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侄继位同族相残,猜忌滥杀临终托孤

Posted 太后

篇首语: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杀侄继位同族相残,猜忌滥杀临终托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杀侄继位同族相残,猜忌滥杀临终托孤

2、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妃子慈禧吗

杀侄继位同族相残,猜忌滥杀临终托孤

刘(公元439年~472年),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字休炳,小字荣期,生于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十月,初封淮阳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改封湘东王。后杀侄继位,是为刘。

一、杀侄继位悠然登极

刘幼时,其生母沈婕妤去世,由刘骏的生母路淑媛抚养成人。刘少时脾性温和,处事稳重,风姿端雅,深得路淑媛的喜爱。其三兄刘骏即皇位后,尊母亲为太后,刘孝敬路太后,常在左右侍奉医药。刘骏性情暴戾、猜忌,诸弟多被无端猜忌甚至遭害,惟刘例外,兄弟关系融洽亲热。及刘骏去世,刘子业即位后,刘的灾难开始了。当时文帝的19个儿子,在南方的只剩下刘、刘、刘休仁、刘休、刘休若六人,其中刘虽然年长,但人才庸劣,刘休范、刘休若年龄尚小,故能被刘子业容忍。刘和刘休仁、刘休年长,而且历任重州刺史,具有政治、军事经验,并拥有实力较强的军队,身边围绕有一批文武将吏,是对皇位的最大威胁,所以被刘子业视为心腹之患,常将三人留在身边,不得擅离宫中。三王失去了行动自由,还要时常遭受刘子业的百般凌辱。

三王之中,数刘年长,自然成了刘子业迫害的主要目标。每当此时,他心里愤怒到了极点,表面上却装出一副恭顺、服从的样子。有好多次刘子业动了杀念,虽未动手,却把他吓得不轻。缘此,他暗中密切注视外间动静,等待时机下手杀死刘子业。他的亲信阮佃夫、李道儿等积极活动,在刘子业的卫士中寻找不满者。刘子业喜怒无常,杀戮无度,不但王公大臣,而且左右卫士也人人自危,各怀异志,只因惧怕刘子业的几个爪牙宗越、谭金、童太一等,不敢轻举妄动。刘子业的左右中,有一主衣名叫寿寂之的,特别不合刘子业的眼,因此整日心惊肉跳,不知何时大祸临头。阮佃夫等得知这一情况,主动与他联系,共谋废弑刘子业,双方一拍即合。此时,民间盛传湘中当出天子,刘子业闻知后非常不安,决定杀掉湘东王,再巡视湘州与荆州,以彻底压下这一谣言,巩固皇位。刘知形势紧迫,连忙秘密指使亲信钱蓝生密切注视刘子业的行止,以便随时动手。

就在刘子业准备杀刘的当天晚上,即景和元年(公元46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刘子业在竹林堂亲自射鬼,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会稽公主等都随从前往,惟刘不被召,这表明他将大祸临头了。此时的刘,一人独困于秘书省,无法和外界联系。焦急中,只见刘休仁一步跨进来,向他施礼称臣。他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刘休仁拉到西堂,登上御座,召见众臣。寿寂之当众宣布:湘东王受太皇太后令,除狂主,今已平定。众臣虽然心中惶惑,但得知狂暴的刘子业已死,皆人人庆幸,纷纷整衣入宫拜见刘。刘虽未正式即位,但凡事全称令书施行,已成为实际的皇帝了。

当夜,刘以路太皇太后名义发布命令,历数刘子业的罪行,宣布由湘东王刘继承皇极。第二天,刘子业的几个心腹宗越等入宫求见,刘皆以礼相待,好言抚慰,众人稍安。刘安抚宗越等人后,又以太皇太后名义下令,赐刘子业的同母弟、妹豫章王刘子尚和会稽公主死。

