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欧洲历史上的三次“黄祸”
欧洲文明在历史上先后受到三次来自东方的冲击,这三次冲击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文化版图,使得欧洲到现在还对东方报有深深的戒备心理,这就是所谓的“黄祸”。而这三次冲击都与中国有关,欧洲对中国的认识,最早应该是从这方面开始的。了解历史,对解读西方社会当前对中国的态度不无裨益。
第一次“黄祸”发生在公元3世纪—4世纪。
中国历史上的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经过东汉王朝长时间的打击,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王朝,共同打击北匈奴。北匈奴在公元2世纪左右被迫西迁,于公元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巴兰比尔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首先被灭国的是顿河流域的阿兰国,匈奴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奴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比尔的带领下继续开动他们极具毁灭性的铁蹄,踏向西方。
公元374年,匈奴大军进入东哥特领地,早已得到风声的东哥特于边界线上摆开阵势迎面阻击。东哥特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数量相当庞大。而匈奴则以骑兵为主要攻击力量,以弓箭为进攻武器,而且匈奴人用的箭的箭头都沾有马粪,被这种沾上马粪的“脏箭”射伤的人轻则伤口发炎,重则染上破伤风。匈奴骑兵可边快速冲锋边施放箭矢,而且能保持较高的精确度,这些功夫在西方的骑士中是不多见的。东哥特军就这样被狂殴暴打一顿败退而去,接下去匈奴军在东哥特领地纵横驰骋,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年迈的东哥特王赫曼瑞克愤而自尽,东哥特人部分投降了匈奴人,其余逃进西哥特人的地盘。东哥特灭国后,匈奴人接着继续向西,西哥特人以德涅斯特河为险,布兵拒守,试图击匈奴军于半渡。
匈奴军一边在河对岸作势佯攻,大部却从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这边西哥特人在河岸构筑防御工事备战正酣,却不料被拦腰一顿痛打,数十万人马渡过多瑙河逃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雅堡大败罗马皇帝瓦伦斯,由此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公元435年左右,匈奴首领阿提拉对南俄罗斯和波斯帝国发动了一系列的突袭。不久他将目光投向了巴尔干半岛,逼迫东罗马交纳更多的贡税,并且不断插手西罗马的外交事务。罗马自然无法满足这年年高升的“苛捐杂税”,匈奴人则以此为借口于公元441年向拜占庭宣战,大肆洗劫巴尔干地区,442年才被东罗马的阿斯帕尔将军阻截于色雷斯地区,被迫后撤。公元447年阿提拉发动了规模更大的入侵,一路重挫罗马守军,彻底铲平了色雷斯城,于次年直杀到君士坦丁堡城下。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在缴纳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割让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后才使得匈奴人离去。在公元450年,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他带着大约十万名战士渡过了美因茨北面的莱茵河。在向前推进的100英里以内,匈奴军团洗劫了位于现今法国北部的大部分村庄。
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罗马军团以抵抗正在围困奥尔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决战中,阿提拉终于被打败了,尽管匈奴人的战力没有被完全毁灭。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战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和游牧民族控制欧洲的严重后果。阿提拉随后入侵了意大利,寻找新的战利品。当他统率着部队进入意大利境内的时候,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向了沿海岛屿的安全地带,并按照传统惯例建造了港口城市威尼斯。尽管罗马人在战斗中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他们的主力军团留在高卢的土地上,匈奴人也同样显得脆弱不堪,不断的战斗、疾病和意大利境内的饥荒使得战力消耗殆尽。在阿提拉和罗马教皇圣里奥一世进行了一次重要会面之后,他同意撤出意大利。
