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功臣下场如何

Posted 功臣

篇首语: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秀的功臣下场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刘秀的功臣下场如何

2、历史秘闻 刘秀做了皇帝后,是如何劝退功臣的

刘秀的功臣下场如何

  刘秀兄弟
  刘秀与刘演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们一起于舂陵起兵,却迎来了完全不同的结局,这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刘演性情刚毅,豪爽,但不免有些鲁莽。与刘秀的沉稳低调不同,刘演常常锋芒毕露,对王莽篡位的愤怒之情表现在脸上,时刻说道着要恢复汉室之社稷。他以刘邦自比,而将刘秀比作刘邦的兄弟,以此来嘲笑他没有什么大抱负。刘演好侠养士,宁愿散尽家产,也要结交天下的豪侠,为将来图谋大事做准备。
  刘演与刘秀一起举兵于舂陵之后,时刻面临着被消灭的危险。于是,就投奔绿林军,与绿林军联合起来,加强兵力,共击莽军。
  在南阳一战中,由于莽军熟悉地形和环境,给了起义军有利的反击,使起义军元气大伤。新市,平林的义军因此对莽军产生了严重的畏惧情绪,意图撤走。刘演和刘秀知道,一旦两支友军撤退,他们必败无疑。于是两兄弟一同前往友军驻地,对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动友军主将,至此义军同心协力,共同进退,打败莽军。
  之后,起义军的主帅们觉得为了加强对整个部队的领导,要立一位皇帝。他们在刘演和刘玄之间摇摆不定。绿林军的人认为刘演才能卓越,比怯懦的刘玄更难控制,于是便属意于刘玄。刘演虽然心有不甘,但是碍于绿林军势大,不得不同意。于是刘玄被立为皇帝。
  刘演在之后的战役中功高震主,招来了刘玄德嫉恨。刘秀看出了杀机,多次劝谏刘演小心行事,但刘演都是一笑置之。最后,刘玄以刘演的得力部下刘稷为诱饵,将刘演擒杀。
  刘秀知道后,按捺住悲痛,忍辱负重,放松了刘玄对他的戒心。再利用出抚河北的机会,积聚实力,与刘玄政权决裂,登基称帝。
  刘秀的功臣
  刘秀能够建立东汉,他手下的二十八位大将功不可没。在刘秀一统天下之后,昔日那些跟着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也得到了刘秀的善待,而不是兔死狗烹的结局。
  继承了刘秀大位的明帝刘庄,将这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刻于洛阳的云台阁,这二十八将也就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这二十八位大将都是有勇有谋,所向披靡的人才。他们在刘秀夺得天下的过程中,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在这二十八位将士中,最有名的就是冯异、岑彭二位大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刘秀对待他的那些功臣,也不像他的先祖刘邦一般不留余地。除了冯异、岑彭、祭遵、刘植此四人或病死或战亡外,其余的功臣都能安度晚年,善始善终。
  从刘秀与功臣们的一次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刘秀与他们之间和睦的关系了。刘秀说:“如果我没有举兵起义,那么我很可能就在读书中度过余生了。功臣之一的邓禹说:“我要是没有遇到您,那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稍微有点学识的人罢了。”扬虚侯马武见陛下和首辅都如此地谦虚,就更加谦虚地表示:“我要是没有遇到您,那我现在肯定就是个县衙里抓小偷的衙役了。”刘秀听见后,打趣说:“你马武不去做盗贼就不错了,难道还指望着你去做抓盗贼的人吗?”在场的人听到后,无不放声大笑,君臣尽欢,酒尽而去。
  从此处就可以看出刘秀与功臣的关系十分和睦,而这些功臣无不对刘秀心存感激。
  刘秀借刀杀李铁
  刘秀能够成功登上帝位除了忠臣良将的帮助,与他自己的足智多谋也是分不开的,从他借刀杀李铁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一二。
  当年,刘秀兄弟在昆阳一战成名,受到其他将领的妒忌与排挤。在之后的战役中刘秀之兄刘演功高震主,更是招来了刘玄的猜忌。刘演不听刘秀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刘玄在李铁等人的唆使下,将刘演杀害。
  当刘秀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犹如万箭穿心,悲痛不已。但是他强忍悲痛,取信于刘玄。借着抚北的机会积聚力量,登基称帝,向长安进军。此时,李铁奉命前来阻挡刘秀。刘秀身边的大将冯异就前来劝降李铁。李铁知道刘玄不是刘秀的对手,又担心刘秀记恨杀兄之仇,左思右想,就给冯异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保证他归顺之后的安全与富贵。
  果然,在冯异攻打洛阳时,李铁果然按兵不动。于是冯异写信将这个情况告诉给了刘秀,刘秀深知李铁的为人,此人定不可用,但又不好回绝他,以免招来李铁的反抗,思虑再三想出了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刘秀故意将冯异写的信公开,让大家都知道了李铁有意要归顺他。一时之间,众将士议论纷纷。
  没过多久,刘玄的人就听到了这个消息,知道了李铁意欲归顺刘秀。刘玄得知后大为震怒,立即派人将李铁处死了。
  洛阳的军队失去了主帅,群龙无首,军心大论,不战自败,读多人都纷纷前来归顺刘秀。到了这时,大家才真正明白了刘秀的用心。
下场功臣刘秀

