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
Posted 叔父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
秦始皇会被认为是坏人主要因为"焚书坑儒"..可是仔细想想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得罪的都是读书人..史书也是读书人写的..要比活埋..白起坑杀降卒数十万..也没有被写的多残忍..况且秦始皇统一币制.书同文.马同轨..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融合有相当大的贡献..
秦始皇~
我觉得他是位很专制霸道的君主!
虽然他焚书坑儒多疑
但又不可否认他的贡献!
好坏参半的人!
星座~~像是天蝎座( 10.23-11.21 )
占有欲过高、善妒、爱吃醋、疑心病重、报复心太强、
得理不饶人、感情用事、明知故犯、口是心非、城府太深、
爱恨太强烈、冲动、急进、易怒、顽固、倔强、难驾驭、多疑、
善变、感情用事、好冒险,常有狂妄的梦想、个性阴险、冷漠。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令人寻思的人物,他在公元之前,就经过贾谊的责难。
迄至近代,既受过章炳邻和萧一山的恭维,也受过顾颉刚和郭沫若的批判。可是我们的
好奇心不能因这样的“褒贬”而满足。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单说中国在公
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
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庭,仍以
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我们也可以问,以欧洲人才之多,何以不
曾在公元前后,同样由一个地方较偏僻,交通也不是顶便利的国家(有如波兰或保加利
亚)作主,以几代的经营,打败英,德,法,意,奥和西班牙的联军,并吞他们的领土
,断绝他们各国皇室的继承,并且将各国文字划一为一种共通的书写系统?这事不但在
两千年前不可能,即使两千年后的拿破化和希特勒都不敢存此念头。由此可知,中外历
史之不同,不光是人才和个性的问题。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
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有时一人
面目紧张,贴邻一人则轻松而微笑,士兵的头发,好像根据“规定”剃束,但发辫之间
,既大同又有小异之处。他们所著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
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
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
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比如说,以今日科技之发达,我们要重新塑制这几千个(也可能几万个,因为现在
出土之秦俑,尚只有骊山陵墓东部带北的一角)陶俑,也势必要组成委员会,由军官,
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集思广益的研究设计,才制造得出来。秦始皇既为一个“焚书
坑儒”的专制魔王,为何有这样的耐性?他为什么不以军事形式的雷同划一为原则,将
几千个人像以模型翻砂式的套制,有如波斯大流士宫殿前的装潢,又有如罗马的康斯坦
丁上在的侧面人像,成排结队的出现,既不必讲究生动,也毋须在艺术角度上斟酌?又
很多人指摘秦始皇的迷信。像在陵墓附近配置陶俑就有迷信的嫌疑。可是他如果信神权
的话,为什么不采取埃及的办法,将人像塑成几丈高,又设计为鸟头人身,或照印度的
办法,造成三头六襞?而偏偏像希腊雅典一样,保存了集体作品之个别的美感?
这些问题,尚待研究。可是从新发现的资料来看,我们也敢确定中国初期早熟的政
治统一,造成“书同文,车同轨”的局面,是一种有历史地理性的组织和一种带群众性
质的运动,有如陶希圣和沈任远的提议,我们应从秦始皇的后面,看清战国时代的社会
经济因素,认识农业技术的进步,商业的兴起,客卿在各国政治的地位,以及游侠的活
动情形。这些因素,促使中国在秦的领导之下统一。
最近几十年来地质学,气象学和考古学的发现,也可以连贯到中国初期早熟的统一
。中国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黄土铺盖着华北几省的广大地区,土
质松疏,经常有100尺到300尺的深度,因之黄河夹带大量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
,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坏耕作物的可能,局部治理无济于事。本来世界主要河流夹
带泥土4%或5%,已算很高,南美的亚马逊河夏季能带砂10-12%。然而194
0年间在陕县附近的观测发现,黄河夹砂以重量计达46%。夏季其中三个支流的夹砂
量从42.9-63%。由此也可以看出这问题的严重和庞大了。
因为人口增加,农业技术之进步,所以即使是春秋时代,各小国在黄河附近筑堤也
已经妨碍了彼此的安全。但有些国家,还恶意的将灾害加诸邻国。公元前651年齐桓
