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敌人辩护

Posted 士兵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敌人辩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敌人辩护

2、汉朝历史 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

为敌人辩护

约翰・亚当斯律师答应为英国士兵辩护。这着实令1770年的美国人大吃一惊。
  英国人的征税法已经让北美殖民地人民无法忍受,反英情绪正激烈,这群英国士兵居然在街头公然开枪,杀死了五个平民。更何况,亚当斯原本还是以反对英国压迫而闻名的。但这一次,他却顶着激愤的群情,替一群英国国王派来的杀人犯打起官司来。要知道,在此之前,被囚禁起来的英国上尉和士兵,甚至都找不到几个像样的人肯替他们辩护。
  这一年,又矮又胖的亚当斯35岁,距离他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还有将近30年时间。在一个英国国旗正被四处焚烧、征税员被人浇上桐油示众的城市,这个决定并不轻松。而他后来的表现也确凿无疑地显示出:他既对英国士兵的所作所为没有好感,也不希望通过此事讨好英国人而谋得什么利益。
  既然如此,我便只能从他那让人印象深刻的辩护中寻找他的动机。一份文件记录了这个口若悬河的律师的如下辩词:“法律一方面对被告的乞求与哀叫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对公众的叫嚷不理不睬。法律只维护善,惩罚恶,它不以人们的贵贱贫富为标准,法律不受情感左右,它永远是理智的。”
  通过他的辩护,后人也得以了解这场屠杀的基本脉络:愤怒的人群叫嚷着“打死他们”,挑衅英国士兵,并且向他们扔去雪球、冰块和石头,后者于是开枪还击。据此,亚当斯在挤满了愤怒的旁听者的法庭里作出如下辩护:如果一名军人在执行职守时杀死一个对他进行侮辱的人,那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他几乎大获全胜。包括上尉在内的六名英国士兵被无罪释放,两人被判处过失杀人。这个结局让大多数波士顿人感到失望,此后一段时间里,他几乎名誉扫地,没有什么官司可打,许多人怀疑他变成了一个亲英派,另一些人则指责他是被金钱诱惑――尽管根据记载,他为这个官司忙活了将近一年,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代理费。
  在这个固执的人看来,他所服务的,并不是几个他所反对的政府的士兵,而是以上帝之名制定的法律,这个法律“假定每一个人都是无罪的,在法庭判决之前,没有权利把任何人称为杀人犯”。
  法律的公义并不为民意所左右,这是亚当斯辩词中的精义。愤怒的波士顿市民并没有让他放弃信仰――事实上,他对于民意的狂暴始终保持警惕。此前,看到反对印花税的人们砸毁英国官员的房子并抢劫财产时,他就表达过自己的恐惧。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作为美国的第一任副总统,坚决反对过火的暴行。
  法国发生的暴行让他相信:“在民主政体中无限制地滥用权力,就像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一样暴虐、残忍。”而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砍掉脑袋后,他对一名英国记者说,人类最终会发现,假如大多数人失去控制,他们和不受约束的暴君一样,会变得专制残暴。
  在很长时间里,亚当斯并没有太好的名声。有人注意到,他的名字很少出现在建筑物或纪念碑上,教科书也只是将他一带而过。与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人民权利的维护者杰斐逊相比,他保守、固执,刻意与激进者保持距离。而这些特质,都体现在他为几名英国士兵所作的辩护中。
  他曾带领国家摆脱与英国的战争,第一个将美国政府搬进了白宫,但在晚年回忆起来,他却觉得,只有1770年那场辩护,才是他一生中为美国所作的“最杰出、最明智、最勇敢也最公正的事”。
?
敌人

汉朝历史 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

《史记》第001讲。

了解司马迁的人都知道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那么此事的缘由是怎么样的呢?司马迁为什么为李陵辩护呢?

司马迁

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原因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只是提了一句,并没有说得很具体。不过在《汉书·司马迁传》里,却有很大的篇幅。具体的内容在他写给好朋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相信很多人都在中学的课本上学到过。这封信的收件人任安,当时牵涉到了“戾太子谋反案”。汉武帝晚年昏聩,宠信奸臣江充,江充跟太子有矛盾,屡屡陷害太子。太子为自保而杀江充,结果被人误以为要谋反;汉武帝震怒,太子和他的儿子也在逃亡路上被围捕的官吏所杀。后来武帝得知实情,内心崩溃,不但下令要处死跟江充有关联的人,还迁怒于那些太子曾经求救过但没有施以援手的人。任安当时作为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虽然收到了太子要求发兵的命令,可处在观望状态,按兵未动,被汉武帝认为“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司马迁在他临刑前,给他写了这封著名的书信。

任安

在信中,司马迁详细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替李陵辩护。司马迁这样评价李陵:“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和李陵关系一般,顶多是平时打过照面,并没有深交。但司马迁给李陵的评价是全方位的,认为他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对待亲朋好友,都很有风度;对待国家,也心存报国之志。司马迁甚至用了“国士”这个词,认为李陵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足见评价非常之高。

