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陵,唐德宗陵的传说

Posted 风水

篇首语:知识以生命为前提,以经验为条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德宗陵,唐德宗陵的传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唐德宗陵,唐德宗陵的传说

2、颛顼陵的历史功绩

唐德宗陵,唐德宗陵的传说

  “穴根扎在巴颜喀拉山”
  唐德宗在世没有神奇的创举,但关于他的陵及其所处地方,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比如在它东南约5公里的三原县嵯峨镇天井岸村南,有口巨大的圆形平底坑,俗称天井,就有一个和唐德宗崇陵有关的传说。
  崇陵的首选地
  天井岸村76岁梁志文、泾阳县安吴镇蒙家沟村65岁李相奇等人告诉记者,传说当年唐德宗崇陵穴位,通过风水大师在天下寻找,最初选在了天井岸村南。这地方位于北原南缘,视野开阔,俯视渭河,远眺秦岭,其东有清峪河,西南有清峪河支流冶峪河,二水将其环抱。皇上现场查看后,认为这地方的确是风水宝地,于是破土动工。风水大师提出,这个墓穴虽好,但要挖到30丈深才能到最好的风脉位置。于是,朝廷调来大量民夫挖掘。当挖到20丈深时,遇到一青石板,坚硬无比,难以下挖。民夫请示主持工程的官员是否继续挖。官员回复,必须挖到风水大师所说的深度,这是皇上的御旨,不能有半点马虎。民夫们就用凿子凿、铁锤砸、钢钎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刚把青石板破开一道缝,只听轰隆一声巨响,从青石板下钻出一对白鹤,向西北方向飞去。官员急忙带着民夫追赶,一直追到嵯峨山半山腰,见白鹤落到铧子梁东边的小山梁上就不见了。主持工程的官员急忙向皇上汇报。皇上问风水大师这是什么征兆。风水大师说,白鹤飞了,风水就跑了,白鹤落到哪,就只能把墓穴改到哪。皇上不放心,再次到现场查看,结果发现,这个位置比天井岸位置还高,视野更开阔,而且到了清峪河和冶峪河二水环抱的正中,背靠嵯峨山,正是依山傍水,真乃绝佳风水宝地,于是将崇陵改到嵯峨山。因此,天井岸村南至今还有一个大深坑。
  “黄帝铸鼎于此”
  蒙家沟村书记赵重金说,唐崇陵所在的嵯峨山是关中名山,不光自然景观好,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清刘懋官所修《泾阳县志》记载:“嵯峨山古称YL山……黄帝铸鼎于此,上有三峰,最东曰钵盂台,相传台上黑云起,当日雨;白云起,不出三日雨。天旱,乡民祷之多验。近作殿于台上,云遂不起。”
  有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鬼谷子曾在嵯峨山传授兵法。唐司马承贞为《史记·苏秦列传》中“鬼谷先生”作索引称:“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颍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根据《泾阳县志》《三原县志》,池阳系汉、唐时期曾出现过的县名,其境为今泾阳、三原一带。
  蒙家沟村81岁张宗孝告诉记者,嵯峨山又叫五台山。传说,唐朝的皇后睡不着觉,请法师治疗。法师说只要在五台山修一座悟空禅师塔即可治愈。唐太宗便派敬德在嵯峨山二、三台之间修了悟空禅师塔。
  嵯峨镇唐陵村64岁惠福义说,传说敬德修悟空禅师塔时在山上有养马的马圈,就在现在崇陵北边的唐陵村马圈自然村。马圈东边有一条向东舒缓降低的大梁,因敬德用马往山上驮修塔的建筑材料从此走,故称走马梁。
  “九瓣莲花穴”
  “唐崇陵是个九瓣莲花穴,从东往西,嵯峨山一共有九道梁。这个穴就在九瓣莲花当中。传说九瓣莲花穴的根,扎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张宗孝说,唐崇陵这里还有个奇怪现象,陵北边地势高有泉水,而陵南边地势低,却没有水。传说,皇帝害怕陵遭水冲,给陵里埋的有避水珠。
  关于唐崇陵,还有更神奇的传说。
