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Posted 齐国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晋文公重耳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
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
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秦王春秋司马相如卓文君韩信经典
春秋战国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重耳的一生
> 重耳断袖,流亡半生> > 在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重耳)的经历最为独特。他原本是晋献公的儿子,因受后母骊姬所害,被迫逃亡。那时他 43岁,为避祸先后辗转于狄、齐、秦、曹、宋、郑、楚等国,直到62岁回国即位,在外流亡19载,其中艰难曲折可想而知。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 能,运用娴熟的内政、外交谋略,使一个濒临崩溃的晋国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他成为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代霸主。他种种的经历和奇迹令人惊叹不已,到 底他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 晋文公,(前697~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 晋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生了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和卓子五个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 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史记・晋世家》中曾有记载: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 子,乃曰:“曲沃吾先祖宗庙所在,而蒲边秦,屈边翟,不使诸子居之,我惧焉。”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妃子郦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不久就被大臣里克杀死。卓子被立为国君,里克又杀了卓子,一时间国君没 有了继承者。秦穆公很想插手晋国的政治,以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于是他就帮助逃到秦国的夷吾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惠公。上台后的晋惠公,对内滥杀无辜,弄 得众叛亲离;对外又背信弃义。> > 公元前648年,晋国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百里奚说:“福祸各有轮替,再说,我国借粮给晋国,也不是给夷吾一人,而是为了晋国的黎民。”于是,秦穆公同意通过水道运了大量粟米给晋。这次人道主义的义举,征服了晋国的人心,史称“泛舟之役”。> > 到了公元前646年,秦国也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出兵攻秦。秦穆公看到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国君就忍无可忍,于是出动大军迎击晋军。晋军被击败,晋惠公当了俘虏。后来,在穆姬等人的求情下,秦穆公才释放了晋惠公,另叫晋国把太子圉送到秦国作抵押。> > 重耳是一个有贤能的人,他逃奔狄国时,一批敬仰他的大臣如介子推等人紧紧追随其后。他们受到重耳的信任,忠于重耳,对重耳事业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夷吾从秦国回来后,生怕重耳归国会与他争夺君位,就派人去狄国行刺重耳。> > 跟随重耳的狐毛、狐偃接到父亲传来的信息,赶快去告诉重耳。重耳跟大伙儿商量,决定逃到齐国去。第二天狐毛、狐偃又接到他父亲的信说:刺客提早一天赶来了。重耳急得也不通知别人就跑。有一个管行李、盘缠的人名叫头须,却拿着东西逃走了。> > 重耳这一帮一无所有的“难民”要到齐国去,得经过卫国。卫文公吩咐管城门的人不许他们进城。重耳和大伙儿饿着肚子绕到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狐偃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又走了十几里,再也不能走了,只好坐在大树下歇歇脚。重耳躺下把头枕在狐毛的腿上,别人都去掐野菜,煮了点儿野菜汤,自己不喝,先给公子送去。重耳尝了尝,皱着眉头,喝不下这种东西。> > 后来赶上来的赵衰带着一竹筒稀饭给重耳吃。重耳说:“你吃吧!”赵衰不愿一人吃,只好拿点儿水和在稀饭里,分给大家伙儿,每人吃了一口。> > 重耳他们好不容易到了齐国。那时齐桓公待他挺客气的,送给重耳许多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了重耳。> >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好的,于是就不打算回晋国了,可随从们却不这样想。> >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实在太好了!”> > 重耳赶快辩白,说:“哪有这回事啊!”> >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却没有要离开这里。那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经离开了齐国。> > 后来,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刚吃了败仗,大腿受了伤,正在害病,就派公孙固去迎接,宋襄公也像齐桓公那样待他们不错。