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屠杀前却烧香哭泣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每次屠杀前却烧香哭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每次屠杀前却烧香哭泣

2、烧香为何忌两短一长?烧香几炷最佳?

每次屠杀前却烧香哭泣

  对萧昭业暗暗举起屠刀的是尚书令萧鸾,他的特点就是“无情”,一辈子就像个职业杀手。萧道成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儿子不能相互残杀,可是自己的儿孙全被萧鸾杀光了,也许这是冥冥之中对萧道成屠杀刘氏后人的一种报应。
  第一、除掉宠臣
  萧鸾是萧道成的侄子,很小时父亲死了,由萧道成抚养,论辈分他是萧昭业的叔叔。
  武帝萧赜病重时,因为太子死得早,皇位就有两个人选:1、太子的弟弟萧子良,声望很高;2、太子的儿子萧昭业。
  萧赜时而昏迷、时而清醒,萧子良的心腹王融趁机发动兵变,控制了皇宫。千钧一发之际,萧鸾带兵赶到,把萧昭业扶上皇位,杀死王融。一年后,萧子良在抑郁和恐惧中死去。
  算起来,萧鸾还是萧昭业的大恩人,但看着这个小混蛋越来越不像话,心里也急,苦口婆心地劝他。萧昭业像吸冰毒似地玩得正嗨,根本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萧鸾意识到他已经成了“中毒”太深的疯子,把天下搞得人心惶惶,萧鸾决定为民除害。
  正式动手之前,先杀几个人投石问路,试探一下萧昭业会不会跳起来。他让几个大臣联名上书,请求诛杀杨珉之。萧昭业哪能舍得杀这个娈童,把奏章留着不发,装呆。萧鸾料到他这一招,又派心腹萧坦之等人走进皇宫,义正言辞地劝萧昭业要以国事为重。cctop.
  何婧英和皇帝坐在一起,一边听一边梳妆,听到萧坦之的话,急得哭着说:杨郎年纪轻轻,能有什么罪,陛下千万不能枉杀啊。
  萧坦之对萧昭业说:皇上,这事有隐情,不能让其他人知道。
  萧昭业只好对何婧英说:你先暂时回避片刻。
  何婧英气在心里,怏怏地走了出去。萧坦之说:外面都在传杨珉之和皇后有奸情,不可不杀。
  萧昭业无奈点点头。萧坦之一见,赶紧跑了出去,飞马报告萧鸾。萧鸾早就准备好了,立即抓拿杨珉之,处于死刑。
  过一会儿,萧昭业要吃后悔药,写了一份手诏,对左右说:快去找萧坦之,赦免杨珉之。但杨珉之被斩首的消息已传进宫中。
  何婧英听到后失声痛哭,这时,旁边一个小太监见她慢慢缓过气后,悄悄地说:大家都在说,杀杨珉之是徐龙驹的主意,他向皇上密报你和杨珉之有私情。
  何皇后怒火中烧,跑到萧昭业面前,哭着要求杀掉徐龙驹。
  此时,朝中也有多个大臣弹劾徐龙驹,萧昭业只好下令处死自己最宠信的太监徐龙驹。
  第二:杀掉皇帝
  萧昭业突然醒悟过来,背后肯定是萧鸾在捣鬼,这个叔叔想谋反了。
  萧昭业找到何婧英的堂叔何胤商量,要不要先下手为强。但何胤整天吃喝玩乐、花天酒地,一听要杀人,吓得脸色发白,说:萧鸾反迹未露,皇上不要轻举妄动。
  萧昭业又找到萧坦之,问:外面传言萧鸾打算废我,是真的还是假的?
  萧坦之是萧鸾的人,平静地答:萧鸾忠心耿耿,怎么可能做出废天子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一定是妇女小人的谣言,不能相信。
  萧昭业从此还是天天疯玩。几个月后,他在寿昌殿和霍氏裸体相对而坐。突然听到外面有吵杂声,感觉不妙,让太监到外面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太监回来报告说:看到几百个人,全副武装,冲进来了。领头的正是萧鸾的另一心腹萧谌,萧昭业跑到另一爱姬的房里,拔出剑自杀,下不了狠心,只是划破了皮。包扎完脖子的伤口后,又坐小车出来。
  萧谌冲进来的时候,宫中侍卫将士都拿着剑盾准备抵抗,萧谌说:我要找的不是你们,不要乱动!
  侍卫正在犹豫,萧昭业出来了。他们急忙向皇上请示,萧昭业一言不发,掉头就往门口跑。逃到外面时,被追兵杀死。只活了22岁,做皇帝才一年。霍氏和其他宠妾都被斩杀。萧鸾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废黜何婧英为郁陵王妃
何婧英从此下落不明。
  萧鸾接着立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为皇帝。自任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萧昭文不仅是没有权,就是起居饮食,也要先向萧鸾汇报。一次,萧昭文要吃蒸鱼,厨师说没有得到萧鸾的指示,就不给吃。只过了三个月,萧鸾又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废黜萧昭文为海陵王。萧鸾即皇帝位,史称齐明帝,不久毒死萧昭文。
  第三、赶尽杀绝
  萧鸾如今大权在握,变成了一个恶魔。他先把武帝的儿子全部杀光,最小的只有7岁。接着又不放心,再把高帝萧道成的儿子们全部杀光。也许心理压力太大,他每次杀人前都有个奇怪的举动,一定要焚烧香火,跪在佛像面前痛哭流涕,不停地祈祷。
  498年,他只做了4年皇帝就病重,死之前担心儿子的位置不稳,又杀死了众多位高权重的大臣。把太子喊到床边,谆谆教诲说:当年我杀萧昭业,如果他动作快点,奋起反击,那掉脑袋的就是我啊。所以你看到哪个不放心,立即下手,千万不能落在人的后面。
  说完,才放心地闭眼去了,活了47岁。16岁的太子萧宝卷即位,是南齐的第六任皇帝,史称东昏侯,他是一个“情痴”。
哭泣屠杀

