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法家欢喜儒家悲

Posted 韩非子

篇首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2节 法家欢喜儒家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第2节 法家欢喜儒家悲

2、春秋战国 第1节 本是同根生

第2节 法家欢喜儒家悲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 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 >   赢政刚刚即位时,就把法家的政治观点作为秦国的国策。一时间,秦国变得异常强大,不仅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六个老对头,在国内也是实行恐怖统治,于是有了后来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 > >   可以说,这与李斯的法家人士的身份是有相当大关系的。李斯是法家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也是对秦始皇通知思想影响最大的谋臣。 > >   但是,秦始皇时代,李斯并不是法家学派最有成就的人物。当时法家的掌门人是李斯的师哥,韩非子。 > >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但是他没有赶上好日子,韩国本来就是当时七国中最为弱小的,韩非子的时候就老被秦国欺负,他这个贵族当得憋气。 > >   但是韩非子并非花花公子类的贵族,他年青时候跟着荀子老先生学习治国的大道理,因此可以说在国家政治方面还是很有见解的。 > >   同时,他还是一位很有爱国心的贵族人士,看到自己的祖国这么被人蹂躏,他可不甘心。于是直接上书给韩国国王提建议,在上书中韩非子建议韩国效仿秦国,也来个全国大变法,但是很不幸,国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 >   韩非子这个人有点儿小毛病,确切地说是生理上有些缺陷。他感觉自己说话不利落,口吃的毛病给自己陈述观点带来很大的不方便,但是,他在另一方面却是很有天分,就是写书立说。 > >   他是个聪明人,看到自己的观点不被采纳,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扬长避短、著书立说来个曲线救国。 > >   说干就干,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 >   但是,很不幸这本书出版之后,一直不受到当局的重视,看来韩非子的曲线救国方略又要宣告失败了。 > >   也是机缘巧合,恰巧这个时候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 > >   赢政本来就是个果断勇武的人,平时最讨厌那些唧唧歪歪的花边文学和无病呻吟的文人政论,韩非子的书写的大气而且也很有意思,第一次看到这种出版物的赢政这才发现自对读书并非没有乐趣,韩非的书他看得都入迷了。 > >   有一次,赢政正在看韩非子的《说难》,恰巧李斯有事过来禀报,但是赢政看书太入神了,不但没有看见李斯这个大活人,看到精彩的地方把桌子一拍就说:“好啊,我要见到这作者的话如果能和他做朋友,就是死也不算遗憾了。” > >   李斯当时吓了一跳,镇静下来之后看到赢政手里拿的是韩非子写的书,他就赶紧讨好说:“这是韩非子撰写的书。” > >   秦王心想这些道理讲得真是好,如果被韩国利用了,那么韩国这个弹丸之地很可能强大起来,自己再动手就可能会费不少劲,打仗宜早不宜迟,说动手就动手,于是赢政就派军攻打韩国。 > >   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这个时候看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 >   韩非子来到秦国,拜见了秦王 嬴政。 > >   虽然韩非子这个人口角不利索但是人家长得还是对得起观众的,在当时也是一位帅哥级人物。 > >   韩非子终于在秦国金碧辉煌的宫殿里见到这位令六国闻风丧胆的君王了,这次他要好好表现自己,把自己学说中的经典一下子都拿了出来,他这是要搬老底儿,要引起秦王的重视。 > >   韩非子学说的基石在于他将 儒家 孔子、 孟子倡导的“忠孝”体系完全打碎,以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恶”作为学说的逻辑起点。 > >   既然人出生下来就是恶的,那么儒家规定的那些传统道德就不能约束人的行为,为此他的重新找到一种新的规范来支持自己的学说,那么韩非子找到了吗? > >   他找到的这个规范就是法律,可以说韩非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法治的政治家。 > >   在他看来,君臣关系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买卖关系。君卖官爵,臣卖智力,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 >   他的这些学说既新奇又好玩,因此在当时的秦国很流行。 > >   但是在战国时代,教育毕竟没有普及,而且印刷出版事业发展缓慢,所以文字宣传只是一种辅助式的手段。 > >   基于这种种限制,那时最重要的游说工具,当然还是面对面地交谈。语言加上表情、气氛所产生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具有较大的说服力。 > >   所以秦王看到韩非的文章和他的治国理念,显然和政治实践产生巨大的共鸣,就有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倾慕之心。 > >   这次终于见到自己崇拜已久的大作家见大政治家了,赢政不免喜形于色,可惜并不能和他自由交谈。本来就口吃的韩非因为激动紧张等因素变得更加口齿不清,这就使秦王的倾慕转为失望,这种落差之大,使得秦王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 >   没想到写出这么凌厉的文字的作者竟然这样嗦,赢政大失所望。但是他不能放韩非归去,一旦放虎归山必将后患无穷。 > >   话说亲王赢政把韩非子好歹留在了秦国,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 >   原来韩非子背后有一双嫉妒眼睛正在盯着他,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他的同门师弟李斯。 > >   李斯这个人是有点儿小肚鸡肠,但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他还是知道的。当年一起跟着荀子学习时,韩非子的本事李斯就领教了,对这个师哥他可是又佩服又嫉妒。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按照韩非子的天分,绝对用不了俩月他李斯就得给师哥牵马。 > >   于是,李斯的诡计就出来了,人都是被逼得,要是让你韩非子有法过我李斯就没法过了。 > >   他秦王面前底毁他说:“韩非子这个人我了解,他是韩国的贵族子弟。现在大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子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啊。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啊。不如给他加个罪名,依法处死他。” > >   这时候刚刚读完韩非子的《存韩》篇的赢政听了李斯的话恍然大悟,觉得李斯这些话切中要害,于是准奏,下令给韩非治罪。

