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政权,垂帘听政二十余年
Posted 太后
篇首语:不要以为你的努力徒劳无功,权当做磨练你的意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稳定政权,垂帘听政二十余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稳定政权,垂帘听政二十余年
“文明太后”,是后人对北魏文成帝皇后冯氏的尊称。二十四岁便守寡的冯氏,如同东晋康帝的皇后褚蒜子一样,有胆有识。她垂帘听政二十余年,为北魏政权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位卑照样做皇后、太后
北魏文成帝拓跋F的皇后冯氏,的确是值得称道的。冯氏本人是死囚犯的女儿,年幼时不得不随姑姑远离家乡,来到北魏后宫充当下女。她勤劳好学,无论是算账、识字,还是宫廷礼仪,都逐渐一一掌握,成为她引起太子拓跋F注意的资本。
拓跋F即位后,年仅十五岁的冯氏便登上了皇后宝座。拓跋F死后,她以非凡的能力垂帘听政二十余年。更重要的是,她听政并不是“看家护院”,而是对北魏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成为后人不得不承认的女政治家之一。
实际上,冯氏自小与北魏宫廷就有关系。她的祖籍虽然是今河北冀县,她自己也生于长安。但是,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北燕国君冯跋的弟弟。在冯跋死后,曾经继承过帝位。她的父亲冯朗为北魏的广平公,因为生母被废黜,成了“多余的人”。于是,冯朗联合胞弟找到大哥冯崇,三人一起投奔北魏。后来,冯朗在北魏犯了死罪后被杀死,女儿冯氏只得找到在皇宫当昭仪的姑姑,在姑姑的帮助下,进后宫当了一名宫女。虽然地位卑微,但不用为生计着急。这对冯氏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了。
冯氏的姑姑冯昭仪当时在宫中有一定地位,对冯氏又很喜欢,于是经常教导冯氏。十一二岁的冯氏在姑姑的调教下非常懂事,加之人又长得漂亮,举止温文尔雅,很快就引起太子拓跋F的注意。
冯氏和拓跋F的关系,只能算少小相识,因为拓跋F的年龄比冯氏还小三岁。所谓的钟爱,无非是少年的懵懂感情。但是,太子即位后情况则不然了。当时,冯氏和拓跋F常常在一起玩耍,成人们觉得他们也算两小无猜。虽然后宫女子很多,但拓跋F就是愿意和冯氏在一起,有时候见不到,拓跋F还耍太子脾气呢。
公元452年,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十二岁的太子拓跋F继承帝位,当了皇帝,冯氏被封为贵人,但当时皇后位空缺。四年之后,冯氏终于超越众多嫔妃,被拓跋F立为皇后,即后人所称的文明皇后。此时她年仅十五岁。
拓跋F在位十三年,朝权基本上掌握在大臣手里。这时,北魏已经统一北中国,实力日渐强大,但太武帝平定四方的统一战争,也耗尽了北魏的国力。再加上内侍宗爱连杀了两个皇帝,朝野上下惶惶不安。所以拓跋F上台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宽刑简政,稳定民心。
拓跋F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听从群臣的进谏,废除了拓拔焘打压佛教的政策,在国家统一管理佛教事务的基础上,有序地发展了佛教,目的也是加强国家对佛教的控制。同时,拓跋F加强法制建设,使北魏的统治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此外,在大臣的建议下,拓跋F还注重官僚体制建设和加强监察的制度,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贪污行为,但也使官吏不得不有所收敛。
实际上,拓跋F从小就在祖父拓拔焘身边长大,也很想像祖父那样东征西讨,创立一番伟业。但是拓拔焘在统一四方的战争中消耗了北魏大量的国力。所以拓跋F登基之后,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
不过,年少的拓跋F是一个善弓马、骑术的鲜卑人,他始终没有忘记习武。
有一次,他与众臣在灵丘南面的山下习武。突发奇想,让群臣仰射高四百余丈的山峰。群臣射出的箭中途便往下落,没有一个能射过山顶的。拓跋F见状笑了笑,他手执千斤弓,利箭脱弦而出,高出山峰30多米方坠下。群臣见此,无不欢呼万岁。拓跋F十分得意,便在射箭的地方立碑纪念。
这段故事虽需要认真的考证,但是,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拓跋F秉承了鲜卑人的习武风尚,而且非常注意锻炼。
可是,就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拓跋F突然患病,不久便死去。二十八岁的冯氏立即成了寡妇。
根据魏国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烧焚。举行此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要哭灵。
