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司马越执政时,为什么再没发生政
Posted 司马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告诉你司马越执政时,为什么再没发生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告诉你司马越执政时,为什么再没发生政
司马炽
告诉你司马越执政时,为什么再没发生政变
咱们言归正传。公元306年11月,司马炽登基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司马越不在他的身边,自己能或多或少的做点主,但总的来说,朝中大权还是握在司马越的手里。特别是在309年,司马越进京诛杀皇帝亲信、更换禁卫军后,司马炽更是彻底的沦为了一个废人,就好比案板上的鱼,司马越什么时候下刀,在哪下刀,完全由别人说了算。
其实从迎回司马衷的那一刻开始,晋王朝的命运就已经平稳的落到了东海王司马越的肩头,不过让这个“当今名士”掌权,我倒没看出他和前几位有什么不一样,但要说到烦心事,肯定比前面的有多不少。
公元307年,先是一干人等鼓动他换皇帝,虽然最终司马越选择了大公无私,但在换与不换的问题上,我想司马越的内心是好好搏斗了一番的。刚刚心力憔悴的做完了选择,回过头就发现,原来这个新皇帝和自己理想中的相差太远,最终一甩袖子赌气出走了,但在走与留的问题上,我想司马越的内心也是充分权衡过的。出走许昌,终于到了一个远离皇帝、眼不见心不烦的地方,结果没两天,加急文书传来:“太傅大人,您亲爱的宝贝弟弟没了(司马腾)!”你说司马越此时烦不烦。
这些都是洛阳和许昌之间的烦恼,在外面,还有别的烦心事呢。
刚过完年就接到王弥在青州、徐州等地闹事的消息,接着就收到汲桑攻陷邺城的传书。秦州那边,成汉帝国洗劫了汉中,长江以南,陈敏仍在将造反进行到底。与这些事比起来,北方匈奴酋长张背督和乌桓酋长张伏利度的聚众闹事,冀州刘灵等人的打家劫舍,南方荆州境内的变民造反,就都已经不叫事儿了。当然,和“国内”政治相得益彰的是,“国际”形式也不太乐观,北边一个汉赵,南边一个成汉(汉赵帝国公元308年正式成国,但此时刘渊已称汉王,建年号。成汉帝国于公元306年成国),两个都是主权国家,能和晋王朝三分天下不容易,怎么着也要给点面子。
在这之外,还有朝中处理不完的大小事务,和像囚禁司马覃、为杨芷平反、甚至是和苟翻脸这些非日常事务。当然和那些造反的比起来,这些在司马越的日常工作中,顶多也就算是个饭后甜点。
度过了郁闷的307年,司马越在公元308年的新春伊始,还是像往年一样,早早的就去郊外祈福。不过此时他的心情应该还是不错的,王弥、刘灵被打跑了,汲桑也被人杀了,石勒好久没消息了,南方的陈敏终于也消失了……。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总体来看,所有事务都看似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新皇帝还在热血沸腾中、新的实力派亲王还在逐渐诞生中、成**汉赵还在与自己三足并立中,但只要不在出新的乱子,我们的司马越有信心来个逐一解决,最后成个中兴名臣、或者是中兴之主也不一定。
就这样,刚过了公元308年的新年,司马越就真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但此时来自北方的加急文书又到了――刘渊派多路大军南下。
北边的汉赵帝国南下打过来了,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并且看这架势,肯定不是来打家劫舍、抢完就走的,这是入侵,这是场灭晋的战争。
刘渊分别派出十余位将军攻占了太行山,然后派石勒一支向东进攻幽、冀二州,王弥一支则向东南进攻青、徐、兖、豫四州。很明显,刘渊是想从北到东,铺开一张大网,然后一收口,将洛阳裹入自己的囊中。
当司马越这个清谈之士收到这份加急文书,我看咱们也别对他报什么希望了,先不说司马越除了会侃外,是不是还会点别的,单看刘渊这阵势,还赶在中原大地刚经历过数年大战,民生凋敝,派出镇守一方的刺史、将军们各个与中央政府貌合神离,你现在要想指挥他们去率兵抵抗,怕是人家都不带理你的,你说司马越此时能怎么办。
但话说回来,不好办也要办,谁让你是掌管朝中大权的太傅呢。不过调兵遣将是需要时间的,眼看着刘渊这趟是有备而来,在我调度的这段时间了,各地的刺史、将军、亲王们,就麻烦你们先自己扛一会吧。
没过两天,司马越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进攻冀州的石勒已经被王浚击退。啊,这会儿司马越算是稍稍出了口气,本以为敌人有多强大呢,原来竟这么容易就被击退了。司马越开始恢复信心了,如果再接再厉的话,看来击退敌人不是不可能的,等到把刘渊在赶回关外,自己真没准能成为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英雄,嗯,还需努力,低调低调。
就这样,司马越开始在家没事偷着乐,连下人们也能看出自己老爷这两天精神有点抖擞,可好景不长,又来了一份加急文书,司马越打开看后,两眼一黑,差点没跪地上――敌将王弥在各地招兵买马,声势大振,已连续洗劫了青、徐、兖、豫四州,所过之处,郡长县长多被杀害,青州刺史苟已抵挡不住。司马越战战栗栗的合上文书,脑袋一阵晕眩,心想原来自己只顾着看石勒了,其实他只不过是在幽冀打打幌子,真正厉害的现在看来是王弥。司马越被下人搀着坐了一会,颤着声音吩咐道:“快,收拾收拾赶紧走,王弥接下来肯定来许昌,这里是守不住的,趁他还没到,我们快快走。”可现在能去哪呢,司马越沉思了一下:“去兖州,去鄄城。”