公会诸侯于葵丘,其中有一段盟誓,在各种古籍之中纪载略有不同,有的是“无曲防”
,“毋曲堤”,有的是“毋雍泉”或“无障谷”。到战国期间,这问题加紧,公元前3
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即曾将黄河河堤决溃以浸淹对方(见诸《史记》)。又《孟子
》一书中,提到治水十一次之多。亚圣自己就对白圭说:“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
国为壑...吾子过矣!”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秦始皇
并非不知道这事,他统一和国后碣石颂秦德,自称“决通川防”。他又改名黄河为“德
水”,更称秦为“水德之始”,这都是确切的证据。
季候风与农业的关系,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中国农产区的雨量,80%
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季候风由菲律宾海循西北方向吹来,有赖于由新疆方向自西至东
的旋风将这气流升高,才能将温度降低,使其中水分凝结为雨。这样一来,下雨或不下
雨,全靠两种气流适时适地的聚会。要是它们经常在一处碰头,其地必有水灾﹔反之即
有旱灾。《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已经表现出中
国初期农业的艰难。姚善友人《图书集成》及其他资料统计,中国在民国前2270年
,有旱灾1392次,水灾1621次,见于官方的报告(此外尚有虫灾,如“蜚”如
“螟”,经常见诸《春秋》)。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接济,是为“阻籴”,即可能发
生战事。各诸候可能因婚姻细故,个人恩怨及扩大地盘的野心而动兵戈,参与的人民则
更因饥荒所迫而活跃从事。上述的葵丘之会,也有“无遏籴”的彼此保证。《左传》里
记载因粮食问题发生的争执其著得有如公元前720年,郑国取温之麦,又取成周之禾
。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予以接济。次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感恩图报
,反而阻籴。因此两国发生战争。叙事的时候,《左传》也提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这次战争,秦国胜利,俘虏晋候。恰巧次年晋国“又饥”,秦伯再加以接济,并且
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还有很多战事,书中未叙明原因,根据我们现在推想,
类似争执必然不少。
从春秋到战国,上述背景,只能增加国与国间的冲突。根据周朝以前的规定,各国
不能随便筑城设防。但这几百年长期扰攘,却大开各国违“礼”筑城之门。有关的邻国
,则因对方设防而备感威胁,更要先发制人。凡此种种设施,都增加中央集权的趋向。
过去通过贵族的间接管制,像欧洲骑士样的职业军人都成往迹。现今则只有全面动员,
履亩征赋。而且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
素支持兼并。春秋时楚国和随国冲突,一大一小即有“随民馁,楚之赢”的说法,战国
的时候,梁惠王语孟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经
过如此的措施,他就觉得他的地盘应当扩大,人口应当增多。梁惠王个人的希望没有达
到,他的想法却有长期历史上的合理性。
所以,全面竞争之后,小国无法生存,因而有趋向整个统一的趋势。始皇灭六国的
期间,公元前243年“蝗蔽天下”,235年“天下大旱”,前230年和228年
均是“大饥”,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嬴政又称自己的功劳为“堕坏城郭”
和“夷去险阻”,也就是全国对内不设防,食粮全部流通。这样才能“振救黔首(老百
姓)周定四极”。由此看来,再参阅战国以降战事的惨烈,和《孟子》经常提出的“若
大旱之望云霓”,“途有饿莩”,以及“凶年饥岁...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
”,更感到我们无法责骂秦始皇,虽然我们无从赞同他焚书钳制思想,而他的坑儒(所
坑的也未必都是儒),其行动残虐,更不是令人所能同意。无从“褒贬”之余,我们只
好强调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嬴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
支撑着。
还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
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
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西元一五五年)。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幼年被大宦官曹腾收为养子,所以改姓曹。
