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
Posted 功臣
篇首语: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滥杀功臣和刚猛治国
廖永忠是最早被杀的功臣。廖永忠在很多战斗中立有功勋,特别是在鄱阳湖之战中殊死战斗,建国后被封为德庆侯。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以其私自穿着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逾制为由将其杀死。其实这只是借口,真正导致廖永忠丢失性命的原因在于一个政治隐秘,当年正是他执行了朱元璋谋杀小明王韩林儿的任务。在他之后,朱亮祖、李文忠、徐达先后死于非命。 通常而言,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产生矛盾不乏先例,关键是皇帝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汉代的刘邦心存猜忌,大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气量宏大,处理较为妥当;宋太祖赵匡胤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模式,即"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权。朱元璋的情况与刘邦有些相似,却又不同。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是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待到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孝陵神功圣德碑思就是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可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朱元璋不仅屠戮功臣,也注意严肃整顿吏治。这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况很严重,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 空印案。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遣官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户部审核清楚才算了结。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新造册不算困难,主要是账册上要有地方衙门的印信才行,而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盖印往返要很长时间,因此地方官员习惯带些备用的空白文册,一旦遇到驳回的情况,只须重新填写而不必往返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去追究。再说,这种文册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没有什么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当时人公认的好官。 郭桓案。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十分重视,将他们全部逮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牵连在内。最后追赃粮700万石,郭桓等数百人被处死,各地布政使官员入狱被杀者又有数洪武刻本《御制大诰》万人。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 不难发现,朱元璋所处置的大多数都是官吏,而对小民则很信任,甚至亲自接见粮长,被赏识的马上授予官职。这又体现出了朱元璋自身的小农情结。 从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以及侵扰百姓等问题。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太祖谥册、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由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惩贪倡廉的有力措施,明初的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日趋清明。他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虽然杀戮过重,但确实整饬了吏治,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功臣治国
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为何汤和能寿终正寝
朱元璋汤和
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园1352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一个农民家庭的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并邀请儿时的玩伴朱元璋一同加入,由此可见朱元璋和汤和的关系并不一般,这两位天煞孤星就注定被按排在了一起,童年时期的共同生活,给两人带来的是志同道合、知音难觅的亲切感,青年时期的一封信两人让踏上了抗元之路。朱元璋第一次加入志愿军,汤和还是他的顶头上司,但是汤和对朱元璋就如自己的亲兄弟般毕恭毕敬,正是这样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汤和成为其铁杆亲戚,朱皇帝无论有政事,或是军事上的困惑,汤和都可成为其倾诉交谈的忠臣。
朱元璋剧照
两人的人生历程都颇具丰富,至正十三年,汤和协同朱元璋攻克滁州、和州,在当时身边将领都趾高气昂,不愿屈居人下的时候,汤和认真听从指挥,丝毫没有怨言,坚决执行朱元璋的命令,这样谦卑的品质让朱元璋大为高兴。
至正十五年,汤和又随朱元璋攻克了太平,平定了陈野先的动乱,期间,汤和左大腿被箭射中,但其毫不畏惧,将箭头取出后继续奋战,朱元璋见此对汤和的为人衷心状大为赏识。
至正二十五年,在朱元璋大军讨伐张士诚的战役中,汤和虽然被飞炮炸伤左臂,但其依旧带伤出阵,奋勇杀敌,攻克平江。朱元璋送来大量黄金和布帛,用作奖励其军功。
洪武年间,汤和被派往北伐,为朱元璋平定北方内乱,消灭元军残党,巩固明朝政权,为朱皇帝的大一统局面铲除后患,铺平道路。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汤和深知其不愿统帅军队的本意,主动提出希望能返回故乡,至此,两位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枭雄分道扬镳,朱元璋的深谋远略汤和深表佩服,而汤和的谦卑,凡事不盲目也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两位可以说是英雄惜英雄。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兵重,朱元璋亲自前往探望,待汤和病好,朱元璋又将其接至京城,享受最好的医疗保障。汤和在七十岁那年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号为襄武。
