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的统治
Posted 丞相
篇首语:殷殷之情俱系华夏,寸寸丹心皆为家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第二章 秦的统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第二章 秦的统治
一、专制集权推行郡县 > ——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兼并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即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如何统治这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一后面临的主要问题。 > > 秦始皇像秦王 嬴政功成业就,首先令群臣议帝号。臣僚们诚惶诚恐,选择三皇中最尊贵的“泰皇”为帝号,然而秦王嬴政自以为功业盖世,前无古人,便兼取三皇 五帝的尊称,定帝号为“皇帝”。又规定皇帝的命称“制”,令称“诏”,天子自称“朕”。从此皇帝所拥有的独断的权制,不仅成为定制,而且在形式上也更为完 备。这是秦王嬴政为强化君权,由皇帝独自运用权柄,推行法度的重要步骤。与此同时,他命令废除古谥法,避免“子议父,臣议君”,以维护皇帝的权威。秦王嬴 政在实现专制极权的道路上,终于迈出重要的一步。他自称“始皇帝”,希望把他所开创的帝业世代传下去。为此,嬴政在统一后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关的问题上,又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 > 关于统一后的政治体制问题,秦朝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意见。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多数官员,主张在燕、齐、楚等地 区,另设封国,立秦始皇诸子为王,以便控制这些边远的地区。廷尉 李斯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周初所封子弟同姓很多,结果形成诸侯混战的局面,连周天子也无法制 止。如今天下统一,他建议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用赋税赏赐诸子功臣,不宜再分封诸侯,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宁。秦始皇采纳李斯的意见,决定全面推行郡县 制,从而创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 根据这种政治体制,秦朝在全国设立中央、地方两级统治机构,皇帝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的 行政机构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即秦汉常统称为“三公”的高级官吏。其实他们的实际职权和官阶差别很大,也不同于后来的三公制,而且秦朝是否设太尉还是 个疑问。它们的职权及设置情况如下。 > > 秦朝分设左、右丞相,以左为尊。丞相为百官之长,即最高行政长官。他们承奉皇帝旨意,辅佐皇帝处 理全国事务。秦始皇后期,李斯由廷尉擢为丞相,参与诸多重要决策,丞相职位显要。李斯本人封为列侯,当时人称之为“君侯”,地位仅次于皇帝。李斯曾感叹 说:“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史记·李斯列传》)这是秦始皇统一以来丞相权势最盛的时期,它正折射了君权之集中。秦二世时,丞相由 宦者赵高充任,又称中丞相。 > >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太尉职掌“武事”,协助皇帝处理军务,是秦所设职官。但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秦 在统一前夕,只有国尉之设,尉缭曾任此职。秦朝建立之后,不仅国尉职衔消失,也未见设置太尉。后来沈约所撰《宋书·百官志》,以及成书唐初的《晋书·职官 志》,在叙述太尉一职建置沿革时,均不提秦国或秦朝有太尉之设。此职或不常设,故史籍记载甚少。 > > 秦朝初设御史大夫,职掌副丞相。其职 权管辖的范围,包括监察百官,主管图籍秘书,督察地方诸郡,接受公卿奏事等,在朝廷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秦朝一些军国大事,往往由御史大夫的属官承办。秦军 南征岭南,负责凿渠转输军粮的,就是监郡御史禄。秦始皇坑儒,审问诸生,办理案件的,又是御史。御史大夫的官属,最主要的有御史中丞。上述御史大夫的职 权,多由中丞具体执行。 > > 丞相之下,分设“九卿”。他们是一些职秩稍低的中央高级官吏,主要掌管宫廷事务,或者国家某项政务。其分职如下: > > 奉常,职掌宗庙礼仪,负责祭祀之事。秦始皇设博士官70人,“掌通古今”,特备问对,也归并在奉常所属机构中。 > > 郎中令,掌禁中侍卫皇帝诸职。赵高在秦二世即位之初,曾任此职,自称居“上位,管中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是皇帝的近侍之臣,所辖机构庞大,其中以郎官人数最多。 > > 卫尉,主宫廷守卫之职,包括宫门兵禁、屯卫宫殿、值宿徼巡等等。如秦朝末年,秦二世在望夷宫斋戒,不仅宫门有卫令统兵防守,而且“周庐(庐舍)设卒甚谨”(《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周由卫士警卫。 > > 太仆,掌宫廷车马。皇帝出行,则主舆驾仪式,出宣诏命。秦朝沿袭古制,分设车官、马官,又置太仆统领。如中车府令,即主乘舆路车,赵高曾任此职。 > > 廷尉,职掌刑辟,主刑罚断狱,是最高司法官。 > > 典客,掌管少数民族入朝事务,主持接待、朝觐礼仪,典宾礼是它的主要职责。 > >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 > > 治粟内史,主管国家的财政,如钱谷赋税收入及支出。 > > 少府,主皇室的财政,管理山海池泽之税,供给皇室生活所需。其事务繁杂,机构庞大。 > > 此外,中央的高级官吏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掌管修建宫室的将作少府、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典属国等等。所有这些高级官吏,各自还有一些数量不等的属 官、吏员,执行各种具体政务,组成中央庞大的统治机构。他们从丞相到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一切政事均由皇帝裁夺。 > > 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推行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不是秦朝首创。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已有郡县之设。但是秦朝建立后,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才开始在 全国普遍推行,其行政机构也更加完善了。当时全国分为36郡,后来因边地陆续开发,郡的辖区不断调整,全国郡数增至40余郡。秦朝的郡大县小,郡统辖县, 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郡设郡守和郡尉,中央另设监御史。 > >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郡的政事,诸如郡内的民情风俗、农桑垦殖、 司法治安、属县吏治、兵事军务等等。由于郡守负有治理地方之责,职重权大,秦对郡守的选任相当重视。如秦统一前夕,曾以秩位相当列卿的内史腾出任南郡守, 便是一例。守腾出任之时,秦在“南郡备警”,则郡守的职司不仅主民事,还负有军事方面的重责。 > > 郡尉协助郡守,掌管军事,秩位比郡守稍低。除了掌军务之外,有时郡尉也统兵作战。秦朝开发岭南地区,即由郡尉屠雎将兵击越人。 > > 监御史职掌监郡,隶属于御史中丞,是中央监察地方的官员。其职责及地位特殊,既监察地方行政,也执行某些重大使命。 > > 此外,京师为都城重地,所在郡县不设郡守,另设内史掌治京师,地位相当列卿。 > > 郡下分若干县。县的行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县称县长,掌管一县的政务。县设县尉,主管县内的治安、征发戍卒等。又设县丞,协助县令、长,并掌管司法。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设“道”,道与县并行,性质同县的行政机构类似。 > > 县下设乡。乡有三老,掌教化;有啬夫,主管司法、赋税;有游徼,管理治安。乡之下为里,里设里正,又称里典。里中有什伍的组织。 > > 此外,秦时还有“亭”的设置。班固所称“大率十里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指的应是按地域距离分设的。它的职能,主要是维持地方治安,传递文书 等。“亭”设亭长、求盗等亭吏。秦朝末年, 刘邦以泗水亭长,为县送刑徒于骊山,基本与上述职能相符。其隶属关系,则更像县的派出机构,而不属于乡管辖。 > > 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制,它直属于秦朝中央统辖。郡县长吏由中央直接派遣,是中央在地方行使权力的代表。他们必须执行中央旨令,接受中央的监督和考核,从而使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 > 随着上述政治制度的推行,秦朝关于官吏的选任、考课、赐爵、秩俸等,也有一整套相应的制度。 > > 在官吏选任方面,秦朝沿袭 商鞅变法以来的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以功授官”的封建官僚制。在这种制度下,以军功授官是选任官吏的主要途径,一些在 统一战争中立有军功,或者有特殊贡献的人员,秦始皇相继授予各种不同的官职。对高级武官的任用,有的尊宠倍加,甚至成为几代人相袭的官职。秦将蒙恬及其父 祖,还有 王翦和他的子孙,都是三代相袭为高级将领。 司马迁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显赫的军功不仅是仕进的阶梯, 又是子孙袭封为武官的条件。从“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来看(《史记·蒙恬列传》),秦朝武官世职的现象,显然属于“恩荫”之类的封赐。 > > 然而,随着国家的统一,频繁的战争减少了,以军功选官的办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相继推行,全国政事日益增 多,国家各级机构需要各种人才,因此其他的选官途径也同时并行。如征聘士人从政,或从低级吏员中征举人才,就是其中一种。前者如秦始皇时期,叔孙通“以文 学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待诏于博士中;后者如 萧何以郡卒史考课第一,监御史拟入奏朝廷征用萧何。这类征召性质的选官,被征之士去从可以抉 择,如萧何即不应召。 > > 对于低级官吏的选任,秦朝实行由地方推举的办法。《史记·淮阴侯列传》载: 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 为吏”。这种选官方式,不仅要受财产、品行、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而且被推举者还要经过试职,才可以正式任用。刘邦在秦朝时,“及壮,试为吏”(《史记·高 祖本纪》),即经过试职,而后被任命为泗水亭长。 > > 此外,盛行于秦昭王时期的任举制,或称保举,大约秦统一初期还在实行。这是由官吏荐 举人才,并作担保,官府加以任用的选官方式。如秦王嬴政时期,李斯入秦,就是由 吕不韦保任为郎的。但是,如果保举违制,或所任不当,保举者将受到惩罚。云 梦秦简《秦律杂抄·除吏律》规定,如保举曾被撤职永不叙用的人为吏,罚二甲。《除弟子律》规定,如保举弟子不当者,则耐为候,即处以剃去须鬓的耐刑,罚做 伺望敌情的刑徒。