就这样,司马越来到了鄄城,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许昌沦陷(书上只说4月13日王弥攻陷许昌,但遇到多大抵抗没有交代,估计是司马越走后,剩下的人也就基本放弃抵抗了)。许昌距洛阳直线距离一百五,至此,王弥的兵锋直指京师。
不过有一点让我想不明白的,就是司马越为什么不往西跑,回到洛阳,而是往东去了兖州的鄄城,这样不仅是在迎着王弥的方向走,而且从许昌到鄄城的距离是到洛阳的两倍。可能是司马越觉得就这么会洛阳脸上实在是不光彩,并且兖州又是他的地盘的缘故吧(公元307年,司马越领兖州牧)。
王弥到了许昌,稍作调整,继续往西打,很快到了(huan,音同幻)辕,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偃师市,渡过伊水,击溃了晋帝国赶来的军队,消息传到洛阳,一片哗然,因为辕距洛阳直线距离三十三。
这会儿的洛阳,全城戒严,只等王弥大军。王弥也没让他们等太久,5月19日,大军出现在洛阳城东津阳门。此时司马越虽跑到鄄城,但还派了王斌率五千军回援,凉州张轨也派北宫纯领军东下,这两路军现在都已抵达洛阳。
王弥大军赶到,先是在城外安营,看着眼前的洛阳城,不知此时他心里是个什么感受,有可能是春风得意、是志得意满吧,不得而知。不过我们能知道的就是,王弥此次败了,而且是仅在三天之后,王弥就不得不后撤,可为什么会败的这么快?有可能是之前太过顺利吧,连唯一的强敌苟都拿他没办法,此时的王弥大意了。
王弥安营的当夜,从凉州赶来的北宫纯就组织了一百人的敢死队。面对数万敌军,估计当时谁也没对这一百人报什么幻想,但结果是,王弥大败。看来是败的可以,经此一战,王弥不得不后撤,在放火烧了城北的建春门后,王弥率军往东走,但在七里涧的地方,他又被王秉率领的追兵赶上,再败一阵。
至此,刘渊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南征宣告结束。王弥最终虽然兵败,但能一路带军打到洛阳城外,这个结果其实很出大家预料。事后刘渊大肆封赏王弥。
可以看出,刘渊对这次南征还是相当满意的,虽然洛阳城外一战非常可惜,但瑕不掩瑜。像石勒和王弥,两路大军在东北六州境内闹得很厉害,可基本都是打过就走,没有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占领,不过自己的老窝,也可以说是并州一境,刘渊此次的收获可谓是颇丰。
此战过后,刘渊在并州南侧,东至壶关,西至平阳,基本上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就等于晋帝国首都洛阳的北大门完全打开,直接暴露在汉赵匈奴人的铁蹄之下,刘渊也知道,只要这个大门被自己控制住,那攻陷洛阳就是早晚的事情。通过此战,刘渊更明确了两点,一是强大的晋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二是晋帝国经此危难,地方竟无人来救(只张轨一支),实际已是四分五裂。
此次南征虽然没能攻下洛阳,但却充分打探出了晋帝国的虚实――确实很虚。刘渊从此也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在他以后的岁月里,攻打晋朝基本就成了他唯一的兴趣。
自从5月22日,王弥大军撤退后,在洛阳城头一直盘旋的危险警报也就跟着解除了,晋王朝的士大夫们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不过在他们北边,刘渊可没那么多闲工夫。汉赵帝国稍作调整,7月,刘渊先是攻陷了平阳,接着大军向前推进至河东,河东太守路述战死。至此,洛阳的北大门不仅被刘渊牢牢握死,而且还有了河东这个可以作为进攻洛阳的桥头堡。此后,汉赵帝国迁都至蒲子,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隰(xi,音同媳)县,此处距洛阳直线距离二百七十公里,可以看出,刘渊已吹响灭晋的总攻号。
刘渊忙着迁都的同时,司马越也在迁。他已经从鄄城迁回了濮阳,不久又迁到了荥阳,也就是洛阳东边一点点,这个意图实在太明显了,就是方便掌控朝廷么。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为了洛阳在有紧急情况时,方便出兵救援,只是这点我有点不太信。一个刘渊,一个司马越,两人虽然都在迁,但这个胸襟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同年9月,刘渊又来了。这回是王弥带着石勒,从太行往东打邺城,守城将领是征北将军和郁,他站在城头往下一看:“嘿,怎么又是你石勒。”石勒也说:“没错,这个城我已经打下过三四次了。”这下郁闷了,估计这邺城哪有个老鼠洞他石勒都一清二楚,算了吧还是,征北将军的名号威风,可自己这条小命更要紧。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们的大将军和郁跑了。11月,石勒攻陷邺城,在三台将邺城郡长王粹斩首(这个比较黑色幽默了,三台就是大名鼎鼎的铜雀台、金雀台、冰井台)。
司马炽听说敌人进攻邺城,赶紧调豫州刺史裴宪进驻白马,防备王弥,车骑将军王堪进驻延津,抵御石勒。这次晋帝国这次也学乖了,知道刘渊善使转移视线这招,于是还任命了平北将军曹武进驻大阳,以监视蒲子的动静,同时大阳距夏县仅一步之隔。
