:我用前半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成年人,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四节 迁都设县――六项改革移风易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四节 迁都设县――六项改革移风易俗

2、晋朝历史 第四节 兄弟相残

第四节 迁都设县――六项改革移风易俗

  公元前352年, 商鞅因为变法有功,被秦孝公提拔担任了秦国最高的官职——大良造。成功在前,大权在握,这时的商鞅志得意满,放开手脚进行第二次变法。这第二次变法,改革力度更大,把秦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 >    这时,有一个叫做尸佼的晋国人(也有人说他是楚人)来到秦国,以客的身份在商鞅手下做事。这个尸佼是个坚定的法家,对商鞅的变法举措非常欣赏,于是就以 弟子的身份参与商鞅的变法,凡商鞅谋事、计划、立法、理民,他都积极参与。在商鞅进行的第二次变法中,尸佼提出了“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 敬”的主张,要求确立并根据法律制度进行统治。尸佼的主张与商鞅的变法理念相得益彰,所以第二次变法较之第一次变法更具法治意义。 > >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六条: > >    第一是废除了奴隶主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开阡陌封疆”。阡陌是每一亩田的小田界,“封疆”是每一顷田的大田界,所谓“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井田制, 将一百步为一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大亩。早在春秋之时,晋国的赵氏之族就已经废除井田制度,改亩制为大亩。废井田开阡陌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它的意义 就在于,这一改制,是确立并承认了地主和自耕农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同时还有一系列奖励垦荒的优惠政策,如招请移民给予优 待,凡从事垦荒者,九年不收田赋,这一下大大提高了地主和自耕农的政治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所以此举一出,得到了广大自耕农和地主的热烈响应。 > >    第二是普遍推行郡县制,设置县级官僚机构。秦国设县虽然很早,但当时的设县带有强烈的军事占领性质,并不是完全的政权组织形式。商鞅的第二次变法,在第 一次变法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把许多乡、邑、聚、合并为县,并在此基础上设置41个县,每县设县令一人,为一县之最高行政长官,下设县丞一名,主管民政,设 县尉一人,主管军事,并有若干领取定额俸禄的小吏,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从而建立起封建统治体系。应该指出的是,商鞅所推行的县制,并不 自商鞅始,也不自商鞅止,商鞅推广县制,是与春秋以来秦国始终把县作为主要统治形式的传统一脉相承的。 > >   第三是颁布标准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度。据考古发掘证实,公元前344年秦国开始实施度量衡标准器,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据传世的商鞅方升显示,其时的一升为198.574立方厘米,一寸为2.305厘米,一尺为23.05厘米。 > >    第四是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公元前350年,商鞅主张并且主持把秦国的都城迁往咸阳。这时,秦国和魏国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秦国的战略目光已经不限 于河西之地,而是移向了函谷关以东的远方。栎阳比较偏北,向东发展受到限制。咸阳位于秦国中心点,南临渭河,特别是从咸阳浮渭河而下可以直接进入黄河, “据天下之上游”,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利于向东发展;而当时的雍都偏在一隅,交通不便,而且秦国的旧贵族大多盘踞于此,盘根错节,不利于新法的实 施。迁都咸阳,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政治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   第五是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在宗法制度下,“昆弟之义无 分”,也就说,父子兄弟聚族而居被视为 天经地义的事。事实上,秦俗也是如此。商鞅为了激发民众的生产活力,在变法中对秦国的家庭制度实行了严厉的分户析居 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居,不分居者要承担双倍的赋税。此举意在变大家族为小家庭,把家庭单位强令 分析到最细小程度,彻底否定了宗法制度,以期达到增加生产、增加人口的目的。陕西关中地区民俗里的“生分”一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 >   第 六是移风易俗。商鞅变法中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也就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必须分室而居。秦人与戎族相处时间甚长,所以存在着一些陋 风恶俗,商鞅“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应该说明的是,其时,秦国习俗不强行禁止再嫁,一方面提倡妇女贞操, 主要是为了巩固完善一夫一妻制新型小家庭制度的社会成果,与 儒家宣传的鲁文化中所说的“男女有别”、“父子有别”是完全不同的,儒家是要在维护宗法制父家 长“隶子弟”的局面,也就是在不拆散父家长大家庭的前提下去讲“别”,而商鞅则是首先要拆散大家庭、分户异居的前提下实现“父子有别”、“男女有别”,具 有社会革命的性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的家庭结构改革的意义极其深广,比如,秦国自商鞅之后没有出现能够左右国家政权 的豪门巨族,没有出现类似三家分晋的局面,都是缘于此法令的颁布实施。 > >   除此而外,商鞅在第二次变法中对盛行于战国之际的血亲复仇、游 侠刺客、私斗之风也给予了严厉的禁止,颁布“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通过“重刑而连其罪”的措施,使民众不敢私斗。商鞅所颁 布的法律条文现在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稍后的秦简《法律问答》所载的关于惩治斗殴的十二款条例,就可见其法之严厉。此法执行之后,秦国的民情风俗为之 一变,《史记·商君列传》中描述其时秦国的民众“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 >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使得封建制在秦国确立了下来,改 革成果得到了巩固,使得秦国的封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秦国从此变成了战国七雄中首屈一指的强盛国家。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商鞅变法之后,“秦民大悦”、 “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国“兵革大治,诸侯畏惧”,由弱变强。