第一个反对暴秦的陈胜,他没有成功,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秦朝的统治者特别的暴力,一点都不考虑老百姓的感受,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很多的人一直生活在一个被压迫的社会下,被欺负被压榨已经是日常生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逼迫那些有能力的人奋起反抗。陈胜就是第一个敢于从那一堆人中站出来,然后说反对的人。可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一开始就这么顺利的成功的,陈胜的反抗最终还是失败了。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最终陈胜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 当时陈胜所带领的那个起义是一直以来最大的一个起义,以前的起义规模比较小,然后也没有什么规划,所以成不了什么大气候。那些起义一般都只是在一些小地方,比如说农村,影响并不是很强烈,也伤不到整个国家的核心。 但是他带的起义不是这样的,首先在他带领农民准备发动起义之前,他先对这些农民工进行了培训,给他们一个有规划的训练。这样在打起仗来的时候,相比于那些专业受过训练的人也不会差的太多。他告诉那些农民工,怎么打赢得几率才是最大的。 当时陈胜运气也是比较好的,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都还比较的顺利。当时在他们起义的过程中,天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从这儿看来,陈胜的起义应该成功了。但是最后刘邦成为了皇帝,陈胜的起义也就这样失败了。 从历史记录来看,陈胜的起义一开始还进行得非常的顺利。但是慢慢的到中后期之后,陈胜就失去了军心。我们要知道,一个军队要想打胜仗,就必须军心要稳,士兵要有士气。而到后期的时候,陈胜的军队已经开始慢慢的没有了士气,也不听他的话了。 这才是陈胜起义失败的真正原因。所以在后来的时候,即便是陈胜有心想要再进行起义,也没有那个实力了,而且那个时候刘邦已经当上了皇帝,更加没有了这个可能性。最后,陈胜竟然是被自己的马夫给杀死了。 所以说,先出头的不一定就有好结果,想要成功,做什么事情都要特别的细心。这样做出来的结果才有可能真正的称心如意,不然很有可能就因为一个小细节,自己之前的努力就全部都白费了,这样真的是比较可惜的。像陈胜就是因为中途的一些小细节没有做好,所以就变成了这样子。相关参考
秦朝的统治者特别的暴力,一点都不考虑老百姓的感受,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很多的人一直生活在一个被压迫的社会下,被欺负被压榨已经是日常生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逼迫那些有能力的人奋起反抗。陈胜就是第一个敢
背景魏国攻克秦国河西之地后,有了进一步攻秦甚至灭秦的跳板,严重威胁秦国的安全,魏文侯去世后,魏国的扩张重心移至中原,魏军主力也随之调往中原。经过秦国失去河西战略要地,秦军退守洛水一带,其安全受到了严重
周成王生于公元前1055年,死于公元前1021年,姓姬,名诵,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当时齐太公吕尚的女儿邑姜。他是西周王朝第二位统治者,一共在位21年。因为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就继承了皇位,所以当
荆轲刺秦是一起发生在公元前230年的战国时期的事件,他反应了当时的人们对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历史上对荆轲刺秦这一事件有具体的记载,可是,荆轲刺秦的事件我们耳熟能详,但是,荆轲刺秦的背景是什么知道吗?
对荆轲刺秦的看法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著名的混乱时期之一,因为在战国的时候我国处于诸侯国混战的局面。秦国最终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这一时期虽然跨度短但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意义很重大,同时在这一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人们对此事前因后果的理解,与历史事实出入很大,并且跟历史真相正好相反。例如,荆轲刺秦王未果的原因,普遍认为是因为荆轲的剑术不精。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荆轲PK秦王,谁的剑术高
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之后相继打败了赵国干扰已有的北方三胡,之后并计划从河套地区南下灭秦。但由于发生了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饿死,导致灭秦的计划没有实现。在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变得强盛,赵雍的雄
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争之世,秦、齐、楚、韩、赵、魏、燕七雄争霸了两百余年后,秦屹立在血泊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有关六国灭亡的讨论,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学者研究过,本文再次捋一遍六国的灭亡的前前后后。战国
卫国人吕不韦,本是一位活跃于动荡的战国时代的巨贾,因为心思活络、善于经营而累至万金之富。吕不韦这个人的出身可不简单:他竟是在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姜太公的后人!为姜子牙的第23世孙。因为姜姓的一支迁居到
赵高是第一流的书法家、文字学家,也是精通法律的专才。他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同寻常,是秦帝国宫廷中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材。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