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崩塌的最大推手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朝崩塌的最大推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被忽视的生育率问题是加速清代垮台的重要原因,慈禧成最大推手
秦朝崩塌的最大推手
赵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时期的太监。赵高是赵国人,出身卑微。他的父亲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赵高的母亲被罚为官家奴婢,后来赵母与人野合生下了赵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规模充实后宫,嫔妃多达万人。庞大的后宫需要众多的太监来服务,阉割去势的太监由此广泛使用于宫廷,太监制度逐步完善。当时为了补充后宫服役者的队伍,一些战败国的太监也与宫中美女一样作为战利品归入秦朝宫廷。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大字。不久,秦始皇的使者从关东夜经华阴时,又有人持玉璧拦住使者说:"秦始皇今年将死!"连续发生的不测之事,使秦始皇深感不安,急忙命人占卜,卦辞说只有外出巡游方可化凶为吉。秦始皇听信了术士之言,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出京巡游,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同左右,赵高以负责皇帝乘舆的中车府令身份随驾出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时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让其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并继承皇位。诏书尚未送出,时年五十岁的秦始皇即病亡于沙丘平台。丞相李斯认为宣布秦始皇的死讯恐怕会引发全国的混乱,决定秘不发丧,而命令车骑加快向咸阳进发。
李斯的这一策略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他深知为人正直的长子扶苏对自己不屑一顾,手握兵权的大将蒙恬又与扶苏关系亲密。相反,次子胡亥却跟随自己学过书法与法律,一旦胡亥继位,自己必将得到重用。赵高决定冒险扣留秦始皇遗诏,进而谋划胡亥继位,以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目的,赵高首先争取到大权在握的丞相李斯的支持,然后与李斯、胡亥一道,诈称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先后被迫自杀,成了赵高"沙丘之谋"的牺牲品。
阴谋得逞后,赵高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咸阳,随后向天下宣布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宣布胡亥即皇帝位,史称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自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功臣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同时,赵高对皇室诸公子、公主也不放过,十二位公子"戮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公子将闾在被逼自杀前仰天大呼无罪,然后与其兄弟三人流着眼泪拔剑自杀。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每杀死一名大臣,赵高便安插自己的亲信补缺,因此许多要职都被赵高的亲信所把持。在赵高的愚弄下,本来就安于享乐的秦二世更加纵情酒色、怠于政事,进而为赵高胡作非为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朝廷统治腐败,百姓的赋敛、徭役相当沉重,加上阿房宫之类庞大工程的修建更使民穷财尽,陈胜、吴广起义随之爆发。但是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
这时,丞相李斯对秦朝的危局十分忧虑。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沙丘之谋"的参与者,秦二世也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外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李斯。于是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圈套。他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如此再三,秦二世开始与李斯产生嫌隙。赵高见时机一到,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有关联。秦二世偏听偏信,使赵高操纵了对李斯的刑讯过程,最终如愿以偿地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李斯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尽杀。
赵高杀死李斯后,官拜中丞相,朝中事无巨细都由赵高裁决。这时起义军距咸阳已不足百里,面对秦王朝即将垮台的危险局面,赵高不仅不思挽救之策,反而想乘势取秦二世而代之,体验一下帝王之尊的荣耀。为了检验群臣对他篡位的态度,他导演了一出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个别的也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鹿的大臣都杀死了。
农民起义已严重危及秦朝的统治,怠于政事的秦二世对此有所察觉,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产生了不满。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派手下人设伏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怎能知道,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太监赵高之手?