少时,曹操就机警过人,喜欢飞鹰走狗,围猎比武,不拘礼俗,放浪无度。他叔父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经常向他父亲告状。曹操受了父亲斥责后,决定寻找机会对叔父进行报复。一天曹操看到叔父走过来,就马上倒下,口吐白沫,一副中风的样子,他叔父立刻跑去报告曹嵩。等曹嵩慌忙的跑了过来,曹操却安然无恙,曹嵩就问他病是不是好了。曹操说:「我根本就没病,可能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才诬陷我。此后,曹嵩不再相信兄弟的话了。
曹操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极为不满,看到中常侍张让,依仗权势,就潜入张让府中刺杀他。不料被发现,曹操只好跳墙逃出。这件事后,曹操潜下心来,博览群书,特别喜欢研究兵法。另一方面,曹操开始结交社会名流。一位以「知人」而著称于世的卸任太尉乔玄,对他说:「我见过不少名士,但没有能比上你的。如今天下将乱,非有命世之才不能拯救着个社会,能够平定天下的,恐怕只有你了。」乔玄又对曹操说:「现在还没有什么名气,应该与许劭结交一下。」曹操就前去拜见许劭,交谈一阵子,曹操就问他:「先生看我是怎样的人呢?」许劭笑而不答。经过再三追问,许劭才说:「你是治事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曹操听罢,大笑而去。
二十岁时,曹操被地方推举为孝廉,被授与洛阳北部尉的官职。曹操一上任就再衙门外挂了五色大棒,宣布有违犯禁令的,不管是谁,一律严惩。一天,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马上下令挥棒就打,之后不法份子在也不敢在北部横行。曹操的名声一下子大了起来。
公元一八九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辩即位,年仅十四岁,由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与袁绍谋划诛灭宦官,太后不同意,袁绍就提议召请并州牧董卓进京,胁迫太后。曹操认为杀几个首恶的宦官,只需交给狱吏处理就可以了,不可引外兵进京。何进不听曹操劝告,结果消息走漏,宦官先发制人,伏兵杀死何进。这时,董卓帅兵开进洛阳,不久废掉另立刘协为献帝。
袁绍、袁术都不想与董卓同流合污而逃离京师,董卓就拉拢曹操,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痛恨董卓暴行,就逃出了洛阳。董卓就派人捉拿曹操。曹操东行,借宿于父亲好友吕伯奢家。晚上,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吕家要杀他,就先杀死所有的人,之后才发现吕家要杀猪宴请他。曹操就仰天长叹,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跑到陈留,得到大财主卫弘支援许多钱财和军粮,就招募了五千士兵,公开打出讨伐董卓的旗号。一些有志之士纷纷前来投奔。此时,关东一些州郡的州牧也积极组军反抗董卓,最后推举袁绍为盟主。董卓得之就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火烧洛阳,调动大军迎击诸侯联军。曹操几次催促袁绍西进,但袁绍不听。于是曹操就单独率军西上。曹操一路风尘而来,结果被打的大败。经过这次挫折,曹操感到自己力量太小,就与曹洪、夏侯惇等分赴扬州、徐州招募兵马准备再战。不久,联军也解体了。
一九二年夏天,青州黄巾军发展壮大,进入兖州,杀死兖州太守刘岱,全体官员前往东郡恳请曹操担任兖州牧。曹操亲自率军,最后,青州黄巾军全部投降,曹操从中挑选青壮年三十万人,号称「青州兵」。曹操有了兖州做根据地后,想把父亲接来安享晚年。不料途中遭徐州牧陶谦的部将袭击,曹家老小全部遇害。曹操得之后,相当气愤,于是亲率大郡讨伐陶谦。后来因兖州张邈、陈宫发生政变,请来吕布,立为兖州牧,只剩荀彧、程昱坚守的鄄城、东阿三县还属于曹操,曹操被迫撤兵。一年之后,曹操终于打败了吕布,吕布、陈宫逃往徐州,兖州又回到了曹操的掌握之中。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领军护送汉献帝东迁许县。从此曹操牢牢地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这时,董卓的旧将张济已死,他的姪子张绣继统其众,攻占宛城,扬言要进攻许都。一九七年正月,曹操率军西征,张绣不战而降。但不久张绣即反叛,袭击曹操。曹操仓皇而逃,长子曹昂、姪子曹安民及大将典韦均遭杀害。同年冬,曹操再次攻打张绣,收复宛和舞阴。第二年三月又第三次进攻张绣。由于张绣得到荆州牧刘表的帮助,曹操三次出征都没有成功,但却遏止了张绣、刘表的北上。
一九八年九月,曹操率兵攻打吕布,把吕布包围在下邳。陈宫建议吕布率兵出屯城外为犄角之势,并切断曹军粮。但吕布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坚守孤城不出。两个月后,曹操采纳郭嘉、荀攸的建议,挖开沂水、泗水冲灌下邳。吕布也终于投降了。吕布的势力彻底灭亡了。
二○○年正月,袁绍发表《讨曹檄文》,由著名文人陈琳起草,曹操看了很气愤,但很赞赏陈琳的文才。二月,袁绍率十余万精兵,进抵黎阳,同时派大将颜良驻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官渡之战拉开序幕。曹操屯兵官渡,袁绍也率军向官渡逼近。双方遥遥相对,曹操出击不利,就收兵回营,坚守不出。因知道袁军的人马多,粮草消耗量大,谋士荀攸劝他阻断袁军的粮草,曹操就派徐晃袭击袁军的运粮队伍,焚毁粮车数千辆。十月,许攸劝袁绍袭取许都。雸绍不听,许攸连夜投奔曹操。曹操与许优势老朋友,许攸建议曹操使用精兵偷袭乌巢,第二天,曹操就率五千名步骑兵改用袁军旗号,抄小路向乌巢出发了。最后曹操攻陷乌巢,杀了淳于琼。曹军大获全胜,乘势率全军发动猛攻击,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率八百骑兵度过黄河,向北逃去。二○二年五月,袁绍病死。袁谭与袁尚争夺继承权,发生内哄。曹操乘机发兵,冀、幽、青、并四州全部归入曹操势力范围,北方基本上统一了。