李陵为什么会战败呢?这还要说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臣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率领三万人马攻击匈奴右贤王,战争的主要地点在祁连山和天山附近,还让李陵的五千步兵作为袭扰部队,牵制匈奴兵力。不过非常不巧的是,李广利的三万大军没有碰到匈奴主力,倒是李陵的五千步兵遭到了匈奴主力部队八万人的合围。李陵充分发挥弓弩兵的特长,机动作战,但无奈匈奴的兵力太多,在歼灭、击伤敌军万余人的情况下,自己的兵马也损失过半、几乎弹尽粮绝。而李广利的主力部队,迟迟没能赶过来救援不过即便如此,李陵都没有想着投降,他的部队又坚持作战八天“白刃战”,在离汉朝要塞居延(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千米处)不到百里的地方,再次被匈奴合围。这次,还是没有人来救他(汉武帝推说是当时的将军路博德的“狡诈”,导致自己判断失误,可武帝非但没有将他治罪,还在第二年继续派他出击匈奴,明显是想把李陵的五千兵马当做诱饵)。最终,他选择了投降,剩余部队只有四百余人逃了回去。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还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他。可以想象,匈奴对李陵这样一个勇敢作战、战术高超的人,内心里是充满敬畏的。

李广利

李陵投降之后,武帝震怒,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司马迁作为当朝史官,出于自身职责,向武帝进言。他认为李陵能坚持作战到最后一刻,弹尽粮绝才投降,肯定是有所图,委婉表达了李陵可能是诈降的推测。但汉武帝正在气头上,觉得司马迁替李陵说话,动机不纯,是想借李陵之功讽刺贰师将军,有“诬上”的嫌疑,下令对他施以腐刑。司马迁一片忠心,跟李陵一样得不到汉武帝的理解。这还没有算完,李陵在匈奴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汉武帝也想明白了,还派了公孙敖(依附于李广利的将军,对李陵肯定也不会有好感)深入匈奴腹地,前去接应,想要接李陵回国。怎奈听到了李陵正在替匈奴练兵的谣言(其实是另一个汉朝的降将李绪),在贰师将军等人的附和之下,李陵的假投降变成了真投降,汉武帝仅凭公孙敖的道听途说,就痛下杀手,下令对李陵“夷三族”。李陵下定决心留在匈奴,单于还让他做了右校王,掌管坚昆部落。即使汉武帝死后,汉昭帝替他平反,遣人来迎接他,他也没有再回去。

司马迁在给任安的信里,还留下了那段经典的名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也是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忍受奇耻大辱,完成《史记》的重要原因。

都说“伴君如伴虎”,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可晚年昏聩,对外穷兵黩武,对内重用奸臣,可以说他所在的时代,也是西汉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李陵之所以遭遇汉武帝的不公正对待,还跟他的祖父飞将军李广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以后还会讲到。司马迁受牵连,纯粹是因为说到了武帝的痛处,正是因为武帝这种拿李陵当诱饵的行为没能成功,才导致汉军五千精锐几乎全部命丧匈奴之手,武帝非但不念李陵杀伤万余人的功劳,还希望他能“杀身成仁”,可谓险恶之至。司马迁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情,却触怒了武帝,归根结底还是武帝本人后期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心里在作祟。

相关参考

美国在《辛丑条约》签订中为什么要为清廷辩护

1900年6月10日,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并使清政府俯首帖耳,俄、英、日、美、德、法、意、奥八国组成侵华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两个月之后的8月14日,八国联军即占领北京城。心惊

不顾名誉回沦陷区保卫同胞 战后汉奸为己辩护

演说煽动民众情绪说来,周佛海天生便有口才,在学及从政后复加以锻炼。譬如早年留日在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就读之际,便曾纠集十多位中国同学,组成一个讲演会,由他每周演说一次,当日即大受同侪赞赏,自己也就自命不

诗歌为何诗人何为——读锡德尼《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锡德尼的著作,全书先立后破,故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锡德尼提出自己对诗的独特见解,是为立论部分;第二部分则是罗列出前人和今人对诗存在的偏见,并一一进行破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是给统治者杀人做辩护

本文摘自《历史:何以至此》,雷颐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初,史学界、文学界突然掀起了一股沸沸扬扬的为“曹操翻案”之风,在历经“思想改造”、“反右”、“拔白旗”、“史学革命”、“批判帝王将相”等

历史有什么用

历史有什么用?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幼子曾如是诘问其父,令其哑口无言。若干年后,布洛赫身陷囹圄,赍志以没而作《历史学家的技艺》,极尽所能为历史学家辩护。布洛赫的时代,史学家要为史学存在的正

征战沙场40年,敌人都将他奉为神明

说起来宋朝的大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谁?肯定有人说岳飞或者狄青吧!但是他们两个结局都非常凄惨,遭奸人陷害,最后惨死。难道就没有一个是善始善终的吗?您可别说,还真有一个!其实虽然宋朝有很多奸臣,但是也有很多

大清宣统,大清宣统三年是哪年

大清宣统三年是哪年清朝宣统元年是(1909年),清王朝改元宣统,寓意“宣告天下王朝大统”,有为王朝统治的正当性辩护之意,以1909年为起始,按顺序查下来,1910年是宣统二年,1911年即为宣统三年。

你们这是在搞清君侧

本文摘自《“四人帮”兴亡》,叶永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1980年12月24日,法庭进行辩论。她知道,按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作为被告人可以在法庭上为自己作辩护发言,江青早就作了准备。江

清朝为解决郑成功,无所不用其极,杀死郑成功的却不是敌人

在我国的汗青上无论哪个时期都不贫乏英雄,英雄这个词是几多人平生都在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动力,也是后世几多年都不会忘怀的人,他们保家卫国,马革裹尸,开疆扩土,捐躯疆场。郑成功就是如许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清朝为解决郑成功,无所不用其极,杀死郑成功的却不是敌人

在我国的汗青上无论哪个时期都不贫乏英雄,英雄这个词是几多人平生都在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动力,也是后世几多年都不会忘怀的人,他们保家卫国,马革裹尸,开疆扩土,捐躯疆场。郑成功就是如许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