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巧计谏太宗

Posted 皇上

篇首语:知识的领域是无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无限期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徵巧计谏太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魏徵巧计谏太宗

2、魏征是如何上位的

魏徵巧计谏太宗

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
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徵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
魏徵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魏徵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
“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徵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遭殃,百姓把他们比作蝗虫、瘟神,所以后来隋炀帝很快就灭亡了呀!难道皇上还要学他的样子,也把大唐江山丢掉不成?”
这时,李世艮才晓得,原来魏徵是为了今日惩罚地方官的事儿来的。不过,这时李世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连忙对魏徵说:“爱卿,你这番话可说得太好了,朕要好好谢谢你。今天的事是朕不对。希望你今后经常给朕讲些前朝古人的事,以资借鉴啊。”
魏徵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连忙跪答:“臣遵旨。”
从那以后,魏徵就常常把古书上的事儿编成故事讲给李世民听。慢慢地,李世民养成了听古书的习惯。每天不听魏徵讲一段还不得劲儿哩。他把魏徵当成自己洗面清心的镜子,办什么事都要跟魏徵商量一下,对魏徵也越来越信任了。
这年夏天,有位太监弄来一只鹞子,李世民挺高兴,爱不释手,整天在后宫逗着玩,有几天甚至朝政也不理,魏徵说了几次也没用。一天,李世民正让鹞子停在自己胳膊上赏玩,突然魏徵进来了,他心里一慌,顺手把鹞子揣到怀里。魏徵就是冲着皇上的鹞子来的,不过他装作没看见,东拉西扯地给李世民讲开了故事。
这时候的李世民哪有心思听故事啊,可又不好意思赶魏徵走,就装着打瞌睡,趴在书案上打盹儿。魏徵呢,顺手摸过书案上的“龙胆”,使劲儿往桌上一拍,把李世民吓了一跳。李世民一惊,急了:“大胆!魏徵,你竟敢擅自动用‘龙胆’,御前惊驾,该当何罪?”
魏徵心里说:谁让你装睡不愿听书呢!可嘴上没说,赶紧跪在地上:“圣上息怒,刚才您睡着了,我动用醒木,是想请您接着往下听啊。”
“胡说!刚才你分明将朕的龙胆摔在书案上的,怎么说是醒木呢?”
“啊,圣上有所不知,容微臣慢慢禀告。这方木头一共有十三种称呼,皇帝、君主用它时称‘龙胆’,皇后、娘娘用它时称‘凤霞’,宰相、大夫用它时称‘运筹’,元帅、将军用它时称‘虎威’,知县、知府用它时称‘凉堂’,塾师、教习用它时称‘醒误’,评书、大鼓用它时称‘醒木’,典当铺里用它时称‘唤出’,中药铺里用它时称‘审慎’,点心铺里用它时称‘伏苓’,医家郎中用它时称‘慎沉’,唱戏的用它时称‘如意’,客店里用它时称‘镇静’。刚才微臣是在为皇上说书,所以用它时就称为‘醒木’,难道不对吗?醒木者,醒目也。臣是为唤醒圣上,继续听书呀!”
“嗯,这……”李世民听魏徵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套,句句在理,自己又没啥好说的了,只好说,“好,好。既然如此,这‘龙胆’你就拿去做醒木用吧。”
魏徵见皇上把鹞子的事给忘了,又接着讲故事,这回专拣那热闹的说,说了一个又一个,讲了一回又一回,累得满头大汗。李世民听得入迷了,不讲还不行。他看魏徵说累了,将一把御扇递过去:“给,你扇吧。”一会儿,又把一块绸手帕递过去:“给,你擦吧。”一会儿,又让人沏了茶水端上:“给,你喝吧。”一直到魏徵说完故事走了之后,李世民才想起怀里的那只鹞子,可是早就给憋死了。
据说后来魏徵病死的时候,李世民十分悲痛。李世民说:“人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见衣帽是否穿戴得整齐;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觉自己的缺点或错误。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从那以后,评书艺人就把魏徵尊为自己的祖师爷了。评书艺人在台上说书可以喝茶水,可以扇扇子,可以用手帕擦汗,谁要是打瞌睡了,还可以用醒木惊醒你。因为这都是当年李世民赏给祖师爷魏徵的,祖师爷又传给了后辈艺人。
太宗巧计

