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嬴姓之赐――秦人先祖以调驯鸟兽得姓的文字实证
Posted 鸟兽
篇首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五节 嬴姓之赐――秦人先祖以调驯鸟兽得姓的文字实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第五节 嬴姓之赐――秦人先祖以调驯鸟兽得姓的文字实证
前面说过,伯益和他的部族尽管在治水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使他的部族得到赐姓的殊荣,主要还是来自于调驯鸟兽方面。 > 我 们大家知道,大自然中的虫鱼鸟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飞禽走兽不但先于人类出现在远古的原始森林,而且在人类的进化之途上与人为伴,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着 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料。 三国时人谯(qiáo)周(zhōu)所撰的《古史考》中说,原始人住在山洞里的时候,是以飞禽走兽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吃鸟兽的肉, 喝鸟兽的血,穿的是用鸟的羽毛和兽皮制成的衣服。 > > 飞禽走兽除了为原始人提供“血肉之食”外,还充当着古人祭祀时的“牺牲”。原始人在祭祀祖先时,以驯养的虎、豹、熊、罴作为祭祀的供品。据《周礼》记载,古人祭祀祖先时还要供奉乌鸢(yuān)和鸟卵。 > > 此外,猛兽还被当时的人们用作战争的工具。《山海经》里的《大荒东经》和《大荒北经》中,曾十次出现“使四鸟”的字样,“四鸟”指的是“虎、豹、熊、 罴”四种野兽,“使”是“驱使”的意思。传说中黄帝与 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的时候,黄帝率领的就是经过训练的熊、罴(pí)、貔(pí)、貅(xiū)、 (chū)、虎,他以这些猛兽在前面开路,又以(diāo)、(hé)、鹰、鸢(yuān)为旗帜,引导部众向前冲锋陷阵,把炎帝打得大败。《吕氏春 秋》中还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述,说明猛兽(包括野马)驯化以后可以为人所用,用于战争。 > > 正因为鸟兽在古人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之地位,所以“调驯鸟兽”在当时也就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职业。 > > 伯益“调驯鸟兽”的种类可能很多,但第一位的大概是熊。伯益驯兽,重点驯熊。为此,他必须摸清熊的脾性,模仿熊的“语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 仗时,他也会装扮成熊的样子,率领熊、罴、虎、豹等猛兽勇往直前,把敌人打得大败。当然,如前所说,也有人认为伯益率领的是以熊、罴、虎、豹为图腾的氏族 部落。但不管怎么说,伯益所从事的,都是与调教驯服飞禽走兽有关的工作。正因如此,在当时的氏族部落联盟组织中,伯益便成了熊的化身。舜赐姓时,也根据伯 益的技艺特长及贡献,赐给他熊姓。 > > 那么,伯益所受的熊姓,为什么又会成为嬴姓了呢? > > 其实,在古文字中,熊的本字 作能,是个象形字。许慎云:“能,熊属。”(许慎:《说文解字·十上》。)因为古时熊本作能,故舜所赐伯益之熊姓,本写作能。根据于省吾先生的考释, “能”的本字为“嬴”(本字为中间少女),“嬴”(本字为中间少女)和从“嬴(本字为中间少女)”的字是由能字所孳(zī)乳。“能”字的字形,在金文中 写作,为首,(肉)为身,为足,其像兽形无疑。《说文》曰:“能,熊属。”段玉裁注:“《左传》、《国语》皆云:‘晋侯梦黄能入于寝门。’韦注曰:‘能似 熊。’凡《左传》、《国语》能作熊者,皆浅人所改也。” > > 在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中,西周铭文中的“嬴”字如右图所示,有18种形体: > > 根据刘宝才先生的研究分析,上表中“嬴”字的18个形体均由“能”字与“人”字或“女”字合成。《嬴季卣(yǒu)》和《嬴季簋(uǐ)》是侧面人 形。《楚帛书》是人立于“能”之上,其余12个形体都是“女”字或变形“女”字。因此,“嬴”字本义可以确定为驯兽的人或驯兽的氏族。《庚嬴卣》的“嬴” 字是由“能”与“贝”二字合成,应隶定为“嬴”字,在本铭文中是“嬴”的借用字。在上面的列表中,比较特殊的是《商尊》、《商卣》的两个字形,为人(女) 执弓状,而没有“能”字,是“嬴”的另一类写法,但执弓之人亦应当是从事狩猎、畜牧的人,或从事狩猎畜牧的氏族。舜赐给大费(伯益)的熊姓,实际上也就是 嬴姓。 > > 那么,秦人先祖的部落被赐为嬴姓有什么意义呢? > > 我们知道,秦汉以前,“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姓” 比“氏”出现得要早得多。据《楚辞》记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伏羲,风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伏羲 以前,发明钻木取火的“燧(suì)人氏”和构木为巢的“有巢氏”,还是族号,尚未有姓。