公元45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失去了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后,曾经称雄一时的匈奴帝国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异族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不同的派系为了争夺统治权而激战不休。匈奴帝国最终由于汪达尔部落等新敌人的入侵而灭亡,从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不见了。匈奴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的帝国是短命的。他们的帝国很快被瓦解后,甚至整个民族也消失在欧洲的历史和文化当中,不复出现。西迁欧洲的匈奴人的故事是极富戏剧性的,这个民族在生命最辉煌的当口结束了自己,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传说。但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事实上是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他们把丛林里的日尔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后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的历史消失了,多元化的封建国家政治开始了,一个几乎延续至今的欧洲国家的主要划分格局形成了。
第二次“黄祸”发生在公元10世纪。
中国封建史上最强盛的唐帝国在国力最强盛时期与突厥发生战争,同匈奴一样,突厥在大唐帝国的打击下也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臣服,西突厥西迁。公元10世纪,西突厥开始由中国新疆一带向中亚转移。以酋长塞尔柱命名的塞尔柱突厥人,在首领图格里勒•贝格的带领下,先后征服了阿富汗、伊朗,至1055年进入巴格达,逼迫哈里发授与他“东方和西方的苏丹”称号,建立起大塞尔柱帝国。至此,阿拉伯帝国已名存实亡,哈里发只是穆斯林世界的宗教领袖,其世俗的权力已经丧失殆尽。与此同时,另一支突厥人在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带领下从南高加索出兵,向小亚细亚半岛扩张,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另一个塞尔柱帝国。小亚细亚半岛是扼守亚洲,通往欧洲的军事要地。当时属拜占廷帝国,其居民多为希腊人,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曾多次企图从拜占廷手中夺取小亚细亚,但未成功,成为抵抗阿拉伯征服狂潮的坚不可摧的前沿阵地。
9世纪起,阿拉伯帝国开始衰落,拜占廷帝国趁机将国界向东南推进。小亚细亚是拜占廷帝国的财政收入和兵员的主要征集地,因此拜占廷全力抵抗塞尔柱人的入侵,1071年,罗马纽斯率领由来自帝国各地区的希腊人、俄罗斯人、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和钦察突厥人组成的二十万大军进攻塞尔柱帝国。塞尔柱人在阿尔普•阿尔斯兰的指挥下,与罗马纽斯大军在曼齐克特(现土耳其共和国东部)决战,结果取得胜利,俘虏了拜占廷皇帝罗马纽斯。塞尔柱人乘胜一举夺得了整个小亚细亚岛,使塞尔柱帝国的边界扩大至马尔马拉海边,与拜占廷的首都君土坦丁堡隔海相望。曼齐克特战役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拜占廷帝国,使它从此一蹶不振。而且也震动了整个欧洲,经拜占廷的请求,在教皇倡导下,西欧各国组织十字军,发动了历时数百年的十字军东征。阿尔普•阿尔斯兰死后,他的儿子马立克•沙于1073年继任苏丹。他执政后,接连击败拜占廷人,铁骑直抵博斯普鲁斯海峡,兵锋直指欧洲。
1453年,他们攻克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续千年的东罗马终被灭亡。马立克•沙先后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他的军队所向无敌,直打到西奈半岛,威胁着埃及的阿拉伯法蒂玛王朝。它的版图由地中海东岸到印度河以西,北起高加索、小亚细亚,南到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此时是塞尔柱帝国的极盛时期。092年马利克沙死后,诸子纷争,帝国四分五裂。在叙利亚、克尔曼、小亚细亚等地先后出现了一些小王朝。第三子桑贾尔(约1096——1157在位)受封于呼罗珊。1104年成为大塞尔柱帝国仅存的继承人和其他各塞尔柱小王朝的宗主,声誉日隆。他曾打败中亚的喀拉汗国和印度边境的伽塞尼王朝。在位末年,吐火罗斯坦的乌古斯人反抗苛税起义,他前去征讨,战败被俘。1156年逃到木鹿,次年死去。
国土后并于花拉子模王国。叙利亚的塞尔柱王朝为阿尔普-阿尔斯兰之子图图什所建。他曾阻止第一次十字军前进。他死后不久,一些将领以塞尔柱幼主的保傅(号称傅帅)身分各自建立小王朝。塞尔柱家族在叙利亚的统治只维持了20余年(1094——1119)。克尔曼的塞尔柱王朝是由图格里勒伯克之侄卡武尔特在1041年建立的。12世纪中叶,波斯湾海盗横行,拜占廷和印度间的贸易经由伊朗东南部的陆路,促成克尔曼的经济繁荣。至12世纪70年代,塞尔柱家族内讧,于1185年为呼罗珊的乌古斯系土库曼斯坦斯坦人所灭。塞尔柱诸王朝存续时间最长的是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创立者是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堂弟苏莱曼沙,1084年定都于伊科尼阿姆(今科尼亚)。
