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能和陈庆之相提并论的人

Posted 刺史

篇首语: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少有能和陈庆之相提并论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少有能和陈庆之相提并论的人

2、尔朱荣和陈庆之的关系 北魏尔朱荣介绍

少有能和陈庆之相提并论的人

裴邃(?-525),字渊明,河东闻喜人,魏襄州刺史绰之后也。祖寿孙,寓居寿阳,为刘裕前军长史。父仲穆,骁骑将军。

邃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齐建武(494~498)初,刺史萧遥昌引为府主簿。寿阳有八公山庙,遥昌为立碑,使邃为文,甚见称赏。举秀才,对策高第,奉朝请。

东昏践阼,(萧宝卷(483年501年),南齐的第六代皇帝,齐明帝萧鸾第二子,在位4年(498501)。被杀后追贬为东昏侯,谥号炀。)始安王萧遥光为抚军将军、扬州刺史,引邃为参军。后遥光败,邃还寿阳,值刺史裴叔业以寿阳降魏,豫州豪族皆被驱掠,邃遂随众北徙。魏主宣武帝雅重之,以为司徒属,中书郎,魏郡太守。魏遣王肃镇寿阳,邃固求随肃,密图南归。天监(502~519)初,自拔还朝,除后军谘议参军。邃求边境自效,以为辅国将军、庐江太守。时魏将吕颇率众五万奄来攻郡,邃率麾下拒破之,加右军将军。

裴叔业(438—500),河东闻喜人,南齐大将,后降北魏。宋元徽(473—477年)末年,为羽林监,萧道成的骠骑行参军。齐建元元年(479年),任屯骑校尉。时魏军入侵司、豫二州,萧道成以裴叔业为军主进行征讨,是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500年正月,裴叔业因齐帝萧宝卷不断诛杀大臣,惊惧不安,遂举寿阳投降北魏。后萧宝卷闻知裴叔业降魏的消息,即下令征讨。北魏增援裴叔业的部队还未渡过淮河,裴叔业因病而卒。

五年,征邵阳洲,魏人为长桥断淮以济。邃筑垒逼桥,每战辄克,于是密作没突舰。会甚雨,淮水暴溢,邃乘舰径造桥侧,魏众惊溃,邃乘胜追击,大破之。进克羊石城,斩城主元康。又破霍丘城,斩城主甯永仁。平小岘,攻合肥。以功封夷陵县子,邑三百户。迁冠军长史、广陵太守。

邃与乡人共入魏武庙,因论帝王功业。其妻甥王篆之密启高祖,云裴邃多大言,有不臣之迹。由是左迁为始安太守。邃志欲立功边陲,不愿闲远,乃致书于吕僧珍曰:昔阮咸、颜延有‘二始’之叹。吾才不逮古人,今为三始,非其愿也,将如之何!未及至郡,会魏攻宿预,诏邃拒焉。行次直渎,魏众退。迁右军谘议参军、豫章王云麾府司马,率所领助守石头。出为竟陵太守,开置屯田,公私便之。迁为游击将军、衣直阁,直殿省。寻迁假节、明威将军、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复开创屯田数千顷,仓廪盈实,省息边运,民吏获安,乃相率饷绢千余匹。邃从容曰:汝等不应尔;吾又不可逆。纳其绢二匹而已。还为给事中、云骑将军、衣直阁将军,迁大匠卿。

普通二年,义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叛入于魏,魏军来援。七月,以邃为假节、信武将军,督众军讨焉。邃深入魏境,从边城道,出其不意。魏所署义州刺史封寿据檀公岘,邃击破之,遂围其城,寿面缚请降,义州平。未之职,又迁督豫州、北豫、霍三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合肥。

524年六月,以豫州刺史裴邃督征讨诸军事,以伐魏。裴邃帅骑三千袭寿阳,夜斩关而入,克其外郭。魏扬州刺史长孙稚御之,一日九战,后军蔡秀成失道不至,邃引兵还。于是邃复整兵,收集士卒,令诸将各以服色相别。邃自为黄袍骑,先攻狄丘、甓城、黎浆等城,皆拔之。屠安成、马头、沙陵等戍。是冬,始芍陂。

普通六年,裴邃拔魏新蔡郡、郑城,汝、颖之间,所在响应。魏河间王元琛等惮邃威名,军于城父,累月不进。邃为四甄以待之,使直阁将军李祖怜先挑战而伪退;稚、琛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师大败,斩首万馀级。琛走入城,稚勒兵而殿,遂闭门自固,不敢复出。五月,卒于军中。追赠侍中、左卫将军,给鼓吹一部,进爵为侯,增邑七百户。谥曰烈。以中护军夏侯督寿阳诸军事,驰驿代邃。

邃少言笑,沉深有思略,为政宽明,能得士心。居身方正有威重,将吏惮之,少敢犯法。及其卒也,淮、肥间莫不流涕,以为邃不死,洛阳不足拔也。

邃沉深有思略,为政宽明,将吏爱而惮之。

尔朱荣和陈庆之的关系 北魏尔朱荣介绍

北魏尔朱荣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枭雄一般的人物,他创造了让人闻之失色的大屠杀河阴之变,让北魏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他做出了如此残暴的事情,可是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可以忽略的。那么北魏尔朱荣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北魏尔朱荣的先人们从前就居住在尔朱川这个地方,所以连自己的姓氏用的也是这个地名,而这个姓氏上几代一直都是魏朝的将领,同时也有着一个爵位,后来这个爵位自然就落到了尔朱荣的头上。尔朱荣这个人从小就非常的聪慧,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在心里有自己的决断,后来到了北魏时期战乱四起,尔朱荣开始趁机用自己的财力招兵买马,很快就将自己的队伍和实力发展的十分的壮大,并且顺利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于是尔朱荣在北魏时期的权利生涯开始了。