  李相奇、泾阳县安吴镇沙沟村77岁雒余林告诉记者,传说以前唐崇陵南安吴镇仵家村里有个姓仵的穷人,靠上山砍柴为生。他砍了陵北边硷畔一棵椿树,做了根挑柴的扁担。一天晚上月亮特别的亮,他以为天明了,就迷迷糊糊起床,结果到了山上,才发现还是深更半夜。他把扁担往地上一插,就势躺在半坡睡着了。实际上,那根做扁担的椿树,是开陵门的钥匙。而他恰好把扁担插在了开陵门的锁眼里。睡梦中的他恍惚看到山坡慢慢打开了一道洞门。他好奇地进洞探看,只见里边金碧辉煌,摆满金银珠宝。他发现照明的几盏清油灯里的油快燃尽了,油灯火苗忽闪着要熄灭。他提起油壶,拿了根拨火棒,一边给灯里添油,一边用拨火棒拨长灯捻。他刚把油添好,忽然听外边“轰隆”一声巨响,好像打雷。他赶快放下油壶往外边跑,想看发生了什么事。他刚跑出去,陵门就关上了。到次日天亮,他发现自己躺在半山腰里睡觉,手里拿了根金棒。他用金棒购置了耕地、房屋等家产,从此不再上山砍柴。人们因此称他“仵添油”。
  “日本天皇太子府邸更名为嵯峨院”
  安吴镇安吴村82岁卢金川说,传说日本也有个跟嵯峨山形状一样的山,也是个莲花穴。
  张宗孝说,崇陵所在的山,像搁笔的架子,叫笔架山。上世纪80年代,日本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曾在这里勘查了40多天。日本学生和他聊天时说,日本也有个笔架山。
  根据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所着《唐十八陵》、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N所着《遣唐使和学问僧》、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记》等书,唐德宗下葬时,前往中国学习佛经梵语、娴熟掌握诗歌骈体文、精通书法绘画的日本僧人空海参加了葬礼。他当时发现嵯峨山与日本京都近郊一山酷似,归国后建议日本皇室将该山易名嵯峨,皇太子神野府邸更名为嵯峨院。及至神野即位,大力推行“唐化”。这位擅长书法、与空海、橘逸势并称日本“三笔”的天皇,因与空海志趣相投,油然而生亲切之感,遂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空海创建真言宗和弘扬佛教。神野最后崩于嵯峨院,称曰嵯峨天皇。
  “我先人就是守陵人”
  唐崇陵在当地,如今除了尚留有石雕外,在周围还留下有与其有关的地名。
  唐陵村主任惠福义说,唐陵这个村名,是上世纪80年代,为唐崇陵北边的马圈等几个自然村所在的行政村起的。2003年麻惠村与老唐陵村合并时,虽然麻惠村人口多,但考虑到“唐陵村”这个名字大,就用了唐陵村这个村名。
  李相奇告诉记者,他们蒙家沟村东硷自然村老名叫石马巷,因为陵前有两排石雕而得名。
  张宗孝说,东硷村以前住有一姓赵的守陵户,管陵北边的陵地。过去唐崇陵陵上有80亩耕地,分为4块。外人种了陵地,要向守陵户交租子。陵南边的陵地由住在他们村南的湾子村刘姓陵户负责。刘姓陵户一到夏收就到他们村来收租子。解放以后,陵户才不来收租子了。
  雒余林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老先人就是看护唐崇陵的。当时有4家守陵户。传说自皇上埋到这,他们家就在这里看陵,而且当时是唯一住在陵园里的守陵户。他现在住的窑洞,就是当年先人守陵时住的窑洞。他小时候,父亲给他说,以前陵地面积大得很。陵以内的地原来不能耕种,整个荒着,看陵的人可以种一些,不收皇粮,等于看护崇陵的报酬。他们家租给别人种的陵地面积不大。解放后土改,陵地被分给贫农。自分了以后,人们就开始大面积开垦陵以内的地。
  “祭天的礼制建筑”
  天井岸村的天井,井底也成了农田。据天井岸村62岁刘振杰说,天井下边的地肥沃、耐寒,庄稼产量高。
  记者原以为群众传说的天井岸村的大坑,是个不规则形坑,结果从卫星地图上一看,是个非常圆的直径200米左右的大坑。这真的是人工挖的?就是建陵,也不可能挖这么大的坑。或是水冲的?记者无论从卫星地图还是现场观察,都没有找到进出水的水沟或水洞,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坑,汇水面积很小,不像是水冲的,即使水冲,也难以冲得这么圆。或是陨石坑?有群众告诉记者,传说这个坑是刮了场大风一夜形成的。这种传说和由陨石冲击形成很吻合。
