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用人:咸丰疑人敢用崇祯疑人敢杀

Posted 太平军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清皇帝用人:咸丰疑人敢用崇祯疑人敢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明清皇帝用人:咸丰疑人敢用崇祯疑人敢杀

2、领导谋略 “疑人”究竟还能不能用

明清皇帝用人:咸丰疑人敢用崇祯疑人敢杀


“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是孟不离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后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历史上犯过错误、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该疑而不用,还是用而不疑呢?
  事实胜于雄辩,在这方面我拿崇祯和咸丰做个比较。
  崇祯皇帝:用一个杀一个最后全盘玩完
  先谈明朝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仅检点,而且简朴;但他喜欢杀人,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更是从不轻饶,袁崇焕的下场,三百年之后还让人寒心。
  崇祯不仅杀了袁崇焕,对其他能臣也猜忌颇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总督”陈奇瑜招抚义军失败,把责任推给了几位无辜的官员,崇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那几个倒霉蛋抓了,还抓了五十多个“共犯”,其中包括陕西的巡抚,被充军到了广西。有人看不下去了,向崇祯揭发了陈奇瑜,他又把陈奇瑜也充军到了边疆。还好,没动刀子。
  明末义军攻占了老朱家的老窝凤阳,烧了他家的祖坟,崇祯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居然杀了远在淮阴的漕运总督。淮阴离凤阳有好几百公里,走水路得好几天呢,凤阳丢了,关他什么事呢?
  正部级以上领导被“咔嚓”的,还有“总理军务”熊文灿和四川巡抚邵捷春。熊文灿收降了张献忠,过了年吧,张献忠又“造反”了,熊文灿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没就地正法已经算他幸运了。邵捷春在四川抵挡不住张献忠,丢了一大片土地之后,也被抓回北京斩首了。
  杨嗣昌和洪承畴应该是崇祯非常信任的。在丢了开封、襄阳,李自成杀了福王、张献忠杀了襄王、贵王之后,杨嗣昌自杀了。洪承畴则是在辽东被清军俘获之后,投降了。他们是否也怕被崇祯“问责”呢?难说。
  有点能耐的大臣,不是被对手干掉,就是被自己拿掉了,明朝的气数也就尽了。最后也就杀老婆、杀女儿、自杀了。
  咸丰皇帝:敢用犯过错和对自己有威胁的人
  再看看咸丰怎么用人。19岁的咸丰在面对37岁的洪秀全和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时,他想用林则徐。结果林则徐路过广东时就病死了。
  接着想用李星沅,结果李星沅也病死了,再派一个人,是军机大臣赛尚阿,他只训练过阅兵时的仪仗队,到了广西,只敢躲在省城里。
  没人可用了?不是。
  用广西提督向荣。向荣很牛吗?太平军就是广西闹起来的,向荣和广西巡抚闹意见。在永安围困太平军时,又留了条口子,让他们突围了。换了崇祯皇帝,估计也该“咔嚓”了。咸丰没有杀他,还升了他的官。他一路追着太平军到了长沙、又追到湖北,一直追到南京,在南京城东的要塞孝陵卫扎下了“江南大营”,总是慢半拍,但把江南发达地区通向南京的要道给卡住了。
  咸丰也觉得向荣不够数。又派了个钦差大臣,不过不是来“搞渗透”、“掺沙子”的,是带着一支精兵来帮忙的。谁呢?就是在广州私下和英国人议和被处分的琦善。琦善也是个慢半拍的,太平军到武昌了,他还在河南,太平军到南京了,他也来了,他在扬州,扎下了“江北大营”,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了。
  犯过错误的、有缺陷的,将来还可能犯错误的“可疑之人”可以用。那么,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可以用吗?也可以。咸丰就做到了。
  咸丰用得最好的人,当然是曾国藩。曾国藩刚帮办团练时,就有人打了个小报告,说他过去是高官,但现在爷爷死了在家守孝,只是个百姓,一平头百姓有这么大号召力,“不是国家之福”。这个小报告太狠毒了,人家刚开始为你工作呢,先担心他将来成绩大了、势力强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这也是不少领导人最担心的。咸丰听了显得很紧张(动容),但他还是让曾国藩放手去做了。后来的效果大家也看到了,证明他没用错。
  知易行难。“用人不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非常信任的。但发现部下不完美、不检点,乃至有“不忠”的嫌疑时,还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
明清用人人敢崇祯