魏征是如何上位的

  魏徵以敢犯龙颜极言直谏而名于史。武死战,文死谏,魏徵死谏起来对皇帝也不留任何情面,唐太宗对其亦是敬畏三分。

  这在“巍巍朝庙堂,都是阿谀场”的官场里头,算得上是一个异数。在当朝及后世的印象中,魏徵成了一个肝胆铿锵,刚烈竣切,丝毫不见奴颜媚骨的硬汉子角色。在官场里头生存的大法则是顺龙鳞,而非逆龙鳞,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个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验之万官而皆灵,造就了许多驯官循吏。那么,魏徵敢与皇上顶嘴,是不是成了反法则的特例呢?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委实如此,但在唐太宗眼里,魏徵却始终没有跳出官场的法则。

  唐太宗在一次与臣相们聊天之际,谈及魏徵,不经意地脱口道出一句很有意味的话:“人谓魏徵刚直,朕却见其妩媚。”时隔千余年,我们已无法复原斯时谈话之现场,也无法望见唐太宗眼角眉梢之神态,对唐太宗这句话的解读,也就很费猜度了。话中对魏徵是夸赞,还是不屑?是在向臣相们解释“朕并非怕魏徵”以换回被臣子顶撞所失去的面子,还是确实觉得魏徵娇憨可爱?抑或是为了证明自己臧否人物见识超群?也许这确是唐太宗的失言,它不经意地泄漏了愿打愿挨的个中消息,使一个敢进谏一个善纳谏的千古佳话露出了一点双簧戏的色彩。不管怎么说,唐太宗说这句话是建立在对魏徵有绝对把握的基础上的,也许其神色与心态都与那句“天下英雄入我袖中”毫无二致。在太宗心中,魏徵再怎么顶撞,也不过是在其长袖中舞蹈,哪怕魏徵之舞非常乖戾,在本质上还是为了取悦太宗,取媚太宗的。

  其实,如唐太宗所言,魏徵也实非“刚直之士”,不过是“妩媚之相”。其一生之行状,有三次变节:魏徵本为隋民却转身反隋,先跟李密起事,后随李降唐,做的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是李建成阵营中的干将,可谓是唐太宗的“敌人”。玄武门政变,唐太宗血刃同胞兄弟李建成,按理来讲,作为李建成食养的士子,魏徵当威武不能屈才是,但他一弯腰一屈膝就成了唐太宗的人,这里头,哪有刚直可言呢?唐太宗坐稳了龙廷,无人撼其位,可谓“俊杰”的魏徵当然识得这个时务,因此也就甘心做了“忠臣”。唐太宗当然也有十二分的把握认定魏徵不会再变来变去背叛他,有了这一条底线,唐太宗就不怕魏徵直谏了。作为一位明主,他还知道魏徵直谏是为自己好,为的是李氏江山稳固万万年,魏徵逆龙鳞,诚所谓“小骂大帮忙”。

  魏征

  网络配图

  唐太宗雄才大略,思维异乎常人,他多在险处用险招。比如发动玄武门政变,从当时形势来讲,他并不占优,但他出人意料地下了险招,因此在“险峰”上占了“无限风光”。在魏徵的问题上,他需一个魏徵,也能容纳一个魏徵。一方面,他确实需要一面知得失的镜子,以随时矫正政策;另一方面,他要别开生面,树立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名声。被臣下揭批或者顶嘴,也许会使自己失去一点小面子,但可换得史册之大名声。事实确如太宗所料,其胸襟气度至今为后人所乐道和颔首,这是太宗比历代昏君的高明之处。考其视角,那就是:魏徵只要是自己的家奴,那么其“文死谏”,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阿谀奉承?碰到魏徵跟自己急,唐太宗就仿佛看到了一颗翩翩为己起舞的忠心,难怪“人谓刚直,而朕见其妩媚了”。

