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子显简介 南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萧子显生平
Posted 吏部
篇首语: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萧子显简介 南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萧子显生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萧子显简介 南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萧子显生平
齐高帝萧道成孙。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后迁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已,谥曰“骄”。撰有《后汉书》、《晋史草》、《齐书》、《普通北伐记》、《贵俭传》、《南齐书》等历史著作。但除《南齐书》外,均失传。
南朝萧齐皇朝在历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年代很短的一个封建皇朝。撰写萧齐皇朝时期历史即《南齐书》的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一个史学家,以他曾经是宗室的身份来撰写这个皇朝的历史,这在二十五史的众多的作者中别无第二人。
他十三岁的时候,萧齐皇朝被萧衍推翻了。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他们都是萧姓,而且同族,但毕竟从他们的高祖父时候就分支了。萧衍建立了梁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武帝。在梁朝,萧子显凭着他的才华、风度、谈吐的出众,受到梁武帝的礼遇和信任,官至吏部尚书。
萧子显是一个“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的人。他“性爱山水”,曾在《自序》中说:“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K(yin),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他又是一个“颇负才气”的人,做吏部尚书时,“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一挥而已,所以有些士族地主内心里对他很不满。但梁武帝倒是自始至终都把他看作是一位“才子”。事实上,他的文才的确是有社会影响的。萧子显的同时代人、《宋书》的作者沈约甚至称赞他的文章是属于东汉名家班固一流的佳品。这个评价当然是过分高了,但也可以看出沈约对他的文才的赏识。
历史教学怎样培养科学精神
查阅古汉语字典,“历”的繁体写法是“历”,基本含义是在丛林里“经过”,而“史”的基本所指是专管记录的官员。
二者联系起来使用最早的书籍是梁朝萧子显(487—537)所撰的《南齐书
列传第二十一
鱼复侯子响传》,其中这样写道:昔闵荣伏痍,怆动坟园;思荆就辟,侧怀丘墓。
皆两臣衅结于明时,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
此后,北齐《颜子家训》中这样使用:“有史俊士、自许史学甚高。”即是我国“史学”概念最早出现的记录。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争取解放与发展的历史,在交叉缠结、羁绊着人的重重矛盾中,归根到底,无非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在遭遇矛盾和解析矛盾的过程中,人类始终不渝地把关注自己命运的现实和未来作为追求的动力和目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不同意义上,产生了种种谋求解放与发展的学说。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几个年代,记住几个人名,还要深入去了解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起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是什么,这个结果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等等,这才是历史能够引导我们进步的精华。
粱启超说:“历史的目的是将过去的真实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历史不仅仅是过去,也是当下,是过去与现实的不断对话,它沉淀于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信仰和力量。
但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怎样紧紧围绕教材,挖掘其中的科学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目的?
第一,必须重视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人学,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到底有没有用,又有什么用?,其现实意义何在?可以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中得到启示,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华夏灿烂文明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还要通过启发性教育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牢记民族悠久历史、立志发扬文明创造文明的勇气和信心。
可以这样说,骄傲和自豪来自于历史教学给予学生的直接感观,而勇气和信心则是教师进行基本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的终极意义,把这种勇气和信心转化为学习实践的具体行动就是现代青年热爱祖国、铮铮铁骨献身民族事业的最佳方式。
第二,必须重视爱的教育,拥有科学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师的本分,更是教师的责任,世间的一切作为都应该源于爱,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快乐的,更是会有所作为的。
我们可以通过广博的历史教学,让学生爱生命,爱自己、爱家人、爱亲朋、爱自然、爱生活,用爱心去生活中的对待一切,唯有如此,他们才能保持朴素、善良的真本情怀,才能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善待生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才能睿智地甄别真善美和假丑恶,才能以拳拳爱心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才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永恒的幸福。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的哲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基本哲学理念,促使学生运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哲学方法认识、分析和思考历史史实,用科学的道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用客观的态度分析人物命运,这个过程即是逐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拥有科学精神的过程。
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历史的每首航船都由过去驶来,向未来奔去,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把握住高中生的思想认识特征,引导他们通过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时代意义、前因后果、情节变化和人物命运找到正确的人生坐标,明晰人生航线,
树立远大志向和目标。
第三,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高尚情感。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高尚情感,就是要将历史道德和历史责任转化为学生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格特质: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等这些传统的优秀的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
如在教学“工业革命”时,不只讲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而是重点解读科学家的成功人生,分析科学家们成功的因素,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借鉴;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时,不能只讲它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而是突出老一辈革命家在逆流中的抗争,使学生从人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逐步形成正直、勇敢、积极进取的品格。
虽然历史上的道德形象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他们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具有榜样性的示范作为,而且一部分典型的历史道德形象具有具体、生动、鲜明且脍炙人口的特点。
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并善于发挥个体历史道德形象的榜样作用,运用现代化的多种教育教学技术,精心组织和加工教学内容,虚设特定的时代环境,着力还原历史道德形象的真实情感经历和表率事实,进而引导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和情感共鸣,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不可想象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家乡,连家乡都不爱的人会爱祖国,连祖国都不爱的人会爱党爱社会主义。
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
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知性科学精神和真切人文情怀的培养。
总的来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甚至发挥学生的想像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剧情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因此,历史教学对人文素养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重视。
相关参考
1.求24史的简介作者1史记汉·司马迁1302汉书汉·班固100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1204三国志晋·陈寿65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8梁书唐·姚思廉
【历史名著有哪些】二十五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
馒头的由来和发展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
魏收(507年~572年)北齐文学家、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仕魏除太学博士,历官散骑侍郎等,编修国史。入北齐,除中书令,兼著作郎,官至尚书右仆
昌义之(?―523.11.19),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少有武干,随曹虎征战,多有战功。官至都督北徐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少有武干,随曹虎征战,多有战功
萧宏(473~526年5月13日),中国南朝梁皇族。字宣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六弟,官至侍中、太尉。梁武帝攻占建康(今江苏南京),以之为中护军,卫戍京师。天监元年封为临川王,迁扬州刺史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江总(51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
王融(476--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王僧达之孙,王道琰之子,王俭(王僧绰之子)的从侄。他自幼聪慧过人,博涉古籍,富有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