冯氏年轻丧夫,痛不欲生,悲啼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冯氏才苏醒过来。无论如何冯氏的初衷是真情使然还是假戏真做,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几天之后,政权交给了她十二岁的儿子、太子拓拔弘,拓拔弘就是北魏献文帝。冯氏则被尊称为皇太后。
冯氏在初当皇太后时,并没有想做临朝听政之类的事情,只是后来朝廷的情况将她这个年轻的皇太后推向了前台。
由于献文帝年龄太小,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觉得皇帝可欺负,就试图建立独裁统治,他竟然盗用献文帝的名义滥杀无辜,甚至大臣也不能幸免。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们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找献文帝诉苦。年少的皇帝也没有办法,只好到皇太后冯氏面前讨策。
实际上,面对乙浑这种霸道的人,无非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打,采取硬的一手,以牙还牙,将其除掉;二是采取怀柔政策,封以高管厚禄,使其良心发现,停止杀人,安心朝政。
文明太后一开始也采取后一种办法,她也是不敢公然得罪乙浑的,只好封他为丞相,这几乎是朝廷中臣子的最高礼遇了。
但是,已经昏了头的乙浑并没有感到“皇恩浩荡”,反倒觉得朝廷可欺,于是变本加厉,甚至与心腹讨论推翻朝廷、自立为帝。
最初,献文帝不断把状告到冯氏处的时候,冯氏并没有特别在意。后来,近臣不断把乙浑的恶劣行径反馈给冯氏时,冯氏开始琢磨起来了。加之,乙浑欲自立为帝的消息传到了冯氏耳里,这位北魏的皇太后知道,即使作为一名女子,自己也必须挺身而出了。她必须抛弃怀柔政策,丢弃幻想,必须用杀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经过反复权衡和密谋,冯氏命令自己的心腹元丕、元贺、牛益得等人率领军队,将乙浑杀死,以彻底解决问题。杀乙浑的行动虽然惊心动魄,但有惊无险,最终把不可一世的乙浑杀死在他自己的府上。北魏的朝廷基本可以大大地喘一口气了。
许多大臣从这次除掉乙浑的行动中,看到了冯氏的坚强和能力。于是,一些大臣随即劝进,希望冯氏临朝听政,而不是年纪轻轻的就在后宫里养闲。冯氏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大臣们的请求,宣布临朝听政。
虽然冯氏有能力、有胆识,还有一些运气,但是,冯氏本人对朝权并不感兴趣,也不愿意每天日里万机,处理琐碎的宫廷事务。她把中书令高允、中书侍郎高闾和贾秀三人叫到宫里,协助她处理政务。这三人每天充当秘书的角色,先将政务的处理意见搞出来,重大事务再报给太后。
当朝一年后,十三岁的献文帝便由贵人李氏生下一子,当了父亲。北魏的做法很残酷,妃子一旦生下皇子,且皇子被立为太子后,妃子就被立即处死,以便防止外戚专权。
李贵人是南朝梁国人,非常美丽,在北梁之战中被俘获。献文帝一见见她就非常喜欢。临幸后,封其为贵人。要杀掉李贵人,献文帝是有些不舍的,但是太后坚持这么做,并且宣称由自己抚养这个皇孙。李贵人无奈地充当了北魏皇家“家法”的牺牲品。
原来,魏太祖道武帝拓跋在立儿子拓跋嗣为太子前,先杀了拓跋嗣的生母,然后把拓跋嗣召至座前训话,说:“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参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
拓跋嗣就是后来的太宗明元帝,他天性纯孝,当时就哭得浑身乱抖,惹得道武帝派人把他架出殿外。不久,道武帝就被另一个儿子清河王拓跋绍所弑。拓跋嗣继位后,虽然感念生母,但立子杀母作为北魏一朝的“祖宗家法”并未废止,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除了肃宗孝明帝亲母胡太后外,储君生母无一例外,全被赐死。当然,究竟是自杀还是宫人代劳,史无明载。
事实上,文明太后冯氏还是遵守祖制的,她在赐死了李贵人后,立即将皇孙拓拔宏接到身边抚养,并且在和献文帝沟通后,宣布归政于献文帝。为了保全献文帝,文明太后将自己的哥哥冯熙提拔成太傅,督导献文帝执政。
在这短暂的一年听政中,文明太后的行为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照此下去,文明太后的名誉会更高一些,但是,经历过听政的文明太后却与从前不同了。她虽然抚养着孙子,可权力的诱惑时时萦绕着她,并且挥之不去。
虎毒也食子,权力第一位
献文帝亲政后,在许多事情上还是拿不了主意,重大事情还得向文明太后讨教,得到太后的许可后才能下诏令。关于这一点,有人说是献文帝年幼、尊老;还有人说是文明太后权力欲强。
从今天的情况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搞政治的人,三十岁、四十岁还嫌嫩呢,何况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呢?