烧香为何忌两短一长?烧香几炷最佳?


  烧香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相传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采集植物焚烧以达到驱邪避讳的目的。

  那时人们无意中发现,某些植物花朵以及果实、树脂等香气盈人,闻之令人身心愉悦。当时的人们对神明有着极高的崇敬,因此发现有好东西之后,立马就想到了将此敬奉给神明。

  最开始只是将有香物质供奉给神明,到后来则出现烧香,并且专为宗教祭祀所用。周朝之时,就已经有了焚烧祭祀。

  当时是将牲畜供品放置在柴上,焚烧后以烟告示天地。《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而发展到了现在,就是烧香了。无论是敬神礼佛还是祭祀祖先,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烧香敬神。

  逢年过节,烧香是必不可少的习俗。特别是在新年之时,腊月三十烧香祭祀先祖,正月初一前往寺庙道观烧香求得来年顺遂。

  为求得正月里第一炷香,高价竞争、提前排队挤爆寺庙道观的新闻比比皆是,由此足可见大家对烧香祈福的重视。

  烧香这事儿大家应该都干过,通常而言,都是烧三支香。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通常烧三支香吗?

  道教烧香三炷香插在香炉之内,香与香的距离不得超过一寸,所谓“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

  佛家三根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第一支插中间供养佛,第二支插右边供养法,最后一支插左边供养僧。

  烧香一般来说都是为了祈求佛法的加持,三香即可不必多烧。

  但也有说法,烧香烧三支是为自己祈福,六支则为两辈人祈福,九支则是为三代人祈福。因为最高是十三支,所以有说烧十三支香就是高香,功德圆满。

  小的时候喜欢看林正英得僵尸电影,虽然现在来看画质和特效显得有些劣质,但故事却仍然吸引人。

  年幼之时看电影,电影里英叔烧香之时有一句台词,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他说:“人最怕三长两短,香最忌两短一长”。