历史秘闻 刘秀做了皇帝后,是如何劝退功臣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开国功臣被杀的案例。其中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广为后人诟病。每当人们谈及此事,便会遗憾地说道:「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而与他们相比,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却受到了一致好评。其实除了赵匡胤之外,有位皇帝对待功臣也很好,此人便是光武帝刘秀。那刘秀又是如何处理功臣问题的呢?听小编给大家慢慢道来。 建武十三年,随着大司马吴汉平定蜀地,东汉的统一大业终于宣告完成。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刘秀面前:如何处置这帮功臣?关于这个问题,早在两百多年前,刘秀的老祖宗刘邦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杀了!但刘秀与刘邦却不是一类人,他不愿做那薄情寡义之人。那又该如何处理,才能不让这帮老部下威胁自己的统治呢? 刘秀很快便想出了办法,即「 ”高秩厚礼,允荅元功”。在吴汉征蜀归来后,刘秀大宴群臣,并对功臣大加封赏。光此次受封的功臣就有365人之多,如邓禹为高密侯,食邑四县。李通为固始侯,食邑六县。贾复为胶东侯,食邑六县。博士丁恭对此提出异议,说:「 ”以往分封功臣,封地不过百里,这样才能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陛下如今封功臣四县,不合礼制。”而刘秀则反驳道:「 ”古往今来,都是因君主无道亡国,还没听说过封功臣导致亡国的,你就不用再说了。” 难道刘秀对待功臣的策略,仅仅就是重赏?当然不可能。在重赏功臣的同时,刘秀还罢免了左、右将军,提倡「 ”偃干戈,修文德”、「 ”去甲兵,敦儒学”。刘秀释放的政治信号,很快便引起了部分功臣的警觉。为了避免步上汉初韩信的后尘,邓禹、贾复急忙放弃兵权,在家里督促儿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仗着功臣之后就为非作歹。 而其他大将看这两人都交出了兵权,便同耿弇一样交出将军印,带着钱回老家颐养天年。但光武帝为了表现自己的民主,还是允许个别人参与朝政,如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与此同时,刘秀又广泛吸取一批文臣进入官僚队伍,方便自己掌控朝政。这些士子都是因为刘秀才有机会一展才华,自然对皇帝感恩戴德。所以刘秀兵不血刃的便拿走了功臣手中的权力。

相关参考

刘秀做了皇帝后,是如何劝退功臣的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开国功臣被杀的案例。其中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广为后人诟病。每当人们谈及此事,便会遗憾地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而与他们

史上最智慧的一次夺权,刘秀罢黜所有功臣派的军权,何以安然无恙

《后汉书•贾复列传》记载:「”朱祐等荐复宜为宰相,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意思是说,朱祐等人向刘秀推荐贾复出任宰相(大司徒),刘秀把政务全部交给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同时将所有的

刘秀的哥哥刘縯,才是推翻新莽政权的第一功臣,为何他没能做皇帝

众所周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原来只是个热衷于耕读的年轻人,硬是被哥哥刘縯强拉着,参与了新朝末年的起义。刘縯曾经自比先祖刘邦,嘲笑刘秀就是个伺候庄稼的刘交(刘邦的弟弟)。历史开了个大玩笑,这一次成功的不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

为什么明朝开国功臣最后大多不能落得一个好下场呢?可能很多人在看史书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但是难道就没有一路追随,最后得到善终的吗?虽然只是占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是不能否认。是有的,其中待遇最好的

历史智慧:功臣都没好下场

历史上有太多权臣不得善终。如:商鞅,白起,文仲,伍子胥,韩信。当然,也有很多人能够安享晚年。如:范蠡、张孟谈、王翦、范睢。于是,历史上留下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似乎权

西汉建国功臣彭越为何落得被煮成肉汤的下场?

彭越是盗匪出身,起义后带领队伍归附了刘邦,成为刘邦决战项羽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个为西汉立下大功的将领,落得个死后被煮成肉汤的下场。彭越为什么被杀彭越原本并没有异心,能从一个强盗到拥有自己的

建国功臣彭越为何落得被煮成肉汤的凄惨下场

彭越是盗匪出身,起义后带领队伍归附了刘邦,成为刘邦决战项羽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个为西汉立下大功的将领,落得个死后被煮成肉汤的下场。彭越为什么被杀彭越原本并没有异心,能从一个强盗到拥有自己的

皇亲国戚为什么往往没什么好下场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的延续,由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前期,国力强盛,有刘秀的“光武中兴”,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明章之治”,汉和帝的“永元之隆”。>到了中后期,便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下场,功成名就又如何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

吴国功臣伍子胥为何会得到死无全尸的下场

伍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吴国大夫。辅佐两代吴王,并帮助吴王夫差坐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就这样一位忠贞之臣最后却被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伍子胥死后流传下了很多的故事传伍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