当然,我们从康熙八岁除鳌拜的历史典故中也能看出,还是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情况的。
渐渐的,权力之争使冯太后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母子间渐渐有了隔膜。
另外,冯太后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年轻守寡,生活便有些不检点,与臣子李奕有了那么点儿情事。献文帝年轻好面子,听到外面的流言蜚语,心中生气,认为李奕给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绿帽”,真真“是可忍受孰不可忍”。
恰巧这时,有人告发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受纳贿赂。献文帝趁机命人依法“连座”,杀死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人。
情夫被杀,冯太后内心十分怨恨。但她表面上却不表示出会,而是在喑中注视朝臣的动向,和自己儿子的下一步行动。由于母子失和,加上政事不顺,小皇帝亲政不到一年,便对权利与富贵没有了兴趣,要把帝位禅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这件事带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都认为,要禅位也只能让皇太子继位。
思考了一段时间后,献文帝拓跋弘把帝位禅给了六岁的儿子拓跋宏。谁知,这个小小的拓跋宏在禅位大典上居然疯狂飚泪,献文帝奇怪地问他为何伤心。拓跋宏回答说:“代亲之感,内切于心!”言辞令人感动。他就是日后名声赫赫的孝文帝。
献文帝把帝位内禅给太子后,实际朝权还握在他手中。此时,他勤于政事,赏罚严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尤其大案要案的判决上慎之又慎,魏王朝刑虐过度的旧例从此得以改变。
经过几年观察,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了,在政事的处理上越来越不听从自己这个母后的了。因此,母子两人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疏远。在相互猜忌中,冯太后起了杀心,于公元476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冯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鸩杀了自己的儿子。
文明太后与权力太后
冯太后又升一格,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新主持国家大政。
孝文帝拓跋宏此时仅仅是十二岁的小孩子,但他天性至孝,对祖母能够承颜顺志,躬亲伏侍,事无大小,都听祖母冯太后的决断。
冯太后虽然是女人,但她悟性好,为人聪明,处理政务很有一套。加上孝顺的孝文帝不敢违背祖母的意愿,大事小情都一一禀明冯太后。所以,国家大事都由她一个人拍板决定。
因为孝文帝年幼,冯太后写了三百多篇《劝诫歌》,以及十八篇《皇诰》,用来教孝文帝修养品行和节操,作个好皇帝。她还尊重儒学,在长安立了文宣王庙。
冯太后是个俭朴的人,不喜喜欢奢华的饰品,吃的东西很简单,穿的衣服也很朴素。但冯太后信佛敬佛,因而花费的钱财非常多,金玉珍宝成斗成斗地装嵌于佛堂、佛像上,形制恢宏,至今可见。
冯太后在管理下人上要求很严格、不徇私。左右侍奉之人即使有小过错,她也要进行处罚,大加鞭挞。然而她有个好处,就是过了事儿就忘记了一样,对人还像开始那么好,还会给人富贵。所以身边的到死都很忠诚。
冯氏虽然贵为太后,但正值青壮年,在处理朝政之余,有着丰富的私生活,王睿、李冲最受冯太后爱宠。
王睿,字洛诚,他的父亲是个江湖术士,以天文卜筮为生。王睿子承父业,也靠卜筮术养活自己。王睿长得身材伟岸,容貌出众。有一次,因为某事得到了冯太后的接见,他出众的容貌令太后一见钟情。被太后召来侍寝后,马上被破格晋升为给事中。没多长时间,又相继升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来竟然赐给他太原公的封号。真是“内参机密,外豫政事”,一天比一天受宠。
太和二年,冯太后与孝文帝率领百官和宫人到虎圈去赏虎。有一只吊晴大老虎突然从阁道上冲出来,直奔御座而来。负责守卫的兵士和宫人吓得四散奔逃,只有王睿一个人毫无惧色,挡在冯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挥舞着方天画戟挡住老虎。他的样子非常英武,竟然把老虎吓退了!