罗姆苏丹国西北与拜占廷为邻,两国结成同盟;东南则有十字军在叙利亚建立的基督教国家,以致与东方日益隔绝。但与意大利的商人共和国之间的贸易却很兴旺。1243年蒙古军入侵小亚细亚,科塞达克一役,塞尔柱军溃退,罗姆苏丹国从此沦为蒙古人的藩属,于1308年灭亡。13世纪初,由于蒙古人的扩张,中亚地区一部分突厥人被迫西迁。其中有一支于1230年到达小亚,被小塞尔柱帝国接纳,并把同拜占廷接壤的瑟于特封给其首领奥斯曼作为领地。历史上就把这支突厥人称为奥斯曼人。14世纪初奥斯曼人以瑟于特为根据地,不断向周边蚕食,最后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即奥斯曼帝国。到了19世纪奥斯曼帝国王储被杀,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形成现在的土耳其。
第三次“黄祸”发生在公元13世纪。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孛儿只斤部落的首领铁木真在统一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蒙古国建立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不断发动掠夺战争,用兵的主要方向是南下与西征,南下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南宋和金朝,西征则是征服中亚东欧各国。蒙古西征共有3次,第一次是1217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第二次是1234年至 1241年拔都西征,第三次是1253年至1258年旭烈兀西征。
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把南下灭金的任务交给木华黎,亲自率兵直指西方,消灭了蔑儿乞的残余势力和西辽。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和大将速不台、者别,会集畏兀儿、哈剌鲁、阿力麻里等部兵马攻打花剌子模。花剌子模灭亡。蒙古军队越过高加索进入顿河流域,出兵欧洲。公元1223年在迦勒迦河决战,大败突厥与俄罗斯联军,俄罗斯诸王公几乎全部被杀。此后蒙古军队班师而回。
公元1234年,太宗窝阔台召开诸王大臣会议,决定继承成吉思汗的事业,继续西征。窝阔台派兵分别攻打波斯(今伊朗)和钦察、不里阿耳等部,基本上征服了波斯全境。公元1235年,由于进攻钦察的军队受阻,窝阔台决定派强大西征军增援,术赤之子拔都、察合台之子拜答儿、窝阔台之子贵由、拖雷之子蒙哥以及诸王、那颜、公主附马的长子参加这次远征,由拔都总领诸军。次年,诸军会师西征,进攻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不里阿耳,大将速不台征服不里阿尔。公元1237 年,蒙古诸军进攻钦察,蒙哥斩杀其大将八赤蛮,里海以北地区被蒙古军队占领。拔都率军大举入侵俄罗斯,公元1237年底对占梁赞、莫斯科等14城,公元1238年2月攻陷弗拉基米尔,次年又攻陷基辅。公元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孛烈儿(今波兰)、马扎尔(今匈牙利)。公元1241年4月,蒙军攻占克拉科夫、里格尼察等城,大掠摩拉维亚等地。拔都亲统三路大军大败马札儿军,其国王逃走,蒙古军队攻掠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南欧各地。这年年底,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拔都率军从巴尔干撤回伏尔加河流域。拔都率本部以撒莱为都城,在伏尔加河畔建立了钦察汗国。
公元1253年,拖雷之子旭烈兀率军第三次远征,蒙古军队进军西亚。10月,旭烈兀率兵侵入伊朗西部,进抵两河流域,目标首先指向了木剌夷国(今伊朗境内)。旭烈兀率军携带大批石弩和火器,途经阿力麻里、撒马尔罕、到波斯碣石城,告谕西亚诸王协同消灭木剌夷。公元1256年11月,旭烈兀命令蒙古军队发起猛攻,占领其都城阿剌模式堡(今里海南)。1257年初木剌夷被完全平定。公元1257年3月,驻守阿塞拜疆的拜住来到军中,旭烈兀偕同拜住等继续西征,直指黑衣大食首都巴格达。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漠思塔辛执政,既直接统治黑衣大食,又管辖整个伊斯兰教世界,是两河流域的强国。公元1258年2月,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在城中大掠七天,谟思塔辛被处死,阿巴斯王朝灭亡。旭烈兀率军继续西进,兵进叙利亚,直抵大马士革,势力深入到西南亚。由于蒙古军队被埃及军队打败,旭烈兀才被迫停止了西进,留居帖必力思,建立了伊利汗国。