此后双方就都没什么大动静了,只是石勒、刘灵等人在冀州等地闹腾,豫州、并州还算平静。可幸福总是短暂的,本来双方就像火药桶,只要来个挑事的立刻就炸。这次挑事的比较特殊,是老天爷,时间选的也比较特殊,从大年初一就开始挑。
老天爷就是不想让人世太安静,公元309年1月1日,荧惑星犯紫微星,汉赵帝国负责天象的太史令宣于修之向刘渊禀告:“天象显示,不出三年,一定攻克洛阳。蒲子地势崎岖,平阳气象旺盛,最好迁都。”刘渊完全采纳。
紧接着就发生了司马越回洛阳斩杀皇帝亲信的事件,晋帝国左积弩将军朱诞在这次事件中被双规了,于是这位朱将军就自暴自弃,投靠了汉赵帝国,同时带去了洛阳的全部情报。刘渊大喜,命刘景统兵,朱诞为先锋,南下先取黎阳,再夺延津(王堪大军竟出此不堪一击)。
进入夏季,晋帝国又开始全面大旱,据记载,黄河、长江、汉水、洛水全部干枯,徒步可过。
就是上面这三件事把刘渊这个火药桶彻底引爆了,在他的概念中,晋王朝简直就算气数已尽,于是他又出手了。
刘渊先是加封王弥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驻军事(太大方了),命其统帅石勒,配合刘聪进攻壶关。晋并州刺史刘琨赶紧派黄肃、韩述前往救援,司马越也急调王旷、施融、曹超率数万大军堵截刘聪。晋帝国一下派出了五位将军,不过大家也不用记他们的名字,因为这五个人全挂了,跟他们一起下地狱的,是数万晋军将士,真是造孽呀。
刘聪取得大胜,继续乘胜追击,一连攻克屯留、长子,晋上党郡守献出壶关。8月,刘渊命刘聪挥军南下,进攻洛阳。司马炽调曹武堵截刘聪,但很快,曹武军从地球上消失,刘聪长驱直入,抵达宜阳。9月,晋弘农郡长垣延投降刘聪,刘聪又因刚刚大败晋军而放松了警惕,入夜,垣延放火袭击了刘聪大营,刘聪大败而走。
晋帝国收到刘聪败走的消息,所有人都长长的出了口气,没过多久,石勒在幽州大败的消息也传到洛阳,一片沸腾。
但好景真的不长,10月,刘聪为统帅,率王弥、刘曜、刘景,共五万大军杀向洛阳,同时由呼延翼率步兵作为后援。21日,大军挺进宜阳。
自曹武军败亡后,就已没有部队监视汉赵的行动了,此时汉赵大军再次杀到,朝廷大为震恐,所有人都没想到,刘聪刚刚败退,但卷土重来的竟如此之快。
凭良心说,这两年汉赵帝国把晋王朝打得是完全没有脾气,如果老这么打,最遭殃的要数老百姓了,所以晋王朝还是早早被灭掉的好。当然,刘渊也是这么想的,他是怎么看都觉得晋王朝不是自己对手,于是每次伐晋都是信心满满,但每次又都差了那么一点。不过这次他相信不会了,因为就是这次,他基本上是把最能打的都派上了,应该问题不大了吧。
可是这次居然又是老天站出来对他说话了:“嘿嘿,好事多磨,好事多磨。”
这次来捣乱的又是那个从凉州赶来的北宫纯,看来这个人对偷营很有心得,这次又是带了一千敢死队,趁着黑夜就去了。在黑夜的掩护下,北宫纯进了汉赵军营就是一阵乱砍,汉赵帝国征掳将军呼延颢(hao,音同浩)战死。刘聪无奈,后撤至大阳,准备先整顿军纪、总结教训,然后再杀回洛阳。谁知刚到大阳,内部叛乱,刘聪和刘渊同时接到消息――呼延翼被部下诛杀。
刘渊命刘聪班师,刘聪认为不可,他在给刘渊的上书中就说:“晋军实在太弱,所以我们不能受呼延翼、呼延颢的影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刘渊也拿自己儿子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去了。
刘聪就这么留下继续战斗,而他的霉运也跟着一起留下了。有一天他去嵩山祈祷,司马越就趁着这个机会劫了汉赵大营。
这次南征,刘聪真是从一开始就倒霉,仗打到这份儿上,真是有点骑虎难下,王弥此时建议返回京师,但刘聪当时是自己主动要求留下的,现在不敢再要求撤退,就在这左右为难之际,那个负责天象的宣于修之出来给他解围了,他告诉刘渊,要想攻下洛阳,今年没戏,要等到后年(公元311年)才有希望。于是刘渊下令大军回撤。
说是天意也好,反正刘聪就是在大仙的指引下撤了,此时是公元309年的年关,而王弥、石勒等人照例留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王弥从辕东下,汝南、南阳、颖川等地的流民纷纷起兵,烧毁城池、斩杀郡长,响应王弥大军。那边的石勒还是在他熟悉的冀州等地作战,先后斩杀了晋冀州刺史、兖州刺史和车骑将军,一圈走下来,自己的军队已达九万余人。
反观晋王朝,司马越,对这两路大军根本拿出来一点办法。
(下一回――英雄逝世,汉赵由盛而衰)
《史记》里细思极恐的细节,司马迁不敢明写,只好拐着弯告诉你
在中国历史书中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记录。 这段记录记载在《吕太后本纪》里: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 ”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 ”何解?”辟彊曰:「 ”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什么意思呢?就是汉惠帝去世了,吕太后白发人送黑发人,哭的时候却没有流泪. 这时候,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官居侍中,只有十五岁,他跟当时的丞相陈平说:「 ”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伤,你知道其中的缘故吗?” 陈平说不知道。 张辟疆说:「 ”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你现在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帅南北军,等到吕氏一帮人都进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难。” 