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宦官却官至丞相带领大秦王朝走向灭亡
Posted 诏书
篇首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是宦官却官至丞相带领大秦王朝走向灭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他是宦官却官至丞相带领大秦王朝走向灭亡
赵高,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参政弄权的宦官,秦朝的灭亡跟他有着重要的关系。赵高是一个私生子。赵高的母亲原本是赵国宗室一个远亲的妻子,秦灭赵后,随夫迁到咸阳。后来其夫被处以宫刑,她被迫到宫中为奴,与人私会生下了赵高。赵高秉承赵姓,按照当时律法被处以宫刑,送进宫当了奴隶。
赵高虽在宫中为奴,但他却很乖巧懂事,还很聪明。但他不甘被人驱使,他一直在等待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当时秦国和其他国家,也有宦官担任官职,赵高便看到了希望。赵高便苦学律法,还写得一手好字,加上他处事圆滑,在宫中很讨人喜欢。赵高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秦始皇的青睐,被“举以为中车府令”。
赵高得到了始皇的宠信,但他并不满足,他想拥有更大的权力。为此,他处心积虑,给自己寻找机会。始皇的长子扶苏,才能远在其他几个儿子之上,是个耿直忠厚之人。扶苏多次向始皇劝谏减少酷刑,便惹怒始皇,让扶苏去蒙恬的军中做了监军。始皇虽然不喜欢扶苏,却很宠爱十岁的幼子胡亥。赵高见有才能的扶苏被始皇疏远,却对资质平庸的胡亥宠爱有加。赵高便想方设法讨好胡亥,便天天陪胡亥玩耍,还教他书法、狱律。
公元前210年,始皇进行第五次巡游。胡亥喜欢游山玩水,便想跟父皇一同前往。赵高为取悦胡亥,便在始皇面前为他美言,始皇最终同意带胡亥一起巡游。始皇却在巡游途中病倒,便急忙返回咸阳。始皇行至沙丘,觉得大限已到,写下诏书让赵高派使者送给扶苏,还没等到使者送出诏书,始皇就驾崩了。李斯召集赵高、胡亥等人商议,最终决定秘不发丧,让随行的所有人保守秘密。赵高手握诏书,却心怀叵测,他要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利,只有把胡亥推上皇位。赵高便背着李斯去见胡亥,并劝说胡亥一切听他的。
李斯早已看出赵高意图,本想阻止赵高,但最终被赵高说服。李斯出身低微,幸得始皇提拔才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扶苏即位了,丞相一职必定落入蒙恬之手。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向赵高妥协并伪造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又伪造了另一封诏书以“不忠不孝”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扶苏见到诏书,自杀身亡,蒙恬却不肯自杀被关进牢中。
胡亥在赵高的帮助下当上皇帝,赵高被任命为郎中令。胡亥当上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国家大事一律不管。牢中的蒙恬猜出诏书是假,赵高便向胡亥进言:“蒙恬不除,你的皇位就保不住!”胡亥为了皇位稳固,便让赵高去处理。
赵高得令后,便大肆屠杀,第一个死在赵高手里便是蒙氏兄弟。接着又把魔爪伸向了始皇的其他子女。只有公子高,为父皇殉葬为由,才得以活命。赵高铲除了所有对他有威胁的人,便向胡亥推行他的治国之道。胡亥听之任之,推行了比始皇还要残酷的律法,还让成千上万的人大修阿房宫,残酷镇压百姓。胡亥每天只管玩的开心,全然不知秦朝的江山早已摇摇欲坠。
公元(209年),陈胜、吴广爆发农民起义。朝中大臣向胡亥上奏说明此事,都被他处死,结果朝中上下无人敢说实话。李斯虽然伪造诏书让胡亥当上了皇帝,但他对秦朝从无二心。李斯位高权重,成了赵高专权路上的绊脚石。赵高便让李斯去劝胡亥,李斯信以为真,跑去劝谏胡亥,结果胡亥很生气,李斯被关入牢中。李斯最终屈打成招,被腰斩于咸阳,还被剁成了肉酱。
此时的赵高野心更大了,为了取代胡亥,更是导演了指鹿为马。公元前207年,群臣上朝时赵高却牵来了一头鹿,却说把这匹马献给皇上。胡亥却说,这是鹿不是马。围观的大臣畏惧赵高都说是马。胡亥却以为自己得了重病,分不清鹿和马,便让太卜占卦。太卜说皇上行斋戒之礼就会好,胡亥便出去躲灾了。
只知玩乐的胡亥完全不知道此时的秦朝早已满目疮痍,各地反秦大军节节胜利,刘邦、项羽的义军更是所向披靡,这也加速了赵高政变的步伐。他召来赵成和亲信阎乐,商议废除胡亥。阎乐便率兵冲入胡亥行宫,胡亥被逼自杀。
