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反间明君臣
Posted 太极
篇首语:从困难中战胜出来的人 才是真正的赢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皇太极反间明君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皇太极反间明君臣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个儿子。努尔哈赤死后,他接替了汗位。这时,袁崇焕派来使者,吊唁努尔哈赤的丧事,试探新头领的动向。皇太极也要休整军队,也派使者回访袁崇焕,商议罢兵的事。其实,双方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为下一次战争作准备。 袁崇焕利用这段时间,加紧修复了锦州、中左卫、大凌河等城市的防御工事。第二年农历五月,皇太极就向明军发起攻击。他亲率四旗士兵,进攻大凌河,由于加固城墙的工程还没有完工,守兵军逃跑了。皇太极另一路军队攻锦州,但遭到锦州守将的顽强抵抗,没有得手。袁崇焕镇守宁远城,他打算派四千人去救锦州。但援兵还未出发,皇太极的大军就杀过来了。 袁崇焕率领部分军队坚守城内,派大将满桂、尤世禄出城,凭借着护城河,布列车阵与火器阵,与后金兵作战。 后金兵伤亡很大,大将济尔哈朗等都受了伤。攻不下宁远,皇太极又回过头去打锦州,仍然攻不下来,只得将两座已被他占领的小城拆毁后退兵。当时称这次宁远、锦州保卫战为“宁锦大捷”。 打了胜仗,魏宗贤一伙便冒领军功,享受丰厚的赏赐,却责备袁崇焕没有发兵救锦州。袁崇焕被迫辞职。 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了,他的弟弟朱由俭继皇位,就是明思宗,年号崇祯。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勤于政事,企图挽救即将灭亡的明朝,但他急于求成,刚愎自用,结果,一些正事反被他办糟了。 崇祯帝一登基,就给魏忠贤一伙沉重的打击,魏忠贤被抄家,充军到凤阳。没走到目的地,他就用自杀结束了罪恶的一生。宁锦大捷被阉党冒功的事也被翻过案来,大臣们请求重新起用袁崇焕。 崇祯帝也对袁崇焕抱了很大的期望,便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督师,指挥河北、辽东以及山东、天津等地的军务。 崇祯帝亲自在便殿召见袁崇焕,问他的打算。他说:“臣下的计划都写在奏疏里。如果陛下能授给臣下行使全权的话,大约五年,可以恢复辽东全部土地。” 崇祯帝非常高兴,赐给他一口尚方宝剑,特许他拥有执行公务的全权。又命兵部、户部、吏部在兵权、钱粮、用人等方面,全力配合他。 袁崇焕回到宁远后,全力整顿宁远的防务,加强士训练和火器粮草的储备,申明纪律,鼓励士气。等候迎击后金军队的再次进攻。 皇太极更有野心,他不满足仅占领辽东一片土地,而要同明朝争夺全国的统治权。袁崇焕率重兵在宁远坚守,阻止了他经山海关进兵北京的道路,便转而从防守比较薄弱的其他长城关口入侵。 公元1629年农历十月,皇太极率大军十多万,绕道,从喜峰口(在今河北遵化东北)、大安口(在今河北遵化北)越过长城,向北京扑来。 尽管这几个关口,属于蓟辽总督刘策管辖的范围,袁崇焕还是认为他有保卫京城的责任,派了一支军队赶到蓟州,阻拦后金的军队。但是这支援军伤亡不小,未能挡住后金兵。眼看后金兵即将杀到北京城下,袁崇焕急了,自己带着重兵,日夜兼程,赶回北京,亲自来保卫京城。崇祯帝在宫里召见了袁崇焕。 然而,残留的魏忠贤死党,却又造谣说:“袁崇焕与皇太极讲和,就是跟他勾结。这次皇太极进攻北京,是袁崇焕引来的。”多疑的崇祯皇帝,不由得对袁崇焕起了疑心。 袁崇焕的队伍是千里奔驰到北京的,非常疲劳。召见时,袁崇焕提出希望让他的将士到城里休整一下。崇祯帝口头上对袁崇焕说了番慰劳的话,但拒绝了他的进城休整部队的要求。袁崇焕只得将队伍驻扎在广渠门外。 后金军队与袁崇焕的军队打了几仗,互有伤亡。皇太极准备退兵,但他不想就这么无功而回,他要想个计谋,除掉袁崇焕,以后也少个强有力的对手。刚好后金兵抓到两个明朝太监,还关在营帐里。他就叫人作了这样一些安排: 晚上,两个太监还被关在营帐里,没有人跟他们说话。忽然,他们听到营帐外看守他们的士兵在说话。一个说:“今儿个主动退兵,恐怕是大汗的意思。”另一个问: “你怎么知道?”前面一个回答:“今天见大汗跟明营里来的军官说话,说什么密约……听说那两人还是袁督师的密使哩……” 那天晚上,看守也不严。这两个太监找到一个机会,顺利地溜了出来。一到宫里,他们就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过他们的话,联想起先前的有关传说,还有袁崇焕要求军队进城休息的事,越想越害怕,也没有再深入细想,马上宣袁崇焕进宫。 袁崇焕还以为有什么军情大事,匆匆地赶到宫里,就被禁卫士兵拿下。崇祯帝气呼呼地问:“袁崇焕,你和寇为什么这么巧一前一后到北京?你为什么要进城驻军?”不由分辩,就将袁崇焕下了大狱。刑部中魏忠贤的余党罗织了袁崇焕的罪状:擅自与皇太极议和;擅自处死大将毛文龙;勾引敌人,胁迫朝廷与敌议和,订立“城下之盟”;谋反…… 崇祯帝听不进任何为袁崇焕申冤的话,第二年就将这个忠心耿耿,战功卓著的将军处死了。 除掉袁崇焕,皇太极非常满意。他回到辽东,对后金的政治、军事作了许多改革。他将后金的都城迁到辽阳,又迁到沈阳,改名为盛京。为避免引起汉人对金国的记忆和反感,他把国号改名为清,又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从此,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满族的名称。明君太极
第四节 反间君臣――李牧冤死秦军破赵