领导谋略 “疑人”究竟还能不能用

“疑人”究竟还能不能用

宋代欧阳修在其《为君难论上》中说:“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说得很复杂,其实两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是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而不疑的真义是授权而不干预。你只有充分信任下属,大胆放权,才能使下属产生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让他更卖力地干活。

战国时,魏文侯派乐羊率兵去攻中山国,有的大臣不同意,认为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做过官,不能派他去。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劝说过儿子离开中山国,就没有改变决定。于是派乐羊率领五万大军前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君当然不肯投降,便采取了缓兵之计,让乐羊给他们一个月时间考虑,乐羊答应了,不再攻城。那中山国君一看,“哈哈,原来你乐羊顾及爱子呀!”便不放在心上。过了一个月限期,中山国君又要求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如此过了三个月,乐羊的下属们不干了,开始抱怨。乐羊解释到:“我宽限他们不是顾及父子之情,而是在于收买人心,中山国君一再食言,已经丧失民心,现在我们只要一鼓作气,一定能攻破敌国。”于是,乐羊开始攻城,中山国君把乐舒绑在城头,想用父子之情逼退乐羊,但乐羊反而带头攻城,很快攻破了中山国。魏文侯在迎接乐羊凯旋的宴会上令人抬出两个大箱子,打开箱子一看,全是大臣们要求撤换乐羊的奏章。乐羊大吃一惊,说道:“要不是主公这样信任我,我哪能成功!”可见,用人不疑,可获成功。但是,“用人不疑”或“疑人不用”这种思想毕竟是一种粗放式的用人法,相对于当今职场有些陈旧落伍。

常言说,用人不疑,埋下隐患;疑人不用,人才走掉,更重要的是容易导致上下信任危机,这就是疑人信用的矛盾所在。

遇事不敢放手,实际上是对下属的不信任。通常的领导,一种是事必躬亲,大事小情都要过问,整天忙忙碌碌,无所作为;一种是集中精力抓大事,而把日常事务交给下属去做,工作有条不紊,成效显著。对以上两种人,下属更喜欢哪一种?当然是后一种。因为没有一个下属不把上司交代的任务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而对领导来说,不善于运用委托艺术,只能成为瞎忙的事务主义者。

你对下属的信任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战争年代,当某一级指挥员牺牲时,上级马上指定代理人,有时甚至临时指定一个士兵来代理排长、连长或更高级的军官,这些受命于危难的军官或士兵,往往能出色完成任务,道理何在?

高度的信任必然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当一个人得到完全信任时,就会以其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你要是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他绝对会玩命地为你干活。

通常最令下属头疼的是,口头讲信任,而实际不放心;上午把权力委托给下属,下午又借故把权力收回去,弄得下属无所适从,这样做肯定会引起下属的反感,久而久之,就会对上司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这是一定要注意的。少数领导自以为胜任有余,又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有这种思维和行为的人,过去可能是一个“将才”,现在他一定是在向“庸才”过渡。

上下之间缺少信任容易祸起萧墙。许多领导对下属总是放心不下,总要亲自去干自认为只有自己才能胜任的事情;或指指点点,以示自己的权威。须知这种在具体操作上把自己凌驾于下属之上的做法,至少是在破坏下属的心理情绪。长此以往,下属的心理可能会产生别样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一旦被人利诱,不管是对团队还是对领导来说,多半不是什么好事。

保持疑人之心可有效规避用人风险。当前,我们考察人才多习惯于查阅人事档案,了解其工作经历和背景情况,但真正要考察下属的信誉度和职业的操守却无从下手。这方面,国外的考察方法可以借鉴,他们多是从犯罪背景、驾照违章、银行信用、工商赔偿、司法证明、民事核查等有关内容入手,这种客观相对的“疑”,才是有效规避用人风险的保证。

疑人,是主观上的东西,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稍有怀疑就不用,世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对一些难以替代的独特型人才怎么办呢?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监督制度,任何疑人都可用。所以,在战略上要相信人,战术上要怀疑人。

雍正皇帝主张“以临事经验方可信任”,他之所以对有争议、难驾驭的人如此自信,在于他敢下狠手。正如他说的,“逃不出朕手中”。比如,对年羹尧的使用,一方面大胆的放权,一方面加强监控,达到了在监督中使用的目的。

