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
Posted 贪官
篇首语: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亦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详见《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太祖文帝宇文泰》)
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政治家苏绰。
苏绰(498—546),字令绰,西魏京兆武功人(今陕西武功),汉族。出身世宦豪门,其父苏协官至武功郡守。苏绰少好学,精通算术。从兄苏让推荐于北周太祖宇文泰,拜为大行台左丞。宇文泰重用苏绰,制定计帐法、户籍法。大统十一年,授大行台度支尚书。草拟《六条诏书》,宇文泰立于座右,宇文泰下令百官习诵,并规定:牧守令长,不通六条和计帐法者,不得居官。又制定《大诰》,文字简练流畅,一改自晋以来的浮华文风。又据《周礼》改定官制,大统十二年(546年)未成而卒,宇文泰率百官送棺椁出城外,扶棺痛哭,悲叹: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死后家无余财。著有《佛性论》、《七经论》。(详见《北史卷六三·苏绰》)
宇文泰曾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了三天三夜。其中一段对话,揭示出千古治国之术,值得深思。节录如下: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
宇文泰请教:怎样治理国家?
(苏绰)曰;具官。(具官,即配备官员)
苏绰回答:配备各级官员。
问:何以具?
宇文泰继续请教:怎样配备官员呢?
曰:用贪官,弃贪官。
苏绰回答:使用贪官,反对贪官。
问:贪官何以用?
宇文泰很不理解:为什么我要任用贪官呢?
曰:为君者,以臣忠为之大。臣忠则君安,君安则社稷安矣。然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
苏绰答道:对皇帝来说,最重要的是大臣对你忠诚。群臣忠诚,皇帝就安心;皇帝安心,社会就稳定。可是你想让部下忠心耿耿地卖命,你就得给人家好处。可你又没那么多钱给他们,那怎么办呢?
曰:为之奈何?
宇文泰说:是呀,那怎么办呢?
曰: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苏绰回答: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权去搜刮钱财,获得好处后必然会高兴啦!
问:虽然,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宇文泰问:虽说如此,但大臣们大获其利,那我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天下汹汹,觊觎御位者不知凡几,臣工佐命而治,江山万世可期。
苏绰回答:他们获得好处,是因为你授予的权力。有权自然就有利,为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官员们必然对你忠心耿耿。要知道天下乱哄哄的,皇帝宝座有多少人在觊觎啊?但有这些忠诚的贪官维护着您,(唱)皇上的江山,万呀么万年长!
上叹曰:善!然则,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宇文泰恍然大悟,竖起拇指赞曰:高!实在是高!接着不解地问:既然咱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贪官呢?
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髓也。
苏绰答:既大胆用贪官,又高调罢免惩治贪官——这就是治国权术的精髓所在。
(宇文泰)移席,谦恭就教曰:先生教之!
宇文泰往苏先生身边凑近,满脸堆笑:请老先生您接着指教。
(苏绰)笑对:天下无不贪之官,贪墨(指贪污)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一也。
苏绰微笑道:天下没有不贪的官。官员贪污有啥可怕的?可怕的是他不听你的话。凡对你不忠诚的,你就以肃贪的名义罢免他。既可巩固政权,又能获得百姓拥戴,何乐不为呢?
其二,官有贪渎,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也。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或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
官吏贪污,把柄就攥在你手里了。你既抓住把柄,他就诚惶诚恐,对你毕恭毕敬,忠心无二啦!因此惩治贪腐,是驾驭部下的一大法宝。如果你不任用贪官,又怎么谈得到惩治贪官呢?所以,我们对贪官,既坚决任用,又要进行惩治。如果全国官员都清廉不贪,那老百姓自然高兴,可是你这个政权就危机四伏了。
问:何故?
宇文泰疑惑地问:这是什么逻辑,我怎么越听越糊涂呢?
曰:清官或以清廉为恃,犯上非忠,直言强项,君以何名弃罢之?弃罢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多不可用也。……
苏绰徐徐道来:清官因操守清廉,无所顾忌,就会梗着脖子批评你,冒犯你。你又能琢磨什么借口来除掉他呢?你毫无理由地罢免清官,老百姓肯定不高兴。老百姓不高兴,就会引起民愤,那国家就危险了。清官大多是刺头,所以不能任用。
(苏绰)厉声曰:君尚有问乎?
苏绰忽然严肃地对宇文泰说:你还有问题吗?
(宇文泰)大惊,曰:尚有乎?
宇文泰吃了一惊,您还有什么指教?