  然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员秦建明告诉记者,他曾和其他考古人员对天井进行过考古调查,经过勘测和局部钻探,这是一巨型盆状圆坑,坑平面呈规则圆形,口径260米,底径170米,深32米。坑南侧及西侧,发现大量人工堆积土层,其间夹有一些坚硬踏面层。踏面层自人工堆积区通往坑沿,证实此坑确有人工开挖痕迹。经局部钻探,坑底存有厚达7——8米的淤土层。淤层底部分布一层厚8——10厘米的坚硬人工踏面,土质驳杂,踏面下即为生土。原坑最大深度可达42米,整个工程土方约150万立方米。坑正北部有一长方形缺口,中部有一平台。台上发现少量汉代瓦砾。根据出土的古代文化遗物等,他们初步研究认为,此为一处汉代祭天的大型礼制建筑主体部分,即汉代所称“天齐公祠”的主体建筑。根据有关史料,“天齐”当指天之中央,如脐。
  “唐18陵占了天下最好的风水”
  “传说唐德宗崇陵是个九齿莲花穴,好得很。”泾阳县安吴镇蒙家沟村81岁张宗孝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去年记者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采访时,礼泉县烟霞镇陵光村67岁于廷山说,李世民为自己寻的穴好得很,是莲花穴。昭陵所在的九旧阶罡叻逵芯诺懒海陵就在莲花心上。
  莲花穴在唐代就算是好穴位吗?
  “也有人说这是圈椅穴”
  记者已经采访过的唐陵,其周围群众都称赞当地风水好,但他们所称各个唐陵的穴位类型并不一样。
  蒲城县桥陵文管所讲解员57岁朱建武说,唐睿宗桥陵所在的丰山,从南向北看它,呈凤凰展翅状,按山形叫凤凰展翅穴。
  与桥陵类似的有唐中宗定陵,其所在的山,本身就叫凤凰山。
  有的唐陵,存在多种说法。
  蒲城县翔村乡太山村刘会荣说,唐泰陵所在的金粟山,从东往西,要十五六里路,整个一条龙。泰陵就在中间最高点,正儿八经是个龙穴。
  然而蒲城县椿林镇石道村71岁王中杰说,有人说唐玄宗泰陵是凤凰穴,也有人说这是圈椅穴。
  富平县庄里镇中山村邑子山自然村72岁张红喜说,唐代宗元陵所在的檀山,有传说叫青龙山。这山脉还就真正像一条龙,有尾巴、有龙头、有龙爪、有龙须。但也有说这山是个燕子形状,中间高出的是头,两边是翅膀。
  那么唐陵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选陵址标准?
  “有形更有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沈睿文告诉记者,唐朝时期的墓葬形制和埋葬习俗,除了政府规定的制度程式之外,在很多地方都是根据当时堪舆家所规定的制度来安排的。
  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韩养民说,唐十八陵山陵莽莽,或龙蟠,或虎踞,或似笔架,或如山形,都以巍峨宏阔的气势,尽显帝王雄厚基业,展示大唐王朝一统天下、气吞宇内的雄风,处于上佳的风水宝地。风水,是中国古人进行环境选择的学问。唐陵风水源于东晋着名学者郭璞的《葬书》。唐代人选择风水宝地,大约是以“藏风得水”为主要的葬地选择标准。《葬书》认为,如果一个地方既能避风又能得水,则为佳地。葬地周围形势,应该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这就是说,后玄武方向的山峰要垂头,前朱雀方向的山要翩翩起舞,左青龙方向的山要连绵起伏,右白虎方向的山要俯伏柔顺。这样的山势环境才是好环境。山势要“宛委自复,回环重复”。唐18陵分布在北山丛中。北山乃吕梁山支脉,而吕梁山又是北方大龙的支龙。北山山脉由于受渭河支流的切割,致使山脉多深谷巨壑,表现为蜿蜒逶迤,回环向前的特征,而不是一条直线直冲向前。另外,北边有黄土高原遮挡,东北有吕梁山遮护,西边、南边分别有青藏高原和秦岭维护,所谓“外藏八风”是没有问题的。风水中称远来之山为势,近处之山称形,先论势,然后论形,形由势来决定。唐18陵所选葬地,可谓有形更有势。
  “建在京都附近是个规律”
  安吴镇安吴村70岁杨群告诉记者,唐德宗崇陵风水好得很。清早或下午,站到陵跟前,立即感觉不一样。每年“正月十六游百病”这一天,她都要上去转一圈。
  蒲城县桥陵镇赵山村58岁王印孝告诉记者,传说袁天罡、李淳风是唐朝两个风水大师。唐朝第一代皇上让两人分头去踏穴。袁天罡在南方没有踏下一个穴位,而李淳风在北方踏了18个穴位。两人给皇上汇报后,皇上感到奇怪:南方连一座都没有,到北方就能踏18座,会有这种事?于是,皇上把李淳风调到南方去踏穴,让袁天罡到北方踏穴。结果李淳风在南方也没寻着一个穴,而袁天罡在北方也踏了18个穴位。皇上问李淳风,你踏的18座陵位在哪?李淳风说他在陵位那分别埋了枚铜钱。皇上又问袁天罡,袁天罡说他分别给找到的陵位那扎了一苗针。皇上派大臣去检查,结果把袁天罡扎的针拔出来时,带出了李淳风埋的铜钱。皇上这才信服。这个传说的意思是说,唐18陵占了天下最好的风水宝地。