被忽视的生育率问题是加速清代垮台的重要原因,慈禧成最大推手
撰文/赵立波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1867年7月21日晚,曾国藩和他的机要幕僚赵烈文谈话:「 ”初鼓后,涤师来畅谈。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平静地说:「 ”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能静居日记》曾国藩一惊之后,继续深入探讨:「 ”然则当南迁乎?” 赵烈文的看法是:「 ”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东晋、南宋那样南迁偏安一隅。接着赵烈文又详细地说出了一些看法,最后曾国藩绝望至极 以至于曾国藩绝望地说:「 ”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清政府于此后的45年宣告正式垮台。可谓一语成谶。然而纵观后来清政府结局而言,虽然导致垮台有诸多历史重大原因,但是不能否认储位制度畸形加速了垮台时间和垮台方式。 一、以夺为主的角逐现象摧毁了康熙的强大意志和精神头。 康熙皇帝虽然「 ”英明神武”,但由于子嗣太多,且基本个个优秀,背后支持的势力基本持平,由此引发「 ”九子夺嫡”的重大接班人危机,严重损害了不可一世的康熙亲情观。很大程度上,由于帝位争抢的激烈和白热化,在历史线路上都属于罕见,以至于康熙终日活在防备之中。 康熙画像 政治让父子之间变成如此残酷冷血,不能不说是一道人伦悲剧。康熙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接班人问题上,康熙极端重视。在阿哥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着手遴选培养接班人,并强调说这是国家根本:「 ”自古豫教储贰为国家根本。” 在召见皇太子老师们时指出了这项教育任务的重大性:「 ”古昔圣贤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并举出李世民在接班人的惨痛教训说:「 ”唐太宗亦称英明之祖,而不能保全储副,朕深意其故”《清圣祖实录》虽然对此问题严重性康熙人身非常深刻,却在此后「 ”九子夺嫡”的胶着激烈让康熙对亲情感到巨大失望,同时也加剧了康熙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在对待二阿哥允礽储副问题上,徘徊犹豫,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可见当时的康熙已经对此非常矛盾。最后在彻底废除他接班人位置时认为,就算允礽对自己没有异心,他的党派下属却不乏奸诈之人,不排除对自己干出伤害「 ”一世身名”的不测之事。 八子允禩加紧谋夺太子之位,康熙对此十分警觉说他:「 ”允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并且总结八阿哥的险恶比二阿哥超过百倍。担心他「 ”日后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允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耳!”最后不得不表示「 ”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清圣祖实录》这个曾经诛杀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康熙竟然在亲情的彼此争斗下变得凄凉无边,以至于此后不敢再谈接班人问题。 相关影视画面 于此他不得不对大臣做以必要的解释:「 ”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太子”,进一步解释说,从汉唐来看,太子小的时候,没什么事情,等长大了身边就会围绕一群利益集团。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后他提出对接班人的真正标准说:「 ”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非轻”「 ”如果今后要立皇太子,必须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此后他还曾专门降下谕旨:「 ”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于贻累于诸臣也。”《清世祖实录》然而最终康熙终于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被折磨的心力憔悴「 ”过往心神,渐不及往时”,强势如此,在病逝后留下一段解不开的接班人谜题。 二、秘密立储制度,全面避免了康熙时代的悲剧。 雍正虽然最终在众多皇子中胜出,但由此引发的重大争议前所未有。为了避免因接班人问题而导致的残酷亲情斗争,即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着手创设秘密立储法。储君是谁,本人不知,大臣不知,只有皇帝一人预定。雍正宣布后问大臣意见如何,隆科多奏称说:「 ”圣虑周祥,为国家大计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于是诸王大臣等皆在免冠叩首中完成这项接班人方针。 雍正画像 雍正其实借鉴了唐朝时期波斯人的办法。据《旧唐书•波斯传》记载:「 ”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本所书名者为主焉”。此后,雍正实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的接班人制度。 由此皇帝们加大对皇子们的豢养程度,以学为主,严格管控,决不允许交接大臣。乾隆皇帝是雍正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人,同时将这项接班人制度不断持续深化。 乾隆先后秘密立储两位出生不久的阿哥,这两个儿子都很聪明。一个是皇次子永琏,「 ”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就连雍正在世时都很喜欢,「 ”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乾隆登基后,很快按照雍正的立储办法,将永琏名字密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 ”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已命为皇太子矣”。