这时候北魏朝廷也是十分混乱的,胡太后又秘密的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孝明帝毒死,而尔朱荣趁着这个机会以清理朝廷为借口将胡太后一党全部斩杀,但是北魏尔朱荣还是觉得自己在朝廷的根基不深,怕出了这样的事情后更加不好控制,于是听从了亲信的建议,决定将朝中的大臣一律屠杀,就这样震惊历史的河阴之变就发生了。

之后的尔朱荣在北魏之内立下了许多的战功,几乎把所有的朝政都把持在手中,到了最后的时候尔朱荣决定把北魏的皇帝拉下马,可惜最后却被孝庄帝一刀毙命,曾经不可一世的枭雄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陈庆之在历史上其实也算是一个传奇一般的人物了,在他的前半生之中并没有任何的功绩,可以说连带兵打仗都是没有记录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后半生却慢慢的都是非常震慑人的战绩。许多人都知道在那个时期尔朱荣算是一个军事上的人才了,可是陈庆之却将尔朱荣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可见陈庆之本身的才能是多么出众了。那么陈庆之尔朱荣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战争呢?

陈庆之和尔朱荣之间的战争还要从陈庆之带兵之后说起,虽然之前他没有任何的作战经验,可是在短时间之内陈庆之只带领着七千人的部队一举攻克了许多的地区,将孝庄帝吓得直接找到尔朱荣寻找帮助,而陈庆之却直接让北魏皇帝的宝座换了人。尔朱荣看着一份份战败的通信也是十分惊心,于是带领着三十万部队的尔朱荣和陈庆之展开了斗争,可是这场斗争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对陈庆之刮目相看。

元颢实在是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坐上北魏皇帝的位置,虽然这是陈庆之从尔朱荣手上抢夺过来的成果。就在这个时候陈庆之和尔朱荣终于开始正面交锋了,十天之内尔朱荣和陈庆之不断的交战,可是战争的结果却将尔朱荣打击的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退兵选择从侧面进攻的方式,先是将元颢打败在继续和陈庆之作战,虽然陈庆之属于没有支援的孤军作战,但是在他逃跑的时候尔朱荣居然不敢追得太近,因为尔朱荣惧怕陈庆之的势力,但是最后山洪却夺走了陈庆之的部队,只留下他一个人活在了世上。

相关参考

文弱书生陈庆之为何被称为白袍将军?

...次的旷世奇迹.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陈庆之身体文弱,不善于骑马和射

南朝战神陈庆之与他的白袍军的战绩可信吗

喜欢研究我国古代著名军事战役和军事将领的人,对陈庆之这个人物一定不陌生,陈庆之被称为长胜将军以及南朝战神,他效力与梁朝梁武帝手下,年少就跟随做刺史的萧衍,但直到自己中年才真正开始了辉煌的军事生涯。那么...

南朝战神陈庆之与他的白袍军的战绩可信吗

喜欢研究我国古代著名军事战役和军事将领的人,对陈庆之这个人物一定不陌生,陈庆之被称为长胜将军以及南朝战神,他效力与梁朝梁武帝手下,年少就跟随做刺史的萧衍,但直到自己中年才真正开始了辉煌的军事生涯。那么...

日本推崇的中国“第一战神”,陈庆之有何功绩

早几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依据中国南北朝时南梁伐魏之战改写的历史小说《奔流》,很是火了一把。被世人惊羡为战神、千古第一名将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也就由此使更多的人知晓了。据相关资料记载,毛泽东晚年再读《

白袍战神陈庆之简介,陈庆之是怎么死的

陈庆之是一个能将,他擅长谋略,在陈庆之的指挥下,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陈庆之是一个儒将,他不擅长骑射也不能射弩,看上去是一个文弱书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陈庆之的资料

白马探花陈庆之简介 陈庆之怎么死的

  白马探花陈庆之是南北朝中的梁国的大将领,此人喜欢兵法,又善于带兵打仗,军事策略很强,为梁国立下汗马功劳,打了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陈庆之是怎么死的这个谜团也一直困惑着大家。  白马探花陈庆之简介  

陈庆之七千白袍军真假,揭开陈庆之胜利的真相

陈庆之是一个被历史夸大的历史人物,陈庆之七千白袍军大战30万魏军,百战不败,素有战神之称。这是真是假,有人说历史需要这样一个人物作为标靶,而那个陈庆之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选。下面来揭秘下陈庆之胜利的真相。

白袍将军陈庆之简介,战神陈庆之是怎么死的

陈庆之是南北朝时期梁军将领,他虽然不善骑射,但是他智谋无双,又善待将士,所以深得人心。又因,他生活朴素,喜爱穿白袍,所以常被人称为白袍将军。白袍将军陈庆之简介陈庆之生于484年,卒于539年,是南北朝

白马银枪陈庆之 中国古代第一猛将陈庆之简介

   陈庆之:从古至今,英雄豪杰数不胜数,绝世名将也是多如牛毛,然而像陈庆之这样的却是寥寥无几。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杰

白袍战神陈庆之简介,历史上陈庆之是怎么死的

白袍战神陈庆之简介: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中国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陈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