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着北方大片土地的北魏为何征兵难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活着,如同生命中最后一天般活着。学习,如同你会永远活着般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占据着北方大片土地的北魏为何征兵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占据着北方大片土地的北魏为何征兵难
公元439年,北凉高僧玄高和尚被拓跋焘请到了平成,并且被重用为太子拓跋晃的老师。
拓跋晃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长子,四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尊祖制其母被赐死。因拓跋焘与窦氏深厚的感情,此后的拓跋晃也就交给了窦氏照顾,这时的窦氏已被晋升为太后,在北魏后宫之中堪称权利第一人。
65岁的窦太后本就诚信佛教,玄高高僧入住平城后,窦太后领着孙儿拓跋晃赶来虔诚听讲是必然的。
可想而知,以玄高的能力在这里说法也同样魅力四射,也就是在这之后,拓跋晃竟然拜玄高为师研习佛法,可以说拓跋晃实际上就是在佛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可以想像,佛在他的心中会是怎样的地位。
可是,早在一年前,拓跋焘攻打北凉的时候,曾出现过兵源不继的问题。
人类学家周一兵曾谈到这个问题:“拓跋焘的时期,征战还未平息,他需要大量的人,大量的军人。他最后到了什么程度呢?到了干脆就没有人来服兵役了,徭役也没人出了,税收也不够了,那么这个事情就影响了整个的国家安全。”
于是拓跋焘紧急发布诏令: 命五十岁以下的和尚一律还俗。
然而一年之后,北凉已灭,天下初定,也许是因为拓跋焘迎接玄高的行动鼓励了民间,此后民间侍佛者不减反增,加之后宫对佛教的礼遇更加虔诚,这一切都令拓跋焘无可奈何。
庙宇的增加,教徒的趋之若鹜,必有鱼龙混杂之徒。据记载:佛教进入中原后也吸收了谶纬学说,抽签卜卦大搞神秘化。显然佛教徒的这些行为直接伤害了已被奉为国师的新天师道领袖寇谦之的利益。
另外,精通儒学的崔浩一直以来被拓跋焘安排作为太子的老师,但在玄高被迎来平城之后,太子拓跋晃对佛教越来越虔诚,从而与儒家经典越行越远,这也意味着佛教与崔浩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
拓跋焘、崔浩、寇谦之这三个身份本不相同的人,在这一时刻却利益趋同,从而达成了共识,在默契中三个人作出了一个决定。
公元440年,拓跋焘把道教定为北魏国教,改国号为“太平真君”,《释老志》中记载:太平真君三年也就是公元442春季正月初七,拓跋焘备法驾,一色青色旗帜,前往道坛正式接受道教符录。紧接着在太平真君四年,也就是公元443年,拓跋焘也许是为了使自己名正言顺,特派使者李敞向北前往大鲜卑山中寻找拓跋鲜卑的祖居地。
这年,拓跋焘正江南刘宋王朝开战,加之大鲜卑山路途遥远,北魏南方边境战火未息,所以拓跋焘本人没有赶回祖先栖息地。
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在长江以北混战厮杀,而长江以南则是东晋一家独大。公元420年,刘裕篡位取代东晋政权而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政权。
此后北魏拓跋嗣曾数次征讨刘宋,但各有胜负并不顺利。直至拓跋焘时代来临,北方大定。刘宋王朝这才顿感压力倍增,于是也开始积极筹划着随时可能来临的与拓跋焘的决战。
使者从大鲜卑山嘎仙洞回来的第二年,也就是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拓跋焘命太子拓跋晃行监国执政,崔浩等人辅佐。
这一安排显然与拓跋嗣时代如出一辙,拓跋焘要腾出手来专心一意向南用兵了。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民间征兵却出了大问题。《佛祖统记》记载:此时期北魏寺庙已达三万座,出家僧人达二百万之多。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全国人口大概在一千一百万到二千万之间。若去除半数女子,再除去老幼病残,却有二百万不交任何赋税,不服兵役的精壮在坐享供奉,这种情形对一个站在战争边缘的国家来说,是何等的危险。
拓跋焘觉察到这种情形大怒,下诏布告天下:“佛门之徒,假借西方虚妄的东西,漫生妖孽。从王公以下以至一般百姓,从今以后,如有私自豢养和尚、巫师,都要送到官府,不得再行养蓄。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交,巫师、和尚要诛杀,主人满门抄斩。”
这道严厉的命令已能显示出拓跋焘对佛教的耐心在无情的流失,北魏都城平城到处可见僧人被士兵拦住,并强迫还俗。
可以推想,对那些只是为了逃避赋税者来说,这不过只是换个活法的小事。但对那些虔诚向佛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对精神摧残的磨难。
然而,当时的和尚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场磨难才仅是开头,真正的恐怖还没有开始。
被称为“复兴之柱石”的均田制,为何会在唐朝走向了崩溃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均田制?它发生的背景及其作用与背后机制。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北魏初年,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税,其最后作用是政府的财税增加了,农民的生活生产安定了。均田制在当时农民人口大量减少和大量无主荒地的情况下,可以迅速安定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迅速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
这个均田制在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作用?均田制本质就是土地分配制(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确权制),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与其相关的赋税制度。