陈平听了之后,就此放权,让吕氏掌握了天下,这时候,吕后的哭声才开始哀伤起来。 初看这段话,好像没毛病,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其中的问题,陈平是堂堂的大汉智囊,是辅佐刘邦开国的,他怎么会需要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去指点呢? 原因只有一个,陈平知道这个十五岁的孩子背后另有势力。 谁呢? 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张良,当时张良还没有去世,张辟疆是张良的儿子,他的话很可能出自张良的授意。 另一个可能就是吕后,张辟疆是侍中,皇帝的亲信,自然也可能是吕后的亲信。 其实这两个人都是同一股势力,就是吕后势力,不要忘了,正是张良给吕后支招,请出了商山四皓,让刘邦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明明更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一直要换太子,为什么吕后一请出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换了呢,就算戚夫人如何哭,刘邦也不说话了呢? 原因很简单,刘邦是一个政治生物,他考虑问题不仅仅是个人喜好。 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其实是告诉让刘邦,她已经为自己的儿子铺好了接班人的关系网。而刘如意,只有她的母亲戚夫人一个依靠。 刘邦如果非要废太后,就等于要连根拔起一股势力,几乎就要废掉半个汉朝,这是刘邦接受不了的代价。 好了,知道吕后跟张良是一伙的,那这个对话就好理解了。 就是张口吕说。 张辟疆说的是吕后想说的话。 那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吕后:你看我只有一个儿子,现在死了,我连哭都哭不出来,你知道怎么办吗? 陈平:怎么办呢? 吕后:我害怕你们啊,我不放心啊。要不这样,你出面拜我的兄弟们为将,统帅南北军,让我的娘家兄弟进了宫,主持大局,我这才放心。 陈平:成交。 这才是真正的对话,那吕后为什么要找张辟疆呢? 一是表达自己的意图,但又有留有余地。万一陈平不同意,可以说是这个孩子胡说。 要是同意,那就赚大了。 最后陈平是同意了,为什么陈平这么大方? 这就是吕后第二个用意,让张辟疆说,能让陈平误认为这出自张良的授意。 别人的话,陈平可以不听,但张良的话,不得不听啊,这是可以动摇天下的人。 吕后用一个代言人完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这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1.当你需要办什么困难的事情时,不凡用个代理人先试一下,这样不成功也有退路,还能再想别的办法。 2.当一个人突然跟你说出不符合身份的话,那你可以多想一下,也许他只是一个传话者。 看历史书尤其要注意历史书中不合理的地方,因为不合理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看历史书的乐趣往往就在这其中。 再跟大家看另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这一次是吕后去世。 吕后去世后,发生了诸吕之乱,史书记载,吕氏准备劫掠皇帝,掌管南军的相国吕产带兵入宫,半路上被朱虚侯刘章阻拦。 《资治通鉴》里是这样写的: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朱虚侯曰:「 ”急入宫卫帝!”朱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哺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 翻译过来,就是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了北军,他还想冲到未央宫作乱,走到殿门的时候,进不去,就来回的徘徊。平阳侯曹窋知道后,就赶紧告诉了太尉周勃。太尉担心斗不过诸吕,就找到了朱虚侯刘章,刘章自告奋勇。周勃就调给了刘章一千人。刘章到了未央宫门的廷中,发现了吕产。 到了晚上的时候,刘章向吕产发起攻击,吕产逃走,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吕产的的党羽四下逃散,不敢接战,最终吕产被杀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 这一段历史看上去是说吕产造反,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又有好多漏洞。 比如吕产被刘章一千人打败,说明吕产带领的人并不多,吕产手下有一支南军,造反这种大事为什么不多派点兵马呢? 其二,吕产到了殿门,因为门关着,所以他就在殿门外来回徘徊。吕产是来造反的,不是前来逛旅游景点的。殿门进不去,就进攻啊,为什么不进攻反而来回徘徊呢? 而在战斗中,发生了奇怪的大风,有意思的是,这大风好像懂得识人一样,只是让吕产的待从大乱,不敢进攻,最终,导致了吕产的被杀。 