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

Posted 功臣

篇首语:和谐、和谐,我会学习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

2、朱元璋死前做了一件事,比屠杀功臣还要残忍,至今仍留下骂名

朱元璋对功臣的血腥屠杀

汉代大将韩信,他的一句“敌国破,谋臣亡。”道出了千古功臣的悲哀。但是与韩信相比,明朝功臣的命运似乎更加悲惨。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明史专家吴晗先生,他首先触及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话题。他的《胡惟庸党案考》揭示了这一历史谜团的真相。
首先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然而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首先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这样,矛盾激化了。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侯天来扮演的胡惟庸,这个宰相的死似乎是咎由自取,但因为“胡惟庸党案”而被牵连的人却数不胜数。
当然,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予除的信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二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操于李善长之手。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攻略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提防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朱元璋功臣血腥屠杀

朱元璋死前做了一件事,比屠杀功臣还要残忍,至今仍留下骂名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朱元璋常常饿着肚子,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到过地主家里当牧童,到过寺庙里当和尚。后来朱元璋跟随者起义军起义,在军队中,朱元璋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当上了统领,后来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关于朱元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朱元璋是励志的榜样,毕竟在古代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一国之君,显然是有些不可思议的,况且朱元璋开创的明朝,在中国所有的朝代里面还是一个非常有气节的朝代,因为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的朝代。

当然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朱元璋这个人非常残暴,首先就是他对开国功臣的屠杀,朱元璋一登基就对当年的兄弟过河拆桥。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蓝玉都被杀的差不多了。仅仅因为蓝玉一个人,朱元璋就杀了一万多人,另外朱元璋还开创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但是这些远远不够的,让人觉得残忍的不仅仅是朱元璋残杀功臣,开国皇帝屠杀功臣的时期并不少见,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而是在他临死前设下的一项制度,就是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在夏商时期是非常常见的一项制度,但是从秦始皇开始已经废除了这项制度了。

如今朱元璋重新启用了这项制度,殉葬的都是自己的妃子,当年朱元璋“十三城门出棺材”,“棺材”里面除了朱元璋的龙体,其余的都是这些妃子的。朱元璋为了殉葬这些妃子相出了不少的方法,其中最残忍的就是为了保持妃子的身体不腐烂,直接凿开妃子的头骨,从中灌下水银。

朱元璋开启了殉葬制度的先河,从此他的后代便一发不可收拾,明成祖的长陵也有从殉妃嫔30余人,明仁宗的献陵有7名妃嫔陪葬,明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明英宗的时候,一开始是想施行殉葬制度的,但是不知道因为什么,明英宗突然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从此殉葬制度被废除了。

相关参考

朝鲜战争所爆发前发生在韩国的大屠杀 血腥历史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大约有十万之众的左翼人士和无辜平民遭到韩国李承晚政府的屠杀,而美国却对屠杀暴行袖手旁观。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几经努力,才终于揭开这段湮没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朝鲜战争结束迄

朱元璋宴请功臣,刘伯温看到菜以后为何说自己死定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伯温,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刘伯温也是自知之明的人,觉得朱元璋对他如此好,肯定是要下黑手。在古代社会,一个人只要当上皇帝就会屠杀功臣,就是怕功臣胜过自己,把自己打下。当朱元璋对他好时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血腥屠杀中张献忠称帝,国号大西国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张献忠血腥屠杀中称帝,国号大西国,年号大顺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二日,破成都后的第四天。张献忠和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及军师汪兆龄等人,从蜀王府出发,直抵号称「”震旦第一丛林”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血腥屠杀中张献忠称帝,国号大西国

明末大西朝兴衰(五)张献忠血腥屠杀中称帝,国号大西国,年号大顺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二日,破成都后的第四天。张献忠和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及军师汪兆龄等人,从蜀王府出发,直抵号称「”震旦第一丛林”

司马昭不用一兵一卒,导演一场血腥屠杀,除掉天下三个顶尖将才

一、邓艾献计灭吴引猜忌邓艾破蜀立下大功,内心膨胀,写了一封让司马昭心惊肉跳的信。数十年前曹操攻取汉中,司马懿劝曹操得陇望蜀;现在邓艾劝司马昭得蜀望吴。邓艾制定好灭吴计划,主张伐吴。看完邓艾的信,司马昭

刘彧从“猪圈”爬出来的屠夫皇帝

...别人,拿起手中的霍霍屠刀,利用手中的生杀大权,屠杀功臣,屠杀宗室,一脸的凶相,一身的血腥,是个地地道道的残暴皇帝。这位从“猪圈”里爬出来的屠夫皇帝,就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七任皇帝——宋明帝刘彧。刘...

刘彧从“猪圈”爬出来的屠夫皇帝

...别人,拿起手中的霍霍屠刀,利用手中的生杀大权,屠杀功臣,屠杀宗室,一脸的凶相,一身的血腥,是个地地道道的残暴皇帝。这位从“猪圈”里爬出来的屠夫皇帝,就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七任皇帝——宋明帝刘彧。刘...

李世民从未屠杀功臣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文治武功冠绝千古,历代帝王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李世民还有一个长处,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君臣关系,是皇帝最难以把握的问题。皇帝太强势,容易滥杀功臣,留下兔死狗烹之恶评。皇帝太弱

刘邦得天下后,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功臣临死前说了什么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布衣天子。刘邦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大半生聚事起义,先灭秦朝,再败项羽,实为创业打天下阶段;称帝后则君临天下,将精力主要放在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

唐太宗李世民垫底,第一无人不服

朱元璋为了给儿子孙子扫清皇位前的障碍,不惜大肆屠杀功臣。而历史上大部分皇帝在功成名就之后,总是因为猜忌要除掉一部分功臣。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就不杀功臣。还给功臣画像纪念,还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