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第一人

Posted 董仲舒

篇首语: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独尊儒术第一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独尊儒术第一人

2、汉代国力大增是因为独尊儒术禁锢了人民思想?

独尊儒术第一人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   ——《史记·儒林列传》 > >   与 秦始皇大相径庭的是, 汉武帝统治时期时期,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 儒家思想就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   可以说,汉武帝堪称独尊儒术第一人! > >   任何一项国策的实施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历史发展到必定阶段的产物。那么,作为一项国家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下提出的呢? > >   历史回到秦汉之际,秦始王焚书坑儒并没有消灭所有的儒生,这时候备受摧残的儒家逐渐恢复元气,可以抬头做人了。 > >   也许是为了泄愤,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中,竟然有这些读书人的影子。 > >   一代儒学大师 孔子的后裔孔甲此时竟然沦落到陈胜的博士了。 > >   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学也开始抬头。 > >   到了汉高祖 刘邦统治的时候,著名的儒生叔孙通就被任为太常(就是帮助皇帝制定礼仪官)。可以说,这是儒学抬头的先兆。 > >   西汉初年的时候,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社会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有吃的有穿的就已经算不错了,那时候可没条件讲究吃穿。(有的话也是穷讲究) > >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皇帝,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 >   答案当然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 >   人民要使被逼急了可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出来的,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搞不好,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就会冲走 秦朝老路了。能不悠着点儿吗? > >   这种情况下黄老思想占了上风。 > >   所谓黄老思想就是指黄帝和 老子所奉行的政治方针,简单地说就是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 > >   儒学虽然已经起死回生,但是由于来得不是时候,在政治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和尊重,这时候只能是电线杆子——靠边站。 > >   但是,儒学大风大浪都经历过来了,说明人家就是不一般,生命力还算顽强。不甘寂寞的儒学在思想领域还在时时刻刻威胁着黄老之学的地位。 > >   转眼间,到了汉武帝时代。 > >   儒学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发展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的到来可谓是一波三折。 > >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抛弃被祖宗极为信奉的黄老学说,而改信儒学呢? > >   事情是这样的。 > >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西汉政权已经从一穷二白成长到小康之家了。 > >   这个时候,经过冬眠老实了一段时间的地主恶霸也开始活动了,他们又开始了玩弄那一套欺负农民的手段。 > >   前面已经说到,汉武帝祖宗向来怕农民造反,农民一造反,王朝就完蛋,这是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 > >   汉武帝也很认同这条真理,于是他的当前的政治目标之一就是:把地主阶级的那些权利收上来,由皇帝一人代为实施。 > >   用一句专业术语就是: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 > >   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跟本就是扯淡,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 > >   汉武帝正在急切地寻求一种符合自己需求的学说作为统治工具。 > >   在这方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被汉武帝相中了。于是,儒家就从后台走向了前台,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 >   建元六年,黄老派代表人物窦太后去世,儒家势力再度抬头。 > >   公元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就在这里露面了。 > >   沉寂了几十年的董先生这次终于有了露脸的机会,在对策中他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理,可是现在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 > >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不愧是大儒,一下子就击中要害,于是很受武帝赏识。 > >   与此同时,公元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这可是在汉朝儒生很露脸的一件大事。 > >   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 >   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通向高官厚禄的一块敲门砖。 > >   就连治狱官吏看到儒家大行其道,也不甘人后主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 > >   到这个时候,儒术完全成为汉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黄老学说的黄金盛世也一去不返。 > >   从此,儒家思想正式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竟然统治了中国一千多年。 > >   那么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又是谁呢? > >   就是前面说到的董仲舒董大先生,董先生又是何许人也? > >   董仲舒是河北人士,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儒学大师。 > >   董仲舒被当时的人公认为大师原于两件事:一、他通晓儒学经典《公羊春秋》。第二、他在三年中竟然没有到花园去游玩,在家闭门造车。 > >   这两件事成就了董仲舒,当时许多读书人都认他当老师。 > >   那么董仲舒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 > >   看看以下这些名词吧,都是他提出来的。 > >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熟悉吧,就是人家董仲舒这么轻轻一说,就够中国历代君王用上一千多年了,也是那时候的人民傻,被老董这么一唬竟然变得听话了不少。 > >   下面这条更绝,那就是董仲舒的人口思想。简直就把孔子的男尊女卑思想推到了极致,并且加以绝对化。

汉代国力大增是因为独尊儒术禁锢了人民思想?