过了些日子,公孙固告诉重耳的随从狐偃,指望宋国发兵护送公子回去,宋国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 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离开了宋国到郑国。郑国的国君认为重耳在外边流浪了这么些年,一定是个没出息的人,所以也就没有理踩他。他们只好去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去招待他,两个人并结为好友。> >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 楚成王听了并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如今还不趁早杀了他,以免日后留成祸患。”> >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 当初,晋文公之所以选择在外流亡,就是通过以退为进、蓄势以待的策略保全自己。在流亡的途中,重耳一行长期忍受寒冷饥饿以及临国他人的嘲弄、排斥和打 击,多次遇险,数度面临绝境,一路狼狈不堪,到处乞求。路过卫国,卫君吩咐守门卫兵不让他进城;向路边农人乞食,农人不但不给,反而扔土块以戏弄;在曹 国,受到非常冷淡的接待,遭到曹共公的羞辱。面临各种困难,重耳并没有放弃和退缩,而是带领他的随从艰难地生存了下来,成功回国即位,并在执政后迅速推动 了晋国的崛起。> > 重耳从流亡到回国即位的经历,给人留下深深的启迪。晋国的长期内乱给晋文公的上台、称霸提供了客观条件;历经长达20年的逃亡,晋文公以及他的随从们,磨练了意志,积累了政治才干,也锻造了一个团结有力的政治集团,为他们的霸业准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 >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 晋文公经过长期的磨练,使其有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并迅速推动了晋国的崛起,但他是怎样成为一代杰出霸主的呢?他又表现出怎样的军事才干呢?以下就我们来看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 《史记・晋世家》记载: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 > ……> > 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馀兵去。> > 晋文公即位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 有一天,晋文公正在朝中处理政事,有人来报:宋国大司马公孙固求见。晋文公立即起身相迎,当年晋文公逃到宋国之时,公孙固对自己十分尊敬,而且宋襄公对 自己也十分好。一听说公孙固来到晋国,晋文公又惊又喜,惊的是,知道宋国一定有急事相求;喜的是,可以与昔日的老朋友相见。晋文公见到了公孙固,立即把公 孙固请到了宫中。> > 公孙固见晋文公如此相迎,心里十分感动。公孙固来不及休息就对晋文公说:“如今楚兵已包围了宋城10天有余,宋国没有别的友邻,只有请晋文公速速派兵解围,如果不派兵,宋国就离灭亡不远了。”> > 晋文公一听,感到左右为难,想起当年逃亡,宋国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何况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呢,但是自己逃到楚国,楚君与自己称兄道弟,对自己更是不薄,这让我该怎么办呢?出兵解围,必与楚为仇,不出兵,对宋国又说不过去,被人家耻笑我,说我忘恩负义。> > 于是他就召集群臣们商议办法,新提拔的将军先轸说:“楚国强横中原,觊觎霸权,早晚要与我们兵戎相见的;这是天赐我们在诸侯中建立威望的良机,我们不能错失啊!”> > “那么,如何去解宋国之围呢?”晋文公又问。> > 狐偃说:“曹、卫两国与楚国关系密切,卫国最近还同楚国结了亲。我们如派兵去攻曹、卫,楚军必然来救,那么宋国自然就可解了。”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 狐偃这个人。因为他与晋文公的关系非同一般。狐偃(?~前630年),亦称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晋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称舅氏。晋献公 二十二年(前655年),随重耳逃亡在外19年,为文公之心腹。官至上军佐。晋文公六年(前631年)夏六月,偃代晋国与周、宋、齐、陈、蔡、秦等国盟于 狄泉,奠定了晋国盟主地位。文公七年(前630年)秋,偃又随文公参加了晋秦围郑之役,是年冬去世。葬于今新绛县北二十里之九原。> > 于是,晋文公采纳了他这个建议。任命先轸为元帅,于公元前632年,出师南渡黄河,攻克了卫国的五鹿。> > 再说这时楚军已打到了宋国的都城睢阳,忽然接到卫国告急的信息,楚成王就分派出申、息二镇的军队,留下元帅成得臣和斗越椒、斗勃、宛春等一班将领,和各 路诸侯继续围宋。自己率军去救卫。军队走到半路上,又得报曹国都城已被晋军攻下,曹君也被俘虏了。楚成王于是决定暂时撤回军队,不去与晋军硬拼。> > 楚成王回国后,又派人去通知成得臣撤回围宋的军队。成得臣是个十分勇武又骄傲的将军,他觉得宋都被围了这么长时间了,眼看就要快被攻破了,怎么能功亏一 篑呢?他派使者回去告诉楚王说:“等我马上拿下宋都,凯旋归来。如遇上晋军,让我和他们决一死战。如果失败了,我愿受军法处分!”> > 楚将宛春向成得臣献计说:“我们可以派人去与晋军谈判,要他们恢复曹、卫土地,我们就撤了宋围。这样,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如果他们不答应,宋国人要怨恨他们;如果答应了,我们也不吃亏。”> > 成得臣觉得这办法倒也不错,就派宛春去见晋文公。于是宛春到晋营中说:“请复卫侯而封曹,我们楚军也会解宋之围。”狐偃训斥他无礼,先轸看出了子玉的阴 谋、对晋文公说:“如果我们不答应楚军的这个要求,必然会将三国都得罪,而楚军又获得美名。