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曾赏千金挑刺,无人能“增损一字”
Posted 《吕氏春秋》
篇首语: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吕氏春秋》曾赏千金挑刺,无人能“增损一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字千金的典故 战国时期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故事
《吕氏春秋》曾赏千金挑刺,无人能“增损一字”
《吕氏春秋》是一部宏博奇伟的巨著,历来被视为先秦杂家代表作。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说: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可见此书是在秦相吕不韦主持下,由其门下食客(《汉书·艺文志》称智略士)集体撰著而成。吕不韦是名义上的编撰者,有如现在的主编。不过,此书既以吕氏为旗号,又在其主持下编撰而成,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毋庸置疑的。
兼容各家思想
突出强调统一
《吕氏春秋》成于众人之手,众人又是颇为自由地撰著,然后集为一书,因而历来被认为杂家著作。其实,兼容并包各家思想,诸子之说兼有之(汪中《吕氏春秋序》),采精录异,成一家言(《吕氏春秋附考》),呈现所谓杂的风貌,正是《吕氏春秋》的基本思想特征。在《吕氏春秋》中,无论儒、墨、道、法,还是阴阳、纵横、名、农、兵,各家思想都有所反映。尽管时有矛盾、抵牾之处,却都包容于一书之中。这样看来,作为主持编撰者的吕不韦,似乎颇有容纳百川的度量。
《吕氏春秋》固然具有杂家兼儒、墨,合名、法(《汉书·艺文志》)的基本思想特征,但也并非无所侧重。杂取众家之长,必有鉴别、抉择,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倾向。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序》中说它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即认为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倾向。《四库全书总目》则判定此书大抵以儒为主。现在看来,硬要认定《吕氏春秋》以某一家思想为主,也许是勉强的,因为此书毕竟以杂为基本特征。但应该看到其编撰目的,在于记治乱存亡,知寿夭吉凶(《序意》),实质上是为秦王朝统一天下作理论准备的。所以书中特别强调乱莫大于无天子(《观世》),并再三宣扬所谓一即统一的思想。《不二》篇说: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执一》篇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大乐》篇又说: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由此可见,《吕氏春秋》的思想倾向虽然不主一家,但强调统一的观点甚为突出,可以认为,这是统领全书的一根主线。
内容宏博繁富
体式新颖独创
《吕氏春秋》号称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东汉高诱称其大出诸子之右(《吕氏春秋序》)。清代徐时栋赞其瑰玮宏博,幽怪奇艳,上下巨细事理名物之故,粲然皆具,读之如身入宝藏。(《吕氏春秋杂记序》)此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文献和逸闻轶事,内容浩博,涉及广泛,无论在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学、军事学、教育学、音乐学、农学、人才学等等领域,都有很高学术价值,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吕氏春秋》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许维《吕氏春秋集释自序》)体式宏大、新颖,前所未有。全书分为览、论、纪三大类,各类下分8、6、12组,各组分别包括8、6、5篇,总计160篇文章。编排整饬,自成系统。这无疑是一个新颖的创举。先秦之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及对话的连缀,再到独立成篇,最后发展为《吕氏春秋》式的系统化专著,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尽管为了强求整齐,不免有敷衍、割裂、重复之病,但这毕竟只占全书很小比例。况且此书体式新创,难免有不够完善之处。整体看来,它在体式上的独创性、严整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确实是难能可贵而值得赞赏的。刘勰即盛赞吕氏鉴远而体周(《文心雕龙·诸子》);章学诚也指出:吕氏之书,盖司马迁之所取法也。(《校雠通义》卷三)不仅如此,其体式还为后世的一些专著以及类书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指斥时君时政
文风平易晓畅
《吕氏春秋》的文章,现实针对性强,敢于訾议时君,指责时政,颇富批判精神。如《贵公》篇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去私》篇又说: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圜道》篇更挑明道: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这显然是针对期望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秦王发论的。又如《节丧》篇抨击当时的厚葬之风,也分明是针对秦王之奢靡而发的。敢于指斥时君世主,放言无惮,充分展现了战国时代勇于争鸣的时代风气。
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虽然时有尖锐之论,但全书文章大都立论平稳,摆事实,讲道理,不作空言,不尚文采,平易晓畅,颇有务实之风。与诸子之文相比较,它不像《孟子》的滔滔雄辩,不像《庄子》的汪洋恣肆,不像《韩非子》的锋芒毕露,也不像纵横家的辩丽横肆,其风格颇近似《荀子》之文。也许,所谓著书布天下的荀卿之徒,便是此书的主要执笔者。
史载《吕氏春秋》书成,吕不韦十分得意,大肆炫耀,公然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似乎此书尽善尽美,无懈可击,一字千金。其实真相在于,当时秦相吕不韦权势煊赫,令人畏惧,谁敢去增损一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一字千金的典故 战国时期吕不韦一字千金的故事
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纪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纪有纪首一篇和论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纪共计60子篇。八览各览有论文8篇,《有始览》缺一篇,共计63子篇。六论每论有6篇,共计36子篇。加上十二纪末的《序意》一篇,全书计有子篇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
吕不韦列传,用现代白话文来描述,这是一个关于吕不韦的平生,讲述了他作为一个闻名于天下名人的所作所为,概括生平,英雄事迹,历史功绩,以便于供于后代子子孙孙们的祭奠和敬仰。那,我们来看看,他的一生中都经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214年,刘备带兵包围了蜀主刘璋驻守的成都。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刘备戎马一生,从来都以仁义自诩。但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大有「”三忠于、四无限”的味道。所以,奉献了学说之后,在深爱其学说的秦王嬴政这里,他也只能死了,好让他至死忠于嬴政一个,别便宜了别人。秦统一之后,韩非子
一代名相吕不韦 留下《吕氏春秋》上应天时 中察人情 下观地利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
经常听到“公主病”这一词语,意思是指像古代公主一样骄横,一言不合就耍小脾气,发起火来自己都害怕。公主之所以会如此任性,主要是因为出身于帝王之家,从小受到太多的溺爱,养成了目中无人的性格,别说是普通人,
项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勇武之人往往产生在战乱的年代里,比如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等历史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代历史上的战争也逐渐从车战、发展到骑兵和步兵之间的混合战斗。 对于以下所排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陪葬的墓地,也就会有盗墓贼的身影。自从有钱人开始实行厚葬开始,盗墓这个行当就跟着起来了。要是追朔到中国历史最早的时候,可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人
春秋首霸齐桓公为何惨死宫中无人知晓—等到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易牙、竖刁便趁机发动,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又多内宠,身体难支,于是朝中大权便落宫廷政变,把桓公囚于宫中。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
春秋首霸齐桓公为何惨死宫中无人知晓—等到桓公一病不起的时候,易牙、竖刁便趁机发动,管仲死后,齐桓公年事已高,又多内宠,身体难支,于是朝中大权便落宫廷政变,把桓公囚于宫中。桓公被饿死以后,易牙、竖刁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