从此以后,王睿更令冯太后的信任了。第二年,就被升为尚书令,还封了中山王。由于王睿与冯太后好得如胶似漆,冯太后私下里赏赐他的珍玩不计其数,都是在夜里两人尽兴之后,让宦官们用大蓬车装着宫中的宝物往王睿府里送;除此之外,还明着赏赐给他田园、牛马、奴婢、杂畜等物。为了掩人耳目,在赏赐王睿的同时,还对与他同等官职的大臣一道封赏,花费财物数以万计。
也许是身心操劳过度,王睿在四十八岁时生了重病,冯太后和孝文帝亲自去他府上探望,不停地派侍官和御医去服侍和诊治,但王睿最终还是不治身亡了。
在《魏书》“恩幸传”里有关于王睿的记载。综观王睿的一生,除了因为出卖色相受到大量赏赐,使得国库财物都转移到他的府中这一点多,并没有大的恶行。而且,他还有好的一面。比如:在和尚法秀谋逆案中,他大胆进谏,以忠言使得一千多人免死。他临死,又上疏给太后,提出施政五要略:一慎刑罚;二任贤能;三亲忠信;四远谗佞,五行黜陟。他还算是尽了臣子之义。
王睿死后,冯太后与孝文帝亲自临丧,哀恸不已。后来,王睿的女儿出嫁时,太后特许她使用嫁公主的礼仪和仪仗,当时的百姓看见婚礼的排场,还以为是皇家嫁真正的公主呢。
李冲,字思顺,是陇西人,他的父亲李宝曾获封敦煌公。李冲从小就沉稳俊雅,善长与交往,有很好的声誉。他任内秘书令时,上疏首创三长制,使平民的隐冒问题得到了有效防止。文明太后读了他上的表章后非常欣赏。见到他后更是心生爱念。他从此成为太后的幕内之宾。
很快,李冲就升任中尚令,封为顺阳候,接着又被封为陇西公。冯太后从此私下里送给他无数御物珍宝。好在大魏王朝当时国力雄厚,四方连年进贡。冯太后的私赠行为对于国库没有什么太大影响。而且,李冲是个器量不凡、学而广博的年轻人。在得到莫大贵宠之时,能够保持谦逊,并且广散家财,把太后赠与的财物都分给了有才能的贫寒之士。所以,他的声誉并未因和冯太后有暧昧而受损,反而更为人称道。
李冲还有一样好处,就是不避前嫌,爱护仇人的儿子,照顾远亲的孤儿。与孝文帝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莫二。魏朝按照旧制,皇帝对王公重臣都直接叫名字,但孝文帝见李冲从不直呼姓名,而叫他“李中书”。可见他很尊重李冲。现在看来这是小事一桩,但在封建王朝这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
冯太后死后,李冲负责议定礼仪律令,以及润色修饰诏书挽辞等,他尽心竭力,做得没有一点问题。连当时的旧臣宗亲都很敬服。
孝文帝真正掌权后,曾组织了几次南伐,还曾迁都洛阳,李冲都善言劝谏,多方考虑,为朝廷殚精竭虑。他还设计了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庙、圆丘以及洛阳新都。据史书记载,李冲“勤志强力,孜孜无怠,且理文薄,兼营匠制,几案盈积,终不劳厌也”。他病死时才四十九岁,孝文帝亲自为他举哀,嚎啕大哭,伤心得不能自已。
做为冯太后的“男宠”,王睿和李冲两人始终都对皇室忠心不二,而且还是治国能臣,比起吕后身边的审食其,武后身边的张易之兄弟、和尚面首强了百倍。可见冯太后确有过人之处!史书中对冯太后的宫闱私事也没有过多渲染,更无刻意指摘。
冯太后对孙子孝文帝一直很慈爱,自从孝文帝一出生她就亲自抚育。然而,在看到少年孝文帝越来越聪明的时候,她因为害怕自己死后,孙子孝文帝会对自己的娘家不利,而要加害他,但最终在李冲等人的劝谏下没有加害,而且还是对孙子孝文帝非常好,将孝文帝培养成了一代明君。
当然,冯太后毕竟妇道有亏,所以很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只要她怀疑臣子或是左右侍奉的人,马上就杀。一直到冯太后去世,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可见冯太后是何等的威严残酷!