刘子业死后,横尸太医阁口,无人问津。蔡兴宗见了,忙找到刘的妻兄、尚书右仆射王或,说:他虽然凶悖无道,但也是天下之主,宜使其葬礼粗足;如像现在这样,四海必会乘机以此为辞兴兵讨伐。王或听了,来找刘,将蔡兴宗的一席话告诉他。刘听了,心中暗暗感谢蔡兴宗的提醒:此时四方州镇对他拥护与否,还是个未知数,需小心谨慎,不能落下任何把柄,给人以可乘之机。于是,他忙令人为刘子业收尸,举行了葬礼。

为了进一步笼络和稳定人心,刘又特意提拔太后的侄子路休之为黄门侍郎,路茂之为中书侍郎,以宽慰太后的心。

十二月吉日,刘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泰始。追尊已去世的生母为宣太后,立妃王氏为皇后。

二、连番征战同族相残

刘继位后,很快下诏进镇军将军、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刘子勋是孝武帝刘骏的第三子,年方10岁,府州事务全由长史邓琬作主。刘子业未死前,曾命人拿了毒药去毒杀弟弟刘子勋,邓琬起兵反抗,还未来得及有大的军事行动,刘子业就被宿卫将士杀死,刘被拥立为帝,对刘子勋加官进级的诏命也随后送往江州。江州佐吏见到令书,都很高兴,一同来见邓琬,邓琬却深不以为然,他认为:晋安王刘子勋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其父孝武帝刘骏也是排行第三,刘骏又是在江州刺史任上于浔阳(今江西九江)起兵夺取帝位的,这一切都预示举刘子勋起兵,定能马到成功!邓琬作主起兵后,刘子勋的七弟、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和六弟、会稽太守浔阳王刘子房都由其长史作主,起兵响应。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正月,刘子勋在浔阳即帝位,改元义嘉,正式与刘分庭抗礼,由此就爆发了一场以刘为首的文帝系诸王和以刘子勋为首的孝武帝系诸王之间的大混战。

刘得知浔阳举兵、四方响应的消息后,焦虑万分,急召众臣商讨大计。蔡兴宗建议:今普天同叛,人有异志,宜镇之以静,以至信待人。叛者的亲戚遍布宫省,若对其亲友绳之以法,我朝会立即土崩瓦解,要向四方宣明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之义。物情既定,人有战心,必能克敌制胜,望陛下勿忧。刘听了,连连称善。于是广施仁政,以罪不相及为瓦解敌军、巩固军心的主要政策。

不久,豫州刺史殷琰起兵应浔阳的消息传到建康。刘知殷琰素无兵权,一直被出身土豪的右军参军杜叔宝所制约,起兵附浔阳非其本意。所以,对殷琰在建康的家族厚加抚慰,无半点难为之意。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刘亲自调兵遣将,讨伐叛军。以山阳王刘休督刘缅等西讨殷琰。又派巴陵王刘休若督沈怀明、张永、萧道成等诸军东讨会稽。东讨军是主力部队,将士多为东境人,父子兄弟皆已归附刘子房。刘为大军送行时,特意广为宣示:朕方务德简刑,使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勿要顾虑亲戚。刘也果真履行诺言,凡叛者有亲党在建康为官的,皆让其居职如故。

东讨军出师不久,路太后突然去世。传说为刘毒死。自刘子勋于浔阳起兵称帝以来,路太后心里暗暗祈祷孙子们得胜。一日,她请刘饮酒,在酒中偷放了毒药。刘正要举杯饮下时,旁边的侍者暗中轻拉他的衣襟,他马上明白了,恭敬地站起,举杯劝太后饮下。当日,路太后就去世了,刘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不久,刘接到捷报:东讨军大胜,生擒浔阳王刘子房,斩作主起兵的孔觊等,其余等全被原宥。

东境平定之后,刘调集增援大军,全力应付长江中游的军事压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入浔阳,斩11岁的晋安王刘子勋,并传首建康。不久,又陷荆州。刘下令:赐临海王刘子顼、安陆王刘子绥、邵陵王刘子元死。刘子勋的将吏中有不少人才,刘欲揽为己用,曾下旨赦免他们,但不少人忠于旧主,不肯苟活于世,自杀以殉。对这些死节之臣,刘也下诏追赠。

