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哪能容二虎

Posted 光绪

篇首语:莫问天涯路几重,轻衫侧帽且从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山哪能容二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一山哪能容二虎

2、一山不容二虎?诸葛亮为何必须废掉李严?

一山哪能容二虎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1875年1月12日),醇亲王奕X的嫡子载在家里玩的时候,听下人说父亲突然在太后主持的宗室王公会议上哭晕了,一旁的母亲听说后也开始痛哭。懵懵懂懂的载只知道皇帝堂兄晏驾了,却不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能够愉快玩耍的最后一天。
  载成为光绪皇帝的前几年过得非常快。尽管他没有跟着姨母慈禧太后住,而是跟着慈安太后住,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姨母的感情。让他奇怪的是,姨母似乎不太喜欢他,只喜欢督促他读书上进,甚至经常让醇亲王来督促他读书。被生父和皇爸爸训斥得多了,渐渐开窍的光绪也就真的上进了,希望让两人满意。这也让他的师傅翁同非常满意。
  光绪五年六月二十四日,慈禧召见翁同,关心光绪的学业进度。翁同和光绪一向亲近,见此机会便帮光绪说话:“还有四天就是皇帝的生日了,虽然按照规矩,听戏也是生日典礼的一部分,但恐怕会误导皇帝去纵情声色……”慈禧通情达理地发话:“皇帝这么喜欢念书,是国家的福气!那就让他把书本带到听戏的地方去看吧!  ”于是次日开始,光绪真的连续两天都带着书去了宁寿宫的戏台子。可是在锣鼓喧天的舞台下怎能好好读书呢?他便没有入座听戏,而是略微露面之后便去后殿读书写字。接下来的两天,他仍去书斋学习。
  在光绪九岁的一天,慈禧患了一场大病。孝顺的光绪不知从哪里听来一个“偏方”,便在夜里向上天祈祷,准备把自己的肝脏割下来给慈禧治病。幸亏太监及时发现,夺下匕首——此时白刀子已经变成了红刀子。旁人都称赞小皇上真有孝心,唯独慈禧神情漠然,似乎他做了一件蠢事。小皇上委屈了,怎么姨母这么不待见自己啊?加上幼年读书时积攒的畏惧情绪,他很自然地去亲近慈安了。慈禧见了愈发恼火,时常指责他不孝,并在看戏的时候时常点《天雷报》让他看。
  《天雷报》说的是一对穷困夫妇收养了一个弃婴,孩子中了状元,却假装不认识贫穷多病的老夫妇。夫妇俩走投无路,自尽了。老天爷看不下去,用雷劈死了状元。这出戏模拟了雷声和闪电的效果,有非常震撼的视听效果。不知慈禧让光绪看这出戏,是想警告他长大后别忘恩负义,还是只想吓唬一下他这个不贴心的孩子?
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和蔼的养母是光绪和皇爸爸之间的缓冲,她去世后,光绪只能战战兢兢地亲近冷冰冰的慈禧。