  三长两短和两短一长都指的是意外的事故,或者什么灾祸。人为何怕三长两短,因为古时候棺材没有钉子,都是靠皮条、绳子等固定。而一般束缚棺材都是横向三次,竖向两次,所以三长两短代指死亡。

  而对于两短一长,有说法说的是鬼怕两短一长。既然烧香是敬鬼神的,自然要避开鬼神的忌讳。所以才有“人最怕三长两短,香最忌两短一长”的说法。
 

相关参考

古代女人为何喜欢到庙里烧香

春天,古人为什么特别喜欢到庙里烧香?刚过去的“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说,过了谷雨,春天将尽。这个时候,古人最热衷的事情,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抓住春天尾巴,畅情春游,即《管子·小问》中所谓:

男子哭泣要判刑,秦国真有这样的法律吗

在诸多奇葩的法律之中,有一条估计让现代男性很难接受,这条法律来源于冷酷的秦国,那就是,所有的成年男子不允许哭泣,一旦哭泣要受到重罚。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这一法律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比

帝国末路——哭泣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

在完颜永济死于宫中政变后,成吉思汗适时的抓住机会,趁着金国内乱重重,蒙古人绕开金中都,直接兵分三路向中原进发。左路军由河北至辽西扫荡,右路军沿太行山南下进行扫荡,成吉思汗则率领种路径,在山东、河北地区

秦朝统一六国时的血腥屠城,总人口竟损失剩三分之二

这里记载了一组组血淋淋的数字。每次战争,都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杀,皇帝的宝座,确实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啊!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者与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屠杀,向来是极其残酷的。这种屠杀,往往不限于失败

东晋温峤平乱不久去世百姓如丧亲人哭泣

329年,苏峻之乱平定。10年以后,也就是339年,东晋决定大举北伐。按照常理,东晋连受两次重伤,都失血过多差点死了,应当好好地休养身体才对。怎么又变得活蹦乱跳的,还要张牙舞爪去咬人呢?更让人惊掉下巴

北宋最后一任宰相,让皇帝为之流涕哭泣的忠义之臣

面对国破君虏,他无力回天,遂绝食而亡,以死报国。死前他曾对金兵说:「”忠臣事奉君主,需要死时毫不犹豫。我不考虑家室,但我双亲年老,我死后请不要马上告诉他们……”他辞世的时候,只有39岁。梦中有人告诉他

大将白起斩首近90万

原标题:中国古代血腥屠城史这里记载了一组组血淋淋的数字。每次战争,都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被杀,皇帝的宝座,确实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啊!中国历代皇帝,对于反抗者与被征服的异国、异族的屠杀,向来是极其残酷的

喊著末日到了的醇親王哭泣,號稱錢屠的張之洞發愁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8期:慈禧皇太后一心要修頤和園,不惜炒掉了不肯撥銀子的戶部尚書閻敬銘,改任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兼任。而翁同龢因為大哥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之事,以及老爹翁心存被活活氣死之事,怪罪於當初

坐姿不良、爱讲话都要被离婚,死了还不准儿子为她哭泣…当儒家先贤的老婆,根本在比惨

中国古代人的穿着,称为上衣下裳,裳比较类似裙子,也就是说,最早的下半身打扮并没有裤子,只有裙子,当然更没有内裤这种东西,内裤大概到宋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因此,关于坐姿,就会是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唐代

坐姿不良、爱讲话都要被离婚,死了还不准儿子为她哭泣…当儒家先贤的老婆,根本在比惨

中国古代人的穿着,称为上衣下裳,裳比较类似裙子,也就是说,最早的下半身打扮并没有裤子,只有裙子,当然更没有内裤这种东西,内裤大概到宋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因此,关于坐姿,就会是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