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不堪一击
Posted 国军
篇首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不堪一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不堪一击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不堪一击?还奢谈什么体力,士气,斗志?脱胎于黄埔军校的国军中央军
在创立初始就打遍广东
福建无敌手。以后更是以区区10万兵力
摧枯拉朽之势打败拥有百万兵力
装备相对精良的北洋各派军阀。在内战中什么狡诈的桂军
擅长防守的晋军
强悍的西北军
硬气的东北军
通通不是对手
全部打服。在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几十万红军的战争中
也是追着打了25000里
一直到陕西北部
红军只剩下了3
4万。可是到了46年以后的争夺中国领导权的解放战争中
却像换了一只军队
败多胜少
而被全歼的战役比比皆是。大家每次读到这里都会感到像是哥德巴赫猜想
想不明白。怎么会这样?士别三日
底目相看。很多明白人总结了许多许多很有道理的东西。我自己也试着琢磨了一下
感觉国军实际上在这中间的8年抗战中已经被打废了。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不堪一击?还奢谈什么体力,士气,斗志?
黄埔军官生
我在剑桥中华民国史里还抄了个笔记
截止到33年共毕业25000名黄埔军官生
而在抗战的前4个月的松沪会战
南京会战等等就挂掉了10000名黄埔军官生。曹剑浪的国民党军简史上册686页
讲从黄埔军校建校到43年7月
连同先后建立的8个分校
总共毕业了10万多军官生。但是43年国军中却只有37583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官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抗战的前6年
国军就挂掉了至少62000名黄埔军官生
也就是差不多三分之二。在加上抗战最后2年的雪峰山会战
豫湘桂大会战
缅甸会战
以及退伍等等。实际上到46年国军中的黄埔军官生已经不多了。这就是说合格的中下级军官严重缺乏
直接导致了训练
指挥
统御一片漂绿。在战斗中对士兵掌握不了
容易在突发事件中发生混乱
所以屡屡发生
部队被击溃的事情。而难以迅速熟练的组织防御和反击。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为何不堪一击?还奢谈什么体力,士气,斗志?
精锐部队
抗战之前
国民政府靠发半工资攒钱
和与德国以物易物
邀请了德国军事顾问训练了20个瘸子版
半掉子德式轻型步兵师。自己又花了血本训练
装备了中国唯一的机械化步兵师第200师
在长期的抗战中通过磨练和国民政府的政策倾斜输血也成长出了6
7个师
最后美国出钱
出武器
出教官
出训练场地器材在印度训练了4个简易
缩水版美式轻型步兵师加在一起不过32个像摸像样的师。
翻翻国军的抗战史发现
在抗战中彻底报废了21个
另外11个有大多成了半残废。比如74师
我拿着74师的战绩算了算
74师在抗战中损失了至少75000人
基本上等于换了3遍
在47年孟良固的那个74师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个虎军了。号称德式师中的模范师团的36师
有9000人参加了一个松沪会战就补充了4次新兵
总共损失了12000名官兵
几乎打光了130%。所以1946年的国军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突出的精锐部队了
国民政府槽糕的财政也没有实力装备
训练精锐军队了。有的只是那块精锐的牌子和已经吐血大减价的实力。
普通部队
37年国军总共有202万军队
到45年抗战胜利
总共补充了新兵11691210人。整个8年换了6遍
[其中伤亡320万
45年到47年裁军140万到200万左右
还有部分是服运输役
另外应为抗战时期物力唯艰
难以忍受艰苦和惧怕危险的战场而逃亡
开小差的
到46年还有430万。]
所以普通部队的实力也打2折了
仅仅在10多年前的湘江战役中就那么点湘军
桂军都可以重创数量更多的中央红军的主力
到了46年以后就已经春风不在
人老黄花啦。再也不是当年哪个虎狼之师了
骨干损失太严重
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战斗力。
最严重的还是没有钱
47年8月
国军一个2等兵月工资6万
一个上等兵月工资7.2万
一个上士月工资14万
一个中尉月工资44.8万
一个少校月工资63.2万
听着像个天文数字
发晕
发财了。实际上少的可怜
在48年的上海
一斤发豆芽32万
一斤猪肉320万
一斤冬瓜或者小青菜10万
一只童子鸡320万。要知道一个士兵一个月的副食补贴才6万
也就半斤冬瓜
一个月的那点工资也就够一个鸡爪子。还提什么养家糊口?还奢谈什么体力
士气
斗志?