胡亥一死,赵高便宣布登基。赵高登基却未能得众人拥护,朝中大臣以无声的方式粉碎了他的皇帝梦,只好将玉玺传于秦二世子婴。子婴了解赵高所为,便商议除掉赵高。子婴便假装生病,不去接玉玺。赵高只好亲自前来,结果被子婴和韩谈等人乱刀砍死。赵高死后,其三族、党羽均灭诛灭。不可一世的野心家赵高,万万没想到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最终落得个生死族灭的下场,真是罪有应得。
汉桓帝包庇宦官赵忠违制 东汉走向灭亡的开始
东汉孝桓朝。位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的太学,已然有了三万太学生。影响力真是越来越大了。所以,这时的“太学”它是一个王朝的热词,又是一个王朝的敏感词汇——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太学,会像孝桓朝一样,和政治有着如此暧昧难言的关系。
太学里的三万太学生是喜欢惹事的。因为他们年轻。而年轻人总是容易冲动,特别是他们在自视为天之骄子之后,又特别是他们大多为公卿子弟——这样特殊的身份由不得他们不关心国事。
公元153年,也就是孝桓皇帝永兴元年,太学生们就狠狠地关心了一下国事。
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他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
永兴元年是个大灾年,冀州一带天降暴雨,黄河泛滥,几十万户人家被淹。这让孝桓帝心里很不爽。永兴元年就触大霉,无论如何是要查明原因的,否则这天下还怎么领导,民心还怎么收服?孝桓帝震惊之下就派了一个叫朱穆的将军去做冀州刺史。朱穆军旅出身,喜欢快刀斩乱麻。天上的事情他搞不懂,但人间的贪官他要见一个杀一个,特别是冀州的贪官,因为他要做的是冀州刺史。朱穆以为,黄河泛滥,必有贪官从中作祟或行政不作为。
朱穆是带着杀气上任的。但是他上任之前,宫里有三位冀州籍的宦官给他送来拜帖——这意思是想和他套近乎,关照一下老家的亲宗势力。朱穆一声冷笑,将这些拜帖都退了回去。朱穆的心很硬,底气也很足。他只想和皇上在一起,不想和宦官们在一起。但是朱穆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皇上和宦官们究竟有没有在一起?这样的疏忽几乎给朱穆带来杀身之祸。
朱穆威严地来到了冀州,只是他的威严吓跑了所到郡县的长官,有四十多名大小官员纷纷挂印而跑。因为冀州人都知道,朱穆是带着杀气来的。
当然也有没跑待在家里等候的。不过朱穆不能从他们嘴里知道些什么了,因为他们都已自杀身亡。朱穆将此等官员的举动视为“自绝于皇上、自绝于朝廷”,定性为畏罪自杀。
但事实上,朱穆在冀州做的最轰动的事情不是反腐败,而是狠狠打了一只大老虎的尾巴。这只大老虎就是当朝大宦官赵忠。赵忠他爹在这一年雨下得最大的时候死了。
在这个世界上,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连皇帝佬儿最后都要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赵忠他爹寿终正寝那是再平常不过了。
不平常的是赵忠他爹死后的规格:他是穿着玉衣入殓的。
这可是僭越之罪!因为按照本朝礼制,只有至亲的皇亲国戚才能在死后享受这一殊荣。
赵忠他爹这是找死啊!愤怒的朱穆亲自动手,将赵忠他爹从坟墓里挖了出来,陈?示众。
当然朱穆的愤怒不仅仅是针对赵忠他爹的,他还针对了整个赵忠家族。
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赵忠他爹是自己穿着玉衣入殓的,所以整个赵忠家族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朱穆下令捉拿赵忠家属。
这是真正的狂摸老虎屁股。朱穆和赵忠家属过不去就是和赵忠过不去,而且看态势,如果皇上点头,朱穆会把赵忠也捉拿归案的。
但是孝桓帝没有点头。孝桓帝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伸出一根手指。
这是帝王之指,他毫不犹豫地倒向了大宦官赵忠——孝桓帝是懂得报恩的人,在他成为帝王的道路上,大宦官赵忠是出了死力的。所以他不能不罩着他一点。