晋朝历史 第四节 兄弟相残

  东汉延康元年(公元元200年)十月二十八日,东汉颍川郡的繁阳亭(今河南省许昌市繁昌)祭坛高筑,牙旗猎猎,禁卫林立,气氛肃穆。东汉王朝的末代皇 帝献帝刘协,向一代新君主俯首称臣。在祭告天地的缭缭香烟中,一位黄袍加身、受禅称帝的君王得意地俯视着坛下的臣民,接受他们的朝拜。这位倾祚汉室、开创 新朝的中年人,就是曹魏帝国的第一代君主——曹丕。> >   曹丕,字子恒,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生于沛国瞧郡(今安徽毫县),是著名大政 治家曹操的次子。曹丕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东汉王朝迅速走向没落,群雄角逐,军阀混战的时期。曹丕4岁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过着一种 戎马生活。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遭到张绣围攻。曹操的勇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均被射杀了,而年仅10岁的曹丕竟乘马逃脱了,可见此 时的曹丕已经是一个善于骑射的英俊少年了。> >   曹操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在洛阳去世,同月,曹丕在邺县继位为魏王,汉献帝随 即改元为延康。长期的夺嫡之争,使得曹丕与兄弟们势同水火,视兄弟们为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于是,在他继位仅一个月,同年二月,就严令自己所有的兄弟回到 各自的封国,受制于中央派来的官吏,诸侯王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甚至连平民都不如。在兄弟当中,曹丕最厌恶的是曹植,最忌惮的是曹彰。> >    曹彰,字子文,膂力过人,能与猛兽相格斗,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曹操以曹彰为北中郎将,率军大破乌丸,鲜卑大人轲比能因之而降。曹操在洛阳生病以 后,曾令快马将曹彰从长安召回,曹彰回来以后,对曹植说:“先王召我,为的是要立你。”曹植不从。曹彰曾问贾逵先王的印章放在何处,被贾逵拒绝。曹操死在 洛阳,而曹丕却身在邺城,鞭长莫及,如果不是曹操身边的贾逵、徐宣等人处置得当,曹丕能否顺利即位,还难以确定。因此,他只能将处理青徐豪强的事暂时放在 一边,立即着手处理时刻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兄弟们了。在曹丕在位的六年多时间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刻薄骨肉了,在严令诸兄弟回到封地的同时,又找茬将弟 弟曹植贬为安乡侯,并诛杀曹植一党丁仪、丁兄弟。> >   《世说新语》还记载,曹丕在其即位第四年,任城王曹彰回到京师探望母亲,觐见皇 帝,一次,曹丕、曹彰哥俩在卞太后那里下围棋,两人边下着棋,边吃着枣。曹丕事先却把毒药放置在枣蒂上,自己吃没毒的,而曹彰不知底细,什么都吃,结果就 中毒了。卞太后看到儿子中毒了,慌张地到处找水,可是,曹丕又让左右把身边的水罐也都打碎了。心急如焚的太后光着脚跑到水井边,可是,却没有办法打水,很 快这个被曹操喜爱的“黄须儿”曹彰就死掉了。后来,当卞太后又看到曹丕逼令曹植七步作诗,意欲加害,她从后宫出来,哭骂着说,你杀了我的彰儿,不能再杀我 的植儿了!曹丕就是这样刻薄骨肉的。对待自己的妻子甄洛,也是如此。美丽的甄洛原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陷邺城以后,曹 丕见到21岁的美人甄洛,魂不守舍,纳为夫人。曹丕登基第二年,他不顾长子曹睿的感受和对未来帝国的潜在影响,听信小老婆郭女王的谗言,将远在邺县的甄夫 人赐死。有人说才女甄洛与曹植两情相悦,曹植的《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就是甄洛的化身;也有人说郭女王以甄洛之子曹睿出生不足月为由,暗示曹睿不是曹丕的 儿子,甄洛大怒,口出恶言而被杀。> >   除了刻薄骨肉以外,曹丕的心胸还十分狭隘,这也不乏其例,下面仅举二件。> >   第一 件是曹丕对待于禁。关羽水淹七军以后,于禁投降,后关羽被东吴斩杀,于禁又落入东吴之手。孙权在向魏国称臣的同时,将于禁等降将送还魏国。被东吴送还之 时,于禁头发胡子花白,见到曹丕哭泣叩头。曹丕虽然说“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但是,在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后,曹丕又指派老人出使东 吴,在临行之前,命令于禁拜谒曹操陵墓,却预先在陵墓房间内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画面,于禁看到以后,羞惭发病而死。司马光评价此事说: “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   第二件是曹丕对待曹洪。曹洪家富而天生吝啬,《魏略》记载,曹操做司空的 时候,曾经要求郡县评定每家的资财,作为纳税的标准。曹操老家谯县的县令评定曹洪家的财产与曹操家的相同。曹操说:“我家哪有曹洪家富!”可见,曹洪家富 有是人所共知的。曹丕当太子的时候,曾向曹洪借绢100匹,曹洪舍不得给。曹丕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曹丕继位以后,一次曹洪的门客犯法,曹丕硬是要杀掉曹 洪,大臣们谁劝都没用。曹丕的老妈卞太后说:“梁、沛之间,非子廉(曹洪字)无有今日!”可曹丕仍然不听。太后没办法,就把皇后郭女王叫来呵斥,说:“如 果曹洪今天死,明天我非严令叫皇帝废了你不可!”郭皇后吓个半死,连夜枕头风劲吹,终于,曹丕才免了曹洪一死,但是,却把人家的家产全部没收。这对于守财 奴曹洪而言,无疑比死还难受。曹洪又托太后求情,在卞太后的压力下,曹丕才把财产还给了曹洪。> >   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在曹丕在位六年多的时间里,曹丕最大的机会,也可能是最大的考验就在于:是否接受孙权的投降。> >   为什么孙权要投降?因为孙权偷袭了关羽,夺占了荆州,孙刘交恶了,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和亡国的危险,才“投降”的。> >   那么该不该接受?> >    当听说孙权投降的消息时,曹魏群臣都觉得要接受。唯独刘晔以为不能接受,刘晔有他的道理,他说:“孙刘本为两个小国,团结起来才能生存。今天,双方交 恶,正是上天要灭亡他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即时出兵进攻吴国,在刘备和我们的夹击下,一定能够顺利地灭掉吴国。吴国灭亡了,蜀国也不能独存,统一大业就能完 成。”> >   这时候,曹丕却十分自负地对刘晔说:“那我们现在接受吴国投降,进攻蜀国后方,不是也能灭蜀?”刘晔分析说:“不是的。如果我 们进攻蜀国,蜀国就回师不打吴国了,我们也得不到便宜,而吴国说不定还生出什么鬼点子呢。但是,我们打吴国的话,因为以前吃亏的是蜀国,现在生气的也是蜀 国,因此,即使听说我们也去趁机打吴国,蜀国也不会停止进攻,这样,魏蜀两国合力就一定能把吴国灭掉。”