二○八年七月,曹操对荆州发动攻击。九月,曹军率军抵达新野,刘琮以全荆州的土地和人民向曹操投降。秋冬之交,曹操率领水陆大军从江陵出发,沿江东岸到达赤壁,与孙、刘联军相遇。鉴于北方军队不习惯水战,曹操下令用铁锁把战舰联锁在一起。这给了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提供了条件。一天夜里,东南风大起,周瑜的部将黄盖诈称投降,带了十艘满载着浇了油的柴草斗舰,借着风势直向曹营驶去。距曹营不远,同时然起火来向曹营舰船撞去,曹军大败。
曹操回到了北方,总结了赤壁战败的教训,决定首先平定关西、汉中,然后再实现自己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二一一年七月,曹操率领大军,讨伐马超。曹操大军抵达潼关,与关西军隔关对峙以吸引马超的主力。另一方面暗中派徐晃、朱灵带四千人度过黄河,在黄河西岸建立营寨,准备让大军陆续渡到河西,进行侧面作战。曹操绕到马超背后,完全打乱马超作战计划。最后韩遂与马超决定割地求和。曹操表面上同意,暗中则施展离间计,分化马超和韩遂关系,使两人互相猜疑。然后,曹操才与关西军决战,一举获胜。二一五年,曹操亲征张鲁。七月,曹操大军进抵阳平关,张鲁之弟张卫据关坚守。曹操久攻不下,就撤兵而还。张卫见曹兵已退,守备开始松懈。曹操突然回兵夜袭,占领阳平关。十一月,张鲁向曹操投降。
二一六年五月,汉献帝晋封曹操为「魏王」。
二一八年,刘备亲自率军攻打汉中。夏侯渊中了刘备的圈套,于二一九年被刘备斩杀于定军山,权军大败,曹操率军亲征,依然无法挽回败局,只好退出了汉中。二一九年七月,关羽对樊城发动进攻,曹仁派于禁、庞德等七军屯在樊城之北,以成犄角之势。进入八月,大雨连绵,汉水泛滥,关羽引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并进围樊城、襄阳,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考虑把首都迁往邺城,以避其锋。后来他接受了司马懿、蒋济的建议,劝说孙权偷袭关羽,擒斩关羽,才解除了襄阳、樊城之围。
孙权为了转嫁杀死关羽的责任,派人把关羽的人头送过来。曹操非常明白孙权用意,下令按关羽的身材雕刻了一个木偶,穿上寿衣,与人头缝在一起,以诸侯之礼在洛阳厚葬。
二二○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岗上,与战国时作过邺令的西门豹祠堂相邻,称「高陵」。九个月后,曹操的儿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
历史人物 公叔痤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公叔痤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不好下定论,你说他是好人吧,他又不全是好人,说他是坏人吧,他有时候还挺谦虚的。那么,公叔痤做了什么好事,又做了什么坏事呢?
在魏国,魏文侯死后,魏国的国相一职空悬已久。魏武侯继位以后,迟迟不立吴起为相国,反而立了齐国贵族田文。田文死后,魏武侯又立了公叔痤为相国,始终不立吴起。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因为吴起惹怒了魏武侯,这是魏武侯的报复。
原来,魏武侯继位没多久的时候,他到了西河来巡视。巡视的时候,魏武侯很是感慨的说道:“我们魏国的山河这样险峻,边防难道还不算险固吗?”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听出来他的自信,他相信魏国的实力,足以抵御任何进攻。魏武侯的话音刚落,随行队伍中就有一个大臣附和道:“您说的没错,当年的晋国就就是因为有雄山峻岭,才称霸了百年之久的吗?如果大王您在政治上加把火,我们魏国就无敌了。”两个人的这几句谈话很是舒畅,魏武侯心里正得意着,只听得吴起说道:“大王刚刚说的话本身就是有错误的,你身为臣子,不提出来,反而附和,你犯的错更大。”魏武侯一听就不高兴了,他质问吴起为什么要这样说。吴起回答道:“山河的险峻我们是不能依靠的,当然霸业也不是仅仅依靠山险水急就能够产生的。当年的三苗居住的地方,四面八方都很险峻,可结果他们政治处理得不好,还是被大禹赶走了;夏桀和商纣哪个不是拥有天险,由于他们的政治处理不好,最后的结局都不好。大王想要建立霸业,一定不能有依靠山河险峻这样的想法。”听了吴起的话以后,魏武侯笑着说:“吴起你的这番话说得太好了,看样子我可以放心的将西河郡交给你来打理啊!”在场的人都知道,吴起惹怒了魏武侯,他以后的日子不会好过了。
公叔痤是魏武侯身边的宠信之臣,魏相田文死后,为了不让吴起为相,魏武侯毅然决然的任用公叔痤为相国,堵住了悠悠众口。公叔痤担任魏相以后,迎娶了魏国公主,对魏武侯更加忠心。
忠心于魏国这并不是坏事,坏就坏在公叔痤的自私。为了稳固自己的相国地位,他忌惮吴起,设计圈套陷害吴起。当然,若是没有他的陷害,从上面的这次谈话中,我们也可以预料到,吴起和魏武侯之间的不合,吴起始终是要离开魏国的。但是,万事皆有变数,若是魏武侯在吴起的劝说下回头,精心治理国家,努力改正对待人才方面的态度,是不是魏国就能一统天下了呢?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毕竟魏文侯留给魏武侯的魏国这个大家产的家底还是十分丰厚和殷实的。