南北朝历史 周太祖宇文泰简介,宇文泰与苏绰的对话揭反腐
宇文泰活跃于南北朝时期,一手创建了北周,虽立元宝炬为皇帝,但是实权都掌握在宇文泰手中。宇文泰执政期间,德治教化,唯贤是举,善于纳谏,严明执法,更改官制,政治吏治,不如此更是对经济,文化外交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周太祖宇文泰简介
宇文泰主要活跃于南北朝时期,宇文泰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将领。507年出生于内蒙古,是鲜卑族人。宇文泰一手创立了北周,所以称之为周太祖。宇文泰其祖先是匈奴人后来归于北魏。
宇文泰个人画像
宇文泰参与六镇起义,后起义失败遂于尔朱荣麾下。534年,宇文泰众望所归进据长安。同年宇文泰杀死孝武帝,推元宝炬登上皇位,称为西魏。元宝炬登上皇位成为西魏文帝,这是一个傀儡皇帝,实权都掌握在宇文泰手中。
西魏建立,宇文泰掌握实权,专制时间长达20年之久。556年,宇文泰在北巡的时候患了重病,自己深知活不了多久于是就唤来自己的儿子宇文护,将国家交给了宇文护后就去世了,享年50岁。
宇文泰是一个好领导,其掌权期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宇文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宇文泰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教化,法治只是作为辅助,所有官员徐要修身,在用人方面坚持德才兼备为中心,并不在意其出身。宇文泰还是一个善于纳谏之人,他听从别人的意见,有则改之无责加冕。
在国家法律上,主张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从而公平化,还下令废除了酷刑,法律人性化。宇文泰政治官吏,严打贪污受贿的现象。
经济方面,宇文泰大力发展农业,奖励耕值,恢复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从而带动了经济。
外交方面,宇文泰和周边国家和亲,建立友好邦交。
宇文泰和苏绰的对话揭反腐
宇文卓是北周的开国功勋,宇文泰是一个虚心求教之人,为了统一天下遍访天下的贤能异士希望能得出治理之道。
宇文泰壁画
一日宇文泰遇见了苏绰,苏绰有着诸葛亮之名气,宇文泰向其讨教治国之道,谈了3天3夜之久。谈话内容主要是关于如何立国之说。苏绰告诉宇文泰用贪官,贪官是立国之根本。贪官的存在有各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贪官从你身上有利可图,他会努力做事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第二个好处是有贪官就好管制,皇帝手里都是大把的把柄,有了这些把柄就能很好的抓着贪官让他们为你办事。第三利用贪官可以俘获民心,皇帝高举反贪旗帜,还能有效的推卸责任。第四从贪官身上可以得到很多好处,贪官是明贪,而皇帝是暗贪,责任不用背还能贪,这就是贪官的用处。
宇文泰和苏绰的对话一语道出了贪污真相及反腐真相。
关于周太祖宇文泰简介 ,宇文泰和苏绰的对话揭反腐,我们已经介绍完毕了,宇文泰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战功显赫,一手开创了北周,是一个有才能之人。
相关参考
尊王攮夷,知人用人……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这辆大车向前行,目标明确,道路通达,高歌猛进。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
汉武帝时代,把盐的专卖权收归中央,食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都由官府把持,不允许商人私下里做销售盐的生意。 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食盐不仅一种必不可少的作料,还是我们血液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发生在曹操进攻荆州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和诸葛亮。原文如下:却说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路过
原创:唐封叶|叶话文史公众号话说武王发自克商以来,寝不安席,天天想着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周人对天下的统治,甚至还向以前的敌人箕子讨教「”洪范九畴”。故宫乾隆御笔「”建极绥猷”隐含何种治国思想?虽然几年间
原创:唐封叶|叶话文史公众号话说武王发自克商以来,寝不安席,天天想着如何采取措施来巩固周人对天下的统治,甚至还向以前的敌人箕子讨教「”洪范九畴”。故宫乾隆御笔「”建极绥猷”隐含何种治国思想?虽然几年间
梁武帝(464—549)是一个很特殊的皇帝,他的文功武艺都不错,运气也不错,在位时间竟长达48年,在南朝诸帝中是首屈一指的。他即位之初,也是个好皇帝,可惜到了晚年,过度沉溺于佛教,无心治国,导致国力日
根据电视剧《楚乔传》的简介,故事是发生在“西魏年间”。西魏(535年―556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在整个西魏统治时期,一直都由权臣宇文泰控制着政权,在他努力下,任用苏绰等人改革
三国的领导宽容智慧 古人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治国之道,在于猛宽得中”。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
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治国之道以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得大唐经济迅速发展,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他年轻时当过小穷,后拜苟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