不料乾隆三年(1738年)年仅9岁的永琏突然病死。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虽然乾隆没来得及秘密册立,但思想里已经默定这个孩子继承皇位。然而乾隆十二年(1747)出息,永琮出痘死亡。严重刺激了乾隆夫妇的精神,皇后也在此70多天后去世。 相较而言,乾隆选择接班人的范围实在太窄。在他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在乾隆三是半年都相继离世。除去这些,十二阿哥由于被乾隆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人选,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过继给人,因而最终乾隆选择的范围只有四个孩子。经过比较皇十五子颙琰,终于全面走入了乾隆的视野。 把颙琰的名字藏在「 ”正大光明”匾额后,乾隆曾在天坛圜丘向天祷告,这个孩子如果有能力继承国家大业,则祈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并非贤能之人,则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不至于继承大统,贻害社稷。《清高宗实录》与皇权政治相比,亲情永远被排在第二位。 这年颙琰十三岁,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观察考验后,终于让他在乾隆六十年开始帝位实习期,用乾隆的解释是:「 ”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统治六十年,一定会在八十有五岁时传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清高宗实录》不仅如此,乾隆在六十年这天禅位给嘉庆,只不过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嘉庆在继位后丝毫权利并未获得,导致了和珅专权,造成「 ”一国三主”局面。 乾隆病逝后,嘉庆打掉和珅利益集团,才真正收回执政大权。此后,「 ”秘密立储”全面实行开来。 三、生育率超低导致接班人制度畸形,由此出现娃娃长期坐殿受到操控的非正常现象。 从道光皇帝开始,清王朝生育力已经呈现超低水平。次子和三子相继夭折,到了一个儿子都没有的地步。大阿哥奕纬17岁时奉皇命到撷芳殿居住。奕纬每天都要到上书房读书,只是这位皇子天赋很差又不用功,加上授业解惑的老师又少耐心,师生关系紧张。一天,老师要他好好读书,将来当皇帝好治理天下,谁知奕纬一听嚷道:「 ”我要做了皇帝,第一个就先杀你。”老师之后含泪告了御状。道光听后火冒三丈,忙命人将奕纬叫来。奕纬刚要跪下请安,怒火中烧的道光帝跳起来飞起一脚,正中他的下身。奕纬倒下不省人事,太监忙将奕纬抬回撷芳殿医治,最后医治无效,死时年仅23岁。这时道光已经到了:「 ”绝后”地步。这年道光已经50岁。所幸这时他的两个全贵妃生下奕詝是为后来的咸丰帝。祥贵人生下奕誴,转年底,静贵人又生下皇六子奕䜣,是为后来的恭亲王。 奕詝 对于国家来说,在三个孩子之间选择接班人的空间还是太窄。然而这只是爱新觉罗家族生育逐步低能的开始,很大程度上,超低生育能力直接导致接班无人可选,间接导致了清朝迅速垮台。 咸丰时期,皇帝生育能力呈直线下降,咸丰和慈禧仅有一个儿子,是为后来继位的同治。慈禧在儿子同治帝并亡后,围绕如何全面掌控清代政权,用畸形的接班人方式全面控制朝政。并且光绪帝、溥仪都终生未有生育,这在皇室来说这种绝育情况极端罕见。 四、慈禧弄权,导致权力下移,加速了垮台速度,对此曾国藩与幕僚已揭示出其中弊端。 慈禧的出现在传统帝制历史上颇有特色,作为近代最后一个家族政权,慈禧得以垂帘听政四十七年有着极大的偶然性。 首先,发动宫廷政变夺得权利,否定了咸丰皇帝死前的政治安排。 咸丰帝在临终之前召集了随他逃亡到三个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他唯一一个和慈禧生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去世,八位「 ”顾命王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登基,年号为「 ”祺祥”,八大臣中以肃顺为核心的权利机构正式运行。 肃顺在咸丰年间权倾一时,大力推荐提拔重用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官员,同时铁腕办了许多重大案件,杀了很多人,树敌太多。慈禧不仅握住慈安太后,而却还抓住这个机会拉拢不得志的恭亲王奕䜣,最后以闪电式政变抓捕了八个顾命王大臣,杀了肃顺。自此改年号为「 ”同治”意思是太后和皇帝一同治理,全面走入了清代政治权利中心。 慈禧 其次,女人慈禧的独特性格和经历,让她对权力给外放不下。 慈禧本人对自己有着一段非常准确的概括:「 ”我自幼受苦,父母不爱我,而爱我妹。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妬我,但皆为我所制”一个「 ”皆”字表达了慈禧宫心计的从容而自得。不仅如此,从后宫斗争逐渐走入帝国最前台开始斗争。慈禧在后面还诉苦甚至绝望地说:「 ”咸丰末年,文宗卧病,外兵入城,烧圆明园,我避难热河。时予年尚轻,文宗病危,皇子又小,东宫之侄,乃一坏人,谋夺大位,势甚危及。予抱皇子至文宗前,问大事如何办理,文宗不答。予复告以儿子在此,文宗始张目答曰:‘自然是彼接位’。语毕即宾天矣。”紧接着慈禧又道出了最后颇耐人询问的话来:「 ”予见大事已定,心始安。然彼时虽极悲痛,以为犹有穆宗(同治帝)可倚。熟意穆宗十九岁,遽又夭折。自此予境遇大变,希望皆绝”《清俾类钞》所谓的希望皆绝,表明了慈禧已经不再对任何人寄予希望,大清的所有政治都将为其所用,而所有人都将是她手掌的木偶。 慈禧的思维毫是在权利周围无亲情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工具。权利的膨胀让她越来越霸道、自私,手腕残忍。同治亲政时,慈禧早已把控朝政,皇帝办事如果不通过慈禧,根本就什么也做不了,这也是母子不和的真正原因。 慈禧的政治手腕自乾隆之后,均在嘉庆、道光、咸丰之上。