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元旦开笔”的故事
Posted 皇帝
篇首语: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乾隆“元旦开笔”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乾隆“元旦开笔”的故事
清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子时(公元1796年2月9日凌晨0时),紫禁城外迟迟的迎岁钟鼓声和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仍在夜空飘荡。养心殿中,乾隆皇帝早早起了床。86岁的他脑海中依然恍惚着前夜所作《除夕》诗中的两句:“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早起的老皇帝有些激动,甚至有些得意,他设计的一个不同凡响的新春庆典已经来临。
再过几个时辰,一场亘古罕遇的禅位大典将在紫禁城太和殿上演。届时他会在众臣百官万众瞩目下,将代表帝位的皇帝宝玺交给新一代大清帝国的皇帝——嘉庆皇帝;而自己则摇身一变,成为有清一代唯一的太上皇。
宫中惯例,皇帝通常在寅时(早晨5时左右)起床。但元旦例外。这一天是岁首,作为一国之君,皇帝迎春有一系列仪式。最早开始的仪式是“元旦开笔”。
虽然已进入嘉庆纪元,但禅位授受大典还没举行,琰的身份仍是皇太子,年迈的乾隆也很愿意继续承担一个皇帝的责任。
元旦开笔起源于雍正时期,乾隆继位后60年,从未间断过这个仪式。“元旦开笔”通常在养心殿东暖阁皇帝寝宫旁的一间小屋内举行,喜好书法的乾隆曾亲笔御书“明窗”匾挂于墙上,故称“明窗开笔”。
宫殿太监们早已做好“开笔”的准备。案几上除笔砚外,还端正地摆放着一只镶满珠宝的金杯——“金瓯永固”杯,杯中注满屠苏酒。另外还有一卷尚散发着墨香的新刊时宪书。一名贴身宫中太监毕恭毕敬地侍立一旁,手举一只白玉蜡烛为皇帝照明。
通常情况下,皇帝开笔前要默祷上苍,然后将心祈归纳成吉词,写在纸上。乾隆拈起万年青管笔,饱蘸朱墨,在洒金红笺纸当中写下了“乾隆六十一年元旦良辰宜入新年万事如意”,然后又取笔蘸黑墨在朱字的右边和左边,分别写下“三阳启泰万象更新”及“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乾隆写得很快,这些吉语,他早已烂熟于胸。从乾隆二十六年起,每年元旦开笔,他都在重复书写着这几句话,只不过如今老手颤,字已大不如昔。
搁下笔后,老皇帝象征性地饮了饮金杯中的屠苏酒,又将钦天监新进的本年时宪书浏览一遍。这套仪程,象征着皇帝已经为天下苍生授时省岁过了。
有一个细节引人注意:虽然已是嘉庆元年,但乾隆所翻阅的时宪书上年号却写着“乾隆六十一年”。这与新颁于天下的新时宪书不一样,新颁天下的时宪书年号为“嘉庆元年”。上年九月,乾隆宣诏立琰为皇太子,明年为嘉庆元年,颁告中外。当时皇太子琰率王公大臣等恳请时宪书仍用乾隆年号,乾隆盛情难却,允其所请,每年备乾隆纪年时宪书百帙,用来颁赐宫廷及御前亲近大臣。乾隆翻阅的就是这种特批的百部时宪书之一。
开笔仪式结束,乾隆照例做“元旦开笔”诗,这一传统,从乾隆九年开始就一直坚持下来。今年元旦开笔诗,乾隆用的是去年开笔诗的韵。诗中写道:“忆昨居诸犹惕息,即令尊养敢怡神。后兹岁月听而已,那复劳劳计几句。”一派倦政思息,归去来兮的禅让气度。
与此同时,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中,尚未登基的皇太子琰也创作了一份内容相同的“元旦开笔”。据嘉庆称:早在乾隆六十年宣布他为皇太子后,曾将他召到养心殿,专门教授元旦“明窗开笔”的仪典。因此,整个开笔的书写及遣词用句,嘉庆完全拷贝父皇。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区别是,开笔的年号处没有写“乾隆六十一年”,而赫然书写“嘉庆元年”。“金瓯永固”杯只有一个,要摆在老皇帝的养心殿中,毓庆宫中的屠苏酒可盛在别的什么杯中。但不知琰所阅的时宪书上的年号是“乾隆”还是“嘉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年元旦,嘉庆没有创作新的“元旦开笔”诗。
作为清朝每年新春皇帝迎春仪式的“见证”,历年元旦皇帝所书的“开笔”档案原件,都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而开笔所用的暖砚、笔墨及“金瓯永固”杯等物品,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均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胡忠良)
乾隆元旦
乾隆与茶的故事
清代乾隆皇帝弘历,在位当政六十年,终年八十八岁,这一寿龄既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到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 “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倍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 “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他是在这一年让位的)举行的千叟宴,设宴八百桌,被誉为“万古未有之盛法”。与宴者三千零五十六人,赋诗三千余首,参宴者肯定都是当时的非一般人,却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名章佳句。
对品茶鉴水,乾隆独有所好。他品尝洞庭中产的“君山银针”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他还赐名福建安溪为“铁观音”,从此安溪茶声名大振,至今不衰。
乾隆晚年退位后仍嗜茶如命,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八十八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养生之一法。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乾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