  慈禧其实挺理解他的心思,起码表面上挺愿意做出为他着想的姿态。光绪十二年六月,在光绪15岁生日来临之际,慈禧送了他一份大礼:宣布明年正月要举行皇帝亲政大典。光绪大喜,他没料到皇爸爸这么善解人意——是谁说她贪图权力的?不是别人,正是军机处领班礼亲王和醇亲王。
  光绪刚刚高兴了四五天,他们就恳请慈禧收回懿旨,继续“训政数年”,侧面帮助慈禧巩固权力。光绪傻了:说好的亲政呢?他眼巴巴地望向慈禧,但慈禧不动声色,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光绪的心慢慢凉了。果然,六月十八日,在他生日的十天前,慈禧开口,说自己会在皇帝亲政后再训政几年。于是,慈禧继续掌握大权,光绪则憋屈地选了慈禧的侄女当皇后,寄希望于那道“大婚后即归政”的懿旨。
  熬到光绪十五年二月,大婚典礼和亲政典礼相继结束,光绪热火朝天地投入朝政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他可以发挥热量的地方!满汉重臣里,只有师傅翁同真心向着他,可是翁师傅早在光绪十年就不再是军机大臣了!失望之余,逐渐认清了现实的光绪反而不得不对慈禧赔着小心,处处投其所好,生怕她一不高兴就剥夺了自己来之不易的权柄。
  饶是如此,慈禧还是一有机会就“提醒”他,到底谁才是宫里主事的人。
  光绪自己也只能打掉门牙往肚里吞。有一年,他跟着慈禧去谒陵,慈禧一高兴,赐给他一件黄马褂,差点把他气死——什么样的人会被赏赐黄马褂?文武高官、御前侍卫、钦差特使、有特殊功勋的人等。整个大清朝,皇帝什么时候被赏赐过黄马褂?!可皇帝以孝治天下,光绪不能忤逆太后,还得假装高高兴兴地谢恩,随即就在路边换上明黄的新马褂。
  天长日久,以至于天子  “亲耕而袍褂敝旧,祀天而著破靴”都是寻常事了。光绪三十三年,他去天坛祭祀,甚至能淡定地跟陪着祭祀的御前大臣逗哏:“你们跑这么快干吗,你们穿着好靴子,可以跑快,我穿着破靴子,怎么赶得上你们,你们何不稍微慢点儿?”御前大臣除了凑趣地感慨几句“太后待皇上实在太冷酷了”,好像也说不出更多安慰的话。
  穿着破靴子“怡然自得”的这一年,光绪已经失去权柄九年了。能保住“俘囚天子”的名头,而非以“废帝”的身份来吐槽,他也就满意了。
  慈禧也曾特意给光绪送过狐裘。那是戊戌年冬天,光绪被幽禁在瀛台小半年的时候。某天下了大雪,太后突然让一个太监把一袭狐裘送给光绪,说:“你告诉皇上,老佛爷想着万岁爷寒冷,穿着这件狐裘就温暖了。今天虽然下了大雪,但是瑞雪兆丰年,正是大吉的日子啊。这狐裘的纽扣都是金子做的,请万岁爷一定要注意。”说完,她再三嘱咐,最后两句话一定要不停地说,看皇上怎么回答,回来禀报。
  太监奉命去了,说完太后的旨意,光绪只回答了三个字:“吾知之。”太监很听话地一遍遍重复慈禧的最后两句话。泥人也有土性,重复了十几遍之后,懦弱的光绪也愤怒了:“我已经知道了,你可以回去禀报太后,太后希望我吞金自杀,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自从光绪进宫,二十多年来,“母子”俩一直维持着表面的和平,光绪何曾有过这样直白的话语?慈禧闻之色变,连续几天都很不高兴,从此对光绪的防范更加严密,看见他更加没有好脸色。
光绪也自知失言。帝后不和是一回事,让外人看皇室的笑话却是另一回事。何况,成年后,光绪已经渐渐清楚了慈禧的心思,自己不过是她摄政的幌子罢了。亲儿子尚且争不过,自己这个外甥又能有什么作为?