不堪解放战争中
为何战斗力直线下滑 军队表现愈发不堪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北方各地最容易遭受游牧势力攻击。每当大一统王朝无法抵御,便会选择衣冠南渡,依靠密布的水网和距离来避开锋芒。但同样是南朝,在历史上的表现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从东晋到南宋,再到后来的南明。不仅逐步丧失北伐能力,甚至发展到连自保都困难。 过去,人们总是喜欢居高临下,从上层大战略来分析这个现象。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基层问题,忽略了支撑上层的中流砥柱变化。 磨合良好的东晋 衣冠南渡的贵族实际上需要同地方大族合作 在南朝中表现最大的是东晋,其基层社会结构几乎就完全继承自东汉。由于刘秀是借助豪强的力量中兴汉室,所以对地方大族一直采取温情脉脉的怀柔手段。 在朝廷的纵容下,豪强纷纷崛起,有的甚至可以动员数万人力。他们在自己的居住区建造坞堡,身份地位十分接近中世纪的各级领主。后来在东晋军队中以中流击楫闻名的祖逖,就是依靠他们的支持,将北方的石赵打得节节败退。如果不是东晋朝廷干预,祖逖的成就可能超过后来的刘裕。 祖逖的主力军 就由长江两岸的大族武装支持 刘裕的成功,大体上是靠南渡的豪强和流民,组织起赫赫有名的北府军。在朱元璋的明朝军队北伐前,他们是同北人作战成绩最好看的一支。但因为失去了旧有的土地和人脉关系,这些北府兵在几代人后就迅速陨落。 此后的几个南朝政权,也往往依靠地方豪强势力来维系自身统治。萧齐政权的核心,来自长江以北的两淮流域。他们也是拱卫长江下游航道安全的重要盾牌。取而代之的萧梁政权,骨干多是荆州的大族成员。他们所处的位置非常要紧,握有饮马长江中游航道的大门钥匙。在失去半壁江山的所有权后,他们还能退回本部,继续以独立建制存在到南北朝末期。即便是看上去最不给力的南陈,也要依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吴地贵族支持。否则,陈霸先根本不可能击败气势汹汹的侯景,以及他麾下的北方流亡者军团。 南方四朝全部由特定的地方豪族支撑 强本弱枝的南宋 南宋的表现就比南方四朝也差不少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生态,到两宋时已面目全非。由于宋初坚定的强干弱枝政策,大部分的豪强组织已经萎缩。这是宋朝统治者对五代乱世的制度性改革,但却在几百年里舒服了自己手脚。 虽然还有成建制的地方民兵,但他们实际上的规模很小,被赋予的职责也大都限于防范盗匪。因为在其之上不仅有庞大的禁军部队,还有众多就地驻防的厢军。于是,几乎全部的军事负担都落到了朝廷身上。在需要付出高昂的维护成本后,收到的却只有效率极低的战斗力。 宋朝的绝大部分防务开支都压倒朝廷身上 这个情况在两宋之交有了很大改观。由于旧的军事体系被南下的金人摧毁,临安的新朝廷就不得不简化控制手段。不仅给予四川的吴氏兄弟以巨大权力,也很少干涉长江中下游的岳飞、韩世忠等人指挥。正是依靠这次修正,南宋军队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基本实力,确保了金兵的数次南下失败。 但在后来的几次北伐中,南宋军队就完全没有了当年的东晋先辈风采。原因就在于临安方面开始收回下放的军事指挥权,并进一步恢复了北宋时流行的后方干涉前线作风。虽然南方士兵在江淮以北作战,往往出现技术和生理上的水土不服,但南宋中后期的遥控指挥才具有更大毁灭性。这时,作为天然屏障的长江水道,反过来成为了阻碍信息交换的壁垒。失去大量自主权的北伐部队,只能以最呆板的方式应对各类情况。这种犯了兵家大忌的制度,让南宋军队很难在北伐过程中收获重大胜利。 中兴四将的成败 都取决于临安的控制程度 全面崩塌的南明 相比南宋 南明已经连长江航道都守不住 如果说南宋还保留了一些残余的基层组织可用,那么南明就是进行了彻彻底底的自我阉割。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源自元末的整体性社会崩溃与动乱。 南方曾经在两汉时远离战争,所以成为了北人的最佳避难所。在后来的南朝时期,也鲜有大规模战乱破坏。即便是在国防屡屡告急的两宋,长江以南依然在大体上免于外敌入侵。除了南北两朝交替过程中的方腊起义和金兀术南下,一直到蒙古大军到来才面对真正威胁。 明朝建立前 南方就是战乱的重灾区 但在元朝后期,江南地区同样逃不了长期兵灾肆虐。不算朱元璋的红巾军势力,当时的两淮与长江以南地区,还有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强弱不等的军阀占据。在以完整的个体面对北方前,他们彼此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地盘争夺战。加上蒙古统治时的瘟疫横行,基本上摧毁了在南宋时还留存的地方家族。 明朝的军制也因此变得异常糟糕。