  做官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高人常有高招,做官之法自有不同。李贽在《初谭集》中曾列举了24种做官法,如圣臣法、贤臣法、侈臣法、奸臣法清末徐珂对此也多有研究:京都做官,有小官大做,有热官冷做,有俗官雅做,有男官女做如某某做官欲望强烈,却隐于南山,一旦有了高位或肥缺就不再穷善其身,而要兼济天下了那么魏徵呢,他也许是24种做官法之外的第25种独门心法,那就是颂官骂作。他摸准了唐太宗的脉搏,还觉得自己确实出自于“忠心”,充分相信唐太宗不会将他怎么的,所以,他敢逆龙鳞,勇捋龙须,闯出了一条与一般意义上的拍马屁、搔马腋迥乎不同的升官新路。他也因此由洗马而主簿而谏议大夫而秘书监,步步高升了。

  官儿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像魏徵这种骂作法,不太常见,但并非不见。据说就爱这法,当然不是人家骂他,而是他骂人家,蒋介石若要提拔人家了,常在任命书下达之前在“小范围内”骂,“某某娘希匹”,被骂为“娘希匹”的某某顿时喜形于色。在官场里头,有时不怕骂,怕的是不骂。对你客气着呢,那真的是见外,把你当外人待。一旦对你开骂了,那意味着你进入其圈子了,把你当自己人了。所以“严是爱,松是害,不理不睬是见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如此走笔是跑了题,魏徵是下骂上而得官,这里却说上骂下而得官,完全是两码事。其实是一码事,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因为,下骂上也好,上骂下也罢,其间的关系都是家主与家奴的关系,只要达到了家主与家奴这一层次,那么在官场里头做官就一顺百顺了。其间之异,如下骂上,上下可能会因此都获得芳名;而若上骂下,上下则可能是臭名了。是一代明君,他对此当然能够明察。

相关参考

唐太宗与魏徵有何关系?唐太宗与魏徵故事简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

唐太宗与魏徵有何关系?唐太宗与魏徵故事简介

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所以他手下有许多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而在这些谏臣中,最突出的当属魏徵,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甚至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

魏征是如何上位的

  魏徵以敢犯龙颜极言直谏而名于史。武死战,文死谏,魏徵死谏起来对皇帝也不留任何情面,唐太宗对其亦是敬畏三分。  这在“巍巍朝庙堂,都是阿谀场”的官场里头,算得上是一个异数。在当朝及后世的印象中,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是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言,史书中多有记载,这里只谈一些他们之间的小故事。 说到他们两人,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太宗即

魏征直谏唐太宗

  实这位姑娘已经与人订婚,有了婆家。但既是选入皇宫,谁还敢说个不字呢。有人就把这事告诉了魏征。魏征急忙进宫拜见李世民,劝谏说:“皇上居住的是深宫大院、亭台轩榭,应该想到平民百姓是否有房住;皇上每天山

古代第一位状元是谁?曾死谏唐太宗

  唐初大臣孙伏伽是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状元。孙伏伽在隋朝末年已经入仕,但只是一名小吏,后来慢慢升为法曹,负责处理刑狱案件。虽然隋朝就有科举,但状元是在唐朝设立的,此后孙伏伽参加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

魏徵是怎么死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生平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

魏徵轶事典故有哪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的故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

魏徵轶事典故有哪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的故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

欧阳修巧计救勇将

  宋仁宗时狄青率部多次与西夏作战西夏兵溃不成军西夏王李元昊只好向北宋称臣。宋军班师还朝时百姓们纷纷堵在路上来看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狄青不断向大伙儿拱手致意。   宰相陈执中进宫对宋仁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