和积弱积贫,剜肉补疮,一战即溃的韩国相比,有着百战之国称号的赵国,是秦国在统一战争中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拦路虎。如果从秦大将 王翦攻克邯郸俘虏赵王 迁(前228)起,到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计算,赵国在已经失去大部分国土和国都的情况下,与秦国还对抗了六年之久,晚于楚、燕,早于弱齐。 > 赵国之亡,是最耐人寻味而且是最具有悲剧意味的。 > > 秦灭赵的悲剧意味,首先是“赵氏之先,与秦共祖”,也就是说,秦、赵两国的征战杀伐,从血缘关系上讲,属于煮豆燃萁式的自相残杀。前面讲过,秦、赵都出 自殷商之际秦族部落里的蜚廉一支,赵氏的直系祖先造父善御,有功于周王室而受封于赵城,因此而以赵为姓。秦族的直系祖先非子为“秦嬴”,为嬴姓秦族的法定 继承人。 > > 不过,秦国虽然和赵国同为一个祖先,两个祖先都曾经于周王室有功,可两个国家的立国之基却是很不一样的。秦人先祖经过几百年 征战,跃马挥戈,踏着血水,一步步由西向东,这才在关中大地上站稳了脚跟,由附庸而诸侯。而赵国却是先为晋臣,由大夫而诸侯。不同的立国道路,使得秦赵两 国国君的政治文化心态和两国政治走向大相径庭。 > > 公元前376年,赵敬侯时三分晋国,晋国灭亡,之后又经历了两代,到下一代赵武灵王 时,赵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著名的“胡服骑射”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赵国处于“四战之地”,经常受到周边强国及匈奴、林胡、楼烦、东胡的侵凌。赵武灵王 为了富国强兵,决心实行变革。他“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仿照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装备,建立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军队新的主力兵种。骑兵能离能合,易散易 聚,灵活机动,适于长途奔袭等运动性很强的野战。这项改革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大的“革命性”意义。战国后期,唯有赵国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长期抗衡,这即 得益于赵武灵王的改革。 > >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经任用乐毅为相, 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大将,对外以理折 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在军事上,他不断发起战争,先后多次攻取齐、魏两国土地,拓展疆域。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是秦国 兼并战争中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 > > 历史上著名的“ 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赵惠文王时,秦昭襄王愿以15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璧”,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破解了这道“以城诈璧”的难题。前279年,秦昭王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去会见,命赵王弹瑟,又为蔺相如所破解。 > > 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能和秦国长期抗衡,不仅因为有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勇将和贤相,更是因为有赵惠文王这样的明君。正是他继承了赵武灵王的基业,广召天下有才之士,从谏如流,赏罚严明,才使得本来弱小的赵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与强秦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 >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赵威后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妇女,治国理念 很是符合 孔子的仁政思想。《战国策》上曾经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 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 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笑着说:“不是,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重要的而只问不重要的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 > 遗憾的是,这位女政治家天不假其寿,才刚刚40出头,就病逝了。赵威后病逝后,年轻的赵孝成王处理赵国政务,接连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对赵国前途命运影响巨大的失误,比如魏齐留赵,长平之战的阵前换将,等等。 > > 如前所述,魏齐是战国时魏国的相国,其时还是门客的范雎随着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得到齐襄王的赏识,须贾怀疑范雎与齐国有染,便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魏 相魏齐。