春秋战国 第1节 本是同根生

  “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   ——司马迁·《史记》> >   卫国,国小而事多,可是好事不大多。龌龊之事不少,但却很引人深思。把它勾勒出来,同样是一幅世态众生相。> >   卫国,在周朝的封国中既不大也不强,却消亡的最晚。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时,战国七雄中的六国都被灭了,卫却还在。虽然存在形式已不是诸侯,只是附庸,但它的祭祀仍存,这是当时诸侯公族存在的标志,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姬角为庶人,卫国的祭祀才灭绝。> >   卫国的特点:从来没富过,从来没强过,从来没消停过。所以说它“贫弱多事”比较恰当。> >    卫开始的封地在畿内。周公平定武庚和管、蔡叛乱后,因为康叔姬封仁厚就把他封在黄河与淇河之间。康叔把卫的都城确定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卫文公时迁 都到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卫成公时又迁到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成侯时被贬为“侯”,从属于赵。卫嗣君时又贬号为“君”成为魏国的附庸。公元前 241年,秦王嬴政兼并了卫,把卫君姬角迁到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境内),又成为大秦的附庸,直到公元前209年被灭。> >   说说卫国公族的家史吧:> >   卫的开国之君是姬封,又称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小弟,和周武王在兄弟中关系最为亲密,深得武王信任。> >   周武王灭了殷纣王,把殷商的遗民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叫禄父)。让他获得了和诸侯相等的地位,并允许他供奉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能让殷族世代不绝。但武庚表面归顺内心不服,武王就派自己的同母弟弟管叔和蔡叔,名义上是辅佐他,实际上是监视和控制他。> >    周武王去世后,儿子周成王继位,因为年龄太小就由叔父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篡位就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姬旦奉成王之命平叛,杀了武庚、管叔, 流放了蔡叔,把武庚属下的殷商遗民一部分封给微子建立了宋,一部分封给小弟康叔迁居到黄河、淇水之间旧商朝的废墟上,立国为卫。> >   周公担心康叔年龄小完不成职责,就告诫康叔说:一定要尊重殷地的贤人君子和德高望重的老人,让他们了解殷代兴起的原因、灭亡的缘由,并致力于爱护百姓。还告诉弟弟自己认为殷纣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纣王沉溺于酒色,宠信女人,又写了《梓材》一书陈述君子施政的准则是什么。> >   康叔到了封国,按照周公的教导安抚和爱护百姓,很得百姓的拥戴。> >   周成王亲政后,就让自己的老叔回朝做了司寇。> >   康叔去世后,由他的世子康伯接替司寇位置,继承了康叔的伯爵地位。> >   康伯去世,儿子考伯继位。> >   考伯去世,儿子嗣伯继位。> >   嗣伯去世,儿子皮伯继位。> >   皮伯去世,儿子靖伯继位。> >   靖伯去世,儿子贞伯继位。> >   贞伯去世,儿子顷侯继位。在顷侯之前,卫的封爵是伯爵,顷侯时他用重金贿赂周夷王,夷王策命卫国为侯爵。顷侯在位十二年去世,儿子侯继位。> >   侯在位的第十三年,正值周厉王因“国人暴动”出逃到彘,出现了“周召共和”的政局。侯在位四十二年,去世后太子姬徐继位。姬徐在君位上遇到了弟弟的挑战。> >    姬徐的弟弟叫姬和,侯在位时就很宠爱他,加上他有才能、会处事、善结交,也就深得百官的拥护。