“姓”源起于母系氏族社会,用于区别不同血缘的母系关系,同一个 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sì)、妫(u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族群。因此, 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和“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就可以明白,炎黄二帝原来分属两个不同的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尽管此时 父权制已经取代了母权制,但是人们在分别亲疏远近时,仍然以母系血缘关系为标志。由此可知,得“姓”与否,是有无地位,或者是地位高低的标志,具有一定的 社会认知功能。伯益部落受姓为嬴,则意味着这个部落政治地位的提高,上升为“统治”阶层中的一员。 > >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伯益受姓,标志着即生息在东方的秦人氏族部落从此走出了原始人的混沌,踏入了文明的大门,为当时文明程度较高的黄炎集团所接受,融入到了华夏民族的大文化圈之中。谁知道李家姓氏来源
起源演变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
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
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
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
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
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相关参考
马姓为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9位。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之一。关于汉族马姓的姓源,《姓纂》记载:汉族马姓源于嬴姓,系承赵奢。由此看来,马姓先祖是200
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政权诞生,嬴姓的秦人建立了这一大帝国。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华夏诸国来说,秦原是个经济、文化都落后的部族。周平王元年<前770)因秦襄公
李姓的满族姓氏李姓没有满族姓氏,李姓源流如下:1、源出嬴姓说。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
古代中国贵族有姓有氏,而平民无姓。但是到了春秋战国以后,平民逐渐得姓。请问古代中国平民得姓的可能原因与背景?学者指出:「在日耳曼民族早期,姓氏是贵族的特权,平民无姓。到了中世纪后期,由于商业活动渐趋频
一、滕姓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滕姓相传是黄帝第二十六子。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据《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姓名人】滕海滨:2004年雅典奥运会鞍马金
上一节说到伯益和他的部族因为“调训鸟兽”有功,因此获得了部落联盟首领舜“嬴”姓的赏赐。其实,除了受赐得姓之外,伯益的部族还被封之于“秦”。所谓封之于“秦”,就是在“秦”那个地方,划给伯益部族一块地
魏国之亡,与韩极其相似。> 魏乃三晋故地,被山戴河,沃野千里。战国初期,魏国国势强盛,一度居于首强的地位。但是,和韩、赵覆亡之由一样,由于内政、外交、军事的失策,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便逐渐
公元前207年十月,秦前亭长刘邦挥师西进,一路上夺关斩将,所向披靡,曾经是秦王朝腹心之地的关中大地上,遍插汉家旌旗。当刘邦屯兵霸上,剑指咸阳的时候,咸阳宫内,降声一片。继秦王位的秦公子子婴,懦弱也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这与秦孝公的高度信任与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秦孝公一旦信用商鞅,就把大权交给他,让他放手去进行改革,这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商鞅身为大良造,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秦孝公历
按照春秋战国时“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的政治惯例,从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受封为诸侯开国,到前766年秦襄公率领军队攻伐戎族,作为太子的文公,一直留守在西垂。>> 秦襄公死后,文公葬襄公于西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