  唐陵风水果真是天下最好的吗?
  韩养民说,在“得水”方面,唐18陵都面对自西向东、奔流而去的渭河,似乎是得水了。但按宋以后“直流直去,下贱无比”的风水观点,不是一个好地方。
  咸阳市考古所所长岳起研究员说,唐18陵建在长安所在的关中,绝非因为关中是天下最好的风水宝地。帝陵建在京都附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规律性的做法。唐之前的东汉帝陵在当时京都洛阳一带,唐之后的宋代帝陵在那时都城开封周围。
  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刘向阳副文博研究馆员认为,唐18陵集中分布于唐京都长安城以北的第二道黄土高原和北山各山岭,是因为长安城以北的第一道高原——咸阳原早已成为秦、汉两朝帝王的陵地和陵邑,不得不向北发展。
  “昭陵风水更好”
  蒙家沟村65岁李相奇说,唐崇陵所在的嵯峨山是个风水宝地,确实好。
  蒲城县椿林镇石道村69岁高民权说,唐泰陵这个穴位,在唐18陵里边是最好的一个。
  到底哪个唐陵风水最好?
  韩养民说,在唐18陵中,唯有处于九旧降恼蚜旰臀挥谖浣山的建陵,是在泾河和泔河回环护持之中。泰陵、崇陵、贞陵,也可以说有洛河、泾河在陵前环绕维护。其余13陵,则找不到这样好的“得水”条件。九旧阶笥兄偕健⑨隙肷讲悴阄护,右有武将山、梁山群山簇拥,青龙、白虎俱备。往南是富庶丰饶的关中平原。越过平原,骊山为案,华山来朝,更妙的是泾河从左边逶迤流过,其支脉又从右边环绕过来,在山的东南边回环聚集,在仲山与武将山的夹持下,缓缓流出。昭陵的小环境,正是《藏经》等风水着作中所谓的宝地吉壤。
  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58岁李林立为了和他们当地的唐元陵作比较,去年曾去看了唐昭陵。他感觉昭陵风水更好。
  “18座唐陵埋在一条龙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称,皇家陵寝的风水当时被认为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60岁李余志说,唐崇陵埋到这风水宝地,就是为了唐朝能长久。
  在民间传说中,不乏直接表述这种观点的故事。
  蒲城县上王镇分水岭村68岁秦银生告诉记者,传说袁天罡、李淳风两人奉命分别到不同地方为唐肃宗李亨选陵地,最后都选中了蒲城县椿林镇姬家沟东边石沟坝。如果李亨埋到这里,唐朝就万代不灭。然而天帝知道后,认为这是欺天,令雷神摧毁了此穴。李亨被迫将建陵改到了西边的礼泉凉马山上。
  王印孝听到一个传说,18座唐陵埋在一条龙上,按此风水,本来唐朝要出无数个皇帝。但风水大师因皇帝不重用他,设计斩断了龙腰,结果李家只出了20个皇上。
  韩养民说,汉晋时期,风水吸收了福祸感应观念,认为葬地环境决定着活人的命运。至于民间称某个唐陵是凤凰穴、莲花穴、龙穴,不是风水上的说法。当地的群众都希望当地的风水好,认为风水好了,对他们自己及其后代都好。而龙、凤凰在中国自古为吉祥之物,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名花。因此,他们就用这些来美化当地风水。
  “为防盗开创了依山为陵”
  唐朝选陵址时,是否考虑到风水对其后世的影响?
  《旧唐书·太宗》记载,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唐太宗诏曰:“犹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习于流俗,犹循常礼,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园陵。今预为此制,务从俭约,于九局山,足容棺而已。”
  从上文看,当初唐太宗选中九旧剑是为了节俭。
  根据《旧唐书·玄宗》《唐会要·陵议》,开元十七年,即公元729年,唐玄宗李隆基祭其父唐睿宗李旦桥陵时,到了金粟山一带,“见金粟山岗有龙盘凤翥之势,复近先茔,谓侍臣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得奉先陵,不忘孝敬矣。’”。
  从此记载看,唐玄宗选泰陵,是因为距桥陵近,便于尽孝。
  如果当时认为风水宝地可以保李唐江山,他们一定不会忘了提这一重要的择陵址理由。
