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施政不止法家还有儒家一面
Posted 儒家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嬴政施政不止法家还有儒家一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嬴政施政不止法家还有儒家一面
秦始皇是个心胸开阔的帝王,对诸子百家更是兼收并蓄。汉代出于独尊儒术的目的,污蔑秦始皇严刑峻法,一心要灭绝儒家学说。后世很多文人鹦鹉学舌,这类文字汗牛充栋,甚是可笑,甚是可恶。
其实,只要认真读《史记》我们就会发现,秦始皇并不排斥儒家学说,而且始终重用儒生。对诸子百家学说也是兼收并蓄。
比如《秦始皇本纪》就记载,二十八年秦始皇东巡时,就在山东与鲁国的儒生一起讨论问题(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
秦二世的时候,儒生仍然在秦国高层发挥作用(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
陆贾、郦食其、张苍、伏生和叔孙通,都是在秦帝国高层担任职务的儒生。
张苍在秦帝国担任御史,叔孙通是侍奉在秦始皇身边的博士,陆贾和郦食其都是当时有名的儒生。他们在秦始皇执政期间,始终受到重用,从未受到迫害。可见,秦始皇并不讨厌儒生。说秦始皇要灭绝儒生和儒家文化,是汉代帮闲文人的谎言。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他的史学著作《通志,校雠略一》中说:
“陆贾,秦之巨儒。郦食其,秦之儒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侍诏博士。数岁,陈涉起山东,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叔孙通降汉时,自有弟子百余人,齐、鲁之风未尝替。则知秦时未尝废儒。”
郑樵这段话,其史实引自《史记》等前朝史书。其中说到秦二世的时候,陈涉在山东起事,秦二世曾经召博士和儒生30多位来寻找对策。这些儒生都拿儒家经典《春秋》里的微言大义做回答。可见儒生在秦帝国是受重用的,儒家经典也没有受到禁毁。
汉朝的时候,手下有门生一百多人,可见秦始皇并不是不允许聚众讲学,并不是不允许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只是要以秦帝国认可的公职人员为师。从这点意义上讲,秦始皇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更民主,更开明。
清代著名学者康有为也曾说:
“秦虽不尚儒,然博士之员尚七十人,可谓多矣。且召文学甚众。伏生、叔孙通即秦时博士也,张苍即秦时御史。自两生外,鲁诸生随叔孙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蕴六艺,学通诗书,逮汉尤存者也,然而以坑儒为绝儒术,亦妄言也。”
康有为认为,秦帝国中用了很多儒生,这些人都精通儒家经典诗书,精通六艺,一直到汉代建立,仍然发挥着作用。可见说“坑儒”是为了灭绝儒家学说,是不负责任的妄言。
秦始皇留下的多处碑刻,也印证了秦始皇对儒家学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加以运用的。比如泰山石刻中明确写着“男女礼顺”的内容,这就是要求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推行儒家倡导的道德礼仪规范,以道德范畴的礼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勒石中还强调移风易俗,创造“廉清”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有儒家思想的成分因素。
对于诸子百家的学说也是如此。秦始皇二十八年在琅邪刻石中有:为官者要怜惜百姓,努力工作。征发劳役不要耽误农时,要让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动兵打仗(“忧恤黔首,朝夕不懈”,“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
这与墨子的民本思想很相近。新近出土的里耶秦简也证明了,秦始皇倡导这样的治国方略,并实际得到了贯彻执行。
里耶秦简中,洞庭郡守礼在给属县下达的公文中说:“农忙时不要劳动百姓服徭役。平时需要动用百姓服徭役的,能简省的不简省,将受到弹劾,还要按律治罪。(“田时,不欲兴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兴者,辄劾移县,亟以律令具论。”)
这是实实在在见诸于秦始皇具有大政纲领性的刻石,和地方官员具体实施的命令文书,这比带有明显偏见的形容词真实可信。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
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
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愛衆,節用而愛人。尤其反對人殉制度,不滿於過分剝削和濫用刑罰。
2、哲學上,搖擺於唯心唯物之間,宣揚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認爲天沒有意志。生而知之者上也,強調任何人的知識都是後天學習而得。
3、教育上,主張教學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求觸類旁通,啓發式教學,注意因材施教。提倡學思結合,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講究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能夠詩意盎然的表達思想: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孟子,子思之門徒,子思孔子之孫。
1、政治上,主張: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國君經反覆勸諫而不聽,可以更換。平等看待君臣關係,臣子沒有天生的服從和隸屬義務: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建議統治者,保民而王。譴責虐民、殘民。使民有恆產,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勞役地租性質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證明壓迫剝削的合理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2、哲學上,宣揚性善論和良知論。人本具有仁、義、禮、智、信等觀念,若擴充善念,人人可以爲堯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謂學習要反求於內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認爲理性思維高於感性認識: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另外,儒家講究,不偏不倚、中規中矩,不走極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集大成者爲莊子。