  内有孝道的帽子压着,外无得力的重臣帮着,光绪不得不这样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甚至刻意做出“恭敬和顺,一无忿恨之气,形之于外”的姿态给不明真相的局外人看。他们以为,大清皇帝很孝顺,太后对皇帝也极其和善,皇帝居住的瀛台涵元殿临着波光潋滟的中南海,华丽宏伟,宫中有无数太监宫女伺候,皇帝的日子过得美着呢!
  他们怎么知道,光绪的心里苦着呢:每天清晨,他要到慈禧宫中请安,然后与慈禧一起上朝——即位之初,光绪坐在宝座上,其后拉起一道纱幕,慈安和慈禧坐在纱幕之后,这就是所谓的垂帘听政;后来慈安去世,慈禧就独自坐在纱幕之后;等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宣布皇帝仍然不成熟、自己要重新训政之后,就成了皇帝和太后一起坐在宝座上,俨然一国两君。大臣奏事,光绪一言不发。有时候慈禧用胳膊肘捣捣他,他就开口,往往说一两句话就住嘴,也根本谈不上对国事的处理。
  退朝之后,他得即刻返回自己的寝宫,专心读书——他早年用心读书是为了掌握帝王之道,可现在他已经成了提线木偶,慈禧的胳膊肘动一动,他就说说话,而且说了也不一定对,读书还有什么用?
  没用也得读,因为这是他惟一能做的事了。自从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一个据说上书表达了政见的太监被杖毙(一说在菜市口被处决)之后,光绪身边的太监全都被换了,从西安回来之后,更是全都换成了慈禧的心腹。被幽禁后,光绪曾设法逃出中南海门口,结果被多名太监扭着辫子拉了回来。之后,他哪怕到乾清门附近散步,前后左右都围着上百人,逃都没地方逃。他也曾在隆冬之际从三面环水的瀛台踏冰而出,结果被看守阻挡,未能出门,之后竟然有工匠来把瀛台的冰给凿了!
  他有心,无力,他有理想,没经验,不务实;她有心,也有力,她熟能生巧,游刃有余,也知道要送五大臣出洋考察,要预备立宪。不如让早就习惯处理朝政的太后一直处理下去吧,起码不会有一山二虎的内耗……想明白了这一点,光绪的心情忽然就不那么沉重了。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一日,紫微星坠,其声如雷。光绪心中一紧,认为这不祥之兆是上天的旨意。但他继而心中一松:他的时间快到了……孩儿不孝,先走一步,接下来,请能干的姨母继续勉力支撑吧!
  十月,光绪病危。垂危之际,他听说太后下了懿旨,留醇亲王载沣嫡长子溥仪在宫中教养,封醇亲王为摄政王——姨母果然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在惆怅与纠结中离开人世,终年37岁。
二虎

一山不容二虎?诸葛亮为何必须废掉李严?

刘备临终托孤,分别委任诸葛亮和李严而人为顾命大臣,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废掉李严呢?

本该两人同心协力,共同辅助后主,而且,当时李严在外掌兵,对朝廷的事也不能施加强大影响。但是,为什么诸葛亮掌权后,很快就开始清算李严,打击李严,最后将其废为庶人?这里面的真相是什么?他到底怕什么?

“李严要与诸葛亮平等”

李严属于蜀汉益州集团势力的代表,刘备将他列为托孤大臣,地位应该是跟诸葛亮并驾齐驱的。但是,刘备死后,以托孤大臣自居的诸葛亮实际掌握权利,而同样作为托孤大臣的李严,此时虽然挂名尚书令,但实际上只是驻军永安的一方将领。两人差距十分巨大。因此,完全没有托孤大臣应有的权威。因此,当时诸葛亮不是丞相领益州牧么!李严提出要给他划五个郡,成立江州,自己做江州牧。而且,要求跟诸葛亮一样,也要开府,作为托孤大臣理应如此。但是,当时掌权的是诸葛亮,他不可能让一个益州派爬到与自己平行,甚至要爬到自己头上的,因此,打击是必须的。

“李严消极对待北伐”

诸葛亮掌权后,最想做的就是完成刘备遗愿,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实践隆中对所叙述的战略安排。因此,在刘备死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准备北伐事宜。当时,就派李严驻军移师北上,进驻汉中前沿。但是,李严接到命令后,一直是消极怠工,寻找各种理由就是不去。从其表现来看,其内心是反对北伐的,这样拖了三年,李严的军队就是没动。调动不了军队怎么北伐,因此,想要顺利实现北伐中原,必须首先要清理下反对实力。或者说,先要说服,说服不了那必须就要处理了。

“李严背后的大势力”

当时李严代表的是益州本土的势力,基本都是刘璋的旧部。投降刘备那也是形势所逼。而且,刘备称帝后,也未来得及充分整合益州势力,就匆匆而亡,因此,益州本土势力和荆州掌权势力之间未融合,内部离心离德在所难免。而且,刘备占领益州后,对当地老百姓而言负担更重了。当时李严在永安,江州都有重军。而李严又是反对北伐的。那么,一旦诸葛亮率领大部分军队北伐,李严及背后的益州本土势力反弹,或者直接反叛,怎么办?就算不直接反叛,等诸葛亮北伐,李严等不断捏造事实弹劾诸葛亮北伐军,造成朝局不稳,北伐前功尽弃怎么办?诸葛亮不得不考虑到大局。蜀汉这座小山容不下两只老虎的!因此,在北伐之前,必须要保证后院不起火,保证后方的安定和朝局的稳定。以及北伐的顺利进行!