不如我们私下里允许曹和卫国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的关系,同时把 楚方的宛春扣压起来,以激怒楚国,采取既战而后图之的策略。”先轸的意见得到采纳。曹、卫复国,立即和楚断绝了关系。成得臣果然被激怒,撤出围攻宋都的军 队后,集结兵力转向曹国境内,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 >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看到这个情况,就想不明白。就问:“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 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 楚国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所以退让到这里。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 大战刚开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行了,不准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于是就自杀了。> >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代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以晋国取胜而告终,原本强大的楚军为什么会在这场战争中失败呢?> > 凡事都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楚国失败的内因是成得臣在军事上错误判断。从两军人数上说,楚国要远远胜过晋国,楚国有其他国家的支持,而晋国也有同盟 国,双方力量上来看晋国比楚国人少了一点,可这并不影响晋国的士气,但却长了楚国的骄气。楚国大将成得臣自傲其中,以为敌人力弱了一点,认为自己的军队强 过于晋国,自信过了头,上了战场又轻率地中了先轸的圈套,指挥不力从而失去战场上的主动权,使得楚国大败而归。> > 楚国失败的外因就是晋 国的计策高及战场上的作战谋略。先轸的确是一个用兵高手和外交能手。他先让宋人贿赂齐秦两国,再让齐秦两国去游说楚国,不要出兵攻打宋国,同时又扣了楚国 的同盟国曹国的宛春,这就激起了成得臣的不满,当然听不进别人的劝说,一意孤行,激起了战争。这样楚军明显就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而晋国则处于主动地位, 士兵的士气也高涨了许多,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在这场战争中,先轸又摆出了上、中、下三军,分别让狐毛、自己、栾枝统 帅。并且在军队前还放了一支祁满的部队,这样的话可以在中军“横击”楚左军的时候,掩护晋国中军的行动,真可谓是考虑周全,无一疏漏。在兵法上先轸还利用 晋国公子曾流落楚国,受到楚国的款待一事,与楚国说明了退开三舍路以示报恩,但如若再进攻则要手拿刀来不再客气了。就这一说,晋国还真得做到了,退开,且 不用兵。但是这是计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诱敌深入”这个方法,将敌人引过来,再利用地势上的优势让自己占有主动权,痛击敌人。这个方法真得激怒了的成 得臣,他不顾兵法,只是顺着晋国的意思步步前进,落入敌人的井中。在战争中,晋国还装出一副“狼狈样”,用树枝扎在车后面,使车子前进时能够拖出厚厚的尘 土,迷惑敌人的眼睛,让敌人真的以为晋国落败了,使成得臣一步步地进入自己的圈套。>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战争到了春秋时代已经变成了一 门复杂的艺术,远古时代的打仗办法已经大大地落后了。战争的环节更多,涉及的方面更广,对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有勇有谋已不足以取胜, 还要善于搞外交,搞“统一战线”,还要善于笼络民心,保证“后院”不会起火,还要善于把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总而言之,是越打越精彩了。> >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个好的统治者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他的要求,几乎是对一个全才的要求:他必须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外交家、军事家、鼓动 家、谋略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要懂得处世为人,礼仪制度,要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应付各种繁杂的事情。而称霸一方的晋文公居然能够做得到,那么这就说明 他是一个才高八斗的人!> >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晋文公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影响着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早年长期的流亡生活和政 治斗争的考验,锻炼了他的政治才能,同时使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非常深入地了解,所以他才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活动。他即位后所采取的一系列 改革措施,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 第一:尚贤。晋文公非常强调“尚贤”。在周代原来的分封制下,一个人的政治地位只能靠血缘亲疏关系去确 定。