  岳起认为,那些认为当初选陵址是为了给后代带来福分的说法,找不到根据,是后人的附会。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原副处长陈安利所着《唐十八陵》一书称,我国古代皇帝陵,在确定陵址时,有以下共同之点:一是历朝都有自己的陵区,如无特殊情况,本朝皇帝去世后,都埋在陵区之内;二是为了便于保护、管理、供奉以及朝拜祭祀,陵区往往都修建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三是陵区的位置大都选择在很少发生水灾、地势比较高峻之处。唐朝只是鉴于堆土式陵墓每每被盗的教训,开创了依山为陵的先河罢了。
  韩养民认为,群众关注当地的风水,认为唐陵是当地风水的象征。这种心态,有利文物保护。
  唯一图形凌烟阁的皇上
  为表彰有功之臣,自唐太宗起在皇宫内凌烟阁专门展示功臣画像。唐德宗李适(音kuò)做皇帝之前,因在平定安史之乱余军中立功,图形于凌烟阁,是凌烟阁画像中唯一后来做了皇上者。作为唐代宗的长子,李适于公元769年即位时37岁。做皇帝初期,他很想有所作为,励精治道,思政若渴,视民如伤,去无名之费,罢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嫔嫱,放文单之驯象;减太官之膳,诫服玩之奢;解鹰犬而放伶伦。然而由于削藩失策,加之管理混乱,导致藩镇联手抗衡,削藩部队兵变,被迫下着名的罪己诏认错。此后执政观念改变,重用宦官,增加杂税,姑息藩镇,搞得危机不断,直至805年病故。
  九瓣莲花穴
  位于泾阳县和三原县交界的嵯峨山的唐德宗崇陵,不像前边的定陵、桥陵、泰陵、元陵,从其正南的神道正北走,一直向上就可登上地宫所在的山头,而要翻多个山沟。经当地文保员指路,记者绕道东侧西行。这里虽然步行路程短一些,但也要翻一道梁,过一条沟。地宫所在山头,非嵯峨山主峰,为嵯峨山脉东部余脉,而且所在山峰不是周围最高的,同时也不像其他一些唐陵在此山峰的大梁上,而是在山峰南侧一小支梁上。站山顶俯视崇陵地宫四周,其他山梁,像高大的卫兵,俯身向前,拱卫着地宫所在的小山梁,把它包裹在中心。听当地老人讲,从陵西北的嵯峨山主峰上能看出崇陵的“九瓣莲花穴”形状,记者为了能拍到“九瓣莲花”山形,头一次先绕道几十公里,到陵西北山上,但没有拍到这样的照片。第二次,记者在多个角度观察,均看不出莲花形状,但来到陵东南侧,莲花形状陡然显现,那一道道椭圆形山梁,就像莲花瓣,而崇陵地宫恰似在中央的花托上。
  德宗寻母
  在唐崇陵地宫南神道南头,有两尊相对站立的石翼马。它们南侧的面部和脖子都有红色水痕。关于这一现象,当地有个传说。
  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82岁卢金川、安吴镇蒙家沟村81岁张宗孝、安吴镇沙沟村77岁雒余林等告诉记者,传说唐德宗李适母亲沈珍珠,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唐德宗继位后,不仅派官员四处寻找,而且布告天下。一位曾陪同沈珍珠的女官,见到一位老太太相貌酷似沈珍珠,年龄也相仿,而且和沈珍珠一样,左手指有伤痕,说起朝廷里的事头头是道。女官就问这位老太太是否是沈珍珠,老太太不予否认。于是,这位老太太就被当作沈珍珠接到宫中。唐德宗非常高兴,大臣们也纷纷前来庆贺。唐太宗时期的宦官高力士的养子认识这位老太太,是高力士的养女。由于她过去曾陪伴沈珍珠,所以知道宫中的事。高力士养子说出了实情。大臣们非常气愤,要严惩此老人。但是唐德宗拒绝了,说“如果治罪这个老太太,谁还敢来提供太后的信息。为了找到太后,受再多的骗也无所谓。”此后,又有多人自称是沈珍珠,但经验证、询问,都排除了。这样,直到唐德宗去世,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他不甘心,发誓即使母亲离开人世,在阴间也要找到。唐德宗崇陵前的两尊石翼马经受日月精华,变成了神马。它们为唐德宗思母之情所感动,决定驮着唐德宗在阴间寻找沈珍珠。由于每天四处寻找很辛苦,山上的草不够两匹翼马吃,它们就下山吃农民的庄稼。农民发现大片的庄稼被牲口吃了,但又没有留下脚印,很是奇怪,晚上就拿着长矛蹲守。结果半夜时分,看到两匹马进了庄稼地,它们端起长矛就刺,两匹马不仅面部受伤,而且肚子也被戳破,肠子流了出来,仙气散尽,又恢复成石马,立在原来的位置。它们脸和脖子上的红色水痕,就是流的血,肚子下的云气纹雕饰,就是肠子。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颛顼陵的历史功绩