于是悲情一幕出现了:在冀州,被装进囚车押往京城的不是赵忠家属,而是刺史朱穆。僭越的人平安无事,反僭越的人却要锒铛入狱,孝桓帝在这个暴雨倾盆的夏天破坏了东汉朝由来已久的王朝礼制潜规则,谁都不知道接下来这个王朝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但是人民不干了。冀州人民哭着喊着要给刺史送行,要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清官作画纪念,却被朱穆谢绝了。朱穆打虎不死反被虎咬,自己都觉得羞愧得很,他觉得作画纪念毫无意义。
京师洛阳,刘陶成为太学的学生领袖已经很久了。
每天,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领着上万太学生“清议”。这是规模庞大的大专辩论赛。辩手们个个出口成章,将四书五经上的道德文章投射到当前的政事、国事上来,或为之忧,或为之悲。他们全情投入,为一个王朝那些影影绰绰的政界传闻奉献出自己真切的喜怒哀乐。
但刘陶却有些苦恼。坐而论道毕竟不如起而行之。可到底该怎么行动起来呢?
朱穆事件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次行动大规模爆发的导火索。
当孝桓帝毅然决然地判决朱穆有罪,终生流放边地服苦役之时,刘陶领着几千名太学生从学校出发,一路上高喊着口号来到皇帝住的地方,要求孝桓帝接受他们就“朱穆事件”发布的请愿书。
孝桓帝震怒了!这还是专制社会呢,什么时候轮到太学生们说话了?!他拒绝接受请愿书。
但是支持太学生行动的官员们开始出现,而且越来越多。这些士大夫们和几千名太学生一起呼喊口号,要求皇上小心中官(宦官)“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刘陶感到有些不解:“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是他请愿书中的话语,这些士大夫们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很多年后,历史清晰地证明了永兴元年太学生闹事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事件,它的幕后操纵者是朝廷士大夫集团,正是这起事件揭开了士大夫阶层和宦官阶层政坛清洗与反清洗的序幕,从而为一个王朝的走向衰败埋下伏笔,只是当时刘陶和他的同学们并不清楚这一举动的历史意义。他们并不知道,和他们一起呼喊口号的士大夫们,在接下来的岁月当中,将直面他们的悲惨命运。因为皇上的金手指已经奋不顾身地倒向了宦官们。
但是就这次事件而言,它的结局是颇具戏剧化的。因为刘陶耍了小孩脾气,他提出要代替朱穆去服苦役。与此同时,几千名太学生和部分士大夫开始了静坐绝食。
孝桓帝屈服了。做皇帝有时候也要看其他人脸色的,这是做皇帝的无奈。当然在无奈当中,孝桓帝巧妙地在士大夫和宦官之间搞了个平衡:他开除了朱穆,让他回家养老,而不需要终生流放边地服苦役。
朱穆事件就这样结束了。刘陶和他的同学们取得了一次不痛不痒的胜利——甚至还谈不上是什么胜利。因为朱穆最终还是被宦官阶层搞下去了。太学生的面子在皇帝眼里是如此的微薄,这让太学生们心有不甘。
六年之后,又一次事件爆发。但这一次的领袖不再是刘陶。此时的他早已毕业,成为这个时代一名中规中矩的中高级干部。说起来这刘陶也是皇帝的远房亲戚——济北贞王刘勃的后裔。孝桓帝在朱穆事件之后亲自给他洗脑,希望他不负皇恩,成为帝国的有用之才。刘陶也终于告别激情燃烧的岁月,迅速成长为孝桓帝心目中的有用之才。
但是那些年轻的太学生们却正迎来他们生命中第一次激情燃烧的体验。这一次的事件领袖是张凤。他和当年的刘陶一样,粪土当年万户侯,那真叫一个激情洋溢。几千名太学生跟在他屁股后面很新鲜地往皇帝住的地方赶,他们要呼唤正义,要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这次学潮说起来也是有由头的。由头便是这个帝国最著名的将领皇甫规受了委屈。皇甫规是个平羌有功的边将。按理说有功当封,几个宦官便趁机讨彩头。当然这彩头也是要得大了些,超出了皇甫规将军的支付能力,变成了索贿。结果他毅然拒绝了那几个宦官在经济方面的要求,从而迎来了自己命运的急转直下:他被陷害入狱了。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潮拉开了序幕。
和上次的事件一样,三百多名朝中士大夫混杂其间,矛头直指宦官集体。孝桓帝的处理结果也同上次大同小异:皇甫规将军被释放出狱,同时回家吃老米饭。在帝国的政治平衡器面前,孝桓帝对这样的游戏已经玩出经验来了——不左不右,稳定压倒一切。
但是宦官集团不喜欢这样的稳定。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屈辱。他们设法让孝桓帝相信有一种危险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大将军梁冀在阴谋作乱。如不及时诛杀,后患无穷。孝桓帝相信了。因为他是在梁冀大将军的宝剑护卫下登上皇位的,现如今,梁冀大将军的宝剑依旧在,只是忠心还在不在呢?孝桓帝不敢肯定。