侯在世时因为他不是嫡长子没法让他继位,就来个政治损 失经济补,给了他很多财宝。他就用这钱暗中收买武士,在侯的葬礼上于墓地袭击了姬徐,姬徐跑进父亲的墓道自杀了,卫国人就把他埋在了侯的墓旁,谥号叫 共伯,扶立姬和做了卫侯,他就是卫武公。> >   卫武公姬和是个了不起的君主,他修复了先祖康叔的政令,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和睦安宁,国家繁荣强盛。而且武公深谙养生之道,八十高寿时还能像年轻人一样,外在形象飘飘然有神仙之姿。> >   在武公继位的第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犬戎进犯周的国都镐京杀死了周幽王,武公率领卫军和郑世子姬掘突、会合秦君晋侯共同平定了戎乱,又保护周平王东迁立了大功,周平王策命武公为公爵。> >   卫武公在位五十五年,去世后世子姬杨继位。就是卫庄公。> >    卫庄公娶齐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子,夫人长得美却没生儿子。又娶了陈国女子为夫人,生了儿子又夭折了。陈夫人的妹妹在庄公那得了宠,生了儿子姬完。但姬完的 母亲死得早,庄公就把姬完交给齐夫人抚养并立为太子。庄公另有一个宠妾,生了个儿子叫姬州吁。州吁长到十八岁,因为他喜欢带兵打仗,庄公就任命他为将军。 当时卫国的大夫石智慧而又贤德,他劝庄公说:庶子喜好兵事,用他带兵容易生祸乱。庄公不听,仍任用他带兵。> >   庄公在位二十三年去世,太子姬完继位,就是卫桓公。

相关参考

第2节 用非常手腕驾驭手下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第2节 奇货可居,流落赵国的王子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史记·

第2节 坐拥天下美女,为何不设皇后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据说秦始皇灭了东方六国后,就从六王的宫殿里,把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

嬴政施政不止法家还有儒家一面

秦始皇是个心胸开阔的帝王,对诸子百家更是兼收并蓄。汉代出于独尊儒术的目的,污蔑秦始皇严刑峻法,一心要灭绝儒家学说。后世很多文人鹦鹉学舌,这类文字汗牛充栋,甚是可笑,甚是可恶。其实,只要认真读《史记》我

法家李斯、韩非子为何师从儒家的荀子

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为尊,花开百枝,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那个思潮澎湃的时代里,各种学说都在探讨国家、王权、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的治理国家的办法。这其中,老子对旧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弃努力

高中明清历史笔记

一、高中历史必修1.2.3复习笔记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

法家是在哪里发展起来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法家是在哪里发展起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儒家与法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主张用血缘关系来维持统治,上至天子、下至诸侯,权力由国君或诸侯的嫡长子继承

儒家视他为窃国奸臣,法家视他为人才,乱鲁家臣却在晋国得善终

公元前505年6月,鲁国正卿季孙如意去世。作为鲁国执政卿,季孙如意为人极为霸道,以致众多鲁人对他不满。对季孙如意不满的鲁人因此联合鲁昭公,共同讨伐季孙氏。关键时刻,「”三桓”家族的孟孙氏与叔孙氏主动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