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

Posted 太祖

篇首语: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

2、历史人物 曾国藩手里有50万兵力,为什么却不拥兵自重

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

  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政策,甚至加以杀戮。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朱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见下节),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发展势力,蓄势待发,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叔侄大战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削平祸乱的意思。这是燕王方面的用词。对于建文帝来说,这个词是很可笑的。燕王打着为朝廷"靖难"的幌子,却是来跟自明刻本《国朝典故》(内收《奉天靖难记》)己作战,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须知,这时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有一部佚名史书,叫《奉天靖难记》,写的就是这四年战争的历史。这部书是燕王方面的人写的,后来的《太宗实录》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内容就是以此书为蓝本增改而成的。《太宗实录》上接《太祖实录》,中间没了建文帝的实录,建文朝在明代官方历史中成了一个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后,宣布革除建文年号,建文元年称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称作"革除年间"。这显然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演绎逻辑了。于是,"靖难"就成了正经的官方历史名词。但这里既然以建文帝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对的名词来概括他的历史,所以这节就叫"叔侄大战",实际上确实是做叔叔的夺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天罗地网,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显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战争开始之前,建文帝以防边为名,调走了燕王的护卫士兵,又派张■(bǐn)、谢贵到北平监视燕王的一举一动,宋忠统兵3万驻军开平,另在山海关、临清皆有军队协防,将燕王紧紧包围起来。只是建文帝没有想到,朱棣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临危不乱,先后荡平了周围的军队。   明故宫石螭首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将兵13万伐燕,兵败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将兵50万出征。李景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失败在所难免。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后,启用保卫济南的功臣盛庸为将,取得了东昌之役的胜利,但这也无法改变燕王势力逐渐增强的事实。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为攻,率军直趋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应该说,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积极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为何以失败而告终呢?这与他削藩策略失误有直接关系。他一直视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威胁,然而他并没有果断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当初户部侍郎郭任认为先削五王在战略上犯了错误,主张尽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后末则易成。今南京朝天宫日储粮粟、备军实,果为何者?而北讨周,南讨湘,削燕之举则经年无期,实为舍本而图其末。用兵贵乎神速,锐气既竭,姑息随之,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臣恐朝廷将坐而自困耳。"郭任这段话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但建文帝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自重

历史人物 曾国藩手里有50万兵力,为什么却不拥兵自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到了王朝后期,佣兵自重的将领,大多数会选择造反,自立为王。曾国藩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他创办的湘军,在打败太平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曾国藩的湘军,打不打得赢还是两回事。在湘军强盛时期,据说有50多万之众,他垫一垫脚,清朝就会抖三抖。为何曾国藩最后没有取代病入膏肓的清朝,自立为王。>>就算曾国藩最后造反,其中有两人是他迈不过去的坎,左宗棠和李鸿章。左宗棠是由曾国藩举荐的,在反叛太平军的时候,慈禧为了制衡曾国藩,重用左宗棠,在后来左宗棠创办楚军,那时候曾国藩是两江总督,左宗棠是闽浙总督,此时的左宗棠已基本可以同曾国藩分庭抗礼了。就算曾国藩造反,也要掂量掂量左宗棠的份量。>还有就是李鸿章,他也是曾国藩的弟子,他志向远大,也不甘久居曾国藩的手下,后来李鸿章创办淮军,全军配备火枪火炮,相当先进的配备!也是个厉害角色,曾国藩也明白,就算自己造反,也不是他们两人的对手。>在曾国藩打败太平军以后,打到南京,那时候正是自己起兵的最佳时机,他肯定也考虑过这件事情,他的部下都劝说曾国藩反,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曾国藩拒绝了。再说造反名不正言不顺,如何成功。还加上湘军内部分成两派,矛盾不断,就算造反,人心不齐,是打不赢的,所以曾国藩选择妥协,说了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来表达自己对清政府的忠心,在史上留下美名。

相关参考

为什么宋太祖仅凭几杯酒就能让武将交了权

文/纳兰谈史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和平的方式取代了后周政权,缔造了赵宋王朝。但新政权的建立却并未使得天下太平,自唐末以来,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尾大不掉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

叛徒分裂

  危急关头,又起风波>  正当各地农民起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原先投奔陈胜的一些豪杰、名士却纷纷拥兵自重、割地称雄。陈胜称“楚王”后还不到三个月,先后有人自立为赵、燕、齐、魏等王。到了公元前208年,

郭李反目,互不相容

  虽然跋扈骄横的董卓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被王允、吕布诛杀了,但是,国家并没有因此安定,动乱仍在持续。这时的东汉皇帝有名无权,成为权臣手中的傀儡,而各地的州牧郡守、豪强大族纷纷拥兵自重,割据称

历史四大才女

一、历史上的四大才女是谁四才女: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蔡文姬】汉朝末年,各诸侯拥兵自重,最后被董卓控制了朝政。后来,曹操假借汉献帝之口,伪造了密诏,杀了董卓,并将他的尸体扔在了光天化日之下,让

三国时期的人口有多少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朝廷无力掌控天下,各军阀拥兵自重,最终演变成为了军阀混战。后来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态势。知道后来司马家族篡位,掌控了魏国,结束了战乱,建立了晋朝完成了统一。借由《三国演义》的普及

康熙皇帝是如何削藩的

在我国大唐时期就已经有了藩镇割据的先例,在安史之乱之后,不在京城的外地将领手握重兵,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拥兵自重,出现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受朝廷掌控的局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当然不乐意了,尤其是藩镇

唐朝的藩镇割据是怎么回事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

王允如何拉拢吕布除掉董卓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拥兵自重的董卓趁机进入京师,控制了朝廷。他骄横跋扈,随意废帝,专擅朝纲。在这种形势下,有王佐之才的王允开始韬光养晦,与董卓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那么,王允

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

众所周知,刺杀董卓失败后落荒而逃,幸得陈宫一路追随。然而等到曹操摆脱困境,拥兵自重的时候,陈宫却毅然选择背叛曹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带着这些问题,跟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其一由于

朱温比曹操还狡猾,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唐朝末年,经过黄巢起义的打击,李唐江山摇摇欲坠,各地藩镇拥兵自重,朝廷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在乱世之中,来自砀山县的无赖朱温登上历史的舞台,他先跟随黄巢起义军,后投降唐朝,经过十几年的征战,成为当时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