盛怒之下,魏齐不分青红皂白,就让舍人把范雎狠狠地鞭笞了一顿。奄奄一息的范雎,以诈死的方式,在守者与魏人郑安平的帮助下悄悄地逃入了秦国。 > > 范雎在成为秦国相国之后,屡出奇谋,为秦昭王所宠爱。秦昭王为了替范雎雪恨,欲杀魏齐。当此时也,魏齐寄居在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门下。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 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同时还担任着赵国的相国。秦昭王知道平原君收留了魏齐,就发函邀请平原君到秦国来喝酒,平原君从赵国的外交利益考虑,出使秦国。到了 秦国之后,秦昭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不答应,说:“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 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断然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 > 秦昭襄王于是就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同时出兵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 的三座城池。迫于形势,赵孝成王只好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捉拿魏齐。魏齐暗中早早得到消息,趁夜逃出,拜访德高望重、很受到赵王尊重的虞卿,希望得 到虞卿的庇护。不料,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就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过了一段时间,魏齐看到信陵君不大愿意接纳他,就在魏国自刭而死。赵孝成王 听说后,立刻索取人头,恭恭敬敬地送给秦国。秦昭王这才心满意足,下令撤军,并且把平原君放了回去。 > > 除此之外,赵孝成王最大的政治败 笔就是长平之战的失败。如前所述,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贪于韩国奉送的上党之地,不顾强敌在前,大祸临头,贸然接收上党,引火烧身,造成秦赵对战态势。其后, 急于战胜秦军,又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谏,执意启用只会“ 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惨败于长平,损失有生力量40余万人,被迫割地求 和。尽管数年之后在魏、楚联军的协助下,赵国嬴得邯郸之战,并乘胜进击,迫使秦国放弃此前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使秦军东进势头受挫。然 而,赵国此时元气大伤,已经走向衰落,再也没有一个大国可以与秦国抗衡。相关参考
和积弱积贫,剜肉补疮,一战即溃的韩国相比,有着百战之国称号的赵国,是秦国在统一战争中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拦路虎。如果从秦大将王翦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前228)起,到公元前222年赵国彻底灭亡计算,赵国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
...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
...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
刘邦巧施反间计>> 刘邦在荥阳和成皋建立起自己的前线,但是在军事上还是处于被动地位。项羽大军多次围困,刘邦苦不堪言。这样的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军队的消耗非常大,刘邦焦灼不安,忧心忡忡。>>
《明亡清兴三部曲:倾城倾国》是一部描绘明亡清兴、政权易主的长篇历史小说。明朝崇祯帝虽然一心励精图治、挽救危局,但是他刚愎自用、残忍多疑,屡屡自坏长城。外有清朝政权的崛起,雄心勃勃的皇太极君臣志在问鼎中
曹操郭嘉曹操和郭嘉是主公和谋士的关系,但是这是在明面上的,而实际上他们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可以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之间是相互欣赏的,郭嘉欣赏曹操的主公气势,而曹操欣赏郭嘉的才华。曹操剧照曹操对于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著名大将,也是女真族入侵中原的阻碍。在其镇守辽东之时,清军始终不能破关以入。后来皇太极使用反间计,让崇祯帝误以为袁崇焕私下里与清朝有勾结,于是诏回朝,定罪处以凌迟极刑。 除了袁崇
反间计这个故事最初就是清军入关以后给皇太极写实录的时候编出来的,仔细看看就知道这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之明朝版。《三国演义》那是清朝初级高级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在明朝充其量也就是小说毕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