疑人疑用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线过紧或过粗,就制约了风筝的上升,过松过细又会控制不住,甚至出现断线的危险。你应该明白,“疑”和“信”的平衡点就是这个最佳的风筝线,而这个平衡只有靠制度来解决。

疑人疑用必须用制度监督和权力制衡来做保证,在“赛马”中“相马”,在做事中考察,透过实际的工作,人的本性、才能和忠诚度都会显山露水。

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起初也是尼克松的政敌,但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捐弃前嫌任用基辛格为国务卿,取得了外交上瞩目的成就;唐朝的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忠实幕僚,多次建议太子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登上帝位后,反而重用魏征为宰相,并成为对照得失的一面“镜子”。

当然,用人不疑是与疑人不用的原则是关联的。对思想品质上有疑点的人,在能力上不能胜任的人,经过认真考察、研究,觉得不可信任的人,这样的人一定不要用。如果失之斟酌,盲目错用,会自食苦果的。

相关参考

中國皇帝中,哪個皇帝最會用人

在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叫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的用人方式,主要體現的是一種信任感,一種坦蕩的胸懷。人與人之間,若可以建立起足夠的信任,便能凝聚起超凡的競爭力和戰鬥力。正因為,士為知己者死,才有

一根头发道出了光绪皇帝的死因,她是最大嫌疑人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帝,我们都知道光绪皇帝的一生过的是很憋屈的,从4岁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登基一直到38岁中年死亡,名义上他是大清朝的皇帝,其实大家都知道他只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握大清实权的是慈

第五十四章 司马昭疑人而用

  司马昭欲派钟会领兵伐蜀,邵悌求见,说:“派钟会引兵10万攻伐西蜀,我认为不妥。钟会单身远出,无人节制,必谋不轨。不如另派别人相代。”司马昭笑着说:这点我怎么会不知道呢?西蜀作乱天下,使百姓不得安宁

毒杀光绪的最大嫌疑人竟是隆裕皇后

光绪之死:话说前些时报载,通过检测光绪留下的头发和衣服,确定他的死因是砒霜中毒急性发作而死。一时之间关于究竟是谁毒杀光绪的猜测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慈禧、李莲英、袁世凯最可疑。但分析起来实则并非

为什么说孙殿英是“东陵盗案”的最大嫌疑人

东陵盗案沉寂了一段时间后,1928年8月4日,在驶往青岛的一艘叫陈平丸的轮船上,青岛警察厅抓获了两名逃兵,从他们身上搜出36颗珍珠,还有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的标志。经过一番审讯,一名叫张歧厚的逃兵承认参

他是老蒋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也是唯一没和老蒋离心离德的一位

蒋介石用人一直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的亲信随从往往也会有和他心生嫌隙的时候。比较著名的比如陈诚,明明是蒋介石的第一接班人,却对他「”反攻大陆”的政策有所抵触;何应钦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谁是毒杀光绪皇帝的凶嫌

百年前,光绪皇帝突然驾崩,百年后,离奇死因大白天下。砒霜中毒已成定论,下毒凶手到底是谁?因何与光绪皇帝结缘,又因何结怨?嫌疑人之一:李莲英证人: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女德龄公主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前脚

谁是毒杀光绪皇帝的凶嫌

百年前,光绪皇帝突然驾崩,百年后,离奇死因大白天下。砒霜中毒已成定论,下毒凶手到底是谁?因何与光绪皇帝结缘,又因何结怨?嫌疑人之一:李莲英证人: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女德龄公主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前脚

安禄山,就如被溺爱的孩子一样,被唐玄宗宠到没边

唐玄宗一贯奉承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不同的是,早期的玄宗再信任下属也会设立底线,而晚年的玄宗则是毫无底线可言,最终才会让安禄山崛起,可谓是自掘坟墓导致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对安禄山是如何信任呢?简单一

海南一男子涉嫌隱瞞澳門旅居史被行拘5天 為逃避隔離曲線返鄉

4月5日上午,海南省瓊海市公安局博鰲派出所依法對返瓊入瓊海期間,涉嫌隱瞞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旅居史的違法嫌疑人楊某竹,進行行政拘留5天。,據介紹,返瓊入瓊海期間,違法嫌疑人楊某竹為了躲避有關十四天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