因此,诸葛亮废掉李严,完全是站在北伐这个大局上,为的是维护朝廷的稳定和荆州统治阶层的绝对地位,而不得不清理李严。但也难免不带点争权夺利、一山不容二虎的私恨。

相关参考

一战吓退西方200年

中国历史上竟有如此霸气皇帝,他让西方第一强国向中国赔偿战争损失、进贡,哪位皇帝能如此霸气?常言说,一山难容二虎。当历史进入17世纪时,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那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第一强大的封建帝国。与

官渡成败的秘辛_闲话三国

>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实在是世相的准确描写。期间,实力最强,称得上是霸主之势,渐渐壮大起来,当然不买账,于是,这两个人明摆着要决一胜负。>>  在这个世界上,两强相遇,彬彬有礼地和平共处,大概是

一战吓退西方200年的最霸气皇帝

  中国历史上竟有如此霸气皇帝,他让西方第一强国向中国赔偿战争损失、进贡,哪位皇帝能如此霸气?  常言说,一山难容二虎。当历史进入17世纪时,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那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第一强大的封建

慈禧太后逼完儿子逼儿媳,最后把儿子都逼死了

清朝晚期,朝政一片混乱,皇帝形同虚设,权力都掌握在两位皇太后的手中,也就是说慈安慈禧两位太后是清朝实际的掌权者。但是这两位太后素来不和,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但是慈安太后并不是一个喜欢宫廷纷争的人,而慈禧

战国时期最强的一个小国,远胜战国七雄,全部由武林高手组成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动荡不安,七雄相争。在战国七雄中,以秦国和齐国为最强。秦王与齐王各自立为东帝和西帝,但一山不容二虎,齐国与秦国都想一统天下,因此两国也在竞争。可是这中途齐国内部却出现了问题,而这一切

叶赫那拉氏与建立大清王朝的爱新觉罗氏之间爱恨情仇

作者:陈二虎(叶赫那拉氏孟古)一、叶赫亡清的诅咒透过泛黄的史料,我们很难准确地弄清楚,建立大清王朝的爱新觉罗氏家族与同为女真人的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有着多少不共戴天,爱恨纠缠,一山难容二

朱元璋二虎的原型,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二虎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二虎二虎察觉出来了晚年的朱元璋不愿意再让旧部统领军队,于是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已经告老还乡。1395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

朱元璋的锦衣卫二虎,明朝二虎怎么死的

明朝二虎怎么死的  杜撰是一定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可以查到一点的比如所谓的大虎,在接小明王回京时让船翻覆,这件事是德庆侯廖永忠干的,只不过在那个事件里,廖永忠可没有那么好的觉悟,硬挺着不死。最后被老朱

”南张北齐”的矛盾,张大千登门拜访齐白石,齐白石为何闭门不见

历史上自古流传着一句话「”一山不容二虎”,在一个领域只能出现一位最顶尖的人才,可是又不可能每个领域都是一个人支撑着,所以这些大师们之间就有了不可磨灭的矛盾,同一个领域中名人和名人之间很少有交心的朋友,

朱元璋电视剧二虎,《朱元璋》里的大虎、二虎果有其人

《朱元璋》里的大虎、二虎果有其人?他们的历史原型又是怎样?关于《朱元璋》中的大虎、二虎这两个角色,杜撰是一定了,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可以查到一点的。比如所谓的大虎,在接小明王回京时让船翻覆,这件事是德庆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