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知人赡辞――外宽内合秦之三帅辱国不馁

Posted 秦晋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十一节 知人赡辞――外宽内合秦之三帅辱国不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十一节 知人赡辞――外宽内合秦之三帅辱国不馁

2、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第十一节 知人赡辞――外宽内合秦之三帅辱国不馁

  说起 秦穆公独霸西戎,历史学家们毫无例外地把功劳归于秦穆公的举贤任能,这自然是很不错的,但是,秦国能够在四面包围之中逐步发展壮大,除了秦穆公的举贤任能,从谏如流之外,还与他勇于承担过失,宽缓待人的胸襟气度有关。 >    事实上,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秦穆公固然有超越其他为君为王者的高明之处,比如前面说过的以和养战,以德报怨,但是也有急功近利、刚愎自用的愚蠢 之举,比如前面讲过的秦晋崤之战,就使得秦军蒙受了军覆将虏的耻辱。不过,秦穆公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但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反思自己的过失,不委过于 外,苛责他人,而且能够用人不疑,信任有加。正因如此,秦穆公之时,文臣能够直谏而不获罪,武将能够失军而不杀身。这就使得那些曾经有失败之辱的文臣武将 们最终能够从逆境当中重新振作起来,为秦国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这一方面,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秦晋崤之战。 > >   秦晋崤之战发生在鲁公三十三年,但是,这次战役的起因与胜负却在战役开始之前就决定了。 > >    我们要知道秦军为什么会在这次战役中失败,就要从鲁公三十年讲起。鲁公三十年九月的时候,秦晋两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攫取更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晋文公就以郑国当年对自己无礼,而且对晋三心二意,暗中与楚国勾结为名,联合秦国攻打郑国。晋文公、秦穆公派兵包围了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 水之南。 > >   当然了,面对大兵压境,郑国的君臣自然惶惶不可终日。郑文公是个很平庸的人,面对危局,无计可施。幸亏有个大夫叫佚之狐的, 智慧非凡,他清醒地认识到,面对秦、晋虎狼之师,郑国想要以武力抗衡,无异以卵击石;闭城不出,只是坐以待毙;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外交斡旋。只要派一位能干 的人说服秦穆公退兵,郑国就可保无虞。 > >   于是,佚之狐便向郑文公推荐了烛之武。佚之狐为什么要让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呢? > >    这就是佚之狐的过人之处了。因为在佚之狐看来,这次秦晋围郑的直接理由是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而且又和楚国交好,这些都是郑与晋的矛盾纠葛,和秦国没有 直接冲突。虽然秦国也想称霸,但要跨过晋国去攻占郑国,也不是十分合算的战略考虑,所以攻占郑国,真正受益的是晋而非秦。其次,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既 然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晋而非秦,再加上秦晋昔日交往的教训,要让秦穆公引兵而去不是难事。如果秦穆公引军而还,晋侯一意孤行,那么以晋国的实力,灭掉郑国 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只要烛之武做通了秦穆公的思想工作,郑国之围就 迎刃而解了。 > >   郑文公听从佚之狐的话,请烛之武出山,虽然烛之武 几番推脱,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充当说客的任务。烛之武见了秦穆公,以推心置腹的姿态,向秦穆公分析说,消灭郑国,对秦国来说是祸不是福,是邻强己弱,灭掉郑 国只会损害秦国有利于晋国。如果秦国放弃围攻郑国,郑国一定当秦国的“东道主”,与秦国结成友好之邦。 > >   秦穆公听了,很是高兴,就与郑国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屯兵防守郑国,自己就率领部队返回秦国了。正如佚之狐所料,秦军不辞而别之后,晋文公料定仅靠晋军之力是不可能打下郑国的,所以也就退兵了。 > >   可以想象,晋国兴师动众地联合秦军去攻打郑国,眼看胜利在望,可是由于秦军的中途变卦而前功尽弃,无功而返,晋国的君臣们一定会在失望之余,心生怨恨,如果有机会,一定会给秦军一个深刻的教训。 > >   果然,时间不久,晋国就等到了这个机会。 > >    鲁(lí)公三十二年冬天,晋文公死了,就在晋国人准备把晋文公的灵柩移到曲沃城去的时候,灵柩里忽然发出一声像牛叫那样低沉地吼声。