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直道和驰道
Posted 道路
篇首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朝的直道和驰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秦朝的直道和驰道
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连结全国南北各重要都市的道路。不论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说。它是秦朝控制全国的重要基础的说。
直道:由咸阳直通北方九原的直线道路,是秦朝防御北方匈奴的军事用道路。由于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所以除了国防上的用途之外,并无太大的用处的说。
1. 驰道
秦朝修建的专供皇帝乘马车驰行的道路。秦朝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至山东临淄,西北至甘肃临洮,东南至湖北江陵,西南至巴蜀。大道宽五十步,两旁隔三丈就植青松一棵。在北方,还有从九原(今包头)到河北碣石的大道,从云阳(今陕西淳化)至九原的大道。据《史记‧蒙恬传》记载,蒙恬在北方「堑山湮谷,通直道」,可见工程的浩大和艰巨。
2. 直道
秦直道惊现古交通环岛
至今还在用的宽广的秦直道。
西元前212年,为了抗击从北而来的匈奴,有利于戍边战争,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伕修建了一条通道,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直道。这条距今已有2223年历史的交通大道,比世界最早的高速公路(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早2124年,比著名的罗马大道宽3-8倍,长15倍,是世界公路的鼻祖。2009至2011年,陕西考古研究院焦南峰、张在民、张占民、肖健一等专家对秦直道局部地区进行了考古挖掘,收获颇丰。2011年新年伊始,秦直道上又传来好消息,居然发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交通环岛,所有人一直以为在甘泉境内秦直道要过洛河应该是直接架桥而过,因为圣马桥处还保存有秦时的引桥桥墩。但是考古证明秦直道是围绕圣马桥墩台下坡并转弯180度后从上游过河。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中国古代道路有交通环岛。秦直道──这一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跟长城、兵马俑、阿房宫等同一时期诞生,秦直道是矛,长城是盾,兵马俑是兵,阿房宫是王权的中心,四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它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王朝的象征。一条不可思议的路线组合秦直道经过平原、走过丘陵、穿越黄土高坡、跨越茫茫沙漠到达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路线组合,也是一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与此比拟的奇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直道全长“千八百里”,(约合今1400余里)“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其起始地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淳化县,终点则在包头市西南的九原郡遗址,途经陕西省旬邑县,延安市的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安塞县,榆林市的横山县、靖边县,甘肃省的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宁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召旗、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东胜)市、达特拉旗、包头市等。历时两年半主体全线贯通,是当时由咸阳至九原郡最为便捷的道路。随着唐宋以后政治格局的改变,秦直道才逐渐被忽略。除了新近发现的交通环岛,考古工作者在2010年还曾发现了秦直道上有盘山道,这一点可以说明秦直道并非全部都是开山填谷,当时修建的时候也是因地制宜,解释了为什么秦直道 的修建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可以主体全线贯通;2009年在富县张家湾段发现有古代小孩的脚印。这说明当时修筑秦直道时工程浩大,男女老少都参加,以至于带着小孩参加秦直道修建工程。秦直道上故事多两千余年以来,这条路上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凄楚哀婉,有的惊心动魄,有的缠绵婉转。从秦直道“道未就”开始,记载的与秦直道有关的历史名人和重大事迹数不胜数,他们跟秦直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代霸主秦始皇,作为秦直道的创始人,在世时并未实现从直道北巡九原的理想,但他在南巡途中去世,其遗体则是通过秦直道运回咸阳的(根据当时的政治情况,应该是走了一部分),了却了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孝文帝刘恒是秦代以后最早驱车走过秦直道的汉代皇帝。《史记孝文本纪》载:三年(西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这时,被蒙恬赶到阴山以北的匈奴又杀回到河套地区。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高奴在今延安一带,孝文帝从林光宫到延安走的就是秦直道。[略] 秦直道最初的修建是为了御边的战争需要,但道路的综合功能使它也成了中央王朝连接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衢大道,成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直道和纵横于东西的驰道以及沟通印度、缅甸的宝山博南古道等共同构成了统一大帝国的交通网路,这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是无可比拟的。我们应该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财富感到骄傲和自豪。孝文本纪》载:三年(西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这时,被蒙恬赶到阴山以北的匈奴又杀回到河套地区。六月,“辛卯,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高奴在今延安一带,孝文帝从林光宫到延安走的就是秦直道。[略] 秦直道最初的修建是为了御边的战争需要,但道路的综合功能使它也成了中央王朝连接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通衢大道,成为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直道和纵横于东西的驰道以及沟通印度、缅甸的宝山博南古道等共同构成了统一大帝国的交通网路,这在同时代的世界各国是无可比拟的。我们应该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一财富感到骄傲和自豪。
历史百科 驰道与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后又扩展到百越地区,西北以万里长城为界,长城西起临洮 (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
秦始皇下令平毁战国时代诸侯各国在交界处所修建的长城巨堑、城郭要塞,从而消除了阻碍交通与造成分裂割据的地理因素。他又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建通向全国各地的行车跑马的大路——驰道。驰道宽五十步 (六尺为一步),用铁椎筑土,非常坚实平坦。驰道中央宽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两旁种松树标明。驰道对发展陆路交通起了巨大作用。
其次是疏通水路。首先是撤除各国所筑的阻塞水道的堤防,然后疏通加深“鸿沟”(即后来的汴渠,在河南郑州、开封一带),联通黄河、淮河、济水、汝水、泗水等河道,以发展中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在吴 (东方)、蜀 (西方)、楚 (南方) 等地也大兴水利工程,构成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交通网络,收到行船与灌溉双重效益。其中最伟大的工程首推“灵渠”。
前214年,秦始皇为了经营岭南地区,任命天才的水利专家史禄负责修建一条连接湘江与桂江的人工运粮渠道。史禄测量地形,精心设计,在湘江上游 (今广西兴安县境内) 的江水中修筑一道犁头形的石堤,把湘江分为南渠和北渠。北渠水仍按原河道流向中下游,进入洞庭湖; 南渠水则越过高地跟桂江上游 (漓江)相通。为了与桂江上游相通,史禄开凿了60里长的人工渠道(世界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渠道中修建若干个斗门 (船闸),通过蓄水或排水以使船只升降,从而湘江中的船只可直达岭南。这项工程号称“灵渠”。它的修建,在两广开发史与航运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