颛顼帝为上古“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本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

是轩辕黄帝的孙子。

颛顼帝的父亲名昌意,娶蜀山氏之

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今四川省泸水之打冲河)生下颛顼。

因最初建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

12岁时,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金天氏帝位,迁都于帝丘。

颛顼在位78年,终年98岁。

他在位期间,有以下重大贡献:

始以民事纪官,断绝天地人神交通

太昊伏羲氏以龙纪官,黄帝轩辕氏以云纪官,少昊金天氏以鸟纪官。

颛顼帝认为这样命名官职不太科学,就对官职名称进行了改革,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命名官职。

并设重、黎分别掌管观天象制历授时和按统一的历法进行社会活动的天、地指挥官,统理天下神职人员和民事人员,绝地天通开启了以民事纪官的新时代。

可见,颛顼的“绝地天通”是通过整顿人神社会秩序,整顿祭祀,划一政教、历法,发展生产,加强社会安定,实行政教权利的高度集中,加强联盟政权的王族地位,增强联盟国族间的凝聚力。

创制九州,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大帝。

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一大部分退据于四川、贵州、云南一代,事实上形成长期独立局面。

直到颛顼大帝,才实现中华华夏部族与川、黔、滇等地的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统一。

在此基础上,颛顼大帝决定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

至此,中国幅员“统领万国(上万个部落),北至幽陵(即幽州,今冀北、辽南一带),南至交趾(即南交,今广东、广西和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居延泽一带),东至蟠木(今东海中山)。