从公元1217年至1258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以蒙古大漠为中心,通过三次西征,先后征服了今咸海以西里海以北的钦察、花剌子模和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的西辽、畏兀儿,建立察合台汗国;鄂毕河上游以西至巴尔喀什湖的乃蛮旧地,建立窝阔台汗国;伏尔加河流域的梁赞、弗拉基米尔、莫斯科、基辅等公国,建立钦察汗国;两河流域的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建立伊利汗国;形成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蒙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以蒙古大漠为中心,向外一步步扩张。在战术上注重学习汉人的军事技术,用汉人工匠制造大炮,提高了战术优势,西征时集中了优势兵力,而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而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是分裂独立,如俄国当时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但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因此,在蒙古军队进攻下相继灭亡
历史上的三次惊人巧合 莫非真的有轮回穿越
一、汉朝的巧合
刘邦在芒砀山“拔剑斩蛇”,起义诛暴秦,后尊怀王之约,西略地入关,兵伐咸阳。子婴投降后,众将都建议杀之以谢天下,刘邦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遂宽宥了子婴。
刘邦建立了大汉朝,200年之后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安汉公”王莽,他是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汉平帝驾崩后,王莽立汉宣帝两岁的玄孙广陵侯子婴为皇太子,并改名曰“孺子”,史称“孺子婴”,由王莽居摄,总揽朝政。不久他就“顺符命,去汉号”,篡权改国号为“新”,并策命孺子曰:“咨尔婴……诗不云乎?‘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呜呼!”
看到这儿有什么感想?很相似吧?
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西汉从秦朝的子婴处夺得江山,王莽亦从西汉的子婴处夺得江山,且两位子婴均得以“宽宥”。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关于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的巧合,后来还演化出了一段神话故事:
刘邦斩蛇前,白蛇说:“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刘邦大怒,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完,一剑把白蛇从正中间斩为两段。
所以西汉传到平帝,白蛇转投胎王莽,毒杀汉平帝,篡汉为新。后经光武中兴,灭了王莽,才又恢复了汉室,建立了刘氏东汉王朝。而东西汉恰巧各传200余年。
二、魏晋的巧合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灭亡,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自为丞相,封魏公,进魏王,加九锡。杀死汉献帝怀孕的董妃,“幽死”伏皇后,鸩杀二皇子,但他碍于“道德包袱”,终一生为汉臣,没有篡权,要做“周文王”,把篡权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他儿子曹丕继魏王位不久,于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让位,曹丕建立魏朝,是为魏文帝。封汉献刘协为山阳公,“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还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汉献帝活到54岁,也算得以善终。
这逼宫受禅的曹丕并不长寿,只活了36岁就死了,其子魏明帝曹睿活到30多岁也扔下了孤儿寡母辞世了,遗命司马懿和曹爽(曹操的孙子)辅幼主曹芳继位。曹爽乃一介武夫,不久,全家(包括婴儿)被司马懿一锅给“烩掉”了,朝政大权落到司马氏手上。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开始主宰魏朝廷,甚至径行废立,司马师暴死,继其位者是他弟弟司马昭,司马昭也自为丞相,并逼曹髦封他为“晋公”,加九锡。
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的切齿之言。后来司马昭杀掉曹髦,另立一个宗室子弟曹璜来当新傀儡,司马昭把新君曹璜改名曹奂,不久又被进封为晋王,等到司马昭一死,其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公元265年,司马炎就效曹丕故例,逼迫十五岁的曹奂禅位于他,建号曰“晋”,史称“西晋”。
曹魏四十五年篡来的天下被司马晋夺去了,曹奂被封为陈留王,302年去世,时年57岁,也得以善终。