而这背后更大的不合理是,吕氏为什么要发动叛乱。 这时候的吕氏已经大权在握,少帝刘弘的皇后还是吕禄的女儿。他们完全是得利的一方,只要维持现状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改变现状,要去挟持一个完全站在他们这一边的皇帝呢? 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吕氏当时并没有主动发起叛乱,所谓的诸吕之乱,不过是吕氏跟陈平周勃等汉朝军功集团之间的利益纷争。 吕产也不是去挟持皇帝的,他极有可能是见皇帝,他带的随从不多,而且是没有武装的文官,所以在刘章一千人的冲击下「 ”莫敢斗”。 最后,再跟大家聊一个比较隐秘的黑历史。 这个事情发生在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当时陈平周勃力主召代王刘恒入京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恒即位的三个月后,在陈平周勃的一再建议下,刘恒立儿子刘启为太子。 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奇怪的是,刘启并不是汉景帝的嫡子。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 汉文帝在当代王时,原本就有王后,王后生下了三个儿子。 那刘启为什么以非嫡子的身份成为太子呢? 史书记载,在汉文帝被召进长安当皇帝的那段时间,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个儿子也在刘启被立为太子前先后病死。 这是一个极为奇怪的事情,一后三子竟然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时先后去世,更奇怪的是,这位王后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字,三个嫡子也没有留下名字。 这不符合汉文帝的性格。汉文帝是很个恋旧的人,在坐稳皇位之后,他就曾经返回自己当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叙旧饮酒。 他怎么可能会忘记给自己生下三个儿子的王后,在当皇帝之后,不对她进行一些追封呢? 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解释就是,这位代王后很可能是吕氏之女。 刘姓诸侯娶吕氏之女是吕太后一直以来的安排,是为「 ”刘吕联姻” 赵王刘氏娶的是吕家女,梁王刘恢娶的是吕产的女儿 ,朱虚侯刘章娶的是吕禄的女儿,营陵侯刘泽娶的是她妹妹吕媭之女,刘家皇帝自然也必须娶吕氏之女…… 那么,刘恒也极有可能娶的是吕氏之女,这一点可以从吕后一向对刘恒特别关照得到辅证。 而在吕氏之乱被平定后,周勃「 ”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刘恒自然也保不住自己的王后,甚至有杀王后而自保的可能。他在当皇帝之后,他的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当然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不但不可能立为太子,还必须被杀死以除后患。这才有了三个儿子更病死的记录。 做为历史上美誉度极高的汉文帝,为了保全性命以及坐稳皇位,也不得不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这就是历史中的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这些小细节可能就透露出了历史书不好说明的真相。 所以,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常有人问我读什么书好,我总是建议他去读历史书。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完事丰富的历史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变数都写在了中国的历史书里,你想看问题更通透,可以去读历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读历史,想搞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去读历史。甚至当心情不好时,也可以去读历史 成千上万人的生死荣枯,被你一页翻过,多少王侯将相在你的指间滑过,与你对话的都是帝王将相,你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困惑住吗? 当然,有人觉得历史书不好读,读史料很枯燥,读小说或一些白话本吧,又怕里面有太多的私货。 这里,我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 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说道:”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 ”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对于文献中的歧说和模糊不清之处,他常常博览群书,多方钩稽,力求找出客观真相;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就诸说并存;对他认定的史籍中的错误说法,就直接加以批驳。