到春秋时代,宗法制度已经显示出与当时整个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晋文公效法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做法,身边也聚积一批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如赵衰、狐偃、贾 佗、魏武子等,都是栋梁之材,在治国安邦以及称霸过程当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正因为晋文公避亲而尚贤,所以在当时晋国统治集团中出现了不争高位,惟 贤是举的优良风气,如晋文公“使(赵)衰为卿,辞曰:‘栾枝贞慎,先轸有谋,胥臣多闻,皆可以为辅佐,臣弗若也。’”从而使贤者居首,使晋国统治集团始终 保持着勃勃的生机。> > 第二:赏功。赏功,就是赏赐有功劳的人。晋文公即位后,赏赐曾经跟随他流亡和支持他上台有功的人,大者封邑,小者 尊爵。他即位后,不再分封宗族王室子弟,政治上也不重用王族。他选择职官的原则是按德行、才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一些“诸姬之良”、“异姓之能”。晋 国实行的制度是军政合一,诸军将佐既是统帅军队的军事首领,同时也是参与决断国家政事之卿,是统治集团中的核心阶层,而这些将佐分别出自不同的宗族。这 样,就使一批非公族的政治势力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阶层,堵塞了王族把持晋国政治的途径。晋文公所采取的这一措施使晋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受到了直接的影响,从 此之后,晋国的历史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诸侯国的显著特点,使得封建因素在晋国较早较快地出现,同时,在这里法家思想也得到了奠定。> > 走近 晋文公,人们总是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到他的开头和结果,从外出逃亡的灾祸,到成为霸王的荣耀显赫,让人感叹的是命运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人们却忽视了过程 这个巨大的环节。过程是漫长的,实实在在的,局外人可以从旁说大话,评头品足,而过程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彷徨,唯有当事人自己知 道,唯有当事人才有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体验。旁观者可以理解,却没有体验,而理解和体验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两桩事情。无论从哪种意义上都不可能等量 齐观。> > 纵观晋文公从坎坷到辉煌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忍耐贯穿着他人生的始终。太多的坎坷、挫折、孤独、屈辱、失败、恐惧等,我们能 够承受、能够忍耐吗?我们能忍耐多久,若这一切都应邀而来,我们是否会在19年里一一地承受和忍耐?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也许吧,当一切顺理成章的时 候,你永远体会不到。也许正是有了漫长凄苦的流亡过程才使得晋文公更加坚强,正像先贤孟子所说:“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这一切的磨练成就了一代霸主的风范。相关参考
晋文公重耳重耳,姓姬,是晋献公的儿子,和周王室同宗。晋献公娶了翟国狐氏之女,为狐姬,狐姬就是重耳的母亲。晋献公大败骊戎的时候,得到了骊姬,骊姬是奚齐的母亲。晋献公对骊姬非常宠爱,想立她的孩子为太子。当
晋文公重耳还没当上国君流浪到楚国的时候,楚王亲自迎接重耳。楚王赏识重耳的才能,对重耳厚待礼遇有加,常常宴请重耳。有一次楚王在饭局中问重耳,我如此厚待于你,你用什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如果他日能重返晋国
晋文公重耳的称霸进程能够说是历尽艰险,先是骊姬乱晋被迫带着赵衰、狐偃咎犯(是文公的舅父)、贾佗、先轸、魏武子等人出逃,在翟国,又碰到宦者勃半路截杀、到卫国被卫文公拒之门外、向乡间人乞讨被赠予土块、投齐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原霸主晋文公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的援助下回国继位,是为有名的晋文公。他备尝“险阻艰难”,即位后发奋图强,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并注意发展农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六十二岁即位的晋文公凭借着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多年的流亡生涯,即位后就先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首先是安定人心,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报复,就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
重耳当初国家内乱,父子离间,没有办法之下,他就带着对他忠心的几个臣子逃走了。他最先去了狄国,正巧狄国在打仗,俘获了部落统领的两个女儿,顺水推舟的把她们给了重耳。在狄国一段时间之后,重耳就离开狄国,到齐...
重耳当初国家内乱,父子离间,没有办法之下,他就带着对他忠心的几个臣子逃走了。他最先去了狄国,正巧狄国在打仗,俘获了部落统领的两个女儿,顺水推舟的把她们给了重耳。在狄国一段时间之后,重耳就离开狄国,到齐...
重耳当初国家内乱,父子离间,没有办法之下,他就带着对他忠心的几个臣子逃走了。他最先去了狄国,正巧狄国在打仗,俘获了部落统领的两个女儿,顺水推舟的把她们给了重耳。在狄国一段时间之后,重耳就离开狄国,到齐...
重耳当初国家内乱,父子离间,没有办法之下,他就带着对他忠心的几个臣子逃走了。他最先去了狄国,正巧狄国在打仗,俘获了部落统领的两个女儿,顺水推舟的把她们给了重耳。在狄国一段时间之后,重耳就离开狄国,到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