浔阳王刘子房被活捉后送回京师,刘饶恕其罪,将他贬为松滋侯,养活起来。对刘骏的其他9个儿子,仍如平日一样对待。刘休平定寻阳后返回京师,向刘献计:松滋侯兄弟尚在,将来非社稷之计,宜早日安排他们的事。刘最后下令:松滋侯刘子房、永嘉王刘子仁、始安王刘子真等皆赐死。刘骏的28个儿子,到这时全部死光了。路太后的两个侄子路休之、路茂之也同时被杀害了。

泰始六年(470),刘将自己刚出生的第九子萧赞封为武陵王,出继给刘骏,顶起这一支门户,以表示自己的博爱之情。

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妃子慈禧吗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

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临山河破碎的亡国边缘,然而却能咸丰之后五十年间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同光中兴景象,实为历史的奇迹,这股清泉的根源就来源于咸丰。

咸丰在位十一年,初登帝位,便敢于惩治督抚大员,秉持着治乱世、用重典的宗旨,一改官场的弊端与积习,清洗了众多前朝权臣势力,这一作风有当年雍正皇帝的铁血政策,为提拔有识之士扫清了障碍。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咸丰帝也展现了其执政果敢,判决善于分清主次的特点,调用大量兵马与钱财镇压太平军,足见其决心之坚定,为了筹集军饷,保障军队行军,咸丰帝下令铸造钱币,另辟海运,操练军队,各种颁布的举措皆有绩效,黄河泛滥,灾情严重,咸丰帝对此心头大患仍是大刀阔斧地下令改道黄河,结合水利专家的建议,因势利导,将黄河引入海河,解决了自乾隆晚年遗留至今的大问题,反映了其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与应变能力。

咸丰皇帝在顺应潮流,改变腐朽观念上也远远超出了他之前的帝王,一改清朝老祖宗的法则,提拔汉臣,允许汉臣在军事等重要职位当职,致使晚清时期出现曾国藩、左宗棠等有识之士。另外咸丰帝能够因时制宜,批准设立总理衙门,处理洋务,为之后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足可证明咸丰的政治才能,只可惜生不逢时,难以改变王朝急转而下的历史命数。

咸丰遗诏

历史上曾有人猜测咸丰临终前为防备慈禧今后有野心专政,顾交待慈安太后若是叶赫那拉氏难以安分守己,可传命八大臣将其诛之。但其言论难经推敲,此番遗诏并未留下书面资料。而咸丰顾命八大臣的诏书是有详细的文献资料的,可见咸丰遗诏指的是故名八大臣的诏书。

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养病期间,积郁成疾,临终托付八大满洲贵族,拥立幼帝登基。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病重之时,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御前大臣景寿、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此八大臣子,颁布谕旨,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其大臣辅佐朝政。

咸丰如此煞费苦心,临终托孤,是为防范何人呢?咸丰在位期间虽仍掌握实权,但地位及其危险,一则,是防范朝臣的势力,以此八大臣为代表,可分为两派力量,分别为皇室贵族,和军机大臣,命其辅佐幼帝,也是有意平衡朝堂势力,相互牵制。

咸丰临终特制“御赏”、“同道印”两枚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信符。而这两枚印章一枚“御赏”交待给皇后钮钴禄氏掌管,另一枚“同道堂”本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但因其年幼,由其生母懿贵妃代为掌管。咸丰此番意图实为命皇后与太后,以及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有任何一方专权跋扈。

然而最终时局没能由咸丰控制,政治力量并未由其所想的保持平衡,咸丰去世后,爆发了辛酉政变,朝局成为了慈禧垂帘听政的现象,且深深影响了中国近代五十多年的历史。

咸丰在位多少年

咸丰皇帝作为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力的皇帝,面对大清的危难处境,咸丰帝开始着手对朝政进行改革,勤于政事的咸丰帝似乎也无力挽回大清的衰落。但咸丰帝在位期间,还是为稳固大清江山作出了一些贡献。那么咸丰在位多少年呢?