所不同的是她是个女人,对清朝没有责任感导致接班人制度全面作废。慈禧考虑维护自身权利绝对安全可靠出发,从如何更长远控制接班人出发。光绪四岁、溥仪四岁都是孩子坐殿,直接导致了非正常化的政治运行形态,政治权利逐渐下移到军阀手中,导致最终权力核心形同虚设。 北洋新军 慈禧死后,清代权利下移,造成袁世凯全面掌握兵权,北洋新军不再受到清廷控制,从而成了袁世凯和革命军获得权利谈判的砝码。同治六年曾国藩和幕僚赵烈文的一次谈话就已经揭示了重大的后来军阀割据的理论。赵烈文说,有宋一代,自艺祖杯酒之后,天下讳言才能,传之子孙,遂成积弱之国,寇准檀渊之役,实城下盟耳,而一时传为美谈。功烈之卑,不足令汉、唐一矧。曾国藩并不赞同赵烈文的说法:「 ”寇准实宋第一等人,未可厚非”。赵烈文继续说:「 ”第一等人作为不过如此,第二、第三等人可见矣。”紧接着赵烈文阐述了一段相当深刻的道理:「 ”彼时风气实然,虽有能者无可表现。故王德用、狄青皆武人稍露鳞爪,遂废弃不用。旷观千古,凡一代之事功人物,其风气皆草创之主开之,范围一就,数百年贤者之士,莫不俯首就教。间有命世挺生者,不肯随风气流转,自欲一出头地,其为之不以渐者,往往致败。”赵烈文并举出王安石和张居正为例子。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表示同意说,南宋罢诸柄,奉行祖制也。故百年奄奄待尽,不能稍振。又提起宋代韩琦、岳飞等军制,自成军,自筹饷,仿佛与今同。大抵用兵而利权不在手,绝无人应之者。故吾起义师以来,力求自强之道,粗能有成。 赵烈文笑着说:「 ”师事成矣,而风气则大辟蹊径。师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今师一胜而天下靡然从之,恐非数百年不能改此局面。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能静居日记》王闿运在《湘军志》中所说的:「 ”其后湘军日强,巡抚亦日发舒,体日益尊”的局面,也就是曾氏所极不愿见到的「 ”外重内轻”的局面。 曾国藩听了无限感慨说:「 ”余始意岂及此,成败皆运气也。” 资料参考《清史稿》、《能静居日记》、《曾国藩集》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瑾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瑾是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权阉之一,一方面,他利用朱厚照贪玩的本性,极力投其所好,引诱其荒废朝政;另一方面,他以八虎为骨干,广结党羽,排除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这个中央帝国盛世崩塌,周边吐蕃、回纥也借机兴起,尤其是吐蕃夺了西域,占了最大的便宜。而东北方向,当时被称为东夷和北狄的几个势力,包括契丹、奚、渤海、新罗、日本,也从此摆脱了唐王朝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东亚地区第一个大帝国。秦朝建立初期的疆域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经过北伐匈奴、收复河内、南征百越等扩张,秦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300万平方公里。秦始皇随后完善了中
康熙幼年智勇双全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或许幕后的推手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 玄烨继位后,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
康熙幼年智勇双全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或许幕后的推手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玄烨继位后,四辅臣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
秦朝灭亡最大的原因,只因当地人民没有熟读这本书?秦始皇带领部下横扫六国,完毕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盘据紊乱的场面,建立起中国史乘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今后中国社会开端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秦始皇可谓是&ldquo
“文革”中的戚本禹丶王力丶关锋丶穆欣(自左至右)。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10辑,原标题为“我所知道的戚本禹”我开始知道戚本禹的大名是1963年在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那时他在《历史研究》杂志发表
西凉兵在东汉末年几乎所向披靡,董卓大军不仅可以碾压袁绍为首的关东诸将,而且可以碾压马腾、韩遂、马超的西凉铁骑。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领西凉军进入洛阳控制朝政,短期内兼并大将军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旧部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辉煌。但是秦王朝的短命,看起来似乎是个历史上的遗憾。但是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极其的深远,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两个短命的王朝和秦朝一样,对中国的历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
在辛亥革命终结帝制、开创共和的历史伟业中,有一个藏在幕后的人物,他就是赵凤昌。无论是南方的黄兴、孙中山,还是北方的袁世凯,做出的许多决定,其实都是赵凤昌的主意。辛亥革命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