一般来说,孝桓帝不敢肯定的事那就意味着要否定。这是一种安全的需要,虽然它看上去有些过度反应了。但是对一个帝国来说,帝王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梁冀大将军的宝剑只能为他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在五名宦官的精心谋划下,倒梁一举成功。梁冀大将军死在了孝桓帝的宝剑之下。
这是公元159年七月发生的事。在这个帝国最热的季节里,一个军方实力派人物的非典型性死亡导致了帝国政治的失衡——宦官集团的力量被放大了,五名运筹帷幄的宦官随后被一举封侯。朝中士大夫们由此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不安。
相关参考
导读: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也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人物,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带领大秦铁骑横扫六国,建立了大秦王朝。此后,秦始皇听从了丞相李斯等人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开创了郡县制,统一文字和
古代最牛神童,十岁预测王朝灭亡,十八岁入朝为官,最终官至宰相
自古以来,天分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大。若没有一定的天分,即使再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某领域的顶峰,这听起来非常残忍,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曾出现过不少神童,他们自幼就表现出了过人的
说起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就不能不谈沙丘政变。因为沙丘政变直接导致了昏庸无道的胡亥上台和祸国殃民的赵高掌权,从而改变了大秦帝国的命运,导致了大秦帝国迅速走向灭亡。那么,沙丘政变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蓄谋
历史上的秦朝可以说中国第一个真正统一的王朝,大秦帝国在秦始皇的手中从战国七雄一路打怪升级,终于成为了天下间唯一的王朝,但是整个秦国在秦始皇嬴政死后的三年时间里就被灭亡了,假如秦始皇嬴政没有死,还继续活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
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李斯的成功,有着如此夺目的光辉。但李斯在历史上最引人注目之处,却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失败。李斯的失败,两千年之后,还令人浩叹。他是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哲学家荀子的高徒,也算
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外有满清八旗劲旅,虎视眈眈。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
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这个最后的封建王朝是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虽然是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但是清朝仍然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以及留下了很多充满争议的事情,不过大部分事情被末代皇帝
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西晋为何仅传三帝便迅速走向灭亡?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沾祖父、伯父、父亲两代三人的“光”,终于在公元2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