相关参考

第四节 乘胜追击,征战四方

  清朝向这三个国家用兵,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故一起叙述。清朝同他们的战争,背景不同,起因各异,性质亦有区别。>>  这些战争都发生在高宗晚年,盛世已达顶峰,虽隐然已呈回落之势,但仍然显示出一个强国的

第四节 反间君臣――李牧冤死秦军破赵

  和积弱积贫,剜肉补疮,一战即溃的韩国相比,有着百战之国称号的赵国,是秦国在统一战争中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拦路虎。如果从秦大将王翦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前228)起,到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计算,赵国

第四节 指鹿为马――居心叵测赵高祸秦

  李斯死了!赵高继任丞相之位。>  然而,虽然大权独揽,但赵高的日子却更加难过了。因为这时的秦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秦二世派往山东镇压农民起义的大军被打得大败,各路义军斩将夺城,正

第四节 秦风猎猎――秦襄公将兵救周以战功封侯

  秦襄公继承秦嬴首领之后,以战求和,以和备战,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便改变了秦嬴部族周边的生存环境,部族内部万众一心,西戎各族望而生畏,而且,随着征战的胜利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秦嬴部族的精神风貌产生了

毛泽东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工农革命军部队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为:(1)行动听指挥;(2)不拿群众一个红薯;(3)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为:(1)上门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措施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请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措施:490年北魏孝文帝主政。一、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二、实行均田制,分给农民土地,以农为本发展生产。三、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加

鬼谷子:成大事者必经的六项考验,你能过几关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是哪一位?那么鬼谷子一定当仁不让,鬼谷子不仅是道家代表人物还是纵横家始祖,并且精通兵家等诸子百家理论。鬼谷子洞悉人性对世间的规律和人情世故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学说有很强实用

北魏孝文帝如何成功迁都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是史上一次颇具智慧的著名事件。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以进为退,收放自如,终于如愿以偿,把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

南北朝时期北魏因迁都亡国的原因

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因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而被看作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迁都这一举措也被看作体现了孝文帝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然而事实上,迁都之前的北魏王朝,自道武帝拓跋圭天兴元年(

才子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赏析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对音乐颇有研究的著作,书中不仅对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做到移风易俗有介绍,还涉及音乐美学这一个大学问,他讨论音乐的本质和本体问题。提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影响,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