汤和为何能活到最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大明王朝从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在我国历史上,皇帝杀忠臣的事似乎是家常便饭,成为了万人之上后,就开始担心曾经的左膀右臂会不会想要分走半壁江山。平时爱猜忌,性格又刻薄的朱元璋更是将这一举措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巩固龙椅、为了保护朱家王朝的利益。
汤和像
朱元璋可以说费尽心思,用尽阴谋,杀人无数,曾经一同浴血奋战过的开国元勋几乎都惨遭杀害,唯有汤和获得幸免,汤和和朱元璋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为打天下一同努力,可以说朱元璋的明朝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汤和有关,汤和作为开国大臣,和朱元璋走得最近,对国内现状也了解的最清楚,是不是因为太了解,所以汤和找到了一线生机,获得安享晚年的机会呢。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34位开国功臣,只有4位免于杀身之祸,朱元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的一位帝王。然而,汤和依旧找到了一条出路,这和他平时的心思缜密,为人老实,对帝王尽心尽责是分不开的。早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汤和就对其毕恭毕敬,对朱元璋的话更是言听计从,从不反驳,当然这是建立在朱元璋决策果断,深得下属信任的基础上,不然也不可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元朝灭亡后,汤和更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朱元璋在当时就把汤和随自己的威胁降到了最低,并且给了汤和一份特殊的安心。在朝中的地位提升,加之平常的察言观色,汤和意识到年岁渐大的朱元璋已经无效顾及军权,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也将要尽力历朝历代臣子的必经之路,便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像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旨在告诉太祖自己功成后绝不争功,根不会威胁到王权,自己只想做个凡夫俗子,体验一把平凡子弟的宁静罢了。就算不问朝政,汤和也明白自己无时无刻不被朱元璋监视着,他就整天游山玩水,也不结交地方朋友,一股与朝廷脱轨的洒脱,朱元璋对此大为放心,加之先前汤和的表现,这一前一后,让朱元璋绝对的放心,汤和重病的时候,朱元璋还亲自前往探望。可以说汤和成为落网之鱼除了一定的运气成分,何其自身的一系列表现是密不可分的。
相关参考
朱元璋汤和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园1352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一个农民家庭的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并邀请儿时的玩伴朱元璋一同加入,由此可见朱元璋和汤和的关系并不一般,这两位天煞孤星就注定被按排在了
明朝开国功臣怎么死的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家的子孙能够永享君临天下的特权,他绞尽脑汁,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大杀功臣。胡蓝之狱朱元璋的吏治一向以刚猛著称,哪个大臣在朝廷上顶撞了他,或只是让他看不顺眼,就会当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文治武功冠绝千古,历代帝王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李世民还有一个长处,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君臣关系,是皇帝最难以把握的问题。皇帝太强势,容易滥杀功臣,留下兔死狗烹之恶评。皇帝太弱
...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皇帝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负有盛名的「”布衣天子”,以爱民如子、严惩贪官而闻名。与他的正面名声相对应的是滥杀功臣、兔死狗烹的恶名。在朱元璋当政的洪武年间,发生了四个惊天大案,他以办案为名,大肆诛杀「”案犯”
公元643年,唐太宗为怀念当初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在皇宫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排在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为何是第一位呢,论军功他不及李靖,论治国他不及魏征。我们都知道他是李世民...
公元643年,唐太宗为怀念当初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命阎立本在皇宫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排在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为何是第一位呢,论军功他不及李靖,论治国他不及魏征。我们都知道他是李世民...
刘(公元439年~472年),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字休炳,小字荣期,生于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十月,初封淮阳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改封湘东王。后杀侄继位,是为刘。一、杀侄继位悠然登极刘
汉高祖死后,他的结发之妻吕雉,亦即吕皇后,成了吕太后,新皇帝汉惠帝是她儿子,汉家以孝治天下,加之汉惠帝性格优柔软弱,吕太后脾气阴鸷强悍,于是,吕太后实际上掌握了皇家全部权力;到汉惠帝死后,新皇帝幼小,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与古人常说的因果报应是一个道理。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凭借着阴险的权谋,从曹氏家族手中篡夺江山,儿子司马昭想称帝的事情无人不知,却至死都未实现,孙子司马炎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