这下子可把送灵 柩的人们吓坏了,晋国的占卜官偃让大夫在晋文公的灵柩前跪拜,他说:“先君指示军戎大事,就要有西边的军队突过我国国境,截击他,一定得到大胜利。” > >    恰巧这时有个叫杞子的秦国人派人从郑国回国报告秦穆公说:“郑国派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锁钥,如果偷偷发兵前来,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征询蹇叔的意见。 蹇叔说:“劳师远征,我们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会下降,而且敌国一定会听到消息,早早做好准备,我们想取得胜利,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一向从谏如流的秦穆公 这次却不听蹇叔的劝谏,硬是命令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从东门出发,去攻打郑国。蹇叔哭着送他们说:“孟将军,我只看得到军队出动,却看不到他们回来 啊!”穆公一心想取胜,听到蹇叔说这样的丧气话,心里很不爽,就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要是中寿(六十岁)就死了的话,现在你坟上的树已经长得两 手合抱那么粗了。” > >   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这次远征,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的伏兵,一定在崤山。崤山有两个大山,南边的大山是夏后皋的墓地,北边的大山是当年 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我料定你会死在那儿,让我来收你的尸骨吧。” > >   事情果然如蹇叔预料的那样,晋国得到秦国出兵的消息,就紧急调兵遣将,太子(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系上麻布腰带,大夫梁弘驾御战车,大夫莱驹作为车右。三军同仇敌忾,在崤山设伏,大败秦军,俘虏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 > >    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很想把秦军的三位大将救回去,就故意在晋襄公面前说:“这三个人使我们两国国君结怨,我们秦国国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他们的肉还不 能满足,何必劳动君主去讨伐呢?让他们回去在秦国受诛杀,以使我们秦国国君快意,怎么样?”晋襄公觉得文嬴的话很有道理,就答应了。晋国的大臣先轸 (zhěn)得悉晋襄公放了秦国的三个大将,非常生气,说:“将士们费尽力气在战场上逮住他们,文嬴夫人随便说几句话就把他们放了,这是在毁伤晋国军力而 助长敌人的势力,晋国就快要灭亡了!”经先轸这么一说,晋襄公幡然悔悟,急忙派阳处父追赶秦国将领。当阳处父赶到黄河边时,孟明视等人已经在船上了。阳处 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用晋襄公的名义赠送给他们。孟明视叩头说:“晋君的恩惠,不用我们被囚之臣的血来涂鼓,让我们回去在秦国受诛戮,我们秦国国君如果杀 了我们,身虽死,也不忘大恩。如果依从晋国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们,三年之后将要拜谢君王恩赐。”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毋庸置疑,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正如同中外历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秦始皇无论是其人格,还是其治国方略也同样存在着一 些重大缺陷。有人说,如果秦始皇能够“逆取而顺守”,薄徭赋,省民力,去酷刑,行分封,施仁政,那么秦王朝传之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也不是不可能的。也 有人说,秦始皇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立太子,没有稳定而有序地安排好接班人,如果早立太子扶苏为储君,那么即便是突然去世,也不会发生沙丘之变,秦王朝在扶 苏仁政的调适下,就不会出现遽兴暴亡,宗祀灭绝的悲剧。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如果就其历史的偶然性来讲,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如果全面分析秦王朝 创建之初的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就会发现:第一,秦始皇不可能,也来不及调整国家的大政方针,潜伏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最深层次的矛盾,不容得他马放南山,刀 枪入库,放松政治警惕;第二,即便是公子扶苏上台,已经深入秦人文化精神层面的法治理念,和自秦孝公以至秦 嬴政的法治传统,将会使得这位仁慈的秦公子难以 超越传统的羁绊,也未必能施行所谓仁政,即便施行,也不见得就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盛世境界。 >   据张分田先生分析,从创建之日起以至末期,秦王朝这艘航空母舰就一直颠在各种明的、暗的、形形色色的政治逆流所造就的旋涡之中。具体说来,这些随时都有可能颠覆大秦帝国的敌对势力由以下八类人物组成: > >    一是六国余孽。国破山河在,祀绝人未死。