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明军的全部力量都可能源自朝廷直接供养的军户团体。由于军户后代被强制继续当兵服役,让军队规模在短时间内自然膨胀。朝廷没有足够货币和实物进行供养,就将更多土地划给军队耕作。其结果就是深层次的挤占了基层社会资源,杀死了任何可能做大的地方大族。 明朝已不存在实质上的地方军 在明朝立国的第三个百年开始后,货币经济发展催生了众多职业化募兵队伍。但他们往往需要给整个基层军户系统擦屁股。这其实也说明了朱家天子对地方部队的彻底失去信任。尽管不少募兵力量的成员,就来自原先的村舍或家族,但他们在实质上等同于朝廷的中央军部队。他们的离开和战败被灭,都是在继续损耗有限的地方资源。因此,最后的南明连拱卫长江水道的能力都不再拥有。 纵览各南朝的悠久历史,我们就能看到一幅战争摧毁稳定社会的恐怖画面。每一次危机都可能比之前的同类型事件要更麻烦。不是因为来犯之敌真的有多大长进,而是中央王朝已经为应付之前的困难,将自己的社会战略储备给耗尽了。相关参考
> 清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真的是与武器的装备数量有关吗?>> 甲午战争中的枪支>> 甲午战争前后是步枪发展换代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步枪设计纷纷问世。甲午战争前,清朝军队装备有当时世界闻名
原标题:解放战争蒋介石为何会败?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革命军的战略性决战。当时国民党军队365万,相对共产党的280万,多出80多万人。“不光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北方各地最容易遭受游牧势力攻击。每当大一统王朝无法抵御,便会选择衣冠南渡,依靠密布的水网和距离来避开锋芒。但同样是南朝,在历史上的表现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从东晋到南宋,再到后来的南明。
解放战争初期,西北战场国民党军队共计25万之众,而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只有2万多人,兵力相差10倍多,装备更是天壤之别。然而,仅用了两年多时间,陕西境内大部解放。这其中,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定军资
...。第一师师长是马彪,第二师师师长是马禄。1937年8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颁令首批出省抗日的军队番号为暂编骑兵第一师,正式任命马彪为师长。出省抗日的暂编骑兵第一师是马步芳以原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所属第
作为巴尔干半岛的知名国家,二战中的南斯拉夫正规军却鲜有人知。的确在纳粹德国与其同盟国的进攻下,留给南斯拉夫皇家军队的表现机会微乎其微。当克林根贝格的小队占领几乎不设防的贝尔格莱德后,南斯拉夫的抵抗就瓦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投诚军队。解放战争期间,188万来自敌对营垒的官兵,全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消化、改造了。如果把改造起义、投诚部队看成是一场政治战役,那么,战役的突破口就应该选择在对方最要害、最
在解决西北二马时, 中央为何下令先消灭马步芳? 原来是一箭双雕
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比较正规,共产党好像一直都在四处奔波,但是通过抗日战争的磨炼之后,这支队伍已经慢慢成长起来,尤其是在完成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后,双方胜败基本见分晓,两者的地位也开始发生
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解放军发动平津战役,前后历经64天,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军队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其实,早在
七五惨案1948年春天,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三省的广大地域,把国民党军队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在国民党政府的欺骗威胁下,这些城市中的部分大中学校学生1.2万多人,随校迁至北平。到达北平后,