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追寻长生不老之道,求仙故事竟然多过秦始皇

Posted 汉武帝

篇首语: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武帝追寻长生不老之道,求仙故事竟然多过秦始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汉武帝追寻长生不老之道,求仙故事竟然多过秦始皇

2、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只为长生?

汉武帝追寻长生不老之道,求仙故事竟然多过秦始皇

关于汉武帝的传说非常多,主要保留在《说苑》、《新序》、《汉武故事》、《风俗通义》、《西京杂记》等小说中。像《汉武故事》,还假托是班固写的呢。

这些“小说”(与今天的小说不是同一个概念,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写了许多汉武帝求神拜仙的故事。而且,无数古代的段子手,给汉武帝编派了无数的段子,最后集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啊,愚蠢的人类。

不过,这一点也不冤枉。历史上的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求仙、追寻长生不老之道是出了名的。但他的求仙故事比秦始皇多多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活得太长了。

《史记·封禅书》里说,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李少君夸自己能“祠灶致物,炼化黄金”,他就信了;谬忌云“天神贵者太一”之说,他就去祠祭太一;少翁献鬼神方术,谓能以方术夜致武帝已亡之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他就加封少翁为文成将军;栾大说可招致神仙,他就在数月之间给他封侯、封将军、娶了大长公主,身佩六印,贵震天下。

李少君病死,汉武帝还不信,以为他是仙化升天了,还派人接受李少君开的方子,去寻找蓬莱安期生。少翁,以帛书喂牛,声称牛腹有奇,武帝发现这些神迹都是假的之后诛杀了他。栾大,因为方术不灵验,武帝把他杀了,全然不管他已经是自己的女婿。

按说,一个人被骗了这么多次,只要脑子没坏,应该多少有点警惕吧,何况汉武帝还在政治角力和平衡上体现了充分的智慧呢。但汉武帝没有。栾大见到汉武帝时问,师兄少翁是怎么死的,他为了挽留栾大,压根不提少翁是因为方术造假被杀的,而说是吃了过量的马肝而死的。

栾大后来也被杀了,但武帝的求仙之路压根停不了呀,简直是魔鬼的步伐。又有齐人公孙卿,为武帝至东莱山候神。同时,入海求神仙的方士达数千人,求神怪采芝药的方士又有数千人。公孙卿说仙人好楼居,武帝令长安作蜚廉馆、桂观馆,甘泉作益延寿观,使其设具而候神人。方士们编造出黄帝铸鼎、骑龙升天的神话,武帝便感慨说:“如果我能像黄帝一样成仙,我看我的老婆孩子就像扔掉烂拖鞋一样啊。”

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汉武帝求神拜佛,至少有45年之久;他自己蠢,还不要紧,问题是,他把整个国家一起拖进了愚蠢的泥沼里,耗费民财无数。

汉武帝晚年伐大宛以求天马,除了求良马之种,以升级征伐匈奴的战马外,不能忽略,他还有期冀乘天马登昆仑山寻西王母的用意。《汉书·礼乐志》载有汉武帝获大宛天马后所写《天马》诗:“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文颖注曰:“言武帝好仙,常庶几天马来,当乘之发昆仑也。”

学者余英时在《东汉生死观》里也说到,汉武帝征大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痴迷求仙而促成的,“相信大宛的‘天马’属于龙种,最终将载他与昆仑山的西王母相会”。

这个“抢马”之行,汉武帝派了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出征,带领属国的六千骑兵和郡国少年好几万人去攻伐大宛,结果两年都打不下大宛,士兵剩下不过十分之一。汉武帝大怒,接着再出兵六万人、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全国骚扰动荡,源源不绝地供给很多粮食和兵器;后来,还增派甲卒十八万人到酒泉和张掖以北驻守——终于攻破了大宛,获得了良马。

可又怎么样,人终有一死,武帝自己求仙不成也就罢了,为他送命的士卒和耗费的民脂民膏怎么算?

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只为长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曾三次大规模巡视山东沿海地区,三次均经过徐福故里——秦齐郡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秦始皇东巡的目的,除向全国“以示强威,服海内”,宣扬他统一四海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远统治中国。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举行完封禅大典后,率领群臣经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和齐故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沿着渤海南岸东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在黄县停留期间,秦始皇召见了徐福。徐福奉命陪同秦始皇登莱山,祭月神。秦始皇一行人离开黄县之后,经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到达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今山东省荣成市境内)。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等人登上了芝罘岛(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境内);然后南行前往琅琊郡,并在那里住了三个月。

就在秦始皇畅游琅琊的时候,徐福等人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山上宫中住着许多仙人,还珍藏着一种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奇药,他愿求取献给始皇帝。