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秦军虽然摧毁了山东六国的都城,俘虏和追杀了六国君臣,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将他们斩尽杀 绝。比如,灭韩之后,秦军并没有杀掉韩王安,而是让他继续留居新郑,然而三年之后,当韩王安要被迁徙到郢陈(楚的旧都)时,韩国的旧贵族就在韩故都新郑发 动了较大规模的叛乱,秦军平息了这场叛乱,为了根除祸患,秦军不得不杀掉韩王安。这说明,不管秦始皇如何对待被灭国的君主,被灭者一方总是以仇雠视之,伺 机报仇雪恨,以图恢复。事实上,六国余孽的数量的确很多,秦灭齐国之前,就有数以千计的楚、赵、韩、魏等国的士大夫逃居在齐国。这些旧贵族可能数以万计, 他们隐姓埋名,蓄志以待,伺机而动。在这些旧贵族和旧臣中,不乏将帅之才,谋略之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韩公子 张良,楚贵族后裔项梁、 项羽,魏公子魏豹, 故齐王田氏之族的田儋,韩王信等人。这些人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都趁势而起,成为反秦主力。 > >   第二类为仇秦的“侠士”。这类人物可以以 高渐离为代表,虽然他们出身平民,与秦没有直接的为仇缘由,但是他们因“义”而仇秦,往往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奋不顾身,放命一搏。比如高渐离本是一个屠 狗的屠夫,因为善击筑(一种乐器),与荆轲有过交情。荆轲刺秦王失败后,高渐离改名换姓,为人做杂役,因为击筑的才艺出众,被选入宫,为秦始皇击筑。后 来,被人告发,秦始皇因为爱惜他的才艺而赦免了他,可是他并不领情,在筑里放了铅块,趁着秦始皇沉醉音乐,接近秦始皇,用筑猛击。大概由于他眼瞎了的缘 故,没有击中,反而被杀。再比如,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和四个武士夜里微服出游,在兰池这个地方,遇见了一名刺客。这位刺客武艺高强,要不是随行的四名 武士拼力相救,秦始皇很难幸免。这位刺客逃遁之后,秦始皇在咸阳搜捕了20多天,也没有找到刺客的影子。这说明宫里宫外,都有刺客的同党。这种似乎无处不 在的危险,使得秦始皇防不胜防。 > >   第三类是六国遗民。新不如旧,人之常情。山东六国之人,虽然也对故国旧主不满,但国破家亡的人生际 遇,也使得他们对故国旧君有着怀恋之心,与新朝离心离德。项梁和项羽的谋士范增曾分析天下人心向背时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国人哀怜 至今,所以过去的楚南公就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果将军你能够起兵,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君,恢复楚国,那么,楚国的民众都会归附你。事实也正是这样, 及至陈胜、吴广起义,六国之民,赢粮景从,风起云涌,成了反秦势力的基本群众。 > >   第四类是挟私报复之人。这类人因种种原因,对新王朝和 秦始皇不满,寻机发泄,唯恐天下不乱。比如引发“焚书”、“坑儒”的侯生、卢生,那些没能亲自参与封禅大典的齐鲁儒生,被革职的官吏,被刑罚的黔首,以及 叛臣降将等。这些人或捕风捉影,煽风点火,或假托天命,制造流言,总之是不让秦王朝有些许安宁。比如“阿房,阿房,亡始皇”歌谣的流布,“亡秦者胡也”的 谶(chèn)语,“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碣(jié)等的制作者,他们除了反映民众的愤怒情绪之外,同时也借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恶毒诅咒。 > >    第五类是心怀不轨之人。这类人历朝历代都有,且数量不小,能量巨大。他们未必与秦王朝有深仇大恨,也并非出于正义之心,但一有机会便不择手段以逞其欲。 比如赵高之流。赵高本是“诸赵疏远属”,也就是与赵王室已经很疏远的破落子弟。因为他的父亲犯罪被处宫刑,其母被罚没为官奴,与人野合而生赵高。因而赵高 及其兄弟数人,都生于隐宫,成为被阉割的宦官。秦始皇见赵高能力强,又精通狱法,所以抬举其为中车府令。然而,赵高为了报一己之私仇,策划沙丘之谋,废长 立幼,导致秦王朝灭亡。 > >   第六类是草莽英雄。此类人物古时称其为“盗”,后世称之为“绿林好汉”。秦王朝法繁刑苛,人民动辄得咎,或被 “黥为隶臣”,或被“刑为城旦”,许多人为了逃灾避祸,亡命江湖,靠打家劫舍为生。这些人平时隐迹山林,一旦有 风吹草动,便会啸聚成军,甚至“席卷千里, 南面称王”。比如 刘邦手下的大将彭越,就曾经“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刘邦手下的另一个大将英布,原来就是一个为秦始皇修筑陵墓的刑徒,陈胜起事之后, 率众千余,亡之江中为盗,先后在项羽、刘邦帐下为将,后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 >   第七类为“天下豪俊”。“治世”之时,这类人物或隐身朝 市,或避难山林,“乱世”之时,则相机而动,或为军中谋士,或为帐前幕僚,或为君国相邦。如张耳、陈余等人。张耳年轻时,当过魏公子毋的门客和魏国的外黄 令,和陈余是刎颈之交。秦始皇多次下诏,让两人为秦官吏,可是两人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推辞不就。陈胜起兵之后,两人投奔其帐下,为之出谋划策,并奉命辅佐 武臣“北略赵地”。此外,还有诸如 孔子的后裔孔甲等鲁国的儒生,陈胜起兵后,孔甲为陈涉博士,最后竟然与陈涉同生共死。