承明十四年,冯太后四十九岁时生病而死。孝文帝守在她身边五天五夜滴水不沾,痛不欲生,上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文明太后的哥哥太师冯熙有两个女儿。文明太后先把冯熙的小女儿安排到孝文帝身边,
太和十七年被册封为皇后。后来,这位皇后的异母姐姐也进了宫,被册封为昭仪,开始与妹妹冯皇后争宠。冯皇后并不是一个嫉妒的人,但也时常流露出后悔不该让姐姐进宫的意思。冯昭仪便在孝文帝面前百般让冯皇后的坏话,使冯皇后被废为庶人,罚去寺庙做尼姑,后来又被赐死,史称废皇后冯氏。
冯昭仪因为母亲出身微贱,所以比同父异母的妹妹入宫要略晚。史书记载:“后有姿媚,偏见宠幸。”孝文帝曾经几次南伐,期间,冯皇后不甘寂寞,竟与中官高菩萨通奸(这位大太监不知是什么原因,竟然能和皇后私通)。知听孝文帝在汝南得了重病后,冯皇后更加毫不避讳地与高菩萨通奸。后来被人告发。
孝文帝听说这件事后后,骇愕至极,不敢相信。回到洛阳后,孝文帝把相关当事人分另关押审问。审问冯皇后时,孝文帝只让一个卫士守在旁边,并用棉絮塞住了卫士的耳朵,所以,冯后到底说了什么,成了千古之谜。接着,孝文帝又唤彭城王、北海王入座,说:“她以前是你们的皇嫂,现在是陌路人,不用再回避!”
天性极孝的孝文帝因为感念祖母文明太后的恩德,没有忍心立即废掉冯皇后,只在自己临终时,才赐死冯后。谥为幽皇后。
她是李未央原型,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临朝听政18年
前几年热播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未央和拓跋浚两情相悦,后来在李未央的帮助下,拓跋浚登上了皇位,成了北魏的第五位皇帝,而李未央则成为一代贤后。那么历史上的李未央原型是谁呢?
李未央的原型是冯太后,她出身于名望之家,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后来因罪充公为奴,成了宫中卑贱的婢女。
当时她姑母是太武帝的昭仪,在宫中她得到了冯昭仪和文成帝的乳母常氏的照顾。后来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后,对冯氏冯氏照顾有加。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冯氏被选中为贵人,当时的冯氏只有十一岁。冯后离开了抚养自己长大成人的姑母,来到了文成帝的寝宫。婚后陪王伴驾的生活是和美的,她也更有条件熟悉和了解国家最高层的政治运作了。
公元456年(太安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冯后被立为中宫之主,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
贵为皇后的冯后,深深地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为他排解各种烦闷与不快,特别在生活上给他以温存体贴。
总之,冯后与文成帝的后宫生活是美满和谐的。然而,天不作美。冯后做皇后尚不到十年,这种偕鸳效鸯的生活就画上了休止符。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年仅26岁。
公元465年(和平六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
献文帝即位后,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阴谋篡位,北魏中枢政治又面临严重的危机。后来平定乙浑之乱,稳定政治局势后,她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凭凌的事情。
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后来冯太后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时隔不久,她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
相关参考
...长江,小者不及一省,在百余年间内,没有一股势力成为稳定的中心,这段历史杂乱不堪,就此一笔带过。本章要提及的,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北魏拓跋氏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稳定的政权——这个由鲜
...长江,小者不及一省,在百余年间内,没有一股势力成为稳定的中心,这段历史杂乱不堪,就此一笔带过。本章要提及的,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北魏拓跋氏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稳定的政权——这个由鲜
...长江,小者不及一省,在百余年间内,没有一股势力成为稳定的中心,这段历史杂乱不堪,就此一笔带过。本章要提及的,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北魏拓跋氏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稳定的政权——这个由鲜
张议潮的归义军,从来就没有稳定控制过凉州(武威)!真正长期、稳定控制(150余年)凉州的,是吐蕃人建立的「”凉州温末”政权!现代人(尤其是汉族人)有感于张议潮「”手捧河西归大唐”的伟业,很喜欢夸大归义
前几年热播电视剧《锦绣未央》中,李未央和拓跋浚两情相悦,后来在李未央的帮助下,拓跋浚登上了皇位,成了北魏的第五位皇帝,而李未央则成为一代贤后。那么历史上的李未央原型是谁呢?李未央的原型是冯太后,她出身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丧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姜维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蒋琬和费t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安定公主历史之谜?安定公主与云澜湾起源的故事公元638年,贞观11年,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政治上变得更加成熟,自己的政权也更加的牢固,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变得经济发达,边疆稳定,人民
安定公主历史之谜?安定公主与云澜湾起源的故事公元638年,贞观11年,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政治上变得更加成熟,自己的政权也更加的牢固,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唐朝变得经济发达,边疆稳定,人民
田文镜可以说是雍正皇帝最为宠信的臣子之一。康熙在位时期,田文镜为官四十载,晋升之路慢的出奇,从县丞到知县再到知州,田文镜足足经历了二十余年。到雍正继位之时,田文镜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凭借多年的勤勉才
万历帝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为政初期也称得上一个勤勤勉勉的好皇帝,甚至有一次为民求雨步行将近20公里,但是历史上却对他诸多批判,无论是清朝还是历代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