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他生命最后十年里都做了什么

Posted 郡县

篇首语: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他生命最后十年里都做了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他生命最后十年里都做了什么

2、秦始皇的最后十年都做了什么事情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他生命最后十年里都做了什么

导读:

关于秦始皇,我们还能说些什么?这是使人颇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最近我经过思考,有些话还想说一说。首先,是要摆脱汉人“过秦”评论的一些影响,对某些记载的思想倾向也应注意;其次是对秦始皇的分析要具体、再具体。现以秦始皇的最后十年为例,略加述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关于这一年的记载内容甚多,除了立皇帝尊号,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外,还有分天下为36郡、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为此,秦始皇所花的时间、精力,所需的智慧、魄力,研究者怎样去想象都可以。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治驰道”。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

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前217年,“无事”,但《通鉴》有“使黔首自实田”的记载。前216年,“始皇微行咸阳……逢盗兰池。……关中大索二十日。”前215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始皇巡北边……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西北斥逐匈奴,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前213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议“焚书”。前212年,“除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通鉴》云:“千八百里,数年不就。”)“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分作阿房宫、骊山。“立石东海上朐县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坑儒。前211年,东郡陨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卦得游徙吉。”前210年,“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而立石刻颂秦德。”“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按:此次历时九个月)

从司马迁的这些记述看,在秦始皇的最后11年(含去世的当年)中,秦始皇有5年巡行各地(前216年的“微行咸阳”不算)。未出巡的年份,他也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各地,如前214年之“略取陆梁地”,前213年之“筑长城及南越地”(《正义》谓“戍五岭”。《通鉴》作“处南越地”),前212年在作阿房宫的同时还有“除直道”以及徙民丽邑、云阳之举。

从始皇出巡及其对全国关注的情况看,明显是一个巩固统一的政治问题,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秦始皇多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这是因为东方是原六国之地,东方郡县是在统一战争中新设立的郡县,情况如何?秦始皇去巡视一番,正表现出他的眼光和魄力。他不辞劳苦地出巡,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汉人所谓修驰道是“天子之道”的说法,恐怕始皇出巡并未享受多少;相反,记载中常常反映出出巡时“逢大风”、遇“水波恶”、甚至“风雨暴至,休于树下”等,这和后世隋炀帝游江都不应相提并论,而且还要承受“为盗所惊”等风险。这里所说的“盗”即六国旧势力的反抗,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也与他出巡的目的有关。

东巡中做了些什么?记得较多的是“刻石颂秦德”。汉人强调的是“歌功颂德”,但如果具体分析刻石的内容,应该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其中包含着一些政治主张。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如经济史的研究中注意到“诸产得宜,皆有法式”,思想史的研究中注意到儒、道各家的思想。巡行的当中,秦始皇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封禅,祭祀名山大川之类,也有一些当与巩固统一有关,如上述前219年徙民于琅琊台下之类。这好像是“现场办公”一样,就地解决一些问题。另外,经过巡视了解,也有为日后作某些决定参考之意。前212年,秦始皇未出巡,但有立石“以为秦东门”之措施,应该就是他前几年视察之后为东部“边界”所作的结论。

第二,秦始皇北巡,目的是为了对付匈奴。毋庸置疑,匈奴是一个长期的边患,秦始皇两次巡视北边以及发兵“击胡”、修长城等等,取得了一段时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成绩,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这里顺便分析一下“亡秦者胡也”的问题,史书记载因此而派蒙恬发兵击胡。《史记》《集解》引郑玄之说,“胡”是“胡亥”。我看这个说法有问题,卢生等人奏录图书之事,即始皇二次巡北边之说,是前215年,距始皇去世还有6年,当时胡亥只有十四五岁,而且他是始皇的第十八子,还有始皇“怒”扶苏也是前212年的事。卢生前215年预言胡亥亡秦,恐怕是东汉郑玄的臆想。

秦始皇的最后十年都做了什么事情

关于秦始皇,我们还能说些什么?这是使人颇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最近我经过思考,有些话还想说一说。首先,是要摆脱汉人过秦评论的一些影响,对某些记载的思想倾向也应注意;其次是对秦始皇的分析要具体、再具体。现以秦始皇的最后十年为例,略加述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关于这一年的记载内容甚多,除了立皇帝尊号,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外,还有分天下为36郡、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为此,秦始皇所花的时间、精力,所需的智慧、魄力,研究者怎样去想象都可以。

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治驰道。

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复十二岁……。

前218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

前217年,无事,但《通鉴》有使黔首自实田的记载。

前216年,始皇微行咸阳……逢盗兰池。……关中大索二十日。

前215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始皇巡北边……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西北斥逐匈奴,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

前213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议焚书。

前212年,除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通鉴》云:千八百里,数年不就。)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分作阿房宫、骊山。立石东海上朐县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坑儒。

前211年,东郡陨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卦得游徙吉。

前210年,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而立石刻颂秦德。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按:此次历时九个月)

从司马迁的这些记述看,在秦始皇的最后11年(含去世的当年)中,秦始皇有5年巡行各地(前216年的微行咸阳不算)。未出巡的年份,他也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各地,如前214年之略取陆梁地,前213年之筑长城及南越地(《正义》谓戍五岭。《通鉴》作处南越地),前212年在作阿房宫的同时还有除直道以及徙民丽邑、云阳之举。

从始皇出巡及其对全国关注的情况看,明显是一个巩固统一的政治问题,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秦始皇多次而且主要是巡行东方郡县。这是因为东方是原六国之地,东方郡县是在统一战争中新设立的郡县,情况如何?秦始皇去巡视一番,正表现出他的眼光和魄力。他不辞劳苦地出巡,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汉人所谓修驰道是天子之道的说法,恐怕始皇出巡并未享受多少;相反,记载中常常反映出出巡时逢大风、遇水波恶、甚至风雨暴至,休于树下等,这和后世隋炀帝游江都不应相提并论,而且还要承受为盗所惊等风险。这里所说的盗即六国旧势力的反抗,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也与他出巡的目的有关。

东巡中做了些什么?记得较多的是刻石颂秦德。汉人强调的是歌功颂德,但如果具体分析刻石的内容,应该视为一种政治宣传,其中包含着一些政治主张。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如经济史的研究中注意到诸产得宜,皆有法式,思想史的研究中注意到儒、道各家的思想。巡行的当中,秦始皇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封禅,祭祀名山大川之类,也有一些当与巩固统一有关,如上述前219年徙民于琅琊台下之类。这好像是现场办公一样,就地解决一些问题。另外,经过巡视了解,也有为日后作某些决定参考之意。前212年,秦始皇未出巡,但有立石以为秦东门之措施,应该就是他前几年视察之后为东部边界所作的结论。

本站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