公叔痤的自私,让他做了两件有害于魏国的事情,一件事情是赶走了吴起,另一件事情是不荐公孙鞅。魏武侯和他的父亲比起来,在人才方面的确处理得不好。魏文侯时期,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有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文武相济,盛极一时。可是到了魏武侯时期,李俚死了,吴起逃了,公孙鞅跑了,大批骨干人才的流失,给魏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公叔痤呢又是一个亡羊补牢的人,就是传说中的马后炮,虽然形容得有些不准确,但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他赶走了吴起,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后来他带领吴起训练的兵打了胜仗,知道不是自己的功劳,就不接受魏武侯的封赏,还提出要将魏武侯的封赏赐给吴起的后人。他想要做些什么来弥补,可是这样做的最好的结果其实还是为了他自己,因为魏武侯只会更加信任他。他雪藏了公孙鞅很多年,临死前才想着要解放公孙鞅,并且向魏惠王极力举荐公孙鞅,但是魏惠王并没有识人的能力,放跑了公孙鞅。没错,公叔痤埋没了公孙鞅的实力,他很内疚,为魏国损失了一大人才而感到内疚,所以想做些什么来挽救魏国。可是这都没有用,改变不了魏国衰弱和灭亡的命运。
相关参考
吕不韦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人生远比历史书上来得精彩,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同时又有冒险精神,敢于奇货可居,敢于一字千金。赢异人能登上王位,离不开吕不韦的奔走,但是更多原因是秦国当时几派政治势力的需求。不
东汉时期,沛相王吉任职五年,共杀人一万有余。照这样算下来,也就是说他每年至少杀2000人,每天至少杀5人。这简直就是杀人狂魔,大家肯定会这么想吧,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王吉所杀之人都是犯了罪的人,
每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或浅或深的痕迹,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后人们都会给予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若是得到了好的评价,那么说明这个人生前的确是做了些好事的。但若是得到了差的点评,那么只能说这
庞太师,名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不久庞籍
李光地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生前死后都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去世后,追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列清初一氏名宦。从从政为民方面来看,李光地的确是一代好官。他入仕之后,始终清简勤政,辅助...
李光地是清朝著名的清官,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生前死后都得到了康熙帝的高度赞扬。去世后,追谥“文贞”,加赠太子太傅,列清初一氏名宦。从从政为民方面来看,李光地的确是一代好官。他入仕之后,始终清简勤政,辅助...
汪直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海盗和走私商人,他在嘉靖十九年的时候,趁海禁政策松缓之机,与同乡徐惟学、叶宗满等人从事海外贸易,史料记载:“置硝黄丝棉等违禁货物,抵日本、暹罗、西洋诸国往来贸易”。海外贸易虽然...
史书上曾记载:“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专诸在历史上的身份被称为刺客。作为春秋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是战国及后世备受人推崇的角色,为了一个“义”字,刺杀吴王僚,最后虽也当场被杀,却算是不辱使命。...
史书上曾记载:“夫专诸之刺王僚,彗星袭月。”专诸在历史上的身份被称为刺客。作为春秋时期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是战国及后世备受人推崇的角色,为了一个“义”字,刺杀吴王僚,最后虽也当场被杀,却算是不辱使命。...
每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或浅或深的痕迹,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后人们都会给予一定的判断和评价。若是得到了好的评价,那么说明这个人生前的确是做了些好事的。但若是得到了差的点评,那么只能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