莊子,主要淵源於道家創始人老子。莊子把老子的客觀唯心論發展成主觀唯心論,將老子的樸素辯證法發展成相對主義的詭辯論。
認爲:一切都處於,無時而不移之中,否認物質的穩定和差異化。
主張:齊大小、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追求無條件自由。其人生哲學悲觀厭世,社會理想比老子的小國寡民還落後的原始狀態。
決不與統治者合作,辛辣地揭露批判黑暗和腐敗: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明顯矛盾同具有叛逆性的文人產生共鳴,甚至成爲反黑暗的思想武器。
佛家,代表人物釋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因一切歸於盡,果熟亦當墮,合集必當散,有生必有死的生住異滅的現象,感受了無常。得出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於相對的關係或條件之中,若離開了這些關係或條件,則不會有任何事物或現象的結論。
認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命之源起和過程,依賴於無明、行、識、明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彼此互爲條件或因果關係而形成生命的循環往復。十二支緣緣起,皆歸於無明,造成了生死的根本原因。
認爲有八種苦,生苦、老苦、疾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清除痛苦的方法: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爲八正道。
爲衆生指明的解脫之道,就是苦集滅道。
佛陀勸誡君王:(一)、人民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怠倦。
佛陀將世間法總結爲:八法曰,有世八法隨生迴轉,雲何爲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當求方便除此八法。
衆生要與八法的周旋中,擺脫八法,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獨特的高尚品格。
墨家代表人物爲墨子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尊天、明鬼十大項,前七項是進步的,後兩項是唯心的。非樂則帶有一定的片面行性。
墨子講究邏輯學,認識屬於唯物主義的經驗輪,認爲憑耳目聞見之實,作爲是非有無的依據,強調感性認識,輕視理性思維。
法家,代表人物荀子、韓非子
荀子是由儒到法的唯物主義者。反對鬼神天命之說,認爲天有自身的變化規律,不因人間統治者好壞而變化。
主張:治天而用之,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爲人類造福。精神依賴於形體,認識必須符合實際: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主張性本惡,善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重視教育,提倡禮治與法治結合。
韓非子,主張:治國法令要明確,執法貴在嚴明。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要重刑而少賞,知人善用。實行中央集權,因事責功,暗中監督。
哲學上,繼承荀子唯物主義,改造了老子的唯心主義。認爲老子的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發展了墨子的認識論。提出以參驗法來檢驗是非,反對主觀臆斷,即無緣而妄臆度。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社會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人與人之間都是利害關係,彼此相互算計,非用嚴刑峻法,不能約束防範。
經過以上各家的主要思想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出各家的大致輪廓。法家韓非子除了改造了道家老子的唯心主義和發展了墨家墨子的認識論以外,再沒交集。我們可以輕鬆的把各家區分開來了!請各位給予關注,以便交流。
相关参考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赢政刚刚即位时,就把法家的政治观点作为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
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为尊,花开百枝,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那个思潮澎湃的时代里,各种学说都在探讨国家、王权、人民之间的关系,提出各自的治理国家的办法。这其中,老子对旧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弃努力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法家是在哪里发展起来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在治理国家的方略上,儒家与法家是完全不同的。儒家主张用血缘关系来维持统治,上至天子、下至诸侯,权力由国君或诸侯的嫡长子继承
公元前505年6月,鲁国正卿季孙如意去世。作为鲁国执政卿,季孙如意为人极为霸道,以致众多鲁人对他不满。对季孙如意不满的鲁人因此联合鲁昭公,共同讨伐季孙氏。关键时刻,「”三桓”家族的孟孙氏与叔孙氏主动帮
公元前505年6月,鲁国正卿季孙如意去世。作为鲁国执政卿,季孙如意为人极为霸道,以致众多鲁人对他不满。对季孙如意不满的鲁人因此联合鲁昭公,共同讨伐季孙氏。关键时刻,「”三桓”家族的孟孙氏与叔孙氏主动帮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实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颜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横扫燕赵之地。...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和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实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颜真卿曾统帅20万大军,横扫燕赵之地。...
原标题:朱仙镇之战:猴版内亚战术对明朝官军的最大胜利1642年,伤痕累累的大明王朝比过往显得更加虚弱不堪。一面是满洲大兵在辽东为所欲为,另一头还有闯王等人的农民军队伍屡禁不止。加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