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简介
Posted 太极
篇首语:其实最美好的日子就是,我对你闹,你对我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太宗皇太极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清太宗皇太极简介
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满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为下阶段大清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早年经历
皇太极出生于1592年11月28日(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申时,努尔哈赤第八子,母为叶赫纳拉氏,名孟古哲哲,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秋季,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她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这事情,纳林布禄没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因病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孟古生前的时候,做大福晋时间较短,皇太极当了大汗后,尊奉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1612年(万历四十年),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克六城。
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简称四大贝勒。
1618年(天命三年),随父攻明,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
1625年(天命十年),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1626年(天命十一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病去逝。大妃乌拉那拉氏和两个庶妃殉葬。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拥皇太极嗣汗位。代善的长子贝勒岳托和三子贝勒萨哈廉,对诸贝勒大臣说出了拥戴皇太极的原因:“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登基
继位后,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他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又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1632年(天聪六年)农历正月,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突出汗位独尊地位。继而寻机削除异已,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使汗权得到巩固。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为了扩大兵源,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命人在老满文的基础上增加圈点,将老满文改造成新满文。为了联络蒙古和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扬喇嘛教。
他决意承袭父志,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在即位后“邦家未固”时,一方面对明廷采取议和策略,同时又屡次入关,掳掠汉地大批人畜、财物。
为解除后顾之忧,两次出兵朝鲜,统一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在巩固了内部统治,并基本上消除了来自朝鲜和内蒙的威胁后,于1636年(天聪十年)农历五月,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6]
1640年(崇德五年)七月,带病急援松锦之战,指挥清军取得松锦大捷,生擒洪承畴,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1642年(崇德七年),再次遣军入关,连破远至山东的八十余城。
去世
1643年(崇德八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卒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葬沈阳昭陵(北陵)。
死亡之谜
关于皇太极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关清代官书上记载“无疾而终”: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九日,已勤于政务一天的清太宗晚上亥时(21点至23点),在清宁宫南炕突然死亡。但据史料记载,崇德五年,皇太极“圣躬违和”,崇德五年农历七月到鞍山温泉疗养。崇德六年松山大战前夕,前线告急,皇太极原定于崇德六年农历八月十一日亲征,却因鼻衄推迟三天。崇德七年,因“圣躬违和”,在大清门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又“圣躬违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庆贺礼,而且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庙祷告,施白金。皇太极一生勤于政事,事必躬亲,导致积劳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瞬间猝死,遂引起诸多猜疑。
野史趣事
据野史记载,天聪九年九月初六,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率众归附皇太极,并献上历代传国玉玺。为此,皇太极特率众贝勒迎至盛京城外南冈,设香案拜天受之。这块传国玉玺出自汉代,后数传至元代,至元顺帝被明洪武帝所败,弃都城,曾携玉玺逃至沙漠,后死于应昌府,玉玺遂遗失。据传说二百年后,有牧羊人在一处山冈下放羊,见一头山羊三日不啮草,而不断用蹄子刨一个地方,牧羊人很奇怪,就在那块地方挖起来,发现了汉代的这块传国玉玺。后被元后裔博硕克图汗所宝藏,察哈尔林丹汗打败了博硕克图汗,传国玉玺再易其主。这块传国玉玺以[_为质,雕交龙纽,上有汉篆“制诰之宝”四字,并非是卞和得于荆山下的和氏璧。
历代评价
蔡东藩作品提及皇太极:“满洲太宗确系能手,观其声东击西,征服朝鲜,其兵谋不亚乃父。”
法国学者格奥赛(RenéGrousset)评价皇太极:“皇太极是蛮人中的一个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军事才能,和对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结合起来。”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提及皇太极:“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没 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
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评价道:“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开拓的一生,用‘鹰扬天下’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谋略包括精心谋划,继承汗位;一后四妃,笼络蒙古;松锦用兵,精于谋略;设反间计,除袁崇焕等,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太宗太极
历史人物 皇太极简介 大清王朝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生平