秦始皇正盼望着能吃上长生不老药,于是很高兴地批准了徐福的请求,命他带着许多金银财宝入海求取仙药。据说徐福第一次出海求仙,因风大浪急失败而归。他回来对秦始皇说:“臣在海中遇到海神,告知他来此求取延年益寿药,海神嫌礼薄,只准参观不许取药。臣在蓬莱山见到灵芝生成的宫阙,宫中住着许多仙人,个个健康长寿,光彩照人;于是臣再拜道,‘用什么样的礼品来献才能得到仙药?’海神说:‘以美好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用具做为献礼,就可以得到仙药了’。”秦始皇听后,遂命徐福征发童男女、工匠用具往求仙药。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的春天。这一次,距上次东巡时间不到一年。秦始皇虽然在途中遭到韩国贵族张良派遣的刺客的伏击,但他仍按计划经黄县直赴芝罘,然后再次住进琅琊行宫。这次因徐福入海求仙未归,秦始皇没有拿到长生不老药,最后只好先返回咸阳。

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这次巡行的路线是由南向北,最后到达琅琊行宫。这时,徐福闻讯秦始皇驾临琅琊,急忙从家乡赶来面见秦始皇。

徐福从第一次入海求仙到现在已有十年时间,耗资巨大,始终没有求得仙药。为了逃避惩罚,他只好向秦始皇说,长生不老药本来可在蓬莱仙山求得,只是水神派大蛟鱼守护无法近前取药,请皇帝增派一些射箭能手同去。秦始皇求药心切,当即批准了徐福的请求,命他选拔童男女、各种工匠、弓箭手等入海求取仙药。秦始皇为了给徐福求仙扫清道路,他一面派人带着捕鱼工具入海捕捉大蛟鱼,一面自己带上连发的弓弩准备与大蛟鱼搏斗。秦始皇一行乘船从琅琊港出发,经荣成成山头前往芝罘。一路上没有什么发现,直到临近芝罘才看见一条大鱼。秦始皇将大鱼射杀以后,西航至黄县北海岸的黄河营港。在此作短暂停留后,秦始皇等人乘船继续西行,至莱州湾西岸的厌次县(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处)上岸。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平乡县境内),年仅五十三岁就离开人间,至死也没吃上长生不老药。徐福送走秦始皇以后,带领着童男女和五谷百工入海求仙,随之,东渡日本。

相关参考

求仙问道,欲求长生

  求仙问道,不惜民力财力>  自古以来,所有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可以永世不倒,自己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也不例外。秦始皇自从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就非常害怕死亡。因此,他十分渴望能够找到一种仙丹,以使自

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只为长生?

...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远统治中国。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举行完封禅大典后,率领群臣...

秦始皇三次东巡与徐福入海求仙只为长生?

...的功德,巩固中央集权外;主要是为了寻找三神山,求取长生不老药,借助药物使自己永年不死,以永远统治中国。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山东,是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这一次,秦始皇在泰山举行完封禅大典后,率领群臣...

秦始皇为什么要入海求仙

作为一名雄才大略、独创体制的封建君主,统一天下后却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了寻神仙、求仙药的活动中。为此,他巡游全国、北击匈奴、坑杀儒士、兴建宫室,不惜一切手段企图长生不死,以至最后死在了巡游求仙的途中。秦

秦始皇之死

秦始皇的死亡,好像不是服水银而死的说法1:秦始皇怎么死的:[求仙丹,寿终]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在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

西王母就有长生药,秦始皇为什么派徐福去东方寻找

处在昆仑山的西王母有长身不老药,这个神话传说是由来已久的。在这些传说中,尤以周穆王西行面见西王母的故事为最。至于燕昭王、汉武帝乃至唐明皇面见西王母的故事,故事情节与周穆王的大致相似,现在都被认为是后人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呢?

[求仙丹、寿终]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

秦始皇嬴政晚年因迷信长生不再自称为朕

...”为皇帝的专用术语,不许他人染指。然而,到了晚年,秦始皇就不再自称“朕”了。起因源自秦始皇求仙。秦始皇是个有神论者,他对神仙世界的存

汉武帝为何结束寻找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汉武帝对长生不死都很向往,都为此付出代价。而比秦始皇幸运的是,汉武帝最后终于清醒了,他冷静地说:长生不死是不可能了,注意保健,让身体健康,活得长寿一点,倒是可行。汉武帝的清醒不光是他自己上当次

徐福东渡传说是怎么一回事情

徐福东渡传说徐福东渡传说指的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后,为了能长生不老,派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和工匠东渡前往蓬莱求仙,之后再没有回来。徐福石像达蓬山是徐福东渡的出发点,位于浙江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