相关参考

第十一节 秦人智囊――智勇兼备樗里子辅助三君

  上文说到,秦武王虽然在位四年,但却耀武扬威,威镇诸侯,甚至连周天子也对他避让三分。秦武王在治国上能够取得如此政绩,是与他的丞相樗里子的全力辅佐分不开的。>  樗里子何许人也?樗里子,名疾,是秦惠文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毋庸置疑,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正如同中外历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秦始皇无论是其人格,还是其治国方略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重大缺陷。有人说,如果秦始皇能够“逆取而顺守”,薄徭赋

大明王朝第十二任董事长穆宗朱载垕,知人善任的享乐皇帝

明穆宗档案:生卒年:1537~1572年在位时间:1566~1572年,在位6年性格:谦和宽仁,懒惰好色明穆宗叫朱载垕,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在位时间不长,贪图酒色,但很会用人。有了贤才相助,穆宗一

不谙兵法世事,谁是乱世三国中智商不高的军事家

谁是乱世三国中智商不高的军事家?对于袁绍的评价,陈寿在《三国志》有言: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

西汉大臣黄霸是怎么死的 西汉大臣黄霸生平简介

...,黄霸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

魏冉有儿子吗

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

黄霸的治郡理念有哪些 西汉大臣黄霸如何治郡

...,黄霸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善于治理郡县,为官清廉、外宽内明,文治有方,政绩突出,后世常将黄霸与龚遂

郭嘉为何断言曹操劣势下却必胜袁绍? 十胜袁绍

...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

郭嘉为何断言曹操劣势下却必胜袁绍? 十胜袁绍

...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

《论衡》第十二卷│谢短篇第三十六(3)

【原文之三】儒生犹曰:「”上古久远,其实暗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说也。”夫三王之事虽近矣,经虽不载,义所连及,五经所当共知,儒生所当审说也。夏自禹向国,几载而至于殷,殷自汤几祀而至于周,周自文王几年而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