咸丰在位十一年,在这一段时期内,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最后以一次次屈辱不平等条约收场。咸丰皇帝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不平等条约心中甚是不满,于是咸丰帝想要重新扭转内交外困的局面便开启了洋务运动。在政治上,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训练指挥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不仅如此,还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耆英处决了,由此可见,咸丰皇帝的所作所为充分证实了他改革的迫切和坚定。

在军事方面,咸丰帝对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的爆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是要坚决镇压,并降旨曾国藩在湖南进行练兵,后来就扩充成湘军。咸丰还让左宗棠自己招募军队,跟随曾国藩一起,终于,咸丰帝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成功的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并打败。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还是免不了与英美俄法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在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了侵华联军大剧入侵,将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焚毁。从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政绩看,咸丰帝的统治能力和资质应该还不错,居于中上游。

相关参考

皇帝临终向大臣托孤,大臣泣血发誓,转身造反开辟三百年屈辱王朝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自古以来对赵匡胤的历史评价就褒贬不一,一方面他是一位极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任用贤才,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王朝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部分统一,另一方面他的

唐太宗临终之际,为李治找的托孤大臣,最终却间接帮助武则天上位

说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对他都不陌生,毕竟唐朝的建立,离不开他的出力,而之后为了夺得皇位,李世民掀起的玄武门之变也被后世铭记,当然李世民最让人记住的是他当上皇帝之后,开创的贞观之治,也因此李世民被人称为

刘备临终奇怪任命不只害到诸葛亮更害惨自己国家

三国蜀汉主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退守白帝城并着手进行托孤,但刘备却做出一个十分矛盾的任命:「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导致诸葛亮无法掌握军权并领导蜀汉,而真正握

“淫乱”丝毫不逊董卓 顾命大臣曹爽

魏明帝曹叡死后,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继位。像许多托孤之君一样,曹叡临终前将国事托付给了曹爽、司马懿等人。君弱臣强自古就是取祸之道,此时的曹芳,年幼无知,不懂世事,朝政大权自然就落到了曹爽和司马懿身上。而

袁世凯临终时,大儿子问:谁来继位

说起近代史上的袁世凯,想必人人对于此人都是熟悉的。此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积极,但是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能一棒子打死,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非常的恶劣,但是在历史上,袁世凯也不是没有做过贡献的。对于

从刘备托孤,看蜀国兴亡,权利的游戏

公元222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改永安为白帝城,临终前立长子刘禅继续帝位。托孤其时刘禅年仅17岁,尚且年幼。蜀汉北有曹魏,东有孙权,都虎视眈眈,大好机会想要吃掉蜀国!同时,

从刘备托孤,看蜀国兴亡,权利的游戏

公元222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改永安为白帝城,临终前立长子刘禅继续帝位。托孤其时刘禅年仅17岁,尚且年幼。蜀汉北有曹魏,东有孙权,都虎视眈眈,大好机会想要吃掉蜀国!同时,

托孤大臣张昭既没有被杀也并没有得到重用

帝王死的时候,因为继位者年幼,往往会让一些信得过有能力的大臣辅佐这个继位者,这就是所谓的托孤大臣。三国时期,三国都有一个这样的大臣,东吴的张昭和周瑜就是孙权留给弟弟孙权的托孤大臣。又因为周瑜早逝,这张

白帝城托孤的惊天阴谋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国打败,退回到鱼复,改鱼复为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次年,刘备病危,感觉时日无多,就把诸葛亮和李严找来,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以上两人。这年四月,刘备死于永安宫。临终前,刘

唐太宗托孤充满玄机,答对了就是托孤重臣,答错了就要人头落地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临终前,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到卧榻前,太子李治也在场。唐太宗说了三句话。第一,让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辅佐李治;第二,让李治好好倚重两位。这两句话没什么特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