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写「 ”演义”。「 ” 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这本书:「 ”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这本书虽然是演义,但是以正史为本,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偏重历史一些。 读者评论: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 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这套书上迄两汉,下至民国,共计651万余字,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部历史小说,蔡东藩因此被誉为「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理工大学的精装礼盒版, 一共六本,为什么推荐精装本呢?因为书实在太厚了,总共六本,加起来七千页,一本就有一千多页,不是精装本的根本不好翻阅。里面还包括了十分珍贵的《慈禧演义》 这个版本的装帧最好,内容是全新修订无删减版本的,还包括了蔡先生创作时的点评。 出版社把本书拿到头条做活动,团购价是165。 想一口气读完中国历史故事的,点下面的横条参团。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全套6册新版精装】 ¥165 购买相关参考
在中国历史书中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记录。这段记录记载在《吕太后本纪》里: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在中国历史书中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记录。这段记录记载在《吕太后本纪》里: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西晋时期,中国发生,、司马伦、司马越等八王发动夺权内战,最终东海王司马越攫取朝纲,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期 291年—306年,八王之乱爆发,它是发生于中国西
所属年代:秦代发生地点:今华东、华南地区所谓百越,其实是指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的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西瓯)等越人部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率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越人部分土地
引言作为一个差点统一了全世界的帝国,蒙古帝国实力自然不用小觑。但是,蒙古帝国在西征的过程中,军队总数的数量通常很少,在欧洲战场上从未超过十五万人,在最多的时候,也没有超过二十万,而单次作战的人数则更少
今天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已经相当富足了,不论是生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任何一个百姓的家里,一日三餐是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看个电视唱个歌也是平常之事。可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前,也就是我们父辈还在童年的时候,老百姓生
古代,科技发展比不上今天,当时人们都是拿大刀长矛上战场,人们都畏惧上战场,因为战场往往是阴阳两隔的地狱。但在战场上如果打不过对方又不想死的话,可以选择缴械投降求取一条生路,但若逃跑被抓,回来必然死路一
鸿门宴是《史记》名篇,司马迁依据史料以及传闻,妙笔生花,为后世留下了久永流传的历史事迹。直到今天,“鸿门宴”已经成为汉语中的固定词汇,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引起无数后人讨论。鸿门宴最详细记述见于《史记·项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当上皇帝,争抢地盘成了常态。人是铁饭是刚,吃饭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对于军队来说那就是更重要的了。那么,在几千年之前中国古代,运输条件差,道路情况又异
“高平陵事变”发生后不久,司马懿就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司马昭做了丞相,更加专横跋扈,继续大肆杀戮曹氏集团中的人。他还把曹芳给废了,把曹睿的堂弟、年方14岁的曹髦迎来洛阳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