爱新觉罗· (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努尔哈赤去世后, 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 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在沈阳称帝,建国号 。为下阶段 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 。>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皇太极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并通过这套政权机构,把权力牢牢地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皇太极还颁布条例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经过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天命、天聪年间没有监察机关,崇德年间皇太极成立了都察院,给他们稽察一切官员的大权。有清一代,满蒙的结合,早比满汉更紧密。为了处理蒙古事务曾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六月又改为理藩院。合原有的六部、都察院,构成了有名的八衙门。皇太极任命满洲、蒙古、汉人担任承政,每部三人,以下皆参政。崇德三年七月更定八衙门官制,每衙门只设满洲承政一人,以下酌设左右参政、理事、副理事、主事等官,由二等变成五等。这就强化了以他为首的国家统治权力。> 皇太极在原来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了在东北的统治,为入关统治全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称帝后立刻把保护土地牲畜作为法典规定下来,地里庄稼不准偷损,母猪不许杀,这是为了繁殖。也不准杀马、牛等作牺牲或出卖。以后几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种作为重要活动,提出「农时不可失」,「废农事者罪之」。他知道五谷乃万民之命所关,因此一再强调搞好农业生产,入关前 的粮食不太缺乏,与这种努力分不开。手工业生产也大有进步。盛京(今沈阳)宫殿大部分为皇太极时所建,其规模和工艺技术都标志后金手工业的水平很高。盛京城西实胜寺,铸大钟千斤,是冶铸业的发展象征。商业贸易在境内有之,与明及朝鲜也均有之。皇太极曾命令大学士希福带领八家商人及公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家人的庞大代表团赴张家口贸易。后来又命人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买马。个人远走贸易的也不乏其例。> 崇德年间,虽然不再发生大批汉人被杀,或汉人投毒、拦路劫杀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极却仍然注意缓和清朝的社会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养人」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掠取或来降的满洲、蒙古、汉人做好安置。皇太极晚年,他的子侄们在他面前发牢骚说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有为民者,「时势颠倒,一至于此!」但皇太极并未因此动摇其国策。>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父汗努尔哈赤对外扩张的政策。他命令军队建造具杀伤威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且将单一的骑兵兵种,改建成一支骑兵、炮兵与步兵多兵种的军队。皇太极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不仅通过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余名汉族文人,而且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对明大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沉志祥等纷纷自愿来投的行为封王封侯,宠荣备至。随着蒙古的臣服,明朝将领的降顺,皇太极逐步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对于朝鲜,皇太极经过两次出征,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到沈阳为人质。> 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为了笼络蒙古封建上层分子,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1634年(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玺归降。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统一于后金。> 对明朝,皇太极全力以赴发动战争。1635年(崇德元年),他命阿济格统兵南侵,掠夺人畜十八万。1638年(崇德三年),又命多尔衮、岳托率军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处,虏获人口四十六万,金银百余万两。为了从正面打开山海关,自崇德五年三月起,发动了锦州战役。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 1642年(崇德七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朝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相关参考
皇太极简介?清太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爱新觉罗氏,是后金的第二代大汗和清朝开国皇帝,1626年10月20日至1643年9月21日在位,年号天聪(后金大汗时)、崇德(
孝庄皇太后简介 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
阿图(1632一1700),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五女。其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及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同母。双眸似水,却带着谈谈的冰冷,似乎能看透
...1609年,即明万历三十七年,满洲正蓝旗人。他的父亲是清太宗皇太极,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豪格是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他们的儿子是他们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力量。皇太极从自...
...1609年,即明万历三十七年,满洲正蓝旗人。他的父亲是清太宗皇太极,母亲是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豪格是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他们的儿子是他们进行对外扩张的重要力量。皇太极从自...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满族。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出生,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六岁继位,在位十八
叶赫那拉·孟古姐姐[孝慈高皇后(1575年—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穆麟德:Monggojeje),叶赫部贝勒杨吉砮(杨吉努)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生母,清朝的第一位皇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乌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穆麟德:Abahai),乌拉部满泰贝勒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继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为大妃,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
爱新觉罗·多铎,清初传奇名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镶白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太宗皇太极时﹐屡有战功,与哥哥多尔衮都是灭亡南明的元勋.多铎(1614年—1649年),满族人,爱
孝慈高皇后(1575年―1603年),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穆麟德:Monggojeje),叶赫部贝勒杨吉(杨吉努)女儿,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生母,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