曹操父子对汉献帝玩弄的把戏,在孙子曹爽、曹奂身上被司马昭父子反过来淋漓尽致地重演了一遍。
三、宋朝的巧合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死,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当时,周恭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符太后(周恭帝的小姨)20岁,孤儿寡母无力纠缠,只得禅位于赵匡胤。周恭帝在禅位的诏书中说:“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国命有归。”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封柴宗训为郑王,并赐他丹书铁券,相当于尚方宝剑,可免一死。
谁知,三百多年后,公元1276年,蒙古兵临临安,宋使请和,元将伯颜云:“汝国得天下于小儿,亦失于小儿,其道如此,尚何多言!”不得已,也是七岁的宋恭帝与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奉表降元。宋恭宗在投降诏书中写道:“臣眇然幼冲,遭家多难。……今天命有归,臣将往焉。”宋恭帝等被押往大都,忽必烈封其为“瀛国公”,也算是善待他了。
同是孤儿寡母,同是“七岁”,同谥“恭帝”,就连诏书言辞都何其相似。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相关参考
1.跪求英国历史上的三次征服诺曼征服、约翰治下及玫瑰战争时期英国包括大不列颠(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是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之一。它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是由不列颠群岛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分裂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最长的,长达500多年;其次是南北朝时期将近170年,最短的是三国时期不超过100年。所以并不是一次比一次时间短。每一次从分
一、汉朝的巧合刘邦在芒砀山“拔剑斩蛇”,起义诛暴秦,后尊怀王之约,西略地入关,兵伐咸阳。子婴投降后,众将都建议杀之以谢天下,刘邦却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遂宽宥了子婴
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開平之戰,一舉拔掉元上都,元順帝倉皇逃竄,一年後病逝,此戰後,明朝修築了開平衛,俯瞰整個北方蒙古草原,之後的幾十年,雖然蒙古人偶有勝仗,但基本都是被明軍追亡逐北。點評:雖說
所谓引狼入室,是指为了某种目的,把坏人、敌人或居心叵测的人招引进来,结果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三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引狼入室的愚蠢事件。其中,又以下面这三次最为著名。1、
翻开中国历史,只要乱世,人口数量都有大幅度减少,因此期盼明君,稳定的统治,是老百姓共同的愿望。尽管大多数王朝都还比较“仁义”,没有大肆屠杀老百姓,但还是有六次战乱,十分凶残,让中华文明人口大规模减少,
文/王凯迪如果单从疆域面积来测算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帝国,那么公元13世纪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绝对当之无愧。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曾经给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留下来无尽的想象,这些被欧洲人称为"黄祸"的东方
蝴蝶挥动翅膀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产生的威力却难以想象,最后的结果同样出乎预料。古语有云:「”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是典型的蝴蝶效应。回顾数千年中国历史,很多大事件是由小人物点燃了导火索,产生了连锁反应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毕竟是小说家言,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当然,这不包括
记得网上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说为啥所有的神秘现象,要么没有图,要么图片特别模糊?其言外之意便是,所谓的神秘现象,其实都是庸人自扰,是幻觉!南京大学的朱教授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说自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