一直以来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汉武帝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

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汉朝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孔子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都采用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让民众休养生息,但是到了汉武帝上台之后,这种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合汉代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汉武帝自己的需要,所以迫于多种形式,汉武帝必须要换掉汉代的统治思想,由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独尊儒术的含义就是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而把孔子学说作为显学,作为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这个话题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后来历史学家对于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解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刚刚上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就已经有所恢复和发展,当时国家的显学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要让民众休养生息,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政策,这种政策不符合汉武帝的胃口,也不符合汉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出于多方面原因,一定要换掉社会的统治思想,一定要用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极端的方式来统治人民。

除此之外,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独尊儒术本身非常符合帝王的需要,独尊儒术的本质就是用儒学来维护帝王的权威,而汉武帝又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皇帝,所以只要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政策,那么皇帝的权威的将会大大巩固,皇帝的统治基础也会被奠定,所以汉武帝必须要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

除此之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也包括支持黄老之学的大臣们或多或少都已经不在朝堂失去影响力,也包括董仲舒的个人努力,所以汉武帝之所以要换掉统治学说有多方面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非常深远,这是一个在汉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开启了汉代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而且也对于黄老之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就是大力发展儒学和孔子学说而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对于其他学派的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个话题,还应该分两方面来对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不利于汉代思想的繁荣,也不利于汉代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非常消极的影响的。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也有其积极方面,因为汉武帝上任之后,大一统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而出现的,所以汉武帝在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整个汉代的大一统趋势大大加强,不仅思想文化得到统一,就连社会生活方面也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开始呈现出统一趋势,为汉代统治基础的奠定打牢基础。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有消极影响,也有人认为有积极影响,其实这件事在汉代思想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开启了之后皇帝禁锢人民思想的先河,也使得汉代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向大一统迈进。

相关参考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学说。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家思想,摒弃

请问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家都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朝的事,但在这之后,「儒学」和「道教」却还互为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生命共同体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得从独尊儒术开始说起了~~当时的「儒学」,其实已经不是最原本的儒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故事。  董仲舒是西汉的思想家、政论家,还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他治学精勤,在景帝时曾做过博士官。董仲舒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斋要,改

道家下沉民间,汉武帝独尊儒术,与儒家齐名的墨家去哪儿了

有朋友提问: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种假设性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虽然在先秦的时候,墨家壮大,甚至有和儒家一争天下学说的迹象,所谓「”非儒即墨”是也。但是墨家逐渐消

道家下沉民间,汉武帝独尊儒术,与儒家齐名的墨家去哪儿了

有朋友提问: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种假设性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虽然在先秦的时候,墨家壮大,甚至有和儒家一争天下学说的迹象,所谓「”非儒即墨”是也。但是墨家逐渐消

却被王母娘娘亲自传教 为何汉武帝独尊儒术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缔造疆域辽阔、强大的汉帝国,历史上不仅有“汉唐盛世”之说,更将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称为“秦皇汉武”,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虽是秦始皇创立,但却是由汉武帝巩固下来。汉武帝的成就和作

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学正式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思想

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总趋势都是走向大一统。战国时代七雄并立,百家争鸣。到了秦朝,六国覆灭,天下归一。而在文化上也实行了「”焚书坑儒”、「”以法为教”的政策。西汉前期,推行黄

李渊的独尊儒术及对天策上将的 ”捧杀”,第三只眼看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至今仍然搞不太清楚的事情。由于正史文献存在被篡改的嫌疑,就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测当时的情形。至今已经有关于隐太子李建成的军功、李渊本人在建国阶段的主导作用等等不同以往的观点。小编新发

我们的常识以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殊不知兼容并包首先是来形容汉武帝时代用人盛况的

导读:《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下》载其《难蜀父老》文,云:武帝欲兴功业,「”必将崇其弘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前141—前8

我们的常识以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殊不知兼容并包首先是来形容汉武帝时代用人盛况的

导读:《汉书》卷五十七《司马相如传下》载其《难蜀父老》文,云:武帝欲兴功业,「”必将崇其弘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前141—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