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属”( 《乾隆御批纲鉴》 )。

在宗教领域,大力改革了巫术与祭祀

据历史记载,当时巫术、占卜和祭祀泛滥成灾,占卜结果往往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部族间行动的统一和部众的团结。

尤其在九黎地区更加突出,到了“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地步。

颛顼帝除保留了经国家批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下令在民间禁绝巫教。

九黎上层贵族拒不执行中央禁令,为此发生了中原与蜀地的战争。

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一年多,最后以颛顼帝达成中原与蜀地的统一而告终。

改革甲历

始以建寅月为历元。

在二十四节气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侯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有了历元、正朔、五星、营室等概念,定下一年四季。

进入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历名《颛顼历》 。

创作了九州中国的第一首“国歌”。

据史载,这首歌的名字为《承云》 ,其基本创作方法是:命乐官飞龙氏融汇中国八个大区域的流行乐曲“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特点,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铜质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名为《承云》,用来在“万国诸侯”到国都开大会时“享上帝,朝诸侯”。

后人对颛顼大帝的评价是: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后人推戴他为玄帝。

当然,后人之所以把他尊为“上古五帝”之一,除了他有以上政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还生下了舜的祖父穷蝉和大禹帝的父亲伯鲧。

因此,颛顼实际上是大禹的曾祖父、舜的高曾祖父。

同时,据《史记》记载,颛顼帝还是秦始皇帝的嫡传始祖。

由此看来,颛顼帝是李、赵、秦、黄、陈等很多氏族的远祖。

颛顼帝共传20世,约350年。

相关参考

此人被害死葬入乾陵 是唯一被冠称为陵的公主

身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他打破了中国传统历史上的男尊女卑的局面,本以为这会使当时所有的女子地位上升,可最终这些权利都只是在武则天一人的手上。对于权势,他毫不手软。武则天的权势就直接体现在权

唐德宗母亲是谁 唐德宗皇后妃嫔

  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和沈皇后的儿子,他在位期间初政清明,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后来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  唐德宗母亲是谁  唐德宗是唐肃

唐德宗时期三大名将 唐德宗李适为什么让宰相受贿

  一生中,无论是性格还是行动,都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唐德宗即位初期雄心壮志,但当他改革遭遇挫折后,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尽了。  唐德宗时期三大名将  李光弼、、仆固怀恩。  唐德宗李适为什么让宰相受

唐德宗李适的子女 唐德宗下一任皇帝是谁

  唐德宗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唐德宗李适的子女  儿子  唐顺宗李诵  舒王李谊(德宗侄,昭靖太子李邈

唐德宗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德宗李适简介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德宗李适有着怎样的一生,他之后的皇帝又是哪一个呢?唐德宗李适简介唐德宗李适(kuò),唐朝第九位皇帝,于779年-805在位。742年,李适出生,他是肃宗李亨的长孙,李豫长子,生母是睿真沈皇后。李适应该...

唐德宗李适将五姐妹全纳入后宫 唐德宗喜爱能文擅诗女子

  唐德宗  皇帝后宫中,姐妹花妃子的不在少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像那样,将五姐妹全都纳入后宫的帝王怕是只有他一个了。  唐德宗是唐朝的第十个皇帝,这位皇帝经历过,当过兵马大元帅,也想过发愤图强,

唐德宗李适怎么死的 享年几岁 唐德宗墓在哪

  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除以外),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

唐德宗之后的皇帝 唐德宗李适的简介

李适(kuò)是唐代宗李豫长子,是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对唐朝边疆的安定起了很大作用。李适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唐朝最繁荣的时候。可以说,他有一个美好的少年时光。不幸地是

唐德宗李适有何早年经历?唐德宗李适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742年5月27日),李适出生于长安大内宫中。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孙、唐代宗李豫的长子,母为睿真沈皇后。李适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但好景不长,德宗14

唐德宗李适的生母是谁

  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的生母是沈氏,可惜母亲在安史之乱中失踪,后再也找不回来。唐德宗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其母为沈氏(可惜不是大老婆),李适的爷爷是唐肃宗李亨,太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了。  李适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