二、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起主要作用。
赋税,对人民而言,其实本质是利益额外被征收的部分,利益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比如粮食,布匹等,这些物质基础被征收的越多,人民就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赋税制度,以什么方式征收?征收多少?以什么为标准?征收后是否影响社会整体平衡?等等,一直是我重点研究的对象)。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
北魏在实行均田制以前,采用"九品混通"的办法,把农民的一户与有大批依附农民的地主的一户,等量齐观,作为负担租调的单位,这对农民是很不利的。当时的租调定额很高,即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
实行均田制后的户调制度,以一夫一妇为课征单位,相对于以前的赋税制度,这个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公平,农民在得到田地后,赋税减轻,极大安定了农民生产与生活,同时政府也增加了财税。
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制在唐朝更加完善。
唐武德七年(624)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推行"租庸调"的赋税制度。所谓"租庸调",就是:"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口则有调。"
租: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谷物,作为田税;调:就是农民向政府缴纳当地的土特产,一般指的是绢物等;庸:就是农民为政府服劳役。唐代前期的租庸调法,税额较轻,尤其是采取"输庸代役"的办法,让农民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多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用唐代初期的经济繁荣。
三、均田制及其背后的租庸调赋税制相比之前是非常优越的,但是为什么在唐中后期会走向崩溃?
均田制产生的原因是政府手中有土地,在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以前得到政府分配的土地也被地主兼并了,均田制瓦解了,其背后的租庸调制也随之瓦解。
四、土地兼并一直伴随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从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古代社会主要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现代社会,各种资源都可以作为生产资料,但是各种资源都走向集中化,其本质和土地兼并是一样的。(我的主要研究就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集中化,以后会表述出来)
赋税(2)农民(4)均田制(1)相关参考
公元552年,梁武帝第七子萧绎在江陵即帝位,史称梁元帝。这时,从北魏分裂出来的西魏已占领了江北的淮南诸郡,时刻准备着侵占江南大片土地。 公元554年底,西魏大军抵达江陵,先派精骑据江津,切断江路
一、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均田制?它发生的背景及其作用与背后机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北魏初年,中国北方长期战
金国在灭亡北宋,攻下北宋的大片土地后,照一般的情况,应该继续往南发动进攻,灭掉整个宋朝。就算不继续进攻,所攻占的土地,也应该收归中央,设立地方政权加以统治。然而,金国既没有继续南攻,也没有在所攻占地区
非洲这块土地是世界上少有的未城市化的土地,自古以来非洲的气候就十分炎热,并且存在着大片的野生猛兽,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生存的非洲人身体都十分的健壮。非洲原住民的皮肤都是被紫外线晒的黝黑黝黑的,世界上的黑人
...在北朝时期一次非常重大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东魏虽然占据着兵强马壮的有利条件,可是最终却是让西魏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并且得到了非常丰厚的胜利果实。这次战争说起来还是东魏首先发起的,那么东魏和西魏为什么...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长达64年的在朝年代,一个巨大的“日不落帝国”出现在国际舞台,那段黄金岁月至今令英国人骄傲。不过,100多年来,这位女王的私日子也引发过不少争
中东大铁路 ●帝国兴衰清朝和俄国在东北的领土冲突始于17世纪中叶,沙俄扩张的步伐来到了黑龙江流域,那里的原住民第一次看见了身体强壮、黄头发绿眼睛的怪人,管他们叫"罗刹"。罗刹烧杀劫掠,抢夺粮
在之前的东南亚历史系列中,我给大家讲了缅甸东吁王朝的不可一世。经过莽瑞体和莽应龙两代君主的南征北伐,特别是利用葡萄牙雇佣兵打造出全亚洲第一支西式军队之后,东吁王朝不仅结束了缅甸长达两百年的分裂,更是完
魏晋以将,至隋唐完成大一统,我国北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而其分界线便是北魏的统一北方。晋室南渡之后,北魏其实并非第一个统一北方的政权,后赵、前秦也都曾一度完成统一,但为何北朝是从
魏晋以将,至隋唐完成大一统,我国北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而其分界线便是北魏的统一北方。晋室南渡之后,北魏其实并非第一个统一北方的政权,后赵、前秦也都曾一度完成统一,但为何北朝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