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
Posted 国史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
崔浩(?~450),北魏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出生当世第一流士族-清河崔氏。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能体现他军事才能的事件不少,比如说刘裕北伐后秦,向魏假道,崔浩献隔岸观火之计。北魏不用,结果3万骑兵被刘裕却月阵击溃。等到刘裕兵进关中,崔浩判断出了刘裕北伐的战略意图,和桓温一样,只是邀名图晋,不会久留关中,关中最终还是会为北魏所获,北魏可暂避刘裕锋芒。结果完全正确。
崔浩制定了先灭夏、后征柔然的军事策略,扫清了北魏同意北方两大腹心之患。
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
出身北方汉人士族的他,深得北魏皇帝重视与信任。
拓跋焘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他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但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这都是他的功劳!"他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真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君臣相得。
只是,美好的表象背后透露出来的真相总是让人心惊,一场国史之狱就如镜子一般照出拓跋氏与崔氏之间相互信任的原形。
风起于飘萍之末。
拓跋焘曾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崔浩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极力劝告拓跋焘要加大打击佛教的力度。崔浩掌权后,"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但他不听,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其实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他本身的缺陷,太过相信皇帝对他的宠爱,却忽略了三人成虎的危害。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儿给王慧龙,王氏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齄鼻,在江东被称为"齄王"。崔浩见王慧龙时,一看到他的齄鼻,就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他长得俊美。司徒长孙嵩听了大不高兴,就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是"有讪鄙国化之意"。
拓跋焘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其实在此期间,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崔浩的悲剧,但是他自己感觉不到,太子拓跋晃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及拓跋焘所宠任,专制朝权。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拓跋晃不同意,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与太子之间的不合,注定会成为一场悲剧,而悲剧的主人公绝不是太子,而是他自己!
当然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史》事件。
公元439年(太延五年)十二月,拓跋焘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拓跋焘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把北魏上代的所有事情如实写下,包括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本来这些都是给皇族内部的人看看的,毕竟发家史是有些血腥的,但是崔浩不这样认为,既然皇帝爷已经把这个权力给他,他自然可以处理,于是让人把它刻在石碑上,放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拓跋焘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拓跋焘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明白,皇帝的话能信吗?他说的照实写,是官话,没想到崔浩这个书生相信了,而事实上,不止这一场修史,更多的是北人对阵南人的战争。当然这场战争注定了南人的失败,与狼共舞,很危险。
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
令人奇怪的是,崔浩的口才是相当了得的,但是在这次游行前,他却什么话都没说,他只能嗷嗷叫,相信稍有判断的朋友会明白,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不能说,因为他早就被割掉了舌头!一个没有舌头的辩士,拿什么去做武器?
崔浩的死非常可惜,他本是军事谋略家,没能将他的军事思想等等发扬光大,最终却惨死在异族的屠刀之下,或者说还连带着北方所有一流士族,全部陪葬,从此一蹶不振,而这,正是历史前进付出的代价。
历史人物 北魏第一军事谋略家崔浩简介 崔浩是怎么死的
(?-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人。 仕 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 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出身于清河崔氏,是崔玄伯的长子,母亲卢氏是卢谌的孙女。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 《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 崔浩曾仕 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 ,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之一,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崔浩屡次力排众议,根据星象和人事判断时机,使太武帝得以依次成功击灭胡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信道教,主张崇道废佛。北魏太武帝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 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一境之内,无复沙门」。> 但由于崔浩试图「齐整人伦,分明士族」,卢玄劝他:「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2]又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 神麚二年(429年),崔浩与弟崔览、邓颖、晁继、黄辅等共同著述《国书》。 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竟劝其刻史于石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 于是「北人咸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此事最终得罪了太武帝,被囚于木笼之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于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夷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陈寅恪认为:「崔浩之 ,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终因国史之事罹祸。> 至于佛道之争极可能是崔浩致 的原因之一,《魏书释老志》记载太武帝拓跋焘西征盖吴到长安,看到寺庙中多有兵器,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而崔浩本信天师道,遂「因进其说」,最后太武帝「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 太子拓跋晃与崔浩在宗教上是分歧的,他「素敬佛道。频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可是太武帝不愿买帐,反而变本加厉的下诏「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直到崔浩 后才「颇悔之」。在废佛问题上,崔浩与太子拓跋晃虽是冲突的,但拓跋晃所上的表文并未言及崔浩。>相关参考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时楚国监利县(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有关于伍子胥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片段:伍子胥跪于吴王夫差面前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时楚国监利县(现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场村附近)人。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有关于伍子胥的电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片段:伍子胥跪于吴王夫差面前
刘伯温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
刘伯温简介——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
张仪是怎么死的? 张仪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
南北朝名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从其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明法、正身、和吴、治军,“鞠躬尽瘁,死
...、白鹇山人、鹅鼻山侬。他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书画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可谓全才。明末清初之际,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正所谓乱世出英豪,文人才子也是不少。不过在众多文...
...、白鹇山人、鹅鼻山侬。他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书画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可谓全才。明末清初之际,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正所谓乱世出英豪,文人才子也是不少。不过在众多文...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曾参加六镇起义军,后从贺拔岳入
鲁肃怎么死的鲁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战略家和外交家,周瑜非常了解鲁肃的能力,周瑜临死之前就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替代自己的职务,事实上鲁肃是当时